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确,下面是一块很光滑的一米多长、半米多宽的石板。
石板的不厚,三人很容易就掀开了。下面,是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开”字形的石坑,因为朝向山外是封闭的,用石头垒死;朝向山体的,是开口的,似乎延伸到了山体里面。
石坑里,摆放着一对深绿色的龙头“钩子”。
“c形龙!”三人几乎是异口同声。红山文化当中,最有名的,怕就是c形龙和玉猪龙。这一对c形龙体量不小,都有个一尺多长,部分地方还带有白色的沁斑。
“我明白了。”唐易点头道,“这是有人藏在这里的!”
刁钦三点点头,“从这一对c形龙的沁斑来看,原先肯定是包裹着厚重的土锈的,这是经过了去除土锈的初步处理,而且被人上过手,才能露出本来的青玉质。”
唐易又看了看这个“开”字形石坑,“通向里面的石槽,没有封死,看来这是一个暗示,这山体里面,应该还有东西!”
文佳道,“石盒只是埋在石头下面的土里,接着下面又用石坑藏了一对c形龙,接着还有暗示,这个藏东西的人是想干嘛?”
“开了就知道了。抓紧时间,争取天黑前弄清楚!”刁钦三说着,便开始顺着通向山体的石槽挖掘。
结果,往里挖了不深,又碰到了硬物。
刁钦三干这个是轻车熟路,很快清理掉了周围的土层,黄土也相对容易清理,里面,又露出了一块石板!
这块石板的边缘很快也被清理了出来,接着就被刁钦三放倒了。
里面,露出了一个石洞。
其实,不管是石板下的“开”字形石坑,还是眼下这个石洞,都比较简陋,不然刁钦三也不会这么容易就弄开。
石洞不大,里面也就是一米见方,但是却摆放了九件红山文化的远古玉器!
玉猪龙和c形龙占了大部分,其中三件玉猪龙,三件c形龙,还有一件玉鹰,一件箍形器,一件玉神人。
从玉质来看,主要是青玉和黄玉,黄玉有的颜色深,有的算是黄白玉。所有的玉料,都是和河磨料类似的老玉。之前说过,河磨料的成分,与和田玉很相似,所以这些玉器的玉质都很不错。
连同唐易从李老汉处得到的玉猪龙,还有外面石坑里的一对c形龙,一共是十二件玉器,如果算上李老汉的孙子弄丢了的一对青玉方璧,那就是十四件。
这个石洞很干燥。取出这些整齐摆放的玉器后,贴近内壁,还放着一根涂了漆的竹管!
拿起竹管轻轻晃动,里面好像有东西!而且很轻。竹管两头竹节自然封闭,原先应该是从中间破开的,三道铁丝固定又涂了漆。
“打开看看?”刁钦三看了看唐易和文佳。
唐易和文佳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
唐易看这个竹管和铁丝,最长不过百八十年。这说明这些红山文化的玉器,的确是被人后来藏到这里的。本来,这黄土高坡上,也不可能出现红山文化的玉器。
刁钦三比较小心,拧开铁丝之后,用了一个防御性的姿势,把竹管敲开了。不过,并没有什么危险,因为里面只是一卷纸。
打开之后,一共有五张笺纸,上面写满了蝇头小楷。都是繁体字,最后落款时间是宣统元年。
宣统元年,也就是19o9年,这些东西,藏了果然才百年左右。
“你快!你来!”文佳把五张笺纸递给了唐易。
唐易拿起来,这一开始,写的就是“东胡遗存玉器一十四件”。
“先把坑和洞埋了吧,这上面说了,就是十四件,没别的了!”唐易看到这里,立即说道。
的确,虽然此时山上没人,但是早点儿填埋处理是更稳妥的。刁钦三和文佳把坑和洞填埋处理了,尽量恢复原样。
而唐易看着看着,出现了一个人名:鸟居龙藏!
唐易大体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这个“东胡遗存玉器”的说法并不准确,先年代就不对,这只是鸟居龙藏当时的看法。当然了,所谓的“东胡玉器”,就是后来被揭开谜底震惊世界的红山文化玉器。
虽然认识上有这么大的偏差,但鸟居龙藏在红山文化玉器方面,依然是有开创性的。从19o6年到19o8年的三年间,他一直都在蒙内考察!藏了这批玉器并写下这封留书的人,当年正是鸟居龙藏在蒙内的一名私聘向导!
实际上,早在1895年,甲午海战的硝烟还未曾散尽,年仅二十五岁的倭国的大学讲师鸟居龙藏就来到了华夏,针对辽东、辽南地区进行古代遗存实地考察。
这一次考察,为两件事儿打下了基础。第一,他后来写成了一本书,叫做《南满洲调查报告》。第二,他确定了下一次的考察目标,就是蒙内东部地区!
19o6年,鸟居龙藏到了蒙内东部一个叫王爷府镇的地方。这个地方,位于避暑山庄东北约三百里处;这个地方,还坐落着一处王府。喀喇沁亲王府,是满清贡亲王的府邸。
鸟居龙藏名义上是王府聘请的教师。实际上,自从他住进王府之后的三年间,他的心思和兴趣,全都放在了对周围地区的考古上!
第1256章 一个要求()
这一年,鸟居龙藏三十六岁,已经成为倭国有名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
借助王府的巨大影响力,鸟居龙藏在三年里的自由时间,几乎踏遍了这附近区域的山水草原,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存,当然,也取走了不少“标本”!
