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代宫廷的权力之争是非常激烈的,也是非常残酷的。汉成帝时,其后宫出现过一系列的争风吃醋,群美斗法,各显神通的波澜画面。然而不管怎样,没有谁能跳出王家强大势力的围剿,没有谁能逃出皇太后王政君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作为汉成帝的母亲,当时的“皇太后”王政君牢牢把握着后宫的生杀大权,先后把许皇后、赵飞燕姐妹彻底打败。
汉成帝的皇后许氏的父亲叫许嘉,因为许后得宠,许嘉官拜车骑将军,权倾一时,与当时王氏一族存在权力和利益之争;经常发生冲突。当时有人曾提醒说:“许嘉是皇后的父亲,要对他尊敬,不应让他有所不快。小不忍则乱大谋,细琐之事亦能酿成大祸,不可不谨慎。何况前车之鉴,有目共睹,惟愿将军明察。”许氏一族的发展势头,对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诸人构成较大的威胁,于是王政君对许皇后展开了打击。
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诸人就以许皇后专宠会影响皇帝继嗣不广为借口,减少了后宫的用度开支,借以打压许皇后的势力。许皇后当然不愿屈居人下,在汉成帝面前又哭又闹,坚决申辩。
当时,全国各地出现了连续大灾,灾害严重,灾民涌起,这正给王政君与王氏兄弟对付许氏家族提供了证据。他们群起而攻之,借机捏造陷害许皇后的事实,说这些大灾都应当归咎于后宫失德。三人成虎,人们都这样说,就连汉成帝也无话可说。此后许皇后渐渐失宠。
这时,汉成帝写诏书,让许嘉辞职。许嘉只好找个借口退出辅政大臣之位。
恰在这时,许后的姐姐以媚道之法诅咒后宫,被早已对皇后之位垂涎三尺的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发现,立即向王政君予以揭发。身为皇太后的王政君极为震怒,亲自担任这个案件的小组长,成立专门组织严厉审问,除恶务尽。
许后被废后,成帝想立赵飞燕为后,王政君又百般阻碍赵飞燕的发展。
赵飞燕很聪明,她认为许后被废以后,自己到了非常时刻。但是,要想当皇后,首先要过王政君这一关,否则一事无成。她采取迂回战术,千方百计拉拢王政君的姐姐,让太后的姐姐帮她说话,终于得到王政君的认可。
永始元年四月,即公元前16年,成帝册立赵飞燕为皇后,赵合德则被封为昭仪,从此赵氏姐妹此唱彼和,一同受宠。但是,她们没能因此而一劳永逸。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暴死于未央宫。消息传出,朝廷民间俱为震惊,认为赵合德是杀死成帝的罪魁祸首,王政君下令审问赵合德,赵合德也就自杀谢罪。
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因为赵飞燕有恩于汉哀帝,汉哀帝继续让她当了皇太后。但好景不长,哀帝一死,王氏家族的一员也逼迫赵飞燕自杀。
王莽篡权
王莽,是王政君三弟王曼的儿子,王氏势力的核心人物之一。王莽家境贫寒,但对长辈“曲有礼意”,当年王凤生病,王莽服侍左右,忙里忙外,以至于“乱首垢面”。王莽非常聪明,政治头脑成熟,手段高超。他牢牢抱住王政君这棵大树,当然也从王政君那里捞足了政治资本,为其最后当皇帝做了充足的准备。
txt小说上传分享
长寿皇后:王政君(4)
汉成帝驾崩以后,汉哀帝继位。这时,王政君又下诏让王莽辅政,给了王莽绝好的施展才华、扩大政治势力的机会。
哀帝对王氏家族不满,对王氏家族实施打击。王根及王况之父王商所荐举为官的人,皆予以罢免。这样,王氏外戚的势力受到削弱,王莽当然会退出辅政大臣之列。后来,哀帝迫于朝野上下的压力,不得不以王政君的名义,下诏将王莽召回,并予以执政。因此可以说,当时王政君还是实际掌权者。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死于未央宫,哀帝无子,于是中山孝王的儿子刘衍即位,是为汉平帝。平帝年仅九岁,体弱多病,王政君临朝,委政于王莽。从此,王莽掌握了实际权力,在朝野上大肆清除政敌。
初始元年(8年),王莽头戴皇冠,自称皇帝,废幼主改国号,派人冲进宫来,问自己的姑姑王政君要玉玺时,王政君这才如梦初醒,气愤地将玉玺狠狠地砸向地上,玉玺摔在地下,摔破了一个角,王莽让人拿黄金补好,照样使用。
()免费电子书下载
从历史来看,如果没有王政君,没有王政君一手缔造的王氏集团,就不会有王莽做皇帝。建国五年(公元13年)二月,王政君以84岁的高寿离开人世。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
品读:裙带政治
说起王政君及王氏家族的“五将十侯”,不得不说到外戚。这种以皇帝的母族或者妻族利用掖庭之亲而显赫的政治集团,构成封建政治史上的“裙带政治”。
“裙带”在英文中有一个意思大致相当的词:Crony。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Crony是指一个集团中的成员,这个集团中的成员们之间交往密切、互相支持,并为彼此利益不惜采取阴谋行动。
汉语中的“裙带现象”,最初指某人因自己妻子或其他女性亲属的关系而获得官职。后泛指因血亲、姻亲和密友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以及政治领导人对效忠者、追随者给予特别的庇护、提拔和奖赏。
“裙带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也叫“外戚政治”,这也并非古代中国独有。在美国也有这样的政治现象,《为裙带政治叫好》一书的作者亚当·贝洛认为,美国人从心底里喜欢家族政治。贝洛分析说,美国人认为家族政治并不可怕,因为如果美国人厌恶这种现象,那么布什和希拉里就不会那么大受欢迎了。分析人士还认为现代美国政治,实际已造就了一种能够使家族产生一代、两代甚至三四代政治家的体制。
这种具有东方色彩的家族政治为何会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生根?英国女议员贝蒂·布思罗伊德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政治流淌在一个家庭的血液中,就像煤垢永存在矿工家族的指甲缝里一样。”政治家族的“经营模式”同豪门巨贾的家族生意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一代又一代地“复制”政治家,把政治变成“家族事业”,这几乎与中国封建帝王世袭制相吻合。
