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不是节度使大人明察秋毫,他早已身首异处,成为游荡在幽冥见的一个鬼魂了。而且还是一个冤死鬼。
出《桂苑从谈》
这个故事就讲完了。
佛门本是清静之地,现在看来并不清净,——世俗的纷争在这里一样也不少。
俗世中充斥的各种欲望、纷竞、倾轧、算计,这里也有。
为了一些无法摆到台面上去的原因,这些人不惜对自己的同门下手,下死手!
许多人抛弃妻子,离情绝俗,遁入空门,以为就能获得大解脱。可是最后,看他们得到了什么?
你若不慎卷入纷争,可能最终连骨头渣子都剩不下。
甘露寺的和尚受人污蔑,却甘愿领罪,因为他了解寺院里的潜规则。众口喧喧,他如何能够逃脱。
遇见李德裕,对他而言,堪称幸事。从有关记载来看,这两个人似乎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桂苑丛谈》里有这样一则轶闻。说是润州甘露寺有个僧人道行很高,李德裕巡行江左的时候,还曾经与他结伴同游,饱览江左的名山大川。
寺庙里的和尚多了,为什么我认为这个就是前面被冤枉的那一个呢?文中在描述这个僧人时,有“孤高”二字。甘露寺的和尚,又性情孤高,十有八九就是我们上面提过的那个了。
李德裕与这个僧人交情很好,他们之间的感情,就是断案时结下来的吧!
卸任还京的时候,将一根方竹杖赠给他留作纪念。这根竹杖产自大宛,质地坚实,截面呈正方形,节、眼、须、牙相对而生,是李德裕非常珍爱的一样东西。
二人依依惜别。数年以后,因缘际会,李德裕再次出镇浙右,派人前去探问,僧人竟还健在。
见面之后,百感交集,闲话了一会儿之后,李公问道:
“此前我送给大师的那根竹杖还在吗?”
“在!在!”僧人一迭声地答道。“老衲已经命人将它削圆,并且漆上一层清漆了!”
李德裕听了,当时不动声色。回去之后,感慨惋惜了一整天。
《桂苑丛谈》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寥寥数语,但是,似乎暗含着某种隐喻。
竹子都是圆的,方形的竹杖,一定是非常稀有的吧。
就如僧人当年,孤傲清高,头角峥嵘,不同于流俗。在那些面目平庸,拉帮结派的同门之间,是如此的特出。以至于,那些人无法改变他,便想要他的命!
有一个异类在身边,不会有人觉得舒服。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还是一种危险的存在。
那么,就削平他身上的棱角,或者,干脆除掉。
因为李德裕的干预,他们的如意算盘没有实现。
可是,连刀剑都没有办法改变的东西,岁月却能改变。
过了这么多年以后,僧人身上的棱角,早已经磨平了吧。也许,他早已认识到,自己的坚持,不过是以卵击石。他改变不了什么,那么,为什么不想办法让自己好过点儿。
他在时间与世俗的磨砺下,渐渐变得浑圆。他不再是危险的异类,他渐渐认同了那些人的价值判断。就如同,竹子都是圆的,那么,方形的竹杖就不应该存在。
假如,竹杖是方形的,那么,就用外力将它削圆。
现在的僧人,假若遇上当年的自己,还会认识吗?他会同其他僧人一样,认为这个同门不合时宜吧!也许,在那些出头做伪证,一心要置他于死地的僧人当中,也会有他一个!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别让岁月改变你!”
可是,又有几人一意坚持当初的理想,不被岁月改变呢!
