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在海战中。舰炮对铁甲舰的伤害能力非常有限,而受限于技术发展,海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装备更大口径,身管更长的舰炮,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开发出来更先进的穿甲弹。
那么要想短时间内提高军舰对铁甲舰的击沉能力,尤其是己方还是出于弱势地位的时候,什么才是最简单,同时最可靠的?
毫无疑问,撞角!
历史上在1866年后一直到甲午海战期间。撞角能够得到大力发展并不是当代的海军将领们喜欢玩碰碰船,而是因为随着铁甲舰的防护能力越来越强。但是舰炮的能力却是跟不上去,至少在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甚至到日俄战争的时候,这数十年里,战舰的防护和火力一直都是处于不对等的。
舰炮的发展始终落后于装甲的发展,当舰炮用的榴弹炮成熟可靠后,铁甲舰的锻铁柚木混合装甲已经大行其道,等军舰开始使用大口径的,比如那些十二英寸口径的舰炮时,军舰又开始用上了表面硬化装甲。
以至于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了用二级主炮洗甲板的战术,说到底还是因为舰炮以及火控系统不给力。
一直等到披帽穿甲弹、集中火控系统面世以后,战舰的火力才是首次超越了装甲的发展,如此才能够打出来一场日德兰海战,如果没有穿甲弹和集中火控系统,估计日德兰海战还会停留在洗甲板或者干脆玩冲撞战术的阶段。
太久远的事不去说,而帝国海军的军官们也无法预料未来数十年的战舰发展,他们只是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去考虑。
那就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的舰炮无法对铁甲舰造成有效伤害,那么怎么才能击沉敌舰?
在有了女蜗号撞沉抵抗号的前例下,给战舰加装撞角,采取撞击战术无疑是一条可行的捷径。
尽管历史上的这种行为是多余的,除了美国内战以及利萨海战里撞角发回来较大的作用外,后面的数场海战里,撞角都成为了一种装饰物,而没撞沉敌舰,反倒是把自家战舰撞沉的例子不少。
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至少对于目前,尤其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撞角还是具备了一定的实战价值。
要不然历史上的全球各国海军也不会一股脑的都往军舰上加装撞角了!
除了给军舰加装撞角外,海军内部通过对珠江口海战以及前面火奴鲁鲁海战的研究,同样是得出了另外几个结果,那就是战舰上的风帆系统已经无法在舰队决战的时候带来优势,反而成为了累赘,风帆系统被击毁的时候虽然不至于影响战舰的活动,但是却会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
因此海军内部是提出了彻底取消风帆系统,后续战舰清一色用蒸汽机的建议!
而被摧毁了一根桅杆的炎帝号在进入造船厂修复的时候,更是干脆把剩余的桅杆也给拆除了,成为了帝国海军内第一艘纯蒸汽动力的大型远洋铁甲舰。
不过收到拆除桅杆的影响,失去了风帆系统后,对炎帝号的续航能力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依靠蒸汽机的情况下,其续航距离只有两千海里,这个续航能力如果要前出到太平洋深处战斗的话,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只是在西太平洋地区,尤其是在国内沿海、日本沿海等地作战的话,那么问题就不会太大。
反正帝国海军暂时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扩张到整个太平洋或者到印度洋,甚至连南海深处都很难去到,顶多是在越南和泰国沿海转一圈,这续航能力少一些也是勉强可以接受。
不仅仅炎帝号,其他几艘受到了比较严重损害的铁甲舰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也是陆续拆除了风帆系统。
预计等一两个月后这些战舰维修完毕,那么整个帝国的大型远洋铁甲舰就会成为一支纯粹的蒸汽铁建舰队,彻底和风帆说拜拜了。
实际上帝国海军使用纯蒸汽动力的军舰是有传统的,最早的兴吴级炮舰,这款只有八十吨的内河炮舰,就是一款纯蒸汽动力的内河炮舰,而帝国后续建造的一系列内河,近海炮舰都是纯蒸汽动力。
哪怕是镇广级近海铁甲舰、女蜗级近海铁甲舰,也都是纯蒸汽动力,不过他们的航速普遍偏低,镇广级近海铁甲舰只有八节的航速,女蜗级也是只有八节的航速,续航能力都比较悲剧。
如果是按照海军原定的计划,第一艘纯蒸汽的远洋铁甲舰,应该是八年甲舰,但是现在收到珠江口海战的影响,海军是直接把炎帝级以及盘古级的六艘战舰上的风帆系统直接给拆了。
虽然不可避免的续航能力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最大航速也会有所下降,不可能再跑出十四节甚至十五节的高航速。
但是在大规模的舰队决战中并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因为大规模舰队决战的时候,舰队是要经常变换阵型的,并且是不管风向的,有时候风帆甚至还会成为累赘。
珠江口的海战中,在交战过程中,不管是英国还是帝国的铁甲舰,风帆系统都是陆续被摧毁或者干脆是主动降帆,依靠纯蒸汽动力进行机动。
