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天,姚崇在便殿(别殿,皇帝休息的殿所)跟李隆基聊天,要告辞的时候,脚故意一跛一跛的,李隆基就问:“你的脚是不是有问题,怎么走路一跛一跛的,要不要找御医给你看看?“

    姚崇故意回答:“我有心腹之患,脚是没有病的。“

    皇帝自然觉得很奇怪,就问怎么回事?姚崇于是回答:

    “歧王(李范)是陛下心爱的弟弟,张说是陛下辅佐的大臣,现在他却他搭车秘密前往歧王府邸,我担心歧王会受到误导(暗指可能煽动歧王产生不该有的心思),很忧虑。心腹所以不畅快。“

    此言一出,其效如神,张说中枪倒地。被贬为相州刺史(河南省安阳市),姚崇除掉一大竞争对手。张说就此在外面游荡了将近十年,等他回任中央时,姚崇早已不在位置上了。

    张说被姚崇斗倒后,姚崇再接再接厉,不久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紫徽侍郎(就是中书侍郎)王琚等政变功臣也纷纷中剑落马,在“有人“检举他们有”怨望“言语的情况下。都被贬到外地当刺史。一时姚崇风头无两,敌对阵营中已经没有人再敢跟他叫板。

    但敌人倒下,形势一片大好时不表示就没事,孔子讲过:“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接下来,姚崇面临了最大的一次危机,攻击发起人来自他的昔日小弟,魏知古!

    魏知古出生于公元647年,比姚崇还大三岁。二十岁就举进士科,所以也算少年得志,只是之后官运平平。在小吏中辗转浮沉。

    南周时期,姚崇做直升机登上相位,并兼相王府长史(王府总管),魏知古是相王府检校司马(代理军政官),是姚崇的属下,因为魏知古个性比较古板,做事一板一眼,很有老夫子的味道,而姚崇豪放不拘小节。所以两人个性差距颇大,姚崇对这位部属也不是特别器重。

    但姚崇也知道魏知古正直。而且魏知古也算是相王府旧臣,所以有机会也会提拔他。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初。魏知古已经升任黄门监(门下省长官),跟姚崇同朝为相,姚崇为了整顿吏治,派他到东都(洛阳)任摄吏部尚书(代理吏部尚书),负责遴选及淘汰东都官员的工作,这本是一件好事,魏知古也很高兴的前去,准备好好的施展自己的能力,但就在这时候,姚崇做了一件让魏知古怀恨的事。他派了时任吏部尚书(正职)的宋璟前去对魏知古已经遴选上或是被斥退的官员,再做一次审查。

    这下魏知古真的火了,宋璟这一过来,不只分了他的功劳,而且姚崇这样做,摆明了就是不信任他魏知古,魏知古是以正直自豪的人,昔日长官的不信任让他很失自尊,魏知古开始对姚崇不满。

    如果说这件事让魏知古对姚崇不满上升,下一件事则让魏知古对姚崇的人格产生怀疑,终于爆发。事情是这样的,姚崇这时候刚好有两个儿子在东都任职,这两个儿子是典型的“靠爸族”,平常就仗恃着“我的爸爸是姚崇“在东都揽权受贿,这下魏知古来了,更是想说魏知古是靠我老爸提拔上来的,现在你来东都负责选拔官员,那我不趁机利用一下简直是对不起我老爸过去的奋斗,所以就不断请托魏知古。

    魏知古不动声色,对“姚二代“的请托全盘满足,但暗中将这些请托的时间地点事项记录的一清二楚,还派人去打听姚崇儿子在东都揽权受贿的证据,带了大把证据,在回长安复命时一一奏报给李隆基。

    (连载更新)

    李隆基听完魏知古的奏报一开始十分生气,但他比较在意的是姚崇究竟是否知情,以及他到底是否纵容儿子们肆意妄为,所以李隆基决定先不动声色,找机会试探一下姚崇。

    有一天,在气氛比较轻松的时刻,李隆基若无其事的问姚崇:

    “姚公,你家几位公子,现在都在什么职位啊?如果才能品德不错,可以提出来,我来帮忙安排一下!“

    一般人听到领导这么说,肯定高兴坏了,通常的反应就是打蛇随棍上,开始报出儿子的生辰八字,学校成绩,社团活动,在哪个国家留学,在哪家企业实习等不凡经历,但姚崇不是一般人,他是三朝宰相,已经历炼成精,立刻警觉事情不对。

    姚崇心想,天下哪有那么多好事,不寻常就是妖,前几天儿子还来信说魏知古多么罩他们云云,以魏知古正常的反应,不应该会这样做,此事必然有鬼。

    经过迅速的脑中盘算,姚崇回答:

    “我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东都,这两位儿子从小就不怎么成才,**太多,又不自爱,我也很伤脑筋,最近还来信跟我说,魏知古去东都后帮了他们不少忙,我很生气,但还来不及查问他们,唉!都怪我没好好的教导他们,都是微臣之罪。“

    李隆基最初认为姚崇一定包庇自己的儿子,甚至事发后还会说:“我的儿子其实本性不坏,只是一时糊涂,请大家原谅他”之类的话,这类话现代的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因为***二李(李刚/李天一)就是这么说的,没想到姚崇这么坦白,勇于认错,于是大喜道:

    “你怎么知道?”

    “魏知古出身微贱,我过去像母鸡带小鸡一样提携他。我的儿子愚昧无知,用常人道理判断魏知古会知恩图报,会包庇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所以敢于麻烦魏知古,这是我的失职,回去定会好好教诲他们。”

    李隆基此时心中对姚崇已经没有不满,反而认为魏知古忘恩负义,很不高兴,就说要斥责放逐魏知古。

    “我的儿子行为不检,违反陛下的法令,陛下不追究他们的罪,已经是法外开恩了;假如因为我的事,斥责或放逐魏知古,天下人会认为陛下对我有私心,这样会严重伤害陛下的圣明之德,我不敢从命!”

