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53年,有一个敕使经过山西宝鸡市境内的硖石,发生了一件事,震怒了宣宗。那地方天荒地老,草长不高,树长不大,土地贫瘠,鸟不拉屎。不说老百姓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就是地方官也遭罪。当地的官员没有什么好招待他,好不容易弄到几个“黑饼”给这个敕使吃。
敕使威风惯了,一看这么招待他,怒火中烧。他抄起马鞭,赶将出来,见工作人员就抽打。可怜那位送黑饼的工作人员讨饶也没用,还是被打趴下,几天都下不了床。
此事被观察使知道了,十分生气,把那几个黑饼封存起来。然后,派人送到朝廷给宣宗皇上。在唐代后期,观察使也是皇上派下去的,是地方军政长官,监察所在的州县。判官是皇帝临时派遣协助节度使、观察使工作的中级官员。而下面把经常讲到节度使,那官职沿袭北周及隋朝旧制,到重要地区总管统兵。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所以称节度使。
唐宣宗知道此事,知道这些敕使以为他就是前朝他那些父兄侄儿,任其胡作非为。等那敕使回到朝廷,宣宗便把他召去询问。那敕使并不知道有人已经向最高层汇报了,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宣宗知道他狐假虎威,欺压百姓,严重影响政府形象。他说,难道你不知道那地方都是穷得滴水的地方吗?他们自己都饿肚子,有黑饼给你吃已经很不错了!那都是他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你还嫌差!你可是宫里白面吃多了吧?又把人打伤,你太霸道了吧,谁给你的权力!这话听起来就像当下流行的:谁给你的权力!是人民给你的吗?最后,宣宗让他到恭陵去守墓。
那位观察使为什么有这么大胆子,敢告钦差?因为他知道当今皇上一定会重视这个问题,还他们一个公道。
宣宗不随便任命官员,只有对朝廷忠心耿耿,有比较大贡献的人得到提拔。他虽然重视翰林学士,但提拔他们还是很注意的。他常跟那些翰林学士说,大家不要认为跟着他,就容易得到升迁。因此,他很少赐紫服。物以稀为贵,在他担任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年代里,人们以赐紫服、绯服为荣,但他就是因为不想滥发。他到下面访问,有关部门常准备几件紫服、绯服跟在他后面,用来临时奖赏有功人员。有时候,半年也不用一件,故当时以此为殊荣。
唐代官服,七品浅绿,六品深绿,五品浅绯,四品深绯。三品以上,才能穿紫服。从县令升到刺史,由绿变绯,这就成了“红人”。如果还要赐紫衣,岂非“红得发紫”?
有一个故事,宰相令狐绹拟推荐李远为杭州刺史。宣宗曾经看过李远的诗,有一句“长日唯消一局棋”,他还记住的。宣宗拉下脸说,这人天天下棋,怎么能治理一方啊!令狐绹连忙解释说,这是诗人托此高兴而已,未必事实就是如此啊。宣宗觉得令狐绹的话有道理,也怕读书人说他不开明,就让李远到杭州当刺史了。宣宗对刺史外迁是杜绝的,一定要到京师亲自考察他们能力和人品,然后任用。
为何令狐绹的话他能接受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宪宗出丧那天,突然大风大雨骤然而来,百官六宫都逃散了。此时,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用身子护着灵柩。皇上十分感动,一问,原来是令狐綯的父亲。宣宗当上皇帝后,问起老人是否有后人。有人告诉他,老人的长子是一个刺史,但腿脚不好,小儿麻痹症。二子令狐綯在湖州,有才器。宣宗就把令狐綯从地方上提拔上来,逐步提升,最后拜相。(未完待续)
第34章 【暴风骤雨12】()
牛僧儒是唐穆宗和唐文宗时代的宰相,他的儿子牛从任睦州刺史。回到京城入谢皇上,宣宗送他紫服。唐时的睦州府在浙江桐庐,后来宋朝范仲淹也在那里做过官,有名的海瑞也留下了英名。前朝宰相李德裕是牛僧孺的死敌,两派你都我,我斗你,整整斗了三十年。宣宗对他们为了私利,不顾政府形象的做派,看在眼里,记在心了,很不喜欢此人。做上皇帝,一记把他贬到海南岛,死在那里。据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说,现在海南岛还有李德裕的后代。
他十分重视人才。上任后就想到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经去世八个多月了。他写了一首《吊白居易》的诗,深表怀念: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做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怅然。
他对优人十分严格。不让他们任官职,不让他们参与国事。前些年初中部编教材从《资治通鉴》选了一个故事,讲的是乐工罗程。罗程的乐器奏得非常好听,得到宣宗的喜爱。正因为如此,罗程骄傲霸道,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把人给杀了。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朝代,剥夺别人的生命权,都是要偿命的。宣宗认为杀人抵命,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好说的,杀了就是了。那些平时跟罗程一起的同事向皇上劝谏,希望能网开一面。一天,等皇上来听奏乐,他们把罗程的琴放在罗程坐的位置上,希望宣宗看到琴,能想起罗程的好。从轻处罚他。宣宗知道这些人的意思。他对这些优伶说,各位爱卿,你们看重的是罗程的技艺。他看重的是国家的法律。他杀了人,还能宽贷吗?最终杀了罗程。还法律一个公正。
虽然宦官没有得到特别的压制,但还是有态度的。一个宦官见到宰相郑朗,没有下马。宣宗知道到此事,下诏剥他的官服,配给南衙当贱役。他又制定一条政策,凡是节度使有罪,监军连坐。唐朝藩镇部队朝廷派官员去当监军,担任监军的都是宦官。
