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不相信李昭德会谋反,那是来俊臣诬陷大臣的一贯伎俩,但李昭德的专权却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同时。她也容不得李昭德在朝廷有那么多亲信,朋党的危害同样是危险的。
事情未经进谏者点破则以,一旦点破了。武皇不能不高度警惕,也不能不使她权衡利弊。重新做出选择。
宰相专权历朝历代都是忌讳的;在武皇这里也不例外。还在太宗时期,身为皇亲贵戚的长孙无忌就因权宠过盛而被朝臣秘密上表。
太宗先是将那秘密呈送上来的表与长孙无忌过目,然后将表公之于朝臣。
表面上太宗对长孙无忌抚慰有加,好像是要通过这件事表明他对长孙无忌充分信任的态度,拉近君臣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在不经意间向长孙无忌发出警告,最低也是在告诫和提醒长孙无忌不得擅权。
警觉的长孙无忌还有其妹文德皇后,以盈满为戒。主动向太宗提出了辞去机要职务的要求,得到太宗的批准,不久,解除了尚书右仆射的职务。
贞观十一年,太宗还曾下诏与包括长孙无忌在内有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十四位功臣,世袭刺史,企图让他们离开朝廷,世代治理外州。后由于长孙无忌等以外放等于流放为由不愿接受而作罢。
高宗时期,长孙无忌以国舅的身份辅佐皇帝,由于拥帝有功。被高宗委以重用。
居功自傲的长孙无忌,在小辈面前,再也不像太宗时期那般谨慎。由此招来高宗及武后的强烈不满。
为了摆脱国舅对皇权的掣肘,他们不以皇家贵戚为念,在关键的时候,借故除去了长孙无忌的官爵,流放黔州,一举打破了大臣专权的局面。
如今,李昭德虽不能与长孙无忌同日而语,但专权的性质却没有根本的区别。
武皇可以给予李昭德更多的信任和容忍,也可以为他施展才华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条件,但决不能放任宰相专权故伎重演。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断送武周王朝锦绣前程。
正是这种潜在的忧虑。使她借丘愔及邓注之言,断言李昭德的所作所为“实负于国”。
有了这个定论,那么,不管李昭德功劳有多大,贡献有多广,都必须受到制裁。在核心利益面前,任何个人的是非曲直都显得苍白无力。
李昭德有恃无恐的行为已经成为各方利益冲突的焦点,他的存在只会加剧这种冲突,给朝廷造成很大的危害。
武皇重用李昭德,原本就是为了利用他来制衡武氏子弟并来俊臣一班酷吏,现在,这种作用已基本达到,即使是一位英雄,也已无用武之地。
于是,武皇经过多方权衡,最终做出了将李昭德、来俊臣同日而诛的抉择。没有个人的申辩,
没有是非曲直的评判,完全是一种出乎朝臣出乎公众意料的判决。这对洛阳市民更是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在他们看来,来俊臣的死是罪有应得,
死有余辜,而李昭德的死,则令人同情和惋惜,他们没有忘记李昭德为洛阳市民所做的好事。
也就是在那个暴雨倾盆的下午,他们用泾渭分明的行动宣泄了他们的情绪。
受到震撼的也包括武皇自己,她清楚地知道,这本身就是一种残酷的选择,没有天下人所认定的公正,也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恩怨情仇。
处理完条几上的各类奏章,已是夜深人静之时,武皇仍处于亢奋状态。侍立在旁的上官婉儿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察觉皇上有同自己商讨朝政的意念,于是试探着轻声问道:“陛下还有何事需要吩咐婉儿?”
武皇毫无倦意,顺着批阅奏章时的思路微笑着道:“你所办理的各类奏章泾渭分明,用词精确,言简意赅,尽合朕意。
看来婉儿成了朕肚里的蛔虫了啊!”上官婉儿得到武皇的赞扬,并没有感到惊讶,自己所草拟的诏书或处理的文诰奏章武皇历来都是满意的,虽没有过多夸奖,但每次都可以从武皇那得出肯定和认可的脸上看出。
经历多了,也就习以为常,故面带几分羞色,非常轻松地回答道:“陛下过奖了。
奴婢以陛下为师,深得陛下谆谆教诲,一切呈陛下旨意,想陛下之所想,言陛下之所言,能得陛下满意,乃奴婢之荣幸。”武皇听了大为高兴。
婉儿所言虽有些夸奖,但也是实情,联想到自己年轻时在先帝太宗身边的往事,说道:“是啊,朕像你这个年龄时有幸在先帝太宗身边服侍过十几年,目睹先帝所作所为,得益匪浅,
以至于朕自当政以来就不时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同先帝相比较,总觉得先帝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东西啊!”婉儿深有同感,多少年过去了,
太宗的文治武功,贞观年间所创造的辉煌,一直是武皇梦寐以求的,因而顺着武皇的话题道:“奴婢常听人说先帝敢做敢为,成就天下大事。
陛下承先帝之遗业,得先帝之真谛,以非凡之举,创千秋伟业,天下景仰!”“天下景仰?”
武皇听后哈哈大笑道,“婉儿你要知道,朕评判天下,然而天下也在评判朕啊!朕从来就不想尽善尽美,让天下都满意,朕只做自己所要做的!”
