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这个配用的刺刀,双刃短剑后面还有背齿的。而且它说这刺刀加刀鞘总重810克,刺刀重413克,刀鞘重397克;刺刀全长310毫米,刀身长182毫米,刀柄长128毫米;刀身最大宽度37毫米,刀身厚8毫米,锯齿段长75毫米……说实在的,小姐,这刺刀很短。比起我们以前的刺刀……”
照着设计图念的古莉达看着这些数据,她自己就觉得这刺刀会不会有点短。
“时代在变,你又不是威尔那个喜欢用甘蔗刀抡人的狠家伙。现在的刺刀基本都是工具刀,接在步枪上面都是用来扎人的。而且刺刀一长,会影响枪械的重心部位。这个雷爆突击步枪的枪托可是固定的,除了用来藏纳配件外,另外一个功能应该就是尽量不要让步枪的重心太靠前。实际上威尔他自己都说了,像那种又长又大的夺标步枪,他更喜欢枪身下方安装一个折叠式四棱刺锥。毕竟以前的刺刀动不动就40到50厘米长,在战壕与巷战环境下活动不方便。咦?路荣的刺刀多长来着?啊,305毫米,差不多。”
“就长5毫米?”
“刀身可是比铁拳人的长17毫米。个人估计这个设计者根本没有想过用雷爆突击步枪跟敌人拼刺刀,他的想法很有可能就是靠突击步枪的压制火力来解决300米之内的一切烦恼。”
自从铁拳人优先在151年前将突击步枪优先发明出来,并且在部分日麦人身上试验过效果后(枪杀日麦人),如今的日麦人对于突击步枪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因为突击步枪曾经是屠杀日麦人的利器之一,另一方面就跟温诺拉说的一样,这突击步枪在300米距离内有着相当高的精准度与相当的威力,乃至如此距离的火力压制(世界各国的大多数有效射程在150米,甚至以下的冲锋枪都做不到以上三点,导致如今的冲锋枪开始逐渐沦为警用武器,不再被军队青睐),让日麦人难以拒绝其非常好的适应性。
“那小姐,以后我们的军队都会人人装备突击步枪?”
“难说。以铁拳人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全军装备突击步枪,甚至还有不少人使用半自动步枪的情况来看,突击步枪的射程估计还是太短,比起长步枪的杀伤力是严重不足。当然,莉达,如果你感兴趣,你跟曼莎再说一说。反正你跟她们两姐妹,以及威尔都是家里面跟造枪有关的。”
“上一次曼莎可是拧着脸的。她作为正室夫人,如果她坚决不同意,她是不可能在同意书上面签字让我进门。就算我给威尔开分家,一样得让曼莎收拾。”
古莉达虽说是四小姐的丫鬟,但是她自己其实就是温家的分支成员后代。跟铁拳人一样,一个家族枝繁叶茂加上嫡长子继承的原因,宗家与分家就随之而来。宗家为主干,分家为枝叶。宗家在内,分家在外的模式特别是在允许一夫多妻的日麦人社会中特别明显。只是这同时也导致一个问题,宗家与分家的关系该如何处理。
因为宗家的人口数量是比不上分家的(嫡长子只有一个),时间一长分家的人一多,整个家族的大半财富就会聚拢在分家成员手里。宗家如果保持不了一个强势的地位,分家对宗家的反噬,乃至取代自然就是意料中事。
先别说什么一家人应该和睦之类的屁话,光是长子继承法自身正是一个制造不平等的法律条例。嫡子地位上升,庶子地位下降其实会导致各种家庭、家族内部争斗。即使国父生前制订法律法规,只能让母亲拥有给孩子取名字的权力;但是一夫多妻的环境下,血脉是没有任何办法斩断的。是你的孩子,就永远都是你的孩子。
所以,温诺拉自己也是为汤威尔这个莽夫感到无比可怜……
第135章 祖父的遗产()
(接上一章)
与此同时,宝和城的荣军社也派人来到汤威尔的家将汤家的老奶奶托管的两个箱子放在回家一趟的汤威尔夫妻,与罗校长跟萨家的一帮人面前。
“威尔,你已经15周岁,根据戴小琴女士的要求,这两个箱子正式移交,请验收。”
当汤威尔看着这两个大小不同黑色木箱从两位荣军社的手上递了过来,然后放在桌子上给他检查,他自己也是忍不住地发抖。因此,他打开了左手边的小箱子。
“唔!嘶……14发弹匣版本的寇特手枪……咦?怎么上面还有快慢机?”