李德裕李德裕出镇浙右日,有甘露寺主事僧,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僧隐用却常住金若干两。引证前数辈,皆有递相交割传领,文籍分明。众词皆指以新得替引隐而用之。且云,初上之时,交领分两既明,及交割之日,不见其金,鞠成具狱,伏罪昭然。然未穷破用之所。或以僧人不拘僧行而费之,以无理可伸,甘之死地。一旦引宪之际,公疑其未尽,微以意揣之,人乃具实以闻曰:“居寺者乐于知事,前后主之者,积年已来,空放分两文书,其实无金矣。群众以某孤立,不杂洽辈流,欲乘此挤排之。”流涕不胜其冤。公乃悯而恻之曰:“此固非难也。”俯仰之间曰:吾得之矣。乃立促召兜子数乘,命关连僧人对事,咸(咸原作成,据唐语林改)遣坐兜子。下帘子毕,指挥(挥字原阙,据明抄本补)门下(下学原阙,据唐语林补)不令相见,命取黄泥,各令模前后交付下次金样(样字原阙,据明抄本补)以凭证据。僧既不知形段,竟模不成。公怒,令劾前数辈等,皆一一伏罪。其所排者,遂获清雪。(出《桂苑丛谈》)
99、一起投毒案
公元645年左右,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兵,征讨高丽。在战争动员和准备阶段,很多人应募从军,中书舍人郭正一虽然是介个文人,也随军出征。大军攻破平壤时,郭正一看中了一个被俘的高丽女子,班师之际,他将这个女子也带了回去,让这她跟在自己身边做一名侍婢。
这个高丽女子名叫玉素,相貌异常美丽,说是羞花闭月,沉鱼落雁都不为过。个性温柔、顺服,做事细心、稳妥,手脚也很麻利,交待给她的事情从没出过差错。
郭正一对这女子青眼有加,十分信任,后来,索性把家里存放金银细软的仓库的钥匙交给她掌管,谁要支领财物,都得经过玉素的手。玉素也不负主人的所托,有关财物出入的事项,一桩一件,都记得清清楚楚,谁也找不出毛病来。
连郭正一的同僚都说,别看郭正一平时做事不大靠谱,在挑选侍婢这件事上,倒是很有眼光。郭正一听了,自然是摇头晃脑,十分高兴。
他有个习惯,每天晚上睡前都要喝上一碗粥,然后才洗漱就寝。这粥必然要出自玉素之手才行,别人做的,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吃的。
——一样的米,一样的水,玉素熬的粥,就是与别人不一样,让你喝了以后,还想再喝。郭正一摇头晃脑地对别人说,声音和表情里都透着不加掩饰的得意。
这天晚上,郭正一坐在书房里,就着灯光看书,门被推开了,玉素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粥走了进来。放下托盘,把粥端到郭正一面前,柔声道:
“老爷,请用!”
郭正一接过小瓷碗,拿起汤匙,舀了一勺,送入口中:“好……好……”
他闭上眼睛,心满意足。
玉素守在旁边,伺候他吃完,才收拾了碗筷,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
饱食之后,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半夜的时候,他忽然觉得腹痛如绞,忍不住大声呻吟起来。家人都被吵醒了,披上衣服,跑到他的睡房里。
只见郭正一额头上全是冷汗,双手紧紧地捂着肚子,气若游丝地说:
“玉素……这……这死婢子,她……她害我。那粥里……有毒……”
救命要紧!家人手忙脚乱地把救急的药箱子打开,取出甘草,与其他的药物混在一起煎服,喝下去以后,过了好一阵子,才慢慢恢复。
而玉素,早就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惊魂甫定,郭家人忽然想起来,仓库的钥匙还在她手里,人跑了,估计财物也是凶多吉少,马上派人把仓库撬开,将里面的财物一一清点。果然,有十来件金银器物不翼而飞。
郭正一在皇帝身边当值,这起投毒杀主,携款私逃事件又涉及高丽婢女,要不是有人在背后接应,一个婢女定然没有这么大的胆子。事情非同小可,郭正一上朝的时候,将这件事上奏。皇帝当即下令长安下属的万年县办理此案,务必要将凶手捉拿归案。
皇上下诏,谁敢怠慢。捉贼的人纷纷出动,很多不轨之徒被拿获,鞭子把后背都打烂了,就是没有招认。
三天过去了,京师人心惶惶,办案的人更是愁眉不展。案子不能告破,无法向上边交待。上头发话,不过是上嘴唇碰下嘴唇,容易得很,他们这些底下的人,就得玩命地跑。完不成任务,还得担心项上人头。
有个叫魏良的主帅很有谋略,心想,就这么在人群里大海捞针也不是办法,还得从起点开始,顺藤摸瓜,慢慢考求。
他叫人把郭正一家的家奴都聚集在一起,在里面挑了三个年少而且相貌端正的,用布衣罩头,挡住面孔,拉到街上游街。
过了几天以后,又派人到郭正一家,抓了四个守门的卫士。审问他们,十日以内,有没有什么行踪诡秘的人,到郭舍人家来。
卫士们起初大惑不解,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人说:
“前几天,有一个投化的高丽人上门,叫我把一封信交给舍人家的捉马奴。”
“信呢?”
