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里并不遥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晓梅在广播室里,对着麦克风念完了校革委会的通知以及市革委会关于动员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的文件,然后,把收音机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频道上。
喇叭里不断传出全国各地庆祝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的报道。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等各大城市学校的红卫兵组织,纷纷表示,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毛主席指向哪里就冲向哪里。各种各样的讨论会、报告会内容和决心书充满了电台、报纸。仅仅一夜之间,一场轰轰烈烈、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了。
白晓梅拿起抄收的《人民日报》编者按,细细琢磨字里行间的意义,又认真地倾听广播中的各种各样报道,再对照刚才念过的市革委会的文件,隐隐地感到似乎有什么不一样。
毛主席仅仅讲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编者按则把到农村安家落户当作“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新风尚”;决心书似乎走得更远,号召大家扎根农村,建设边疆,做新一代有觉悟有知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而市革委会的文件更是明明白白地要求各有关单位,全力协调,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各项准备工作。
这一切,来得是那么的突然,让你始料不及;行动又是那么快,容不得你考虑,就已经把你推向运动的波滔之中。而这一切,又是那么神速,那么有条不紊,似乎这是一场策划已久的运动。
想到这里,白晓梅脑子里的思绪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拉不回——虽说过去读的书,是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下的学校里读的,可毕竟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而且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风雨洗礼,人们头脑中的资产阶级观念和生活方式,已被连根拔掉,只剩下对革命的忠诚与对领袖的敬仰。如今,这些思想已经被彻底净化了的红卫兵,却还要到农村当农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白晓梅也曾幻想着哪一天能重新上课,将来当个医生或者设计师,至少也当个工人,就是从来没想过当农民,而且是远离故乡,到山区去,甚至是当一辈子!可眼前的一切,却似乎告诉她,上山下乡当农民是唯一的、也是别无选择的道路。
广播中不断播出各地欢庆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的报道,白晓梅的眉头却不由微微皱了起来。她真有点不明白,既然知识青年需要再教育,城里的工人阶级不是更合适吗?不是说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对革命最彻底、最坚决,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而农村中的贫下中农只是革命的同盟军。如果把这大批的知识青年送进工厂,那革命的力量岂不是更壮大,红色的江山岂不是更稳固了吗?
“再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再学习。如果仅仅是为了接受教育,那些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的贫下中农,担当得起教育者的重任吗?如果说到农村是为了学会农业知识,那学校不也开展过了吗?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生也是这样,也要学工,也要学农,也要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校不但组织同学到工厂参加劳动,请解放军来校搞军训,而且为了学农,为了使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请了老贫农来讲课,还把操场的土地给翻了,种上了地瓜与水稻;把花圃里的花给拔了,种上了萝卜、茄子;甚至连围墙下也种上了黄瓜。
作为学农小组长的她,在老贫农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怎样识别水稻与稗草,懂得了怎样施肥和撒药。在流下辛勤汗水的时候,也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尽管挖出来的地瓜萝卜又瘦又小,打下的稻谷寥寥无几,可毕竟使她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然而这一切又如过眼云烟,风风火火一阵子后,很快又烟消云散。稻田干涸了,菜地荒芜了,苗圃里的杂草长得比白菜还高,似乎这一切在告诉人们,热得太快的东西冷得也快。如此说来,眼下这一夜之间席卷全国、如火如荼的上山下乡热浪,将来会不会也冷下来呢?白晓梅不敢想,也无法想。随着李卫东的进来,随着在那已写好了的决心书上签上自己的姓名,白晓梅已不由自主地卷入了那滚滚而来的浪潮之中了。
午后的天空,万里无云,艳阳高照。还不到开会的时间,校园里已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校门口,走廊上,过道里,那些人们经常走过又较为显眼的墙壁上、柱子上,都贴上了各种颜色的标语口号:“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毛主席指向哪里,我们就冲向哪里!”“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有志气的革命青年,到农村去,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幅幅标语,像一声声战鼓,催促着一个个热血沸腾的身躯朝前冲去。
操场上,主席台对面的一半曾被开垦成稻田,现在却已长满了杂草,并且坑坑坎坎,而靠近主席台的一半仍然还是平平整整——那是专为举行各种各样的大会特意留下的。操场的四周,插上了一面面红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
主席台正中,大红的横幅写着“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誓师大会”,高高地挂在上面,台两侧悬垂下的条幅分别写着“热烈欢呼毛主席最新指示隆重发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台上的高音喇叭,正在一首又一首地播送着毛主席语录歌。所有的一切在告诉人们,这里将举行盛大的节日盛典。