对于箱子里的黑色套筒手枪,萨法特可是第一时间就感觉到这枪明显有着不一样的庄严感。
“特叔,这枪是我爷爷在大远征时期,从思危公司专营点购买的。虽然这枪我爷爷用得少,但是我爸用得最多,也是他的个人配枪。当年他不要赛尔手枪的原因,就是套筒下方,扳机上方的快慢机调节杆,可以控制单发与三连发。同时……”
汤威尔将寇特手枪从小箱子里拿出来,然后把这支纯黑色的套筒手枪右侧展示给众人,手枪右侧套筒显示的“莱曼”二字让众人感到愕然。
“莱曼。嗯,威尔,这是你母亲的名字。”
“校长,你知道?”
“一般人不会随便在自己武器上刻上其他人的名字。你那个老爸,算是这样了。当年他结婚还偷偷摸摸的,比小琴还鬼鬼祟祟。”
伤愈出院的罗小筝校长当然是知道威尔母亲身份的人,对于汤家的历史她其实比威尔这孩子更加清楚。
“罗校长,莱曼,这名字……”
“法特,威尔的母亲是一个智力方面有问题的人。莱曼这名字不是她自己取的,是明哲给她起的。加上莱曼难产,生完孩子就没了。她的事情就只有明哲知道得最多,不过看威尔现在的情况来说,明哲估计也是知道什么叫家丑不可外扬,干脆什么都不跟威尔说。所以,明哲那个臭小子真的欠骂!小琴也是好脾气,该骂的不骂,不该骂的通通骂一遍。”
说完这些,汤家的客人们,特别是萨法特看着自带快慢机的寇特手枪,他就知道自己当年真的是太年轻,根本不是那时候也会改枪的汤明哲对手。
“曼莎,30年后的现在,我还是不如30年前的汤明哲!他是怎么想到会在寇特手枪上面安装快慢机的?”
“爸,这样做不会让后坐力变得很强吗?”
“如果是别的轻型手枪这么说肯定对,然而这支寇特手枪可是有1。2千克以上的空重。配合上重心略为前倾的设计,三连发的散布会在自身重量压制下不会出现太夸张的数据。最可怕的是,这枪是日麦帝国第一支根据国父身前要求,并且在国父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别看现在的套筒手枪都开始取消外露击锤的设计,可是这枪的性能绝对过硬!”
咯咯咯!
比起萨法特的感慨,检查完寇特手枪情况的汤威尔就听到外面有人敲门。而知道是那个思危公司的四小姐的萨曼萝自然是一脸不高兴,加不爽地去开门迎接客人。
“咦?这么多人?”
当温诺拉她们两个逛完旁边的汤普森枪行,带着自己四个保镖跟莉达来到汤家,她是看着屋子里的十个人感到惊讶。同时她们也发现汤威尔的小盒子里的寇特手枪,整个人的脸色都开始变得刷白。
“诺拉,好好看清楚。三连发寇特手枪,这枪可是我老爸的配枪。这东西我最多画图纸给你们思危公司,让你们自己重新设计不同口径的型号。至于这个箱子,哈……”
低着脑袋深呼吸的汤威尔二话不说,直接把大箱子的锁扣按顺序打开,一挺有着三个50发弹鼓,跟一把步枪通用的长刺刀,以及油壶通条等杂物附送的汤米冲锋枪正式重新现世。
“威尔,上面血腥味过了50年都没有散去。”
“是的,校长。这是我爷爷的配枪,参与过大远征的汤米冲锋枪,汤家的一号传家宝。爷爷当年就是用这枪,跟铁拳人厮杀的。正如奶奶说的,这枪上面全是铁拳人的鲜血,从枪口到木质枪托的尾部,每一个零件都喝过铁拳人的血,是爷爷他当年横扫铁拳人的王牌武器。校长,你以前见过吧?”
