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您还没看见过她们姐妹绣的花儿呢。”
曾太太说那天下午她们看见的事情,木兰就走出教给石竹怎么样熬花生汤。她从曼娘屋里带了那一双鞋去绣,包在绸子手绢儿里,怕别人看见。
曾太太于是又提到花生汤。说凤凰透露出来木兰已经给了荪亚一碗,又说荪亚很难为情的事。这个让桂姐、曼娘、老太太都很高兴,又感到意外。木兰再回到屋里来时,大家正在笑。
她问:“笑什么?”
曼娘说:“荪亚先在我们屋里喝了一碗,到太太屋里又喝了一碗。”
木兰立刻听懂,羞红了脸,从来没有那么害过羞。
祖母为免得木兰难为情,立刻说:“他们年轻人大家处得好,我很欢喜。”
木兰赶快说:“那不是送礼,是现钱交易。他给我弟弟阿非买了一个万花筒,那碗花生汤就算还账。”
木兰把万花筒、绸子手绢儿里要绣的那双鞋拿回家去,觉得发生的小插曲很有趣,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
13章 郊游姚孔相遇 谈教育倡男女求学
两年之后,木兰十七岁,经过了感情上最不平静的一段生活,真是前所未有。她上学了,由父母给订了婚,随后发现自己爱上了男人。
与这些事有关系的,并且在那一段时期对她大有影响的,是一位四川姓傅的。他在革命以后做过教育总长,在他任内通过了国音字母,在学校学中文要用国音字母拼音。
傅先生,名叫增湘,瘦小,留着小胡子,抽大烟,可真是个想像高强才华出众的学者!他的两个癖好是游历名山大川,搜集并编辑古书。他娶了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太太,在北京居住时,几乎没有一年不离开北京去到名山游览古迹。他们夫妇也真正在山里度过一段隐士生活。在旅行途中,他只带一卷铺盖,里头有几双袜子,几件长袍,就是行李,另外是一箱古版书籍,穿脏的袜子也塞在书箱子里。后来,他在大学讲版本学——他是公认的版本学的权威——他坚持要躺在舒服的沙发上讲,学生们看着这位瘦小抽大烟的老头儿,都怀有无限的敬意。
这位学者把各方面的学问都能由过人的智慧予以融会贯通。他酷爱古代学问,也同样热心于民众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他和他太太可以说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甚至他才二十几岁,在四川一带便以才气出名,都认为来日成就,当可预卜。二十六岁便点了翰林,再考则荣任翰林院编修。拳徒之乱暴发时,他正携眷赴京。在光绪二十九年任总督袁世凯的幕宾。因为曾文璞也在袁世凯下任职,自然便结识了这位学者。傅增湘学问的渊博,见识之高超,颇使姚思安向往不止,于是二人便成了朋友,但癖好之相投,与友情之深挚,则非傅曾之间的关系可比。傅增湘曾被邀南下组训新军,北返之后,又奉命任直隶提学使。光绪二十二年,在天津创办女子师范学校,由他太太任校长。
由于傅姚两家的友情关系,木兰就进入政府办的第一个女子学校求学,也是第一批蒙受女子教育运动利益的一个新时代女子。又由于傅增湘的关系,姚家认识了一个叫孔立夫的四川青年,傅增湘一向对他堪为推许。傅氏夫妇常到姚家去,傅太太极力劝姚氏姐妹进她的学校去读书。
傅氏夫妇在北京度春假时,姚家要到西山的别墅去住几天,因为由四月初一到十五在西山碧云寺有十五天的庙会。由于傅氏夫妇喜爱游山玩水,木兰的父亲就邀请他们一起去盘桓几天。
木兰也求曾先生答应曼娘去。曾家不是那么雅人深致,所以并未设有别墅。曾太太说曾经去逛过碧云寺庙会,那是十二年以前,孩子们还小。现在曼娘虽然在北京住了一年半,出门儿也不过十几次,主要都是到南城买东西,逛过几个地方如孔庙,在孔庙她看见石碑上刻着前几代科举高中的人名。曾先生叫女人看这些东西,主要是他的儒教思想的缘故,因为他以为女人若能重视这个,就容易教训孩子成儒生,去赶考中举。她在春天,没跟婆婆到法源寺去看丁香,这是因为花儿会引起女儿的春心荡漾,她也没跟婆婆去逛过喇嘛庙雍和宫,因为她可能付一点儿赏钱,喇嘛就会把帐幔后面淫秽的欢喜佛给她看。可是曾太太说,按道理应当去逛庙烧香,因为敬拜神是修福行善。
