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宗至此也无法不相信,但还是念及张说毕竟为国家做过不少贡献,只是罢免了他的中书令的职位,也就是不当宰相了,但他兼任的其他官职和爵位不变,可以说是法外施恩。宇文融虽然把张说成功挤出相位,却也看出皇上没有把张说治罪的意思,心中不免恐慌,又多次和崔隐甫罗织罪状诬告张说。玄宗反而恼了,认为他们是在党同伐异,想建立自己的小山头,便把宇文融贬到地方上去当魏州刺史,崔隐甫免官回家侍奉老母亲,同时也下诏让张说退休。各打五十大板。

    李林甫并未参与这次痛打落水狗的行动,所以也未受牵连,并非他有先见之明,只是他此时已转到刑部去当侍郎(副部长)了。

    这件事张说和宇文融可谓两败俱伤,真正得利者还是李林甫,他从国子司业这样一个闲职借着御史中丞的台阶,跳到了刑部侍郎的位置。有意思的是此时的宰相正是当初认为李林甫不是当郎官的材料的源乾曜,李林甫当初求一刑部司门郎中而不可得,现在居然在他眼皮底下蹿到了刑部侍郎的高位,真不知是如何通过他这一关的。也许他此时感受到了李林甫的锋芒,不敢招惹他,以免自己重蹈张说的覆辙。李林甫也由此进入了朝廷的权力中心,当然还不是核心,那是他下一步的构想。而大唐的江山就要开始震颤了!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宰相裴光庭兼任吏部尚书,而此时李林甫也已转到吏部当侍郎,从而迎来了他的另一个转折点:他认识了一个女人,裴光庭的夫人,并且与之私通。从此以后的李林甫和以前的李林甫的行为就判若两人。

    这位裴夫人是何许人物?说起来是大大有名,她是武则天的侄子、唐中宗时代的第一宠臣武三思的女儿。假若武则天的大周王朝不倒,这位武氏就是公主了。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阴历七月,武三思因和皇后韦氏及宫中女官兼嫔妃上官婉儿私通、秽乱宫掖以及权倾天下而被太子兴兵杀死,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合谋毒死中宗的韦氏和安乐公主,拥戴睿宗李旦(李隆基的父亲)当皇帝。武氏家族遂废。

    现在当然无从知道是李林甫有意勾搭武氏,还是武氏使用手段把李林甫拉到了床上。我想应该是后者。武姓此时已是个废姓,家族势力也从天上跌入深渊,李林甫冒着得罪上司的风险去勾搭她,可能性不大,何况武氏当时年龄也不会小了,至少是徐娘半老,风韵能保存多少也很难说。至于说武氏主动,也并非无的放矢。从大唐建立以来,风气就特别开放,尤其是那些公主、贵妇,在两性关系上往往居于强势,男性则常常成为被逼迫的对象。武则天和中宗时代,公主和贵夫人争相在家中畜养俊俏后生不仅是普遍现象,简直堪称时尚。也可谓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男色消费”时代。武氏生长于骄奢淫泆的武氏家族,习风流染,自成习惯。而李林甫虽无他特长,却擅长音律,音乐也恰好是能打动女人芳心的好手段。

    《旧唐书》称武氏“诡谲有材略”,就是说为人既狡诈多端而才学谋略又高,这一点酷肖乃父。武三思正是凭借自己“诡谲有材略”的手段,把中宗和韦后两口子甚至聪明无比的上官婉儿玩弄于股掌之上。(未完待续)

第25章 【唐明皇25】() 
武三思当年曾有句名言:“我不知世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这话听上去似乎是强盗逻辑,其实也无可厚非,不过是实用主义罢了,而且很像美国的外交政策:对我有利的,就是盟友,要团结,要拉拢;对我不利的,就是敌人,要打击,至少是制裁或封锁。而李林甫以后的所作所为似乎就是这句话的充分体现。

    如同刘备遇到诸葛孔明之前,到处东逃西窜,连个安身之地都没有,遇到孔明后,才开始了三分天下的历程。李林甫也是一样,在和武氏私通前,他在官场上碌碌无为,随世浮沉,无论忠也罢,奸也罢,都没有大的动作,充其量也不过是跟随宇文融、崔隐甫咬了张说一口,但和武氏私通后,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样比较当然不伦不类,但除去善恶不说,武氏确实是李林甫的诸葛孔明。在李林甫以后的一切行为中,在在都有武氏的影子。也可以说是被她教坏了。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实际上,李林甫也正是在这一年才开始和宦官和嫔妃家打交道,并且窥视玄宗左右的动静,揣摩皇上的心思。这一点不仅是武氏教他的,而且应该有相当大的工作是武氏替他完成的。李林甫虽是吏部侍郎,但要广交宦官和妃嫔也有很大的难度。他并没有多少进宫的机会,在宫中也没有关系网,而武氏却有。玄宗身边的第一位红人高力士原来就出自武三思家,所以她要进宫应该是很正常的事。她又身为女人,出入妃嫔家也不会引起人怀疑。如果李林甫自己这样做。早就引起群臣攻击了。武氏究竟为他做了多少工作,自然无法知晓,但至少是帮他铺平了宫中的道路。赢得了皇上的赞许。这已是成功的第一步。

    此时朝廷政局平稳,唐玄宗家中却烽烟骤起。开始了一场帝王家中很常见的“夺嫡之战”。

    事情是这样的:多年前武惠妃就“宠冠后宫”,她所生的儿子寿王也最受玄宗宠爱。玄宗的原配王皇后在开元十二年被废为庶人后,皇后的位置就空虚着。开元十四年,张说罢相后没几天,唐玄宗要立武惠妃为后,御史潘好礼上疏劝谏,主要论点有三:一,武姓和李家王朝有不共戴天之仇(武则天曾灭唐也)。陛下如果立姓武的人为后,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二,人间传言:“张说欲取立后之功,更图入相之计”。三,太子不是武惠妃所生,武惠妃又生有儿子,如果立为皇后,太子的地位必然动摇。

