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较扎实的。

    不懂“治国”那就学吧,虽然当时还没有设置这个专业,也没有专业的导师辅导,但揪几个夸夸奇谈的业余老师还是比较容易的。

    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搞政治,不管是谁,哪怕是蹲在墙角吃油膜卷大葱的老大爷,也能唾沫横飞地给你抡两天。天下最不容易的事情还是搞政治,想把国家摆置的像模像样,搞的风调雨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搞政治”和“治国”严格意义不是一码事,但它们有相通之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法,在一件事情解决前,似乎每个人说的都对,但检验的只能有一个。成功了,有人会说:你看我说的对吧?失败了,也有人会说:我早知道那个不行。翻来覆去,他们都有理。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工作,每步路都是在摸索中前行,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也不为过。

    曹参开始摸石头了。

    刚到齐国,曹参请来上百个穷极无聊的老头、失业在家的读书人,让大家济济一堂,提意见、想办法。好了,平台搭建了,那让他们表演吧。

    这些人平时没机会在大庭广众下高谈阔论,现在曹参给他们搭建了这个平台,一个个抓住难得一遇的机会,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每个人都说的生动形象、振振有词。最终,还分成了几派别,把建议会改成了争辩会,完全把曹参撂到了一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有人正热情洋溢地抒发感情时,其他人会冲上来冷不防给他一耳瓜子。

    事情弄到这地步,曹参无奈了,听来听去,也把自己给搞糊涂了。他的这种搞法,完全类似于频繁相亲的大龄青年,弄到最后,连相亲是为了干啥都把忘记了。

    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a;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十五节 曹参拜相(二)() 
今天早上有人问我,不就是萧何死后曹参继任相国了嘛,况且他继任后,好像除了弄出一个“萧规曹随”之外,也没干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屁大一点事,专开章节,还捣鼓的没完没了。

    史书的确是这么介绍的,但我只能说这对老曹同志是不公平的,他对汉朝的影响绝不是那四个字所能概括的。因为这个人,开创了汉朝随后几十年的治国理念。

    这个理念的诞生,就在曹参任齐相的这段时间里。当然,这也是上边那群大爷们争论之后发生的事情。

    那群人一连侃了几天,个个争的面红耳赤,谁也没能说服谁,最后搞得水火不容。

    这些人讨论的内容还是集中在儒家、法家以及道家的思想体系上。事实上,这是个争论上千年的话题,到底是哪一家学说更有用些,那就见仁见智了。

    写到此,实际上我们还是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汉朝之前各代王朝的治国理念,因为这些无聊的东西,让我们纠结了几千年,所以还是值得一提的。

    下边内容基本上是学术理论范畴,如果不愿意用这些东西消磨时间,大可直接无视。说实话,我也不愿意写。但不写的话又交待不清楚汉朝初期发生的这些事情,万般无奈,只好提笔了,敬请大家谅解。

    在汉朝之前,治国理念的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持续时间比较长——从上古至西周,这是治国理念的形成阶段。在这段时间,治国理念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规范的体系。当然,期间也有一些变化,但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补,并没有发生质的改观。

    自尧舜起,到周朝,中华民族历经了蛮荒时代,由氏族部落逐步进化到农业文明比较发达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古人们不断总结治理国家的方法,到周朝时,形成了完整的理念。

    这个时期治国理念的集大成者,就是那部非常有名的《周礼》,其作者就是那个同样很有名的周公。这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一本书,无论是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学派,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影子。如果说那些学派都是《周礼》的分支,一点也不为过分。

    儒家的孔丘老夫子就曾总结过《周礼》的核心思想,不过这个思想体系也是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当时,孔子闲的无聊,到处悠转。跑到齐国后,齐景公问政,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应该说,孔子总结的还是很到位的。《周礼》中,摆事实讲道理写了很多东西,简单点说,就是一句话:天子就一直是天子,奴隶就一直是奴隶,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都是有明确的规定,是不能打乱的。

    这种严格的身份界定,就是这段时期的核心思想。

    但这个思想体系,在周朝时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周朝的立国,本身就打乱了这个理论体系。

    如果严格按这种理论体系延伸下去,周王朝是不应该存在的。可姬发父子推翻了商朝的统治,打乱了这个秩序。如此一来,原有的理论依据自然就产生一些漏洞,甚至是前后矛盾。

    通常情况下,活人不是不会被尿憋死的,最起码周公没被憋死。他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词,轻轻松松解决了难题,顺理成章地确定了周王室的合法性。

    这个词就是“天命”。解释起来也很简单:上天让姓姬的人当天子。既然是上天的旨意,那自然就不敢违背了,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语言概括能力,真是太精妙了,相信周公想到这个词后,肯定会偷笑好几天。

    这第一个阶段的治国思想总的来说就是如此了。实际上这个时期的理论思想还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莫过于我上边所介绍的那句话。