下午二点整,一阵“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后,高云峰站在主席台上的桌子后面,对着麦克风大声宣布:“第二中学‘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誓师大会’现在开始。”
又是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过后,站在台上左侧的白晓梅对着另一个麦克风领头高呼口号。那一阵阵激昂的口号声,一下子就把大会推上了高潮。
口号声过后,高云峰又一次对着麦克风:“请工宣队刘队长讲话。”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刘队长走到桌子后面,用手轻轻地敲了敲麦克风。喇叭里顿时传出了“噗噗”的声音。他扫视了一下乌鸦鸦一片的人头,清了清嗓子,高声地说:“革命的同志们,红卫兵小将们,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热烈庆祝毛主席最新指示隆重发表暨‘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誓师大会’。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它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主席的这一光辉指示,是反修防修、永保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永不褪色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指明了一条知识分子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光辉道路……“刘队长的讲话,被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打断了。
“让我们立即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去,去造就一代有觉悟,有理想,有知识,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明天。”刘队长的讲话一结束,会场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激昂的口号声。
随后,李卫东代表五十八名在决心书上签名的同学上台宣读了决心书,表示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听从党中央安排,到艰苦的地方去,用辛勤的汗水去磨炼出一颗红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做一代有文化、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农民。表示决不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和党中央的重托,决不让苏联演变为修正主义的历史在中国重演,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
决心书还鼓励那些抱有观望态度的同学,要勇敢地站出来,接受时代的考验,走到历史的前列。
大会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会后,全体师生员工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向市中心进发。沿途又有其它学校的队伍走了过来,汇成了一条长龙,最后来到市革委会,向市领导献上了决心书。
小城再一次沸腾起来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围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各项准备工作紧张而高效地进行着。市革委会专门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市革委会领导亲自挂帅,坐镇指挥。一份份文件、一道道指示,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发出,流向四面八方。人们从这些文件与指示中,不断地感受到这场运动的热烈与紧迫,以及一种令人发热的伟大使命感。
而几乎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传闻,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像一股看不见的潜流,也迅速地渗透到各个角落。什么中央已表态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一百年不动摇;对那些没有报名的人,将要举行“学习班”,“学习班”是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进去了就别想舒舒服服地过日子;甚至还提出了“要当上山下乡的先锋,不要当可耻的逃兵”的口号,似乎知识青年面对的不仅仅是到农村插队落户,而是到前线去冲锋陷阵,去打一场大战,与那看不见的对手作一场殊死搏斗。前进者赏,后退者杀,妄想躲过这一场运动的,想当一名逃兵者,决没有好下场,等待他们的将是更严厉的惩罚。
更让人谈虎色变的,莫过于那一份份盖着鲜红大印的文件。由于应该上山下乡的人数太多,只能分期分批进行;由于城市附近的农村,人多地少,根本无法接收知识青年,所以安置的地点只能面向山区;而较近的山区也不可能完全接纳得了,只能安置一部份,剩下的人将被送往更远的山区。
随着风声一天比一天紧,一些原先还在观望的人再也憋不住了,抢在第一批报名期限之前,也到报名站报了名。这一来,几天前还显得冷冷清清的光荣榜,一下就被写着姓名的红花纸条贴满了。
又过了几天,到山区联系具体安置工作的刘队长回来了,并带回一个不大不小的消息:这次安置的地点已经定下来了,虽然是山区,但条件还不算太差,路途也不算远,最远的不过百来公里,坐上汽车,几个小时也就到了。
听到这些消息,已经报名的白晓梅不禁暗自庆幸,几天来一直笼罩在心头上的阴影也开朗了些。毕竟,上山下乡这条路是非走不可的,早晚都要走,而早走一点,相对安置的地方条件会好一点,对今后的生活也会有所帮助。
很快,户口迁走了,离城的日期也定下了,并且每人还分到了一床棉被和一张草席,领到了购买日用品的补助金五十元。同时还被告知,在下乡的头半年,将每月领到八元,后半年每月领到六元的生活津贴。这一切,似乎在告诉那些即将到农村的知识青年们,该考虑的事,领导上已经考虑了;该准备的事,领导上也给准备了,你们尽可以放心去吧。
尽管如此,白晓梅的心里仍隐隐地感到一丝不安,不只一次地对着地图辨认那将要去的地方。地图上那几厘米的距离,对她来说,却似乎是无限的遥远——那可是她从未到过,闻所未闻的地方。她无法想象那等待她去的,说不定要扎根一辈子的地方会是怎么一番景象。她只能从心里祈望那里该不会是穷山恶水,一派荒凉,只要肯出力,该不至于衣食无着吧,不然,那里的人们怎么生活呢?说不定那里还别有诗意呢,也许那里青山常绿,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