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濞有些抓狂。能想出来的招数都用上了,但收效甚微。周亚夫的无视,很伤刘濞的自尊。
至此,刘濞突然发现自己有些傻帽。辛辛苦苦跑来干啥呀?天下那么大,随便去个地方都比在这里挨饿受冻强。
但既然已经来了。总不至于没事人一样扭头就走吧?就算自己愿意,属下们也不见得答应。本就少吃没喝,饿着肚子陪你溜达。只求能混口饭吃。既然到了这里,不抢上一把,吃顿饱饭,与公与私都有些说不过去。再说纵然有心陪你继续散心,可没那份精力啊。不单打仗是体力活,走路也一样。
留也不是,走也不是。那就剩下最后一个字——打。
在这方面,刘濞认为自己很懂行。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他只配给周亚夫提鞋。
刘濞绕着昌邑城转了一圈后,发现西北角防御空虚。因此,他决定在此处做些文章。
刘濞的确挺有套路。为减轻攻城难度。降低人员伤亡,因此选择了一个很特殊的进攻时间——深夜。并且做出了个很有深度的安排——“声东击西”。方案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趁夜佯攻东南角,吸引城内守军,扰乱周亚夫视线;然后集中兵力,攻击西北。
按刘濞的想法,夜幕中的周亚夫定然不明就里,把守军向东南方向调拨,自己或可一举破城。
这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安排。
夜色降临。攻城开始。
东南角守军的战报很快送到了周亚夫的面前。而周亚夫表现的很平静,点了点头。当即召集了诸将。
就在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去东南角会一会刘濞时,周亚夫却说了一句话令大家瞠目的话:增兵西北。
这让大家一头雾水:你老兄不是睡糊涂了吧?叛军明明在攻打东南,你却舔兵西北。这不南辕北辙嘛?
然而,周亚夫接下来的一句话,讲明了此举的缘由,“我在西北故卖破绽,刘濞必然察觉。其此次攻城,其定会佯攻东南。意在西北,诸将万不可大意。”
大家很疑惑。难道刘濞真会傻着脸按你老兄拟定的套路出牌?诸将心中虽然犯嘀咕,可老大的话还不能不听,很快就把部队拉去了西北角。
增援部队赶到目的地时,原有守军也是一愣:东南角打的热火朝天,这里风平浪静,你们不去东南凑热闹,来这里干啥?不会是跑错地方了吧?
来将两手一摊,“没来错地方。得太尉军令:增援西边!”
既然来了,那就准备一下吧,反正闲着也闲着。就在大家热火朝天地准备时,吴楚大军终于有了举动。
夜半。
东南角依然打的难舍难分。擂动的战鼓响彻云霄,吸引着双方的注意力。
而就在此时,吴楚主力悄悄开到了西北角。
在刘濞的心中,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攻城,而是一次决战。要么攻破城池,要么卷铺盖走人。这一战,决定他造反事业的成败。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开战前已将最后的存粮分发了下去。此举若成,就扫除了眼前最大的障碍,自己就能从容地腾出手来考虑吃饭问题。可此举若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夜色中,刘濞瞪着狼眼,恶狠狠地下达了最后一道军令:此战,只可前进,不可后退;兵退者,杀兵!将退者,杀将!前军若退,后军杀之!
这是“绝处逢生”的一招。要么被汉军砍死,要么被自己人砍死,横竖都是死,的确没什么可选择的余地。
刘濞来这一手还真不含糊,一开战就来真的。吴楚大军个个红着两眼,发了疯似地往前冲,对迎面而来的箭矢浑然不惧,死了一拨补上一拨,宛若都练过“精钢罩”、“铁布衫”这类高级货,根本不怕死。夸张的是,这些家伙们嗷嗷乱叫,看见任何东西都要张嘴咬上两口,摆出了一副吃人的架势。
当然,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刘濞最后那条军令太过狠毒,反正没了退路,前进就成了最后一道生机。更何况大家的确饿着肚子,已经很多天没喂饱肚子了,再不拼上一把,抢点粮食,饿也能把自己饿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成了这些人奋勇上前的最终的动力。在这些人的眼中,汉军影响了他们的吃饭问题,是急需解决的。
城内守军也癔症了过来。怪不得周亚夫急急忙忙增兵,原来城外这些家伙精神都不太正常,显然是一群饿急了的疯子。
事实上,周亚夫也没闲着。当验证了自己的判断后,连番向西北角增军。说白了,他明白刘濞此时的心境,也清楚刘濞想要干什么。只要能熬过这一晚,刘濞的“饥荒”问题将成为这次平叛工作关键所在。
城外的刘濞却不明就里,催动大军进行自己最后的一搏。而令他不清楚的是,这个他曾认为最为薄弱的环节,早变成了最坚固的堡垒。因为在这里,不仅他压上所有赌注,城内的周亚夫也倾尽了权力。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个结果,关键原因在于他选择了“夜战”。本想迷惑周亚夫,可最终迷惑了自己。(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九节 刘濞收场(二)()
按照刘濞的本意,这一仗不会持续时间太久。
可打着打着,他发现问题很严重。他似乎陷入了个怪圈,冲上一队,死一队;投入一拨,陷入一拨,无论怎么努力,都是泥沉大海,总收不到“城破”的消息。
刘濞焦急地在大帐里踱着。他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最为薄弱地地点,何以会如此顽强?