根据笺纸上的说法,留下这些东西、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就是当年鸟居龙藏私聘的向导。不过,他没有留下姓名,自称因为帮助倭国人取走过华夏的东西,无颜留下姓名。所以,根本不知道是谁。
不过,这里面也说得很清楚,因为鸟居龙藏的考古活动没有深入地下,一开始的考察对象主要是地面和浅层次的古代遗存,所以得到东西还不算很多。
鸟居龙藏的老婆懂蒙语,这在很大程度上让他省了不少心。鸟居龙藏发现的环绕石头的古代墓葬,就是后来专家们所称的“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墓葬。而他当时,还想不到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墓葬,认为是古代东胡人的遗存。
东胡大约是西周到春秋时期分布在蒙内东部的马背民族,当然属于游牧民族,其文化类型和红山文化的农耕文明完全不一样。
不过,当时红山文化根本就无人所知,鸟居龙藏能开始研究,就算是开创性的举动。
而鸟居龙藏私聘的这个向导,是从小生活在当地的汉人,精通汉字和汉文化。而且曾经到燕京上过新式学堂,也曾经在王府待过。他当时刚结束父母的丧事,本要离开此地,恰在此时鸟居龙藏找到了他,而且他也对一个倭国人的所谓考察很感兴趣,就决定跟着“学习”一下。
在王府的任职期间,鸟居龙藏一有时间就会到附近考古,也做了大量的笔记。
而在结束了王府的教师生涯之后,鸟居龙藏并没有就此离去。他带着这个向导,进行了最后一次也是最深入的一次考古!
他们沿着锡伯河一路东行,一边探查一边向当地百姓打听。
最终,鸟居龙藏来到了红山!
红山,蒙语为“乌兰哈达”,意思就是红色的山峰,位于蒙内东部。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红山原名九女山,是因为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她们惊慌失措打翻了胭脂盒,红色的胭脂散落到此处的山上,因而出现九处红色山峰。后来,九女山就被叫做红山。
这个传说,其实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红山文化的主要社会结构其实是母系氏族,而晚期已经开始向父氏族过渡。
就是在红山,鸟居龙藏发现了一处大型墓葬!这是他三年来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墓葬,就在这个墓葬里,他一共找到了十四件红山文化的玉器!
同时,附近还分布着不少墓葬群,鸟居龙藏还发现了一些陶器和骨器,陶器大部分都是残片了。
鸟居龙藏在这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他分门别类收拾好采集的“标本”,准备带走。
这里面,最精美,最重要的,无疑就是这十四件玉器!这位向导也很惊讶,没想到数千年前,居然就有人能做出这么精美的玉器!
鸟居龙藏对这些玉器也最重视,陶器和骨器只是先装好,准备先带走再说。但是这些玉器,却一一绘图标记,还把所有的玉器都装在最坚固的一个小箱子里。
鸟居龙藏要离开蒙内之前的那个晚上,这个向导睡不着了!之前他跟着鸟居龙藏去考古,都是相对比较零碎的时间,而且得到的“标本”看起来感觉不怎么起眼。
这位向导不懂文物,但是这一批玉器却极大地震撼了他。他一晚上辗转反侧,想着华夏的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难道就这么被一个倭国人带走?
天快亮了,他终于做了一个决定!
当鸟居龙藏发现的时候,他已经带着这一箱子玉器跑了!
他本来想去燕京,因为毕竟他在那里上过学,比较熟悉。但想了想,鸟居龙藏知道他在燕京上过学,容易追查。想了想,他上学的时候,最要好的一个同学是长安人,后来就在长安一家报馆工作。他便向西奔赴长安。
这个同学家境本来就不错,在报馆混得也很好,干脆介绍他也在报馆工作,还帮他租了房子。他想了想,便在长安就此暂居。
当时仍是清末,其实报纸的新闻性很差,很多还都是书册性报纸,和期刊差不多,但即便是这样,接触外界信息也肯定比一般人多。
在报馆,他得到了消息,听说鸟居龙藏已经回到了倭国,也没有听说任何关于此事的风声。也就是说,这事儿基本过去了。
这十四件玉器应该安全了。他虽然不知道为什么鸟居龙藏不追究这事儿,但心里总算踏实了。
实际上呢,鸟居龙藏和其他倭国人有点儿不一样,怎么说呢?他有点儿特立独行,
他来华夏,的确是只为了进行考古研究。他作为一个倭国人,公开反对倭国侵华。1939年,他还被燕京大学聘为客座研究教授,直到1951年才离开。这个阶段他是很苦逼的,华夏人不理他,倭国人也不理他,他靠着典当过日子!
这么一个人,不追究一个华夏人“偷”走他在华夏采集的“标本”,也就容易理解了。而根据后来鸟居龙藏写的东西,也并没有提及这十四件玉器,而是重点提了陶器和其他玉器。
这十四件玉器是安全了,但是这个人却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处理了!
上交清廷?当时局势混乱,满清朝廷被洋人搞得抬不起头来,光是不平等条约就签了多少?他当然不想上交。
但是交给谁?他不认识文物界的人,也没有值得完全信赖的人。
自己一直私藏?也不妥。
当然,最后的决定唐易他们已经知道了,就是藏在这里呗。手书里说,之所以想到藏于此处,是因为报馆安排的一次陕北风土人情的调查纪行,发现了这么个地方。后来,他又悄悄来了一趟。
“大体就是这么回事儿。”唐易一边看一边说,“不过,最后他对得到这批玉器的人,提了一个要求。”
第1257章 挑最差的()
♂,
当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