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完全改观。到时。也许我再用不着天天上学读书,也无需日以继夜地埋首温习,以应付那无休止的各种测验和考试……因此,你可以想见。我于考试期间瞧窗外望的次数特别多,心情也特别殷切!……当然,大部分的人并非跟我儿时那样,想逃避读书和考试。他们想逃避的。往往是生活上的营役和工作上的苦闷。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外来的冲击,期望有一些惊天动地的变化以打破现行社会制度的樊笼。或有超人的智慧来解决现今世界所陷的困境。 

在单调环境下生物总要寻找刺激,这似乎是个普遍规律。人也不例外。更何况。如今中国科幻爱好者的年龄偏小,科学知识不足,分辨真科学、真科幻与伪科学的能力也相对薄弱。“据1984年日本广播协会的调查,年轻人对灵魂和超能力的关心程度很高,而且显示出年龄越小,关心程度越大的趋势。”《当代新兴宗教》359页。笔者没有找到中国的类似题目的社会调查结果,但日本的这个调查结果很有参考价值。

卡尔萨根有一句名言:科学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但伪科学也有同样的作用。此语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伪科学流传的主要动力。是把读者的好奇心引导到科学理性上来,还是放任其发展到“猎奇心”上去,科幻作家是有责任,也必须作出选择的。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四章:火在烧——科幻文学中的科学精神(1)

第一节:科学与人性——对立的幻影

第二节:科学的客观精神

第三节:科学的怀疑精神

第四节:科学的探索精神

第五节:科学的献身精神

第一节:科学与人性——对立的幻影

要想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首先要澄清一个被人误解至深的问题,那就是当今社会流行的一种观点,将科学与人性摆在相对的位置上,并且认为科学是压制人性的力量。这种观点也延伸到科幻文学界,表现为“硬科幻派”与“软科幻派”的对立。持后一种观点的人,指责“硬科幻派”在作品里忽视人性,把作科幻小说写成教材或产品说明书。

在当今中国的知识阶层里,把科学与人性对立起来的观点很有市场。其根本原因是当代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刻影响。在基础教育里,文理分科的传统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截然分开,并且重理轻文,这在直观上就给人们一个印象:科学和人性对立,并且压抑人性。其实,文理分科既不能提供很好的科学教育,也不能提供很好的人文教育,它本身就是一个改革的对象。这种分科现象在西方各国的教育史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但都没有象当代中国这样突出。分科化、专门化和专家化与教育理念有关,凡重专才教育,则专科化倾向较严重﹔凡重通才教育者,则专科化倾向就比较淡化。在专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理工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难以有一个宽阔的视野和深谋远虑的计划。《科学与人文》吴国盛 

而为了应试,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又往往要学生死记硬背那些自然科学的定理和公式,更在广大学生中间造成了科学就是僵化权威的印象。至于科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而从事的活生生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包含的人性内涵,并不在广大学生的视野当中。而这个教育体制向社会输出了几十届毕业生,前后几代人,无法不令科学与人性对立的观点成为主流。 

除了教育体制外,中国的科研体制也加深了科学与人性对立的印象。目前的科研体制过分功利化和注重技术理性,缺乏宽广内涵和人性视角。

笔者在上文一直把科学与人性对立的观点称作“印象“,是因为这一观点不可能描述了真实现象:科学与人性根本不处在一个层面上:科学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人性则是人类行为的原因,它们从不处在对立的位置上。科学本身就是人性的产物,至少是人性某些方面的产物。如果把科学摆在超越人性之外的位置,那么就只能得出反常识的结论:科学自己推动自己发展,那些烧瓶、试管、显微镜、水平仪和天文望远镜,那些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理论都是有生命的,使用或者研究它们的科学家反倒是傀儡。所谓科学与人性的对立,只不过是人性中的某些部分与另外部分的对立。

科学并不是大自然“启示”的,而是活人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那些科学工作者,他们投身于科学事业,必定是受某些精神、价值和感情驱使的。将这些合而为一,便是科学精神。不管有没有受到重视,有没有得到研究,这些精神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在中国知识界,虽然“宏扬科学精神”之类的口号很多,但对科学精神的系统总结却十分薄弱。

什么是科学精神?笔者找到了一个西方的观点:随着自然的数学化、研究的方法论化、科学建制的分科分层化,近代科学完成了其理性化过程,并构成日后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气质。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其经典之作《科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Science)中将之概括为四个: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cepticism)。《科学与人文》吴国盛 这个观点有其可取之处,但更多的是从知识本身出发,较少涉及科学工作者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气质。而对于文艺作品来说,正是能够在行动中表现的科学精神,才是艺术描写的重点。