随着时间的延长,刘濞渐渐绝望。
然而他不愿意收兵,也不敢收兵,因为已没有了退路,只求再拼上一阵,能实现预定目标。
此时的他已成功转型为赌徒,并且是输红了眼的赌徒。
这一仗,持续到天方大亮。当刘濞再次看清城头时,气的差点吐血。长叹一声:中计了!
绝望地望了一眼尸横遍地的吴楚大军,痛苦地闭上了双眼,有气无力地下了道命令:鸣金收兵。
这仗不能再打了。使完了所有招数,也用尽了最后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吃光了的存粮。这次夜战不成,造反事业基本上就该收场了。
刘濞向昌邑城投上一瞥后,下了最后一道军令:退兵!
此时他,只求尽快返回吴国,整顿军马,以期联络南越诸国,割据东南。
但为时已晚。花光了所有的本钱,想再翻本基本很难。
打仗需要吃饭。走路一样,一日三餐,顿顿少不了。但刘濞手中的存粮。根本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随着这道“军令”,吴楚大军彻底崩盘了。
先是饿死一大批(士卒多饥死),后是跑了一大批。三十万大军。被刘濞搞的溃不成军。
就在此时,周亚夫却伸了伸懒腰,率军出城,跟在刘濞的身后一路砍杀。
吴楚大军饿的腿脚发软,连走路都很困难,更别指望抵抗了。
周亚夫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手,不单自己热衷与此。更喜欢让同伴们都参与进来。
就在他临出城前,没忘记给梁王刘武送去了道军令:出城截敌。
刘武收到这条命令后。张嘴就是一顿臭骂。早些天你不帮我,现在我也懒得理你。
没等刘武骂完,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是韩安国。
韩安国眯着眼说了这么一句话:此战,大王劳苦功高。今吴楚败亡之际而不出军,徒让周亚夫夺了军功,实为可惜。
刘武一愣:嘿,你说的不错。当即调拨大军,开出了睢阳。
如此一来可苦了刘濞和刘戊二人。仅周亚夫已让二人很是头疼,现在刘武也参与了进来,大有包饺子的意思。
没等二人反应过来,吴楚大军早已乱成了一团。都慌不择路地忙着逃命,相互践踏。溃不成军。
刘戊观此景象,绝望地摇了摇头,说了句“吾军败矣!”然后拔剑抹了脖子。不得不承认。他办事挺利落。
可刘濞不甘就死。
但他的举动让人不敢恭维,仅带千余人,甩掉众军,撒腿就跑。走彭城,过广陵,途经吴国。未做停留,直奔东越。刘濞一跑。败军就地缴械,投降汉军。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惑。
疑惑一:那个叫周丘的人不还在折腾吗?刘濞为何不去找自己这位老下属?应该说,刘濞也动过这个念头。可思来想去之后,最终放弃了。因为周丘手上的人马,是人家自力更生的结果,和他刘濞没丝毫关系。如果愣头愣脑去找周丘,混的再好,最多能当个傀儡;混的不好,结果就很难说了。更重要的是,他和周丘也没什么私人感情。
疑惑二:刘濞跑回了吴国,为何不组织军队和周亚夫一搏?事实上,这只是凭空臆想而已。因为刘濞当初几乎带走了吴国所有男丁(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并且一股脑撂在了半路上。这个时候,别说组织军队和身后的周亚夫干架,就是这些父老乡亲们也会把他活剥了。因此,回到吴国后,不敢逗留,甩开膀子接着往南跑。
疑惑三:那么多外藩,刘濞为何偏偏选择了东越?实际上,这个解释起来也很简单,因为他和当时的东越王烧过香、磕过头、拜过把子。甚至在起兵反叛时,东越还派了一支增援部队,算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更重要的是,东越不属于汉朝的地盘,刘濞此举可称为“流亡海外”或“政治避难”。
然而,刘濞自认为这个不错的选择,还是葬送了他的老命。
只能说,刘濞眼光太狭隘。“政治避难”这种事,弱小国家是做不来的。就如现在,捐款出逃的经济犯也很少选择泰国、老挝、新加坡这些国家。说白了,这里不安全。说不定你刚跑到这里,铺盖卷还没展开,就会被扭送回来。经济犯还是如此,更别说政治犯了,那“回国”速度会更快。
刘濞就亲力亲为地做了一次示范。他刚跑到东越没几天,就被东越王找个机会砍掉了脑袋。然后一路向西,送去了长安。这也怪不得东越王,人家也没办法,都是为了活命而已。
主要人物都介绍完了,但还有一个配角的结局还没交代。这个人就是周丘同志。
当初,周亚夫派韩颓当南下破坏吴楚粮道,刘濞也连忙让周丘阻拦。就这样,周丘和韩颓当把躲猫猫游戏一直玩到现在。刘濞一口气逃到东越后,周丘失望了,他没想到这些藩王们如此不济事,还没怎么着呢,都纷纷缴了械。
既然吴楚大军不复存在了,也就省了粮路问题。周丘不愿意陪韩颓当玩游戏了,因此他决定返回下邳。可由于心情不佳,又惊有惧,还没回到下邳城,就因后背生毒疮而死,其军也一哄而散。
这次七王之乱,除了刘遂闹的时间久一点外,其余几路也就折腾了三个多月。当然,这些当事人们,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叛乱被平定后,汉景帝刘启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封国的官员任命权和赋税征收权。并且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至此,诸侯王的地位基本与汉郡无异。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折腾,也为后世那个“推恩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础。(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 争储——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