不过拆除风帆的计划只限于在一些决战用的主力战舰上,而原有的一些木质战舰以及一些侦查巡洋舰之类的辅助战舰,依旧会保持风帆系统,毕竟他们是很少参与舰队决战的,而且因为船只本身比较小,对续航能力以及航速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拆除风帆系统的话反而是会大幅度降低续航以及航速,而这是帝国海军所无法接受的。
只是这也代表着,这些木制战舰已经是彻底沦为了海军的边缘角色。(。)
第五百四十八章 新一代战舰()
珠江口海战中,帝国海军同样有着三艘木制巡洋舰参战,并在战斗打响之前单独作为一支纵队,也是在外围和英国人的木制战舰进行了小规模的交火,不过这三艘木制战舰并没能影响到海战的结局。
他们在外围打了打酱油,然后就是发现双方的决战胜负已分了。
除了风帆系统的,帝国海军内部还对露天炮塔的防护能力不足表示了严重不满,迫切的要求加强战舰的露天旋转炮塔的防护能力。
对此也是紧急拿出了相对应的多个改装方案,其中最完善的改装方案是要在现役的铁甲舰上直接安装八年甲舰的封闭式炮弹。
但是这个改装方案看上去很美妙,但并没有实际执行的价值,这直接换炮塔的话,工程量太大,估计得把船体重新拆开来再安装,先不说耗资问题,单单是施工时间就无法接受的,这如果现在进行改装的话,估计半年后人家英国人的舰队再一次来袭了,帝国海军的战舰都还在船台上接受改装呢。
所以海军内部选定的是非常简单的改装办法。
首先是直接加厚炮塔外围的装甲厚度,以前只有薄薄的一层铁板,而现在直接铺上了厚达四点五英寸的装甲板,和船体的侧舷装甲同一个厚度。
然后在露天炮塔的顶部简单的加盖一层铁板,如此就是成为了一个简陋的封闭式炮塔。
当然了,这炮塔顶部加装的铁板很薄,估计很难抵抗从空中掉下来的炮弹,但是这年头大家的舰炮射程都比较近,基本都是平直弹道,不会出现和后世那种炮弹要飞十几二十公里。然后形成一个弯曲的弹道,直接攻击敌舰的甲板。
所以顶部加装的铁板能够挡挡碎片也就够了,没有必要那么厚!
此外由于是临战阶段。为了避免炮弹落到战舰上爆炸后,弹片到处横飞。所以是打算给往战舰上装众多的沙包,尤其是在炮塔四周更是堆满了沙包,用来增加炮塔的防护能力,同时也是用来吸收炮弹碎片的。
上述三个措施,都是海军内部打算用来应急的,短时间内要改装完毕,并准备迎战可能出现的第二次英国人舰队来袭。
而在这之余,海军内部也是根据珠江口海战的影响。进一步研发各种新技术并对未来的新式战舰设计做出改变。
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委托国内的三大武器公司,开发威力更大的舰炮以及相关的炮弹,并对穿甲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至少要能够穿透现有的四点五英寸厚的混合装甲,并尽可能的提高穿甲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厚重的装甲。
对此国内的三大武器武器公司都是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其中技术力量最为雄厚,同时也是1857年系列后装舰炮的研发以及制造商,同时还在研发一系列一百八十毫米、两百毫米、两百五十毫米等各大口径舰炮的皇家武器公司自然是拥有最大竞争力的。
而其他两家武器公司的话,他们之前的侧重点并不在舰炮上,比如湖广武器公司。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轻武器以及陆军野战炮的研发和制造,他们目前主要向军方供应1864年型步枪,前装线膛野战炮。
最近几年一直在研发陆军用的后装线膛炮。
至于北方武器公司。其业务倒没有什么侧重,步枪和陆军火炮都有生产,一些前装线膛舰炮也有生产,不过看似摊子铺的很广,但实际上该公司的研发能力是三大公司里最薄弱的,基本没有对先进武器的系统研发能力。
因此海军虽然是按照惯例向国内的三大武器公司同时进行招标,但实际上能够接下来这个任务并进行实际研发的,也就只有皇家武器公司而已。
早在数年前,皇家武器公司就已经开始研发更大口径。身管更长的后装火炮,不过由于研发人员有限。也不可能说把一系列的大口径舰炮都进行研发,所以是选定了两百毫米以及两百五十毫米这两个口径的舰炮为主。
这个口径分别对应英制的八英寸以及以及十英寸这两个级别。
当然了。皇家武器公司虽然把研发重点都放在这两个级别的舰炮上,但是对其他口径的舰炮也是有进行一定程度的研发,比如一百八十毫米以及两百三十毫米这两个口径的舰炮也有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前期研发,不过进度非常缓慢就是了。
皇家武器公司之所以投入重资研发两百五十毫米以及两百毫米的口径的主炮,主要还是受到了海军新一代战舰发展的影响。
比如目前海军内部的唯一的一艘试验舰,即八年甲舰,这艘目前依旧没有被正式命名的试验舰,就是预计采用两百五十毫米的主炮。
同时海军内部前期构想的万吨级别的战舰里,也是预备装备这一款舰炮。
至于一百八十毫米的舰炮,这是准备用在海军的下一代五千吨到六千吨这个级别的铁甲舰上面,同时作为万吨战舰的第二级主炮使用。
毕竟哪怕是万吨巨舰,也不可能装备太多的两百五十毫米主炮,尤其是还是旋转封闭式炮塔,因此除了这些少量的大口径主炮外,还需要大量的次口径主炮,而很明显一百五十毫米的舰炮已经无法充当万吨巨舰的二级主炮。
对了舰炮系统进行招标外,海军内部的战舰设计部门,即海军舰政司也是展开新式船体的设计,海军高层给出的要求就是,要求船体的坚固性要更大,同时要求保持更优良的储备浮力,内部舱室要进行防进水处理,同时要求加强对上层甲板部分的防护能力,具体为加强炮塔的防护能力,加强舰桥等建筑的防护能力。
避免在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