    唐玄宗此时还是听得进一些谏言的,何况这三点无人能驳,便打消了立武惠妃为后的打算。但在宫中,武惠妃的礼仪却和皇后一样。这一点外廷大臣们当然管不着了。但这位御史也不是危言耸听,立武惠妃为后的确涉及到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武惠妃的父亲是武攸止。武攸止是何人?武则天的侄子也,封爵为恒安王。如果立她为皇后,以后再成为太后,难说不会出现第二个武则天。唐玄宗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打消了念头,至于张说和太子地位问题,他虽有顾虑但不会是主要障碍。

    王皇后没有儿子,当时的太子李瑛是赵丽妃所生,《新唐书。后妃传》称她:有容止(很漂亮),善歌舞(能歌善舞)。在开元初年最受宠爱。所以李瑛才能以次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武惠妃得宠后,赵丽妃也就宠衰爱驰了。在开元十四年郁郁而死。帝王家中的一条铁律就是:母以子贵,子以母贵。这两条并不相悖。比如说慈禧。虽没当上皇后,但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她也就“母以子贵”,和皇后并肩为两宫皇太后。而“子以母贵”就更好理解了,皇上最喜欢那个妃子,自然爱屋及乌,也最宠爱这个妃子生的子女。而这个妃子生的儿子也就最有希望成为太子,如太子李瑛。东汉光武帝就是因宠爱贵妃阴丽华,执意要立她生的儿子为太子,而当时皇后所生、已经策立的太子也很乖,不等父亲废他,主动交出太子的位置,可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没娘的孩子没人疼,自玄宗宠爱武惠妃后,就把一腔父爱转移到寿王身上了。赵丽妃死后,李瑛更是备受冷落(后爱薄),此时他也应该主动让出太子的位置,就不会有以后的杀身之祸了。可惜他身边没有一个好老师。

    随着寿王李瑁的年龄不断增长,夺嫡之战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唐玄宗也开始正式考虑是否废太子、另立寿王为继承人的问题。他向张九龄透漏自己的心事,张九龄却死保太子。并且给他摆出一大堆鲜血淋漓的例子:战国时的晋献公、西汉汉武帝、西晋晋惠帝以及隋文帝等等,都是因为废长立幼,引起国家动乱,甚至导致国家灭亡。这些事例唐玄宗自然也是一清二楚,他读的书也不少。但这事不是用道理能摆平的,否则历史上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夺嫡之战了。归根结底还是汉高祖刘邦的那句名言“终不使不肖子立于爱子之上”。但作为大臣而言,拥护太子、巩固国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身为吏部侍郎的李林甫却毅然投向了另一方。他通过宦官向武惠妃表达了自己的忠心:愿保护寿王。《资治通鉴》在记录这一段时又添加了两个字“尽力”,就是:愿尽力保护寿王。

    这其实就是向武惠妃表白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决心:自己是坚决站在她这一边的,而且会尽死力帮寿王夺取太子地位。保护云云不过是种委婉的说法。武惠妃知道外廷大臣多数还是拥护太子的,得到这个消息自然非常高兴,也很感激李林甫,从此就在皇上面前为李林甫说好话。

    开元二十一年二月(公元733年),李林甫的顶头上司、宰相裴光庭病死。宰相的位置就有了个空额。此时李林甫的情妇武氏不再满足于幕后策划,而是亲自出场。她找到高力士,“衔哀祈于力士。请林甫代其夫位”。这下子高力士可头痛了,宰相可没有这么接班的。他虽然权高势重。但要直接任命宰相,却还不敢。但他也抗不住武氏的哭哭啼啼、死缠乱打,毕竟旧主情深,只好答应替李林甫想办法,一时也找不到机会。

    唐玄宗让宰相、中书令萧嵩选择空缺宰相的人选,萧嵩考虑了很长时间才推荐尚书右丞韩休。玄宗也同意了,并让人草写诏令。高力士马上把这个消息透漏给了武氏,武氏又马上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则片刻不停留。一面上疏朝廷力荐韩休当宰相,一面马上到韩休的家里,告诉他这个消息,并且宣扬这是自己在皇上面前举荐的功劳,而萧嵩推荐的是另一个人(萧嵩确实是先推荐了一个,被推荐者不肯当宰相,才勉强举荐了韩休)。韩休第二天得到任命后,对李林甫感激入骨,而对萧嵩自然是恨之入骨。他明白官场上投桃报李的潜规则,多次上书称赞李林甫有宰相的才能。武惠妃又在宫中竭力相助。唐玄宗也越来越喜欢自己这位疏远的本家了,便在第二年把他升为黄门侍郎。黄门是唐朝三省(尚书、中书、门下)中的门下省,三省的长官就是宰相。而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了。

    第三年(开元二十三年)阴历五月二十八日,因为李林甫的挑拨,萧嵩和韩休在相位上争斗不休,唐玄宗只好把两人一同罢免,任命黄门侍郎平章事裴耀卿为侍中、中书侍郎平章事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三人一同拜相。李林甫虽然是三个宰相中位置最靠后的,但毕竟是进入了朝廷权力的最高峰。促成这一切的只是一个女诸葛:武氏。

    除掉绊脚石

    李林甫虽然成功登上相位,座次却在最后。当然不会满足。

    唐朝实行多宰相制度,据《新唐书。职官志》中记载: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