“见过。你爷爷他……51年前,你奶奶能在51年前认识他,是她的福气。那时候雷哲就是拿着它……现在轮到你了,威尔。”
即使自己的年华老去,可是想起51年前她看到的那个高大威猛,敢打敢冲的硬汉子,她是至今都觉得雷哲的死实在是最不应该发生的事。
而萨家跟荣军社的人看着这挺连护木跟枪托都已经被发黑的血迹覆盖的冲锋枪,他们都忍不住地想象当年在大远征拿这枪作战的汤雷哲究竟经历过什么样的血战、恶战、苦战。至于温诺拉他们,他们六个人都是第一时间后退了一步,特别是汤威尔将汤米冲锋枪的刺刀拿出来的时候,那泛青色的刀刃可是证明了汤家的爷爷究竟有何等勇猛精进。
“唔……这枪……麦主任,这挺汤米冲锋枪,我……我愿意交给国家博物馆。毕竟这枪不上膛,光上刺刀都快5千克重,加上开膛待击的设置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
“你不留起来?”
看着眼前这位长期负责汤家照顾问题的麦女士从黑发变到如今的白发,汤威尔那是连连摇头,表示自己的态度。
“老爸就是知道它太落后,所以一直都不用它,也没用过它。如果汤米冲锋枪真的好使,老爸也不会把枪存起来直到现在。麦主任,这汤米冲锋枪,我决定上缴。这枪在汤家流传了120年,没必要让他继承下去。而且我还担心自己,或者我的后人保管还会不会丢失呢。毕竟这枪据说现在值多少钱来着?总而言之,上缴给博物馆是最好的选择。”
第136章 也得有个度……()
(接上一章)
于是乎,汤家的所有人都见证着汤威尔将这挺每个零件都是痛饮过铁拳人鲜血,见证过无数次厮杀的汤米冲锋枪重新放回大木箱子里,并且让荣军社这个军队开设的抚恤机构的两个代表正式代为签收的仪式。
“那寇特手枪呢?”
“麦主任,单动击锤的套筒手枪里头,就数这枪造得最好。可是我也知道,它是使用军用制式的11×24毫米手枪弹,并且枪管上面还有螺旋纹,还自带快慢机,妥妥的军用手枪;而根据我们的法律,民间人士不得拥有发射军警用制式枪弹,与任何形式的全自动枪械。这枪我……”
“你现在三年级是不是得出去实习?”
“啊?是的,麦主任。”
“唔,的确,严格意义上来说你是不能拿这支枪的。不过你可以把它进行改口径,去掉快慢机的工作……”
“不。诺拉,过来,这枪我之前说好的,给你,作为思危公司的展品,不得变动内部结构。同时,你得免费还我一支莱曼手枪,发射10×25毫米手枪弹,弹匣容量为15发的单动手枪。”
对于如此条件,掏出纸笔的古莉达则是在自家小姐的点头示意下,第一时间全部记录好,并且将这支见证过大远征的手枪立刻交给保镖们收藏好。
“威尔,你两支枪都不要?而且还不要大口径?”
萨曼莎可是他的正室夫人,非常清楚他身为一个大洞党对于大口径枪械的狂热究竟有多么的严重,乃至每一个被他用枪械击杀的敌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惨状(一个子弹斩首已经让维甘城的不少围观群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