中国历史上“外戚政治”的极端形式就是“外戚专权”。正如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教授乔纳森·特里认为,政治上的裙带关系影响极坏。他表示,家族政治使得财富和权力这两种最强大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而获益者只会是精英阶层的子女。
汉代是外戚政治及其突出的时期。早在西汉建朝之初,就有吕氏的外戚之乱;西汉中晚期,外戚政治发展到极至,皇权每况愈下,最终旁落到后宫王政君王氏一家,出现历史上的“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最后汉朝由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篡位建立的“新”朝替代。
维护汉王朝统治的人说王政君如同小说《红楼梦》中的邢夫人,王熙风说“邢夫人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认为王政君用奉承儿子胡作非为自保,让汉室无后,丈夫的早死,儿子的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给她留下了权力空间,使得她不断对娘家一族人提拔,王家一门飞黄腾达,王政君继吕氏大力发扬外戚专权,这巩固了自己的皇后地位,也壮大了王氏家族的势力,以至使自己无孙,皇室无刘姓嫡传,使刘姓的汉王朝终于异姓为王,她成了西汉王朝的终结者之一。
txt小说上传分享
和亲姊妹:细君和解忧(1)
悲愁歌
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千古青史,有时需要铁血男儿喋血疆场,出生入死,建立功勋;有时也需要红粉佳人在另一个战场上温柔奉献,委婉机智,扭转局势,既需要英雄的鲜血,也需要美人的热泪。汉代对抗匈奴的过程中,大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程不识的事迹至今广为传诵;信使张骞、苏武、班超的事迹亦令人赞叹不已;而细君和解忧作为“和亲”的使者,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细君先忧
自从汉高祖在对匈奴作战中遭逢“白登之围”,深知汉朝的步兵车战难以匹敌匈奴的骑兵部队,就接受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用一个女子的温柔之躯,抵挡匈奴的千军万马,从而揭开了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
细君公主为汉朝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以其生于江都,史称江都公主;又因远嫁乌孙,别称乌孙公主。她饱读诗书,爱好文学,妙解音律,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元狩二年(前121年),其父刘建因谋反事发,畏罪自杀,武帝不忍殃及无辜,便令细君留居江都。年幼的刘细君在家难与皇恩交相缠结的环境中刻苦自励,逐步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明达大体的品性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后来成就其人生大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曾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又以和亲形式和这些小国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对付匈奴的压迫。当时,西域地区最大的王国是乌孙,与匈奴相处最近,成了主要争取的对象。
原先乌孙国世世代代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于是乌孙国与匈奴成为世仇大国。汉武帝派使者两次出使乌孙,表示愿派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团结起来,共制匈奴。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武帝派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用之物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汉书·西域传》)
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细君以皇室公主的身份远嫁乌孙,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车队从江都出发,行经安徽灵璧时,刘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手抚巨石,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以至于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有《灵璧手印篇》记其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以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诗中“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等句,倾注了诗人对这位前贤的景仰之情和缅怀之思。
细君公主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昆莫见了自然喜出望外,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
()
于是,这右夫人和左夫人面临的不仅仅是情斗,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的胜利,必须获得足够的权力。
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很快便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长在汉朝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却是如坐针毡,度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