下面,笔者按照这样一个顺序,介绍一些科幻小说所表现的科学精神:一、科学精神最根本的是客观精神,即承认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存在和运转。这是科学从宗教及其它意识形态中脱颖而出,安身立命的根本。二、从这种客观精神出发,科学工作者要拥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是对权威、经典、教条和自身习惯、观念的怀疑。在天地万物这部大书面前,任何由人类完成的著作都是可以怀疑的。三、探索精神,体现在无功利的,纯粹为了考查自然现象、理解自然规律而进行的探索活动中。四、献身精神,如果科学工作者的怀疑批判或者探索活动遇到障碍,危及个人安全,那么这正是表现科学献身精神的好舞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论述的科学精神,是蕴含在科学事业内部的精神品质,或者是社会大众在科学意义上对科学价值的接受。而不涉及被称为“唯科学主义”的那些精神内容。唯科学主义将科学精神泛化到其它社会领域,试图将一切置于科学的笼罩之下或者科学的基础之上,科幻文学从整体上对这种思想采取了批判态度。有关问题在后面一章里要表述。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四章:火在烧——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精神(2)

第二节:科学的客观精神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内容,便是科学的客观精神:将主体和客体分开,人类必须排除偏见、主观感情的困扰,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大自然。这是科学从宗教和常识偏见中脱颖而出的基础。在现代人眼中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人,其实远比现代人不尊重自然。他们以自我中心的态度,主观地认定天地万物都是为人类准备的。风雨雷电或者瘟疫之类的现象,都与人们的行为直接有关。而要改变自然现象,只要用各种方式感动天地即可。可以说,正是科学的客观精神,使人类最终睁开眼睛,看清了自己在世界万物中的位置。

美国科幻作家汤姆戈德温发表于1954年的不朽名篇《冷酷的平衡》,正是反映科学客观精神的代表作。该短篇又译《冷酷的方程式》。后一个译名比较准确,但前一个译名影响较大。这篇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主人公驾驶“星尘号”,前往沃登行星解救一个陷入绝境的考察组。考察组一名成员的妹妹为了探望兄长,偷上了这条船。由于燃料和供给的限制,主人公只能将她抛到太空,否则便无法完成使命,会危及更多人的生命。戈德温在作品里用许多笔墨渲染了兄妹之情、主人公的两难处境、眼泪和感叹、悲哀与怜悯,但这一切都是在作铺垫。小说结尾,人的感情无法战胜大自然的冷酷,花季少女最终被扔进太空。

这篇作品发表后,激起了读者的强烈反感:小说里的航天部门为什么不加强检查措施?为什么不能挤出燃料和供给?主人公为什么不以英雄主义为出发点自我牺牲?作者为什么不安排路过的飞船解决问题?事实上,人们已经习惯了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模式:只要人物的表现足以“感天动地”,客观环境自然会网开一面,救其于危难当中。但是,戈德温堵死了这一切可能性,正是为了昭示这样一个主题:自然规律无视我们的感情,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地认识它和顺应它。而这正是科学工作者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常常给人以冷酷和反人性的印象,但那不是科学本身的问题,是由于科学研究的对象本身,正是完全不受人类意志支配的自然规律。而科学能够引领人类从蒙昧中走出来的一个根本理由,就是它明确地告诉大家,人们的激情和爱恨在“冷酷的平衡”面前是多么无力。

第三节:科学的怀疑精神

科学的怀疑精神,直接源起于科学的客观精神。如果客观现实是终审法官,那么任何人类的精神产品,包括以往的科学理论本身,都是值得怀疑的。在现代科学哲学里,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把科学的怀疑精神发展到了顶峰。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怀疑和检验的理论才是科学理论。

中国科幻作家刘兴诗在《美洲来的哥伦布》中,就构造了一个反映怀疑精神的故事。在权威的历史学中,哥伦布来到美洲之前,人类世界的这两部分从无交往,古代印弟安人更是无法凭他们简陋的航海技术到达欧洲。小说一开始就引用历史文献,指出在英国兰开郡的马丁湖里,曾经找到过印弟安式样的独木舟。古德里奇教授从大量事实出发,怀疑上述权威观点,提出印弟安人数千年前曾经远航到美洲的新理论。而整篇小说都是围绕着证实这个科学假设展开的。

科幻小说对怀疑精神的处理,和故事所涉及科学理论的正误往往并无关系,要放到小说本身设置的背景下才能够理解。在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中,“我”代表着正统的地质学理论,认为地球内部是实心的。而叔叔李登布洛克则离经叛道,摆出种种数据,推测地心里存在着巨大空洞。在小说里,通过“我”之口讲述的理论,其实都是正确的科学理论,而李登布洛克一行三人旅行到的“地下海”,事实证明并不存在。但如果还原到小说本身的背景下,那么李登布洛克正是科学怀疑精神的表现,并且,他的怀疑也是有结果的。

如果人为地制造权威,维护权威,那便站到了科学怀疑精神的对立面。在科幻小说中,这类行为作为反面形象受到了抨击。凡尔纳在科幻小说《征服者罗比尔》中,就塑造了两个维护权威的形象:在专门研究航空技术的“韦尔顿学会”里,“气球主义者”代表着权威一方。他们认定飞艇是人类航空技术的未来。而来历不明的工程师罗比尔已经制造出了性能更优秀的直升机,证明航空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比空气重的飞行器”。他将“气球主义者”的代表,学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