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德林似乎没有过多的犹豫,且面露喜色,这应该文人喜怒于形色的坏毛病。他马上就说,我虽不才,但诚心是有的,若得到杨柱国的提携,万死不辞。
这杨坚听到杨惠传回来的话后,非常高兴。而此时,正是他对自己专政后,在人事上如何安排,也在考虑之中,对有些重要事的决定,他还有些犹豫,现在有了李德林的回话,解决了他思考中的那个很重要部分的问题。
这里不得不重提刘昉和郑译这二位。
从表面上看,是他们极力助推普六茹坚,让他当丞相,坐上一揽天下大权的位置的。
而他们这样做,是毫无疑意,要捞点好处的。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刘房开和郑股东,把宇文家的房子拆了,虽然由自己盖新房谈不上,因为没那么大的资本,但帮别人盖房子,那要多赚点利润的。
这郑译是自己想担任大司马,即军委主席兼最高法院院长,而刘房开要求担任副首相,这个想法,他们二人,是公开地,但还是用带些宛转的囗气,向未来的杨丞相提出过。
为此,而杨坚对自己是不是该当丞相,实际上隐含着的意思是,未来皇帝的宝座,是坐得坐不得,这样的大事,当然要问朝中的这位大人物。所以其在当丞相以前,其实是征求过李德林的意见的:你看我应该怎么办才好?
李德林说:您应该担任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镇服众心。
和刘房开和郑股东他们二位说的一样,但这话从李德林囗中说出,意义和效果不一样。
普六茹坚没那么简单,他不能仅听刘房开和郑股东这等奸佞小人的话,他要听朝廷大臣们的真话,也就是听到了天下人的心里话,而这李德林,是朝廷大臣们的领头羊,且为士子,有所谓士子之心为天下良心之说,正是如此。
所以,李德林的话,对杨坚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于这一点,刘、郑二人,不可能知道具体细节,但从杨坚对李德林的态度上,他们揣摩到就是这人,抢了他们的风头。
说具体点,他们搞房开,要的就是暴利,所以开囗要价太高。
杨坚当上了丞相,只任命郑股东做了相府长史,也就是国务院办公厅主任,而刘房开只做了个丞相府司马,也就是国防部长。
却任命李德林做了副首相,且待遇等同大将军。
这二人因此而不平,是可以理解的。
但因此而忌恨李德林,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刘房开和郑股东二人,后来发现他们原有的房开计划难以全面实现,却是因为另一件事。
这件事的引起,是由于讨伐尉迟迥大军总司令韦孝宽的参谋长李洵,向此时的杨丞相秘密报告了一件事。
这李洵是前面提到过的,送杨坚十三环金带的李穆之兄李贤的儿子,这人很正直,为人“深沉而有大略”,虽为行武出身,且在政治上并不糊涂,不是那种动不动就说别人坏话的人。
但是他却向杨坚说,杨丞相所任命令的派到讨伐尉迟迥大军中的三位监军,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曾经接受过尉迟迥饷金,这事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弄得军心骚乱。
杨坚听了这话,很是担心,就和内史上大夫郑译商量,谋划是不是换人。郑股东在军队事务上,并不在行,看老板的意思,想换,那就说该换。
杨坚发现找这样的人商量,等于无用,就又找到李德林,没想到,这位大人物,说出来的话,却是大不一样。
这话是说:
——过去你杨丞相,与各位大臣一样,都是国家重臣,谁也不比谁差,谁也没有服过谁,现在你不过是借天子的威仪来控制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你若是对前面所派遣的人,怀疑他不按你的意思去办事,那么,对于后来所派遣的人而言,又如何能知他能领会并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而现在说梁士彦等三人收取尉迟迥饷金一事,真假难以分辨,如果此时换人,则被取代的人,必然会畏惧逃跑;若对他们加以拘禁,那么自郧公韦孝宽以下,都会担心受到怀疑而害怕。
再说临敌易将,如战国名将乐毅,因燕惠王中了齐国大将田单的反间计,听信谣言,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以致乐毅辞燕归赵,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
赵惠王见乐毅归赵,所以辞燕,赵惠文中秦国反间计,任用赵奢之子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取代老将廉颇,以致大败,四十万赵军士兵被活埋。
这样的教训,是应当汲取。现在的事,依我愚见,可以派遣你的一名心腹,且要有智谋,还要为各位将领所信服的人,迟快赶到军中,让他调查事情的真伪,即便梁士彦等人有不轨之心,必不敢轻举妄动,就是他们轻举妄动,也能及时防制。
------
这番话照原版转换过来,是有点长,不过,原话也够长的,因为如《通典》这样的书,把李德林这番说教,纳为“临阵易将”是为大忌的经典范例,所以敝人不敢乱加删减,到是增加了对其中典故的注解。当然,敝人也不忍乱加删减,因为确实有些精彩。
手机: 电脑:
第六十二章【圣人】()
唐朝那些事儿;第六十二章【圣人】
听完这番话后,杨坚大悟,就说道,要是你不说这样的话,几乎要坏了大事。濠奿榛尚