稍作平静之后,武皇谈兴未尽,就把自己在太宗先帝身边所见所闻连同自己的感受,细说了一番,转而又谈到朝廷上的一些事情,时而慷慨陈词,时而慢条斯理,心情完全随着所谈事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作为自己的贴身知己,武皇可以在婉儿面前无话不谈,甚至在大臣面前也不便言的沉重话题在婉儿这里可以轻松自如地交换意见,听取婉儿的见解。
只有在这时,在这个才貌出众的婉儿面前才可以脱去威严的外衣,袒露一颗平凡之心。
婉儿不便插言,只能随着她的思绪和言谈,做洗耳恭听状,面上的表情也随着武皇的变化而变化。
上官婉儿这个从十四岁开始就一直帮助武皇掌管宫中诏命文诰的侍女,在武皇身边已有十几年了,超群的智慧,出奇的才能和善解人意的心境使她成为武皇处理朝政的得力助手。
然而,连武皇自己有时都不敢相信,这个有着杀父之仇、与自己不共戴天的女人,怎么会成为自己的亲信(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七章 【一代女皇】()
上官婉儿是高宗时期的宰相上官仪的孙女。显庆五年,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后代理朝政。
之后,高宗每每受制于武后而对她非常不满,于是在麟德元年与宰相上官仪商议
,打算废掉武后的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武后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高宗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
年幼的上官婉儿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时被武后偶然发现。武皇记得当时见到上官婉儿时,简直被她那高贵的气质、罕见的美貌惊呆了。这难道就是上官仪的嫡孙女?
稍作观察和询问,那端庄典雅的娇小身躯,那受过良好教育的言谈举止,不正是上官家族贵族血统的鲜明写照么?当问到她的年龄时,婉儿答道,刚满十四岁。十四岁,多么巧合的年龄!
也正是这个敏感的年龄使武皇对她产生了难以言状的怜悯和疼爱。
为了确认她的才华,武皇当场出题,让她试作一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
武皇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除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这么多年转眼就过去了,
眼前的婉儿,已经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姑娘出落成办事干练、成竹在胸的成熟女人了,撰拟诏书、参与奏章、拟批百官奏牍,一切都得心应手。
当一件件诏诰文书出现在大臣面前或颁布于天下的时候,有谁会想到,那才华横溢、干练老成的文字,竟出自一个柔弱女子的笔下!
望着站在自己面前风华正茂的上官婉儿。想到自己日益失去的青春年华,武皇难免有些伤感,也身不由己地流露出几分嫉妒。
婉儿见状。慢慢走上前去,轻柔地为武皇做肩背按摩。就像是女儿对母亲一样的敬重和温顺。武皇双目微闭,享受着这片刻的憩息。
当初武皇重用上官婉儿虽然是对她出众才华的赏识,似乎只是一时的冲动,然而在那冲动的背后,实际上也包含着武皇的良苦用心,这就是让她在自己身边协助处理朝政,
用自己温暖之心去抚平她心灵的创伤,用处理朝政的实际行为去感化她对自己的仇恨。
让她懂得治国的艰辛,看清宫廷的残酷现实!同时也为她施展才华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良好的环境。上官婉儿不辱使命,实现了武皇的夙愿。
宫廷的环境陶冶了她,适者生存的法则教育了她,使她忘记过去,忘记国恨家仇,义无反顾地选择现实。什么苟且偷安,什么醉生梦死,在强者、智者面前。你就得服从,就得把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融合在天地日月之中,
演绎出人生的灿烂与辉煌。她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忍耐。秉承了母亲的善良和温顺,也从母亲那里得到了那份智慧。
她疼爱自己的母亲,在她眼里,母亲简直就是美丽和智慧的化身。在母亲那里,她享受了一个孩童能够享受的温暖,养成了大家闺秀的良好品行,
学到了比宫廷别的女孩更多的知识。她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用自己那颗通灵的心和一双慧眼,
细心地观察主子的言行举止。不露痕迹地掌握着主子的意图,亦步亦趋地跟随主子而又不失体面。帮助主子处理大小事情而又不失分寸。
在武皇面前,武皇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提示,她都能心领神会,做出
令武皇惊喜的结果。她崇拜武皇,总是被武皇的超强智慧所折服,心甘情愿地服侍着武皇,默默地为武皇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离开母亲的关怀,
记忆中的母爱慢慢被现实所淡化,在同武皇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她早已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武皇的身上,
其身心也早已融合到武皇的宏图大业之中,同武皇共同体验着喜怒哀乐,也为武皇分担一部分来自朝野的压力。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赢得武皇的信任,也用自身的才华和业绩赢得了那份应有的尊严。
她知道什么是可以争取的,什么是不可逾越的,在不可逾越的事实面前,
她选择放弃,选择臣服。她由此而感到满足,在宫廷的公众场合里,她会饮酒赋诗,抒发情怀,一首“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的应承诗,就使群臣大开眼界。即便是一点小小的放纵,那释放出的魅力,就足以让众多男人为之倾倒。
可惜这种出头露面和放纵的机会并不多,在她的背后总有一双无形的眼在盯着她,使她在自制和自律之中而不失本分,
任何时候都不会得意忘形。如果把上官婉儿比喻成一首诗,那么这首诗就是武皇用心血和智慧创作的上乘之作。
尽管婉儿会因青春年少而做出有违旨意甚至荒唐的事情来,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