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枭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高层官员则是看具体情况,很多地方汉族大员同样是选择了归顺,而同样也有不少高级官员选择了为满清效忠。可惜后来咸丰出逃的时候,把他们很多人都给抛弃了。

    恭亲王献城投降的时候。又是杀了一批,等到中华军杀进北平的时候。自杀了一批,潜逃了一批,剩下的又被中华军杀了一批,总之当年留在京师里的高官就没几个活下来的。

    凡是袁甲三、李鸿章、曾国藩这种地方上的汉族大员,大多或是投降,或者是主动归顺,这些人的结果有些是从此回家养老不问世事,有些则是被委以闲职,有些则是被继续留用。

    而且越早主动归顺。也是越容易获得重用,袁甲三就是归顺的早,所以后来的待遇还算不错。

    不过即便如此,和帝国里的大量开国功臣权贵比起来,袁家这种前期时代的权贵家族,大多已经没落,很少有多少人还能够维持以往的风光的。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更别说这还是改朝换代了,前朝的权贵没被杀个一干二净就很不容易了。

    袁保恒现在已经是袁家在帝国里官位最高的人了。这一次到朝鲜出任公使,袁保恒知道是自己人生中一次难得的机遇,只要做得好了,以后就有可能调到其他几个重要的国家出任公使。等到回国后,最次也是一个司长的职务。

    等混多几年,到时候捞一个协办大臣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要想在朝鲜获得足够的功劳。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是简单的把闵妃赶下台。把李昰应扶持上台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朝鲜本来就是帝国的属国,而朝鲜的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是对于当代的帝国而言,朝鲜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很多帝国的商人都是懒得去朝鲜经商,因为这年头的朝鲜要啥没啥,甚至连市场潜力都没多少,帝国的工业产品就算在朝鲜搞低价倾销都是卖不出去多少货。

    而在日本被帝国肢解为三国国家后,日本短时间内,甚至可以说五十年内都不会成为帝国的威胁,而没有了日本的威胁后,朝鲜这个夹在帝国和日本之间的半岛国家,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是无限下降。

    因此最近一些年来,帝国国内对朝鲜基本都是出于放任处置的态度,只要朝鲜乖乖听话称臣纳贡那么帝国高层一般都是不管朝鲜这边的事。

    1864年的时候,李熙登位成为新一代朝鲜国王,并上书帝国请求册封,当时的帝国高官因为没有多少人在乎,愣是在受到了请求册封的文书之后一个月才想起来这事,然后才派了人去册封。

    基于帝国本身对朝鲜的轻视,所以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变化是很难引起帝国的轻视的。

    这一次帝国之所以派了袁保恒来朝鲜,是因为朝鲜的对外开放,引进英国、法国等势力威胁到了帝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这让一直视朝鲜、日本三国为自己后花园的帝国怎么能够忍受。

    因此这才有了袁保恒的到来。

    来朝鲜之前,外务部大臣宋关前接见了他,让他务必要让朝鲜恢复平静,不要再有事没事玩什么开放,引进英法等西方国家。

    并且也是坦言,为了维护帝国的东北方向的战略安全,帝国将会采取一切有必要的措施来平息这一次朝鲜动乱。

    这种话几乎就是对袁保恒说,帝国已经是做好了军事解决的准备,让袁保恒防守去去。

    当然了,所谓的军事准备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准备,军方如果要对朝鲜拥兵,根本就不用动员之类的,甚至都不用增加临时的战费,帝国海陆两军,只要出动现有在朝鲜以及朝鲜周边的兵力就足够了。

    帝国陆军在朝鲜和帝国的边境省份,也就是辽阳、吉林两省驻扎有两个师的正规野战军,另外还有若干兵力地方守备部队。

    然后在汉城帝国有驻兵两百多人,在釜山这个海军港口里,有海军陆战队一个营以及水兵若干。

    如果帝国要用军事手段解决朝鲜问题的话,是非常容易的。

    不过对于帝国而言,尽管在朝鲜拥有驻兵权,军事通行权等权利,但是朝鲜只是帝国的藩属国而已,表面上依旧是需要尊重朝鲜王国的意愿,贸然出兵的话,将会带来一些不太好的国际影响。

    帝国的藩属国也不是朝鲜一个,还有越南王国、琉球等国家呢,如果帝国无缘无故就出兵灭掉一个属国,这会让其他的属国更加惊慌,从而引入英法等国的势力。

    这对帝国正在推行的东亚外交政策是不利的。

    这几年,帝国一直推行的东亚外交政策里,试图把亚洲地区的传统儒家文化的国家都置于帝国的掌控之下,让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口头称臣,而是演变为真正的联盟关系,当然了这个联盟肯定是以帝国为主的。

    当然了,这只是其中一个选择而已,帝国内部不少人,尤其是军方和一些激进派,他们更希望彻底吞并周边的国家,从而完成开疆扩土的伟大功业。

    就和吞并新东省、浩罕省一样,为帝国再开阔数以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才是帝国诸多军方将领以及激进派文官们的追求。

    后世人常说,俄罗斯人才是对领土最渴求的国家,但是有着儒家传统的帝国,对领土的渴望也是同样严重。

    古今往来,对外政策扩大领土都是雄心勃勃的君主们建立丰功伟业的首选。

    而每一个王朝初立的时候,总是领土扩张的最佳时机。

    现在的中华帝国同样也不例外,六十年代的时候,除了林哲一意孤行要夺取的夏威夷意外,帝国在中亚、西伯利亚方向的扩张,基本是受到了帝国上下的统一支持,哪怕是叫嚷着削弱军费的文官派系,他们也是支持帝国在这两个方向的扩张的。

    只是他们不愿意为此花钱而已!