他不止对身边的人要求严格。就是对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
两次许配公主的故事很有名,也是历史上非常少见的。原来永福公主已经许配给于琮(读聪),后来又收回圣旨。宰相不明原因,问皇上何故变卦了。他说,近日跟这个女儿吃饭,她有点不高兴,竟然对着爹把筷子折断。这样的性情,怎么能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呢!当即传旨,令广德公主嫁给于琮。永福公主眼巴巴看着自己的妹妹成了自己的代理。广德公主是懿宗的姐姐,在后来唐懿宗时代。丈夫被懿宗的驸马韦保衡陷害流放到边地,愿意跟着丈夫走。881年却被黄巢杀害。
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装饰婚车,他说,用铜装饰吧。结婚虽是大事,但也只是一个形式。一个人婚后生活好差,夫妻生活是不是幸福,跟婚礼的档次高低没多大关系,能省就省吧。他还告诫女儿,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郑颢的弟弟生病,宣宗派中使去探望。中使看望病人后回去汇报。宣宗特意问公主是不是也在那里。中使说她到慈恩寺看戏了。宣宗一听,怒道。难怪士大夫不愿意娶公主为妻,至今方知其情!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公主见父皇大怒,吓得连忙请罪。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事情了。
2。记忆超群
宣宗还在做公子的时候,差点被杀。关于这件事情,韦昭度《读皇室运寻》和令狐綯(读韬)的儿子令狐澄《贞陵遗事》这两本书都有记载。武宗为了争夺皇位,让人把他自己的亲叔叔抓起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一位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假意杀死他,用破席子包起来,送出皇宫,才活下来。出宫后当了三年和尚,武宗去世,宦官把他请出来当皇帝。令狐綯跟宣宗同时期人,他儿子生活的时期跟武宗也不远,而韦昭度在昭宗时期当过宰相,可信度应该很大。。
传说宣宗喜欢唱《菩萨蛮》,令狐綯密令温庭筠撰写新词以进。温庭筠的词以及敦煌曲中,《菩萨蛮》一调用的最多。《菩萨蛮》是那时长安城里的流行歌曲,宣宗可能是《菩萨蛮》近乎疯狂了的粉丝。
温庭筠是晚唐词人,五百首《花间集》集中了温庭筠等十八家“诗客曲子词”,他的词居首。他的《菩萨蛮》共有十八首,第一首: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写一个女子一夜候人不至,第二天出现在严庄相待的场面,全是无声的镜头。优秀的诗词的意象还有多向性,也可说是生活中的怨妇,也可以说暗喻一个怀才不遇的士子。但不管写什么意象,那种失望而孤独之感,借助了动作与服饰暗示出来,笔法细腻。
关于令狐绹,李商隐进士考失败,说是他从中作梗所致,讽刺令狐宰相“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五代《中朝故事》和《北梦琐言》以及陆游《避暑漫钞》也记载他南逃江南,遁入空门的事情。宋初曾经有人说他到过杭州。杭州佛寺齐安禅师很看重他,也很好地照顾他。宣宗即位后,齐安已经去世。宣宗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有诗哀悼。此外,他还遇到黄棨大师,有一段公案“黄棨礼佛”:大师问他,不看佛术,不看法术,不看众术,长老礼拜当何求?他要求各地改尊道教为佛教,恢复了武宗时期严禁的佛教。到处造寺庙。增加了许多僧人,给国家增加了繁重的负担。这一点,后来五代后期是周郭威就比他好了。郭威即位次年。废除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座,又毁天下铜佛像铸钱。
武宗去世之前没有立太子。但要说让他当皇帝,他自己都不相信。在他人生迷迷糊糊浑浑沌沌的时候,宦官马元贽见武宗不能视事,立他为皇太叔。不久,武宗去世,他即位。他是唐朝唯一一皇太叔继任的皇帝。
为什么说他连自己都不相信会当皇帝呢?
古代之体制,不论德才,即位的首先是嫡亲长子。宣宗不是正宫娘娘生的。自然拿不到这一张选票。自然是哥哥当皇帝,就是武宗。武宗去世,皇子继位,那他更加没希望。再说,小时候他就像一个哑巴。大家跟大家一起玩,谁都兴高采烈,显示皇家子弟的宏富性格。他却傻呆呆的站在一边,不说神情落寞,至少是目光呆滞,几乎不说一句话。他的哥哥文宗到十六宅玩。跟皇哥哥没有什么话。文宗见这一个傻瓜弟弟,常常笑话他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愚童。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丑小鸭,谁都笑话他。谁都欺负他,谁也没把他当回事。倒是成了宫中达官贵人的饭余茶后的开心果。
宣宗当了皇帝,不像他的那些前任,碌碌无为,他要做一番事业。为祖宗基业,做了不懈的努力。他励精图治,每天把工作安排得满满的。不但过问国家大事,还常常关心身边的人。他的记性非常好,宫里的搬运叔。劈柴伯,厨师娘。烧火婶,保洁哥。看门弟,保育姐,端茶妹的名字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对这些人,他都能根据其特长爱好安排工作,没有什么差错。有时候,有些下面报上来的狱吏姓名,凡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宰相府抄写一份名单和简历给他。放在桌上,有空就看看,一览皆记。甚至账本上的字都记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一位内库官员清理仓库里受污损的布匹,在报告单上误将“渍”写成了“清”,枢密承旨孙隐以为皇上不会看,让它错在那里吧,没有改过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