于是,杨坚首先想到的是,少内史崔仲方。
崔仲方(公元529~6o4年),字不齐,汉族,博陵安平(河北今县)人。
首先,他是杨坚的同学,且在同学期间,二人十分要好,这一点,与那位刘房开和郑股东一样,所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加入刘房开他们的公司。
其次,崔同学是位文武全才,且为忠义之士。早年跟随“屠龙者”宇文护,从随军参谋干部起,兼任书记官,后以军功升迁,官至司法部的厅局级干部,参加修改制定国家法律,还曾向北周武帝敬献灭齐之策。
在此之前,为参加竟选丞相,杨坚也把这位崔同学,拉入了亲友团,两人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达成协议,握手以示结成同盟。
但是,当监军这事,崔仲方也没有答应,说是他的父亲崔宣猷,此时在敌方境内的山东,而这个理由,是难以拒绝的。
不过这崔同学,到是个帮了杨坚不少大忙的人。
在杨坚找到他后,就曾连夜向杨坚献“便宜十八事”,杨坚十分赞赏,均予以采纳。
其中最重要的有关北周官员制度的建设立,提出“依汉、魏之旧从之”,为后来的隋朝政权政治机构的建构,提供了基本方案。
崔同学在这事上,帮不了忙,没办法,杨坚还是只有叫上刘昉和郑译这二位同学。
虽然没有马上答他们要官的请求,但他们二位,毕竟是他竟选丞相,和下一步还竟选皇帝的班底。
而这二位知道出主意的是李德林。
就是这人挡了他们的官路,也就挡了财路。
那当然是要有态度的,所以刘房开说,我又不是将军,难以服众。
其实这话有点被颠倒了,如果这人是将军,恐怕才难以让众人服气。
而边上的另一位,郑股东马上乘机说,我母亲病了,去不成。
这二人的理由确实显得太小儿科,所以杨坚因此而不高兴,这应该在事后让刘、郑二人感到后悔。
其实,这事他们要是干了,会有很大好处。
正因为他们的不愿意,则给另一位大人物的出场,留出了机会。
第二位大人物是高颎。
高颎(公元541—6o7年),字昭玄,渤海蓚(今河北省景县东)人。
不过,他是到了隋朝,才成为大人物的。
而在此时,高颎只是丞相府的司录,国务院长办公厅高秘书,就是他。
他在此时站了出来,要求担任监军,这项艰臣任务。
杨坚过去没有很注意此人。
也就是说,还是注意到了的,要不然不会担任丞相身边的秘书这项重要职务。
高颎站出来要求承担此项重任,让杨坚眼前一亮,现在他发现自己为什么没有先想到此人。
在此以前,杨坚曾派他的经纪人,拉选票的邗国公杨惠,找过这位高颎。
这高颎的父亲叫高宾,曾在北齐为官,因被小人们的谗言,赶到北周来。
而当时北周的大司马,既是名将,同时兼中国古代著名美男的独孤信,将其收留做了幕僚,并赐姓独孤氏。
而独孤信是被宇文护御赐毒酒,逼其自尽于家中的,其家人被发配四川。
独孤信的七女儿,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夫人,文献皇后,就因为高宾是其父独孤信的老部下,两家人常有往来。
高宾后来官至鄀州(今湖北省荆门市)刺史,在高颎发达后,高宾还被追赠为礼部尚书、渤海公。
这是因为杨坚和高颎当时同属独孤信政治集团,所以说杨坚以高颎为亲信,是有历史渊源的。
高颎少年时就很聪明,看书也是“略涉”,即只看个大概,这种人读书不甚解的人,在当时,大凡都被认为是将来有出息的,而且,这聪明陔子,还很善于词令,这要放在今天,是块当律师的料。
在高颎幼年时,他家院子里有一颗柳树,高达百尺,犹如盖子一样,村中的老人便说:“此家当出贵人”。
后来果然应验。
这说明植树造林,还是很重要的。
高颎十七岁时,被北周齐王宇文宪,被录取为王府的书记官。后来在北周武帝时,得到了世袭的爵位,即成了武阳县(今四川省特为县)伯爵。
再后来又当上了内史上士,不久又迁下大夫。在北周武帝灭齐的战斗中,立有战功,所以后来允许其开府招兵买马,成立高家的府兵。
也就是在不久前,隰州(今山西省隰县)稽胡(源于南匈奴,南北朝时居住于今山西省)叛乱,高颎随越王宇文盛征讨,平息了叛乱。
这些以上情况,是杨坚让经纪人杨惠找高颎入伙的另一个原因。
但这仅只能说是关注,还没有达到相当关注的程度。
不用说是因为英雄识英雄,拉票人杨惠一开囗,这高颎当即以很高兴的样子,表示同意加入杨坚政治团伙。
其表态为:就算是“公事”不成,也就是说如果搞政变失败的话,我也不怕被灭族。
这话说得真是吐囗唾沫砸个坑一样,够铁。
因有此过程,请求获得批准,于是,高秘书立即动身前往监军,也只是派人向其母请行而已。
这与刘、郑二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由此而让高颎,后来成为大人物,而轮不到刘、郑二位搞房开的。
正是因为发生了以上的插曲,这征讨尉迟迥大军,召齐了人马,再折腾完这些事,到开拔时,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多月。
七月末,因七总管之兵,尚未完成集结,韦孝宽率带部分人,从洛阳出发后,抢先占据了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南)。
3、主攻
此时尉迟迥部将李俊,正围攻怀州(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
而韦名将之所以要抢先赶到河阳,是因为有人为他献策,认为历史上洛阳做为京都,在城防上一直都很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