    那些文官们是希望军方将士们‘用鲜血代替子弹,用勇气代替炮弹’为帝国开疆扩土!

    现在帝国对朝鲜那边,就有不少人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彻底实现以往数千年来都没有那个王朝能够实现的壮举:彻底征服朝鲜,把朝鲜半岛变成帝国领土!

    从古至今,虽然能够击败朝鲜,迫使他们投降的中原王朝多的很,但是却是没有那个中原王朝能够彻底把朝鲜吞并,总是在朝鲜人投降后,给予他们自治的权力,究其原因,可以用元朝王约的话来描述:“高丽去京师四千里,地瘠民贫,夷俗杂尚,非中原比,万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旧制!”

    简而言之,在古代里,朝鲜距离中原王朝由于距离非常远,而且要啥没啥,占了除消耗军费意外,没啥实际收益,这收上来的税估计都不够镇灾用的。

    然后朝鲜乃蛮夷之地,这治理起来就得靠强力的军事统治,不会轻易臣服,这要是三年两头来一次叛乱,光是镇压就够让人烦心的了。

    不过这些问题在现今帝国国内的诸多军政要员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

    距离京师远?

    再远能够有浩罕省远?能够有夏威夷远?能够有阿拉斯加远?

    现在帝国能够在在中亚扩张,并对浩罕省进行有效统治,也能够占领新东省并进行有效统治,甚至跑到万里之外的夏威夷去试图占领这个太平洋岛国,最后虽然大部分目标失败了,但是依旧夺取了一个珍珠港,从而彻底的在中太平洋插下了帝国的国旗。

    朝鲜再远,能够有上述地方远?

    所谓的‘高丽去京师四千里’在当代帝国,已经不再是阻碍帝国征服朝鲜的理由!(。)

第六百六十三章 废黜朝鲜国王() 
以当代的电报通讯水平,哪怕相隔万里,信息沟通也不会成为阻碍,至于运输的话,去朝鲜如果用海运可是便利的很,如果以后开通辽阳到朝鲜的铁路,说是朝发夕至兴许是过了,但是也用不了几天,比去浩罕省近多了。

    说朝鲜贫瘠,要来没啥用的话,西伯利亚更贫瘠,新东省就是一片冻土,同样要啥没啥,更加不用说阿拉斯加了,但是帝国依旧花大力气去争夺。

    而朝鲜的话,好歹也是气温比较适合生存,而且还有不少矿产资源。

    说朝鲜人不服王化,难以治理也是个伪命题。

    中亚那地方同样是异族人,现在还不是已经成为了帝国的领土。

    如何对待异族的反抗,如何扩张领土,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给了我们一套成熟的解决办法:杀一批,融合一批。

    只要帝国愿意花一定的代价,那么很多军方的将领们就有把握在数十年后,不会存在朝鲜这个民族,朝鲜半岛将会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在的帝国国内,还是有不少人是想要征服朝鲜的,让朝鲜半岛成为帝国领土。

    而袁保恒就是其中的一个人。

    只不过他的出发点自然不是说为了什么中华帝国的荣光,也不是为了什么民族生存空间之类的,他的出发点要更简单而纯粹一些。

    如果能够推动此事,这得多大的功劳了,朝鲜说大不小,但是说小也不小了,足足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呢。

    而且就在帝国边上,如果能够吞并朝鲜的话。那么整个北方地区,那么就全部是帝国领土了,不会存在陆地上的可能威胁。就不会出现历史上日本以朝鲜为跳板,然后全面侵华的事。

    只要吞并朝鲜。那么帝国后续在北方的威胁就只剩下俄罗斯,而东北方向,则是以海防威胁为主,加上日本已经被肢解,那么后续的北方太平洋沿岸,帝国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外部威胁了。

    如此也是袁保恒对此事动心的原因,只要能够做到,一个贵族爵位那是手到擒来的。

    最近这些年。获封贵族爵位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只要是和开疆扩土沾边的将领和官员,那么一个爵位就可以轻易到手。

    而和开疆扩土联系比较多的文官里,也就是外交官比较多了。

    所以在文官派系的贵族里头,外交官出身的贵族可不在少数。

    李博仓,宋关前,周索泉这三个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其中的李博仓在担任帝国驻日公使期间,成功的使用了外交手段。并在军方的配合下,把日本愣是给肢解成为了三个国家,凭借这个巨大的功劳。李博仓的爵位是一升再升,目前已经是被伯爵头衔,尽管依旧是个没有封号的伯爵,但是这已经是帝国国内少有的数十名之多高级贵族了。

    也是帝国自从大赏开国功臣之后,仅有的新封的五个伯爵以上爵位的贵族。

    新封的五个高级贵族,陆军两人,海军一人,文官里两个人。

    陆军的是两个老资格将领,海军的则是当初率领海军打赢珠江口海战。现任海军部总长的沈同登。

    而文官系统里,一个是实施并主持了纺织业改革。大力推进棉纺业的前工商部协办大臣黄明晁,他还是在致仕前获封的伯爵爵位。

    而剩下的一个人就是李博仓了。

    现在的李博仓依旧常年待在日本。只不过自从日本分裂成为三国后,为了表明帝国不愿意重见日本统一的态度,因此撤销了帝国驻日公使的职务,取而设立了驻北海国领事、驻江户领事、驻长洲领事、驻萨摩领事、驻京都领事等。

    不过李博仓虽然没有担任驻日公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