    第二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阶段是对原有治国理念的整理、怀疑、打破,以及形成新理念的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诸子百家的诞生。

    这个时期,各路诸侯都在忙着争霸,原有的思想体系彻底被打乱了。只要你有兵有实力,想怎么搞都行,别说你“称王”,称“玉皇大帝”也没人管你。

    如此一来,一些学者开始迷茫了,也开始探索了。

    人有百性。一件事情出来后,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看法;既然看法不同,那就容易引发争辩;既然要争辩,那就要组织一些说辞。折腾来倒腾去,各家学派纷纷登场了。

    在这些学派中,对治国方略影响比较深远的实际上也只有道、儒、墨、法四家。我为了缩小胡扯范围,就对上边这四个家做一个简单介绍吧,至于其他学派,就不让他们在我这本书里“争鸣”了。

    第一个学派:道家。

    要说道家,不得不说老子,因为这是道家的创始人。要说在他之前已有关于这个学派的东西,比如我们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但在这里我就不再探讨这些东西了。不然的话,我就把这本书弄成学术论文了。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简单点说就是不折腾,任由事态自行发展。很经典的有这么两句话。

    一句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也就是说,不存在好也不存在坏,没有聪明也没有愚蠢,不宣扬宏达也不抨击渺小,所有一切敬请自然发展。

    另一句话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按老子的说法,只要用了道家的办法,那一切事情都很简单。的确会很简单,因为什么都不用管,看看报纸、喝喝茶,吃过晚饭就睡觉,这种事情自然很简单。

    可老子抱着自己的学说跑遍了列国,却没几个人待见他。一则他的性格不好,爱干架。二则他这套理论在当时不实用,大家都在变法,你什么都不干,硬是瞪着两眼等死。如此一来,自然没有哪个诸侯傻着脸去尝试。

    这种结果让老子很崩溃,因此,道家又另辟蹊径,在自身的理论学说中衍生出两个副产品——“占卜”和“长生不老”。这算是道家的自我娱乐和自我安慰吧。

    用“占卜”来预测未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长生不老”,则能在身心上得到更大的满足。你不是不让我管事嘛?那我就活时间长一点,看着你玩完。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阿q”精神吧。

    第二个学派:儒家。

    儒家我们实际很熟悉,他的这套理论体系我们宣贯了近两千年。简单点说来,就是以人为本,主张“仁政”,轻徭役,薄税敛,体恤百姓,注重教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最终构建和谐社会。

    虽然这个理论体系对我们影响很深刻,可孔子在世时,这简直是个异端。

    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家都在忙着打仗,你跑来宣贯“和谐社会”的好处,简直是没事找抽嘛,因此没人搭理他。

    如此一来,儒家学说也衍生了一个副产品——“圣人”。

    儒家的“圣人”和道家的“长生不老”虽然差别很大,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满足的是*上升华,而儒家满足的是精神上的升华,不管怎么说,都是成功人士的标志。

    第三个学派:墨家。

    墨家一直是游离于政府边缘的学派,他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等主张,完全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提出来的。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清楚,从下往上提意见,除了能弄出一些宣传口号外,是起不到关键性作用,也达不到实际效果的。

    不过墨家学说虽然没跻身朝堂,但也有个副产品——“剑术”。在当时,只要提到墨家子弟,通常会与剑客联系在一起。不得不说,老墨子还真是有一套。

    第四个学派:法家。

    这个学派我们实际也很清楚,简单来说,这个学派认为人性与禽兽无异,很没有自觉性,需要规范和束缚。对待这些人,必须实行“暴政”,需要严刑峻法。

    要说这个学派最功利、最实用,也恰恰符合那段时期的需要。最终,这个学派率先等上了历史舞台,在秦国生根发芽。

    法家也是有衍生产品的。产品就是“霸术”,所有机谋权变,实际上都与这个学派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很多不是这个学派的人,也会不自觉得利用一些这方面的东西,因为的确太有用了。

    上边就是在春秋战国这个阶段,各个学派的治国理念。各有千秋,各有长短,但“法家”无疑是当时的胜利者。

    第三个阶段就是秦朝,这是法家思想登上巅峰的朝代。法家思想护送秦王朝达到巅峰后,但又很快让它彻底崩盘,这在前边的章节中是做过介绍的。其成功因为“法家”,其失败也因为“法家”。实践证明,这个学派是绝对不能单独存在的。

    写到此,这篇论文该收尾了,如果再不收尾,不知道读者有什么感想,反正我先要吐了。

    总的来说,上边这些东西,就是曹参组织这次辩论会上的主要观点,我虽然拉拉杂杂都说了很多,但最终的选择权却还在曹参的手上。

    上边这些东西,相信大家看了会很迷惑,实际上,曹参也很迷惑。这道选择题,并不是那么好做的。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十六节 曹参拜相(三)() 
曹参迷惑是在情理之中的,碰到这种难题,不迷惑才是怪事。

    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