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这是他这些年得到的结论。
于是,这位来自黑龙江的梁山同志在李副总裁和崔经理的亲自陪同下。来到了工厂区的仓库。他恐怕是全公司最有派头地工人了。以至于很少时间,别人以为他是李思明的亲戚。对他颇为关照。
“明天补办一下手续。一样也不要少了。会有人跟你说这里的规矩。我不希望你给我找麻烦!”李思明觉得有必要敲一下警钟。“公司有食堂,比外面便宜。想吃好点就要多花点钱。不提供住宿,我给你点钱。你去找个像样的地方住下。”
李思明的手伸进口袋里想掏钱包。却没掏出来一个子——他实在没有带钱包地习惯,前世在军队里吃着皇粮,在这个世界不是吃食堂。就是有人安排好了一切。李思明有些尴尬。
崔必成机灵。连忙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钱包。人民币面额太小。李思明一把抓过来,挑了几张大面额的港币塞给老梁。
“就用港币。这比人民币更受欢迎!”李思明笑着道、“不用还了。”
崔必成一脸郁闷,想当好人却没当成。被人拦腰截住了。
“不就几张钞票吗。回头我加倍还你?”李思明故意讥笑道。
“您说这话。那圳是让人……”崔必成本来想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转念一想,改了主意。“如果你的钱真是太多了。我不介意抽出时间帮你花。这不是什么太令人为难地事!”
老梁手捧着钞票。感动地稀里哗啦。冲着李思明和崔必成深深地鞠了一躬。今天对于这位梁山好汉来说,实在是一个好日子。
李思明看着老梁匆匆的背影,心里颇多感触。心情却是很高兴。能帮得了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是因为他不求回报的帮助许多人甚至陌生人,让他得到了更多的用金钱买不来的东西。赢得更多的尊重。这是后话。
“李先生。他是你什么人?”崔必成好奇地问道。
“算是朋友吧!”李思明道。
“算是?”崔必成不太明白。
下班时间到了,李思明这个一整天都在四处晃荡的人也有了回家的理由。不过在大门口。这一次有保安拦住了他。
“李先生。刚才徐先生交待。看到您后,让您早点回家。您父亲打电话来说有客人在您家里等您!”
“谢谢!”李思明道,心里却在疑惑什么人会到自己家里等自己,那可不是他想谈工作的地方
第四卷 纵横四海 第一百三十三章来的都是客
李思明猜找上门来的,一定不是工作上的事。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在现在这个岗位上还是“无名小卒”。而且来的客人大帅一定也不认识。
只能是与公司无关的事情。
李思明开着车回到了家。从父亲的表情上看。客人来了有一段时间。见李思明现在才回来。有些不耐烦。
客厅里一溜坐了八个人。而且看上去都像文化人,因为大多戴着眼镜。这很显然让父亲应付不过来。跟文化人打交道不是父亲擅长的,他那一套派不上用场,来的都是客。他对知识分子有着朴素的尊敬。唯恐怠慢了。用父亲的话说。咱是工人阶级出身。跟文化人是两条道。所以看到儿子回来了。松了一口气。
李思明一进来,就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八双眼睛盯着他直到他走到近前。李思明心说。我这个主人都到了。你们客人也不起身寒暄一下?他哪里想到这些人内心之中却是震惊无比,他们知道李思明很年轻。但见到他本人还是很吃惊。
“各位。我是李思明。自我介绍一下吧?”还是李思明打破了沉默。
“哦,你好,李导演,我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我姓谢!”八人中最年长的一位自我介绍道。这人戴着一副很别致的大眼镜。
“啊?原来是谢导演,您好,您好!”李思明立刻表示自己的尊敬。“您是前辈,叫声小李就行!”
久仰大名啊。李思明不知道谢大导演谢老爷子找上门来有何贵干,李思明都已经把自己跟电影绝缘了——因为他从来不曾想在这行干太久。他只不过把导演当成一个工具而已,所以他就没有以导演自居的自觉。甚至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此大人物。李思明也只是听说过而已,从没见过他本人,他的电影李思明倒是看过,比如那部诙谐的《大李、小李和老李》。这是李思明父亲李全最爱看的,常常以老李自居,大家都姓李嘛,而且都是车间主任。不过他自认为自己比剧中的老李要开明。父亲自称老李。李思明只能当小李。老李要是知道眼前的这位老者正是那部他最爱看的电影的导演。就不会找不到话题了。一定会将他所知道的溢美之词全奉献出来。
李思明没有“大导演”的自觉。但别人不会这么想,至少干这一行的人不会这么想。上次杨月万里迢迢地奔赴夏威夷,除了告诉自己她怀孕的好消息之外,还告诉他有人希望他回国拍那部反映中越战争的电影。可回国拍那玩意。没钱拿啊。这是李思明心里最真实最卑鄙的想法。没法说出来。要不然他跑到美国来巴结美国的观众是为什么?现在更不想将时间放在拍电影上面。
他当时用眼前这位六十二岁高龄的大导演作为挡箭牌,事实上他用对了。本来就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导演的作品嘛。咱要剽窃就剽窃外国人的——那部武侠片除外,还赚外国人的钱,所谓“崇洋媚外”咱可不在乎。赚得越多越好。
谢大导演带着自己编剧,摄影和几位主演光临,主要是来征询一下李思明的“高见”,有人想请李思明来拍这部电影。他也有所耳闻,也是这部电影现在才开始拍摄的原因之一。他们这是赶往云南拍摄现场。不辞劳苦地绕到了深圳。李思明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自己住在这里的。