    李隆基还是不太满意,但姚崇又说得在理,所以只好先不发作,但一段时间后,还是将魏知古调为工部尚书(六部最不重要的一部)。

    就此,魏知古危机宣告解除,我想,魏知古大概想破头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吧!似乎是,自己这个原告被打成被告了,但对姚崇来说,他也知道自己肃敌过多,必然防不胜防,所以他对魏知古也就不为己甚,得留人处且留人了。(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唐明皇11】() 
当然在开元执政的这几年里,姚崇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道的政绩的,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不崇尚虚华,也从不迷信,特别是对当时的佛教假借渡化众生之名,行敛财之实,消耗百姓财富,浪费大量社会资源,非常的痛恨。(嗯,有时事情是一体两面,昨日我们在莫高窟看唐朝的壁画,当时必定让费不少民脂民膏,但现在让当地政府赚不少观光财,增加财政收入。真是,前人挖窟窿,后人填窟窿,真好!)

    武则天及中宗李显两朝,由于崇信佛教,对兴建佛寺非常热衷,甚至很多皇亲国戚,大量竞赛兴建佛寺与雕刻佛像,现今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就大多是那时候遗留下来的,虽然造就无数的历史遗产,供后人欣赏,但对当时的老百姓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此外因为当和尚及尼姑不用缴纳税赋,还可以拿到信徒的布施,所以很多人虽然没有佛教信仰也跑去出家。姚崇大概不会像阿q一样,认为“凡是尼姑必然跟和尚通奸”甚至更恶劣的认为,“和尚摸得,我为何摸不得?”,但确实很多寺庙中的出家人不守清规,甚至藏污纳垢,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是姚崇所想要改善的。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姚崇上疏反对兴建佛寺并要求严格整顿和尚尼姑的数量,在奏书中,姚崇是这么说的:

    “佛图澄不能存赵,鸠摩罗什不能存秦,齐襄、梁武,未免祸殃。但使苍生安乐,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使坏正法!”

    姚崇在这里把他对宗教的观念讲的十分清楚。那就是如果能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的,就就是佛的化身。在奏章中他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信仰佛教并不保证当政者能得到好的回报。读者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下面我只做简洁说明。

    佛图澄是西域高僧。后赵石勒/石虎都很崇敬他,并建了许多佛寺,但后赵在石虎去世后很快就灭亡(亡于冉闵之手,石虎的养子);鸠摩罗什被后秦帝姚兴奉为国师,但姚兴去世后,后秦迅速亡于北魏拓跋氏;北齐高澄(高欢长子)崇信佛教,在就在即将篡夺北魏帝位的前夕,被仆人刺杀;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到处建佛寺,倾全国之力信佛,而在侯景之乱时饿死宫城。这四个例子是用来说明帝王信奉佛教并不因此而有好的下场或回报。

    其实姚崇有一个更现成的例子可以说,但我估计他不敢,这个例子就是李显(李隆基伯父),在他当皇帝的那几年,也一样四处建寺庙,但李显的下场就如前文所提到的,相比前面四位,实在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为何写历史你最好写古代史,而不能随便写现代史。特别是解放之后的历史,因为你写现代史,如果不小心挖了共和国的历史上某位领导的疮疤,那他的孝子贤孙,或是政治继承人肯定要跳脚。为了明哲保身,绝不能随便说,也不能随便写,在这一点上,古今并无太大的不同。所以“革命”尚未成功,红小将们仍须努力啊!

    无论如何。结果李隆基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严格淘汰全国的和尚跟尼姑。针对不是真心要出家及行为不端的,强迫他(她)们不许留在寺庙,最后有一万二千人因而还俗。

    (连载更新)

    如果说,以入世的精神来对待佛教只是体现姚崇信仰的初步,处理蝗灾则完全显现出姚崇勇往直前,不畏天命也不人云亦云的勇者精神。

    开元四年,东部地区蝗虫成灾,把所有的庄稼啃食殆尽,黄河南北的农民,逃亡一空,而地方官员,束手无策。因为传统观念,农民不敢扑杀蝗虫,只敢在农田旁空地设香案,焚香祝祷请蝗虫离开,可以想见,这方法没有用。姚崇于是下令捕杀蝗虫,派御史到各地督导,这时候,汴州刺史(州长)倪若水却不让御史进入州境,并公然宣称:“蝗虫是天灾,不是扑杀就能解决问题,只要在上位者增进品德修养,天灾自然消失;刘聪(汉赵帝国第三任皇帝,该国是五胡乱华十九国第一个建立的国家)时代,就是对蝗虫采取扑杀掩埋的方法,结果灾害更大(历史有记载这一次蝗灾,但没有记载扑杀掩埋)”

    姚崇听到消息,十分火大,但他知道倪若水之前在中央当过高官,在地方政绩也不错,只是比较顽固一些,对付这种人,必须要让他心服口服,无可辩解才行,于是写信给他,在信上用倪若水的**来对付他,信上是这么说的:“诚如倪州长所言,刘聪本来的品德修为就不是太好,所以克制不住妖孽;但当今天子盛德,妖孽肯定无法超过其恩德。所以关键在地方长官,如果按你的**,是不是阁下的恩德不足,所以蝗虫才会危害汴州?”

    倪若水看到这封信,知道自己已经让姚崇给绕进圈子里了,如果再坚持不遵从,姚崇将信的内容一公开,自己就糗大了?所以只好乖乖让御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