“信还在我这儿,还没来得及给他!”
魏良接过那封书信,撕开信封,从里面掉出来一张纸。那张纸上既无抬头,又无落款,只是没头没脑地写着几个字:
金城坊中有一空宅。
魏良即刻带人到金城坊搜查,检查了好些个没有人住的空屋子,最后来到一所宅院。
这个宅院的院门锁得很严实,里面寂静无声,似乎并没有人居住。
【文】卫士们撬开铁锁,破门而入。房门欠开一道小缝隙,有一个人正探头探脑地往外看,见有官府的人来,马上就所了回去。
【人】魏良叫人把屋子团团围住,带人冲了进去。
【书】屋子里,有两个高丽人正缩在墙角,瑟瑟发抖。
【屋】那女的,正是郭正一家的侍婢。
魏良吩咐手下,把这两个人带走。严刑拷打之后,这两个人便全部招供了。
原来,玉素与这个投化高丽是旧识,同郭正一家的捉马奴关系也很好。三人商量好了,玉素投毒之后,携带金银逃走,投化高丽接应,将她安置好。本来那个捉马奴也要一同逃走,但是案发之后,郭府戒备森严,一直无法脱身。
魏良抓住三个郭家的仆人蒙面游行,被这高丽男子看见了,担心捉马奴露出马脚,让官府抓去,走漏风声。就乔装上门,给他留下了一个住址,到时候三人在此汇合。
案子真相大白,三人被斩于都市。
出《朝野佥载》
中书舍人郭正一破平壤,得一高丽婢,名玉素,极姝艳,令专知财物库。正一夜须浆水粥,非玉素煮之不可。玉素乃毒之而进。正一急曰:“此婢药我!”索土浆甘草服之,良久乃解。觅婢不得,并失金银器物余十事。录奏,敕令长安万年捉,不良脊烂,求贼鼎沸,三日不获。不良主帅魏昶有策略,取舍人家奴,选年少端正者三人,布衫笼头至街。缚卫士四人,问十日内已来,何人觅舍人家。卫士云:“有投化高丽留书,遣付舍人捉马奴。书见在。”检云:金城坊中有一空宅,更无语。不良往金城坊空宅,并搜之。至一宅,封锁甚密。打锁破开之,婢及高丽并在其中。拷问,乃是投化高丽捉马奴藏之。奉敕斩于东市。
(出《朝野佥载》)
99、蛰龙
这件事是唐代的大诗人刘禹锡说的。
唐朝缁林高僧道宣,毕生奉持佛教的各种戒律,从无过犯。
有一天早晨,他所居住的寺院发生了一件怪事。
外面晴空万里,连一丝云彩都没有。道宣所住的僧房外面,却一个炸雷紧接着一个炸雷,震得人魂飞魄散。
道宣心想:我一向按照佛典里的规矩行事,从来也没有犯过戒规,窗外雷霆阵阵,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我前生有未偿清的宿业?
想来想去,觉得这个可能性也不是很大。他一生吃斋念佛,积德行善,要说是以前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