李思明的电影除了那部《查理的天使》外,都已经在国内公映了。甚至都是美国本土之外最早上映的。李思明怀疑银都的林老板有当盗版的潜质。单就这速度就值得让人佩服。最令李思明不爽的是,他一分钱也没捞着。银都机构倒是既挣了钱,又赚了面子。唯一的好处是。政府奖项中优秀译制片奖,倒是被自己的电影占尽了,可那是译制片厂的荣誉。跟自己无关。至于这部《查理的天使》为何没公映,道理很简单——几位女主角衣着暴露,性感。充满挑逗,社会不良影响太坏啊!前些年女青年烫个头发都被人骂不正经,更何况这些在美国人看来都有些暴露的镜头,这还是李思明有意降低暴露度的结果,即使在美国,社会开放程度。八十年代跟九十年代也没法比。因此这部电影只能在电影学院或者电影制片里。享受“内部观摩”的高级待遇。李思明当然也不想毒害祖国的花骨朵们。这个罪名太令人发指了。
谢大导演的低姿态,让李思明受宠若惊。只有他自己清楚他不过是冒牌的导演。所以说他自认为自己最应该拿的不是导演奖。而是演员奖——因为他总是在演戏,演的还是一位“成绩斐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导演”的形象。
“小李。想,我就倚老卖老,这么称呼你。”李思明的虚伪让谢大导演以为这个年轻人真的有那么谦虚,“我受命要拍这部电影。今天我带了主创人员不请自来。就是想听听你的高见。”
“谢导演太客气了,我不当导演已经……嗯。还不太久!”李思道。“事实上我就拍那么几部电影而已,我现在都已经改行了。”
“小李,谦虚过分就是骄傲。”谢导演却很认真地说。“有志不在年高嘛。你的那几部电影在国内上映,每次都是万人空巷啊。而且类型与风格让人过目不望。就那部战争片来说,让人震撼。国人从来没看过这么一部真实残酷的战争片,当年我们看《巴顿》,以为那是最好的战争片,可是看了你的战争片。才知道原来你的电影更让人拍手叫好。所以我们请你提点建议。也是应当的。”
“是啊。李导演。你的电影十分不错,也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编剧说道。
“好。你们拍的是一部好电影。”李思明脱口而出。看着八个人吃惊的表情,尤其是这位编剧,搪塞道,“我说的是小说,我拜读过。根据小说改编的剧本一般也很不错。作为一名导演,我认为剧本是电影创作的基础。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故事有吸引力。电影才有吸引力。说到底,电影就是在说故事。如果这个故事本身没有说服力。那其它的元素也是无本之末。”
他说的有些过了,一时没有刹住车,人家电影还没拍呢,你就叫好。所以李思明自圆其说。也还说的过去。这位编剧正是小说的作者。
“为什么?”谢导演饶有兴趣地问道。
“我的那部电影受人欢迎。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真实。什么是真实。不仅是服装,道具,还有人物对白,肢体语言,都要符合历史原貌和个人情点。战争片更是如此,如果一位红军战士手持MP38冲锋枪。那会怎么样?导演不真诚不认真不敬业,那是绝对的。战争中的军人都是无畏的吗?不是的。我告诉你们不是那样的,第一次杀人的时候。有人会忘了自己手中原来是有武器的,有人会尿裤子的,有人会作噩梦。不论他是哪个国家的军人。我们以往的战争电影中,虽然有很多精品。但是时间太久了就形成了一个模式的。军人都是很高大很勇敢,即使有小毛病无非是爱发牢骚不讲卫生这些‘小毛病’。你的这部小说好就好在,它真实,所有的人物都塑造的很完美,梁三喜代表着军队中相当一部分的形象,我…就见过许多这样的人的家属,赵蒙生只想着走后门。搞‘曲线调动’,这绝不是抵毁军队形象,而是真实可信的,尤其在战争爆发的时刻。”李思明对着编剧。侃侃而谈的说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什么样的,艺术就是什么要的。当然艺术要高于生活。”
抛开导演这个外衣之外,李思明自信在反映这场仍在继续的战争的电影中,自己是最有发言权的。他的队员中像梁三喜式也不是个别,也是他让小刀创立一个老兵基金会的唯一原因。己经很长时间没见着小刀了。不是卷款出逃了吧?李思明在心中这样腹诽。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担任摄影的摄影师,李思明也认识,正是当年八一制片场奔赴战场拍摄战地新闻纪录片的老赵,不知道他为什么在上影厂摄制组。李思明刚坐下,此人就冲着他挤眉弄眼。让李思明怀疑他是不是斗鸡眼。直到他主动自我介绍自己曾当过战地记者,因为亲历过战争。所以临时借调过来的。李思明这才忽然想起。
“对,对。李导演说的太对了!”老赵抢先说道。本来根本轮不着他来评价,不过看他表情。似乎急于表明自己是李思明的知己,有义务主动站出来。证明李思明所说的是伟大而又正确的,绝对的偶像啊。赵太“多情”,冲着李思明眨了眨眼睛。让李思明恶心无比。
持饰演赵蒙生的唐某人,正坐在李思明的身旁,其实李思明刚进门,第一眼就看到了他,也是他能轻易认出来的唯一的一位,想认不出来都不行。好笑的是此人被国人,尤其是女人们斥为“奶油小生”一类,自从数年前,《追捕》在国内万人空巷之后,高仓健这个日本人就成了硬汉子的代表。难道中国数亿男人中就没硬汉了吗?八十年代的女人们发出这样的感叹,崇洋媚外原来是从女人们开始的啊(注:女读者千万别骂我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