曼娘越来越像信佛的,也渐渐得到公婆的信心,可是公婆二人仍然是处处防备,使她不致于心中别有所思。木兰说:“她可以跟我睡在一个屋里,睡在一张床上,我对她一切负责。她连山都没有见过呢。”
曾太太用亲密的称呼叫木兰说:“兰儿,你精神真好,我一辈子没见过山,也活了这么大岁数儿了。我想叫她跟你去闲散几天也不错,我得问问你干爹再说。”
在四月十五,木兰家、曼娘、傅家夫妇,都到了比玉泉山还往西的西山姚家别墅。姚大爷认为要享受真正田园生活,一定不要带丫鬟伺候。虽然也带了个厨子,小姐们还是要自己做饭。
曼娘,本来就不惯于北京的富贵荣华,这次下乡真是一件乐事。所见的一切都使她心花怒放——比如高大的城门楼子,西直门厚大的城门,城门洞儿就像个隧道,有四五十尺长,赶驴的驴夫,城外的小店,在露天茶座慢慢喝茶的老百姓,又宽又平用石头铺的通往颐和园的官家大道,两边巨柳成行,正在发出嫩绿的叶子,美丽的乡野和在澄澈碧蓝的天空下遥远的西山上那紫色的山坡,由墙上望过去圆明园的残砖碎瓦,还有颐和园亭台殿图的黄琉璃瓦屋顶。
曼娘最喜爱的是玉泉山邻近的田园景色,各处都是农家的房子,雪白的鸭子在小溪中游水,环抱北京城的西山就像抱着孩子的母亲的两臂。木兰家的别墅就在一带农村里。向前望,可以看见玉泉山附近白大理石的宝塔,与颐和园的万寿山,掩映在绿树之间,后面的山上则疏疏朗朗点缀着若干座寺院。
他们到达时,正好吃午饭,下午去逛碧云寺。他们爬上了四段的石头台阶儿,才到大理石的宝塔,当时游人甚为拥挤。时间还早,于是去游卧佛寺,看见一座铜佛,有二十多尺长,样子是斜卧的姿势,旁边是许多皇帝王公敬献的鞋,那鞋有的好几尺长,用绣花儿的黄缎子做的。姚大爷告诉他们不要玩得太累,因为明天还要逛“八大处”,那里有八个大庙,各相距不远。
第二天,他们去游“秘魔崖”,悬崖峭壁,风景最美,但是看着令人怵目心惊。峭壁是在几个寺院之后的山顶下,那几个寺院安安稳稳地坐落在一个悬崖的角落里,为树木所荫蔽。上了点儿年纪的太太和曼娘,是骑驴去的,但是木兰和莫愁则和男人男孩子一起步行,在晴朗的春天,小姐清脆柔婉的声音和驴夫愉快的笑声,在山中起伏振荡。 到了庙门,太太小姐们都下了驴,等走到悬崖峭壁,已经喘不过气来。曼娘穿着一身白,看来还像少女,只是头发梳了上去,木兰跟莫愁则把头发梳成辫子。木兰不管是走道儿或是站着,总是把辫子尖儿拿在手上,而且把辫子拿到前面,缠在食指上挥动着玩儿。
秘魔崖实际上是一个五十尺深的天然大山洞,上面一块巨大的石头由山上平伸过来,俨如一个屋顶,人站在下面,总觉得万一那块巨大的石屋顶一旦落下,人就会被压成肉酱。峭壁前面据说原本是一个深水池,现在用大石头填平了,因为怕有人掉下去。木兰的父亲把水池底下藏有两条龙的传闻,向大家解说。原来在唐朝有两个道士,收了两个童子做徒弟。有一次,天大旱,两个徒弟跳到池塘里去,变成了两条龙,才使天上降下雨来。因此后来建了一座庙,供奉两个龙王爷。
他们那群人里,男人继续向前走。木兰走到了洞口,看见一个中年妇人,穿着平常的黑衣裳,和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子坐在那儿。他们听见一个男孩子的声音。看见一个瘦削的男孩子,大概有十六七岁,从附近一个石头屋子里跑出来,立在那儿,指手划脚,对着母亲和女孩子说话。那个男孩子生得眉清目秀。鼻子笔直,满脸聪明。穿着灰蓝布大褂儿,那灰蓝色和他那小白脸儿,敏捷的身子,正好相称。他说:“妈,这就是卢师父和他那变龙的徒弟的庙。”他的声音面容颇吸引木兰姐妹的注意。木兰姐妹和曼娘站在远处,看他和他母亲、妹妹说话。
他母亲说:“故事倒是很有趣,可是谁见过那两条龙呢?”那个男孩子说:“乾隆皇帝见过。”一边微笑,一边比划。他接着说:“乾隆皇帝一天到这儿来,看见池子里面两个绿色的小东西,好像海里的动物。和尚指给皇帝说那就是龙。皇帝大笑说:‘只是两个一尺长的小鱼罢了。’刚说完,两条龙就越变越大,由池子里飞腾而起,到了半天空,再往上到山顶,然后消失在云雾里。”
母亲说:“你乱说。”
那个男孩子说:“不是。龙大得很,您看得见头,看不见尾巴。可是乾隆皇帝看见一个好大的龙爪像山一样,从云彩里伸下来,龙的鳞绿得闪亮。皇帝看见吓了一跳,觉得肚子疼,就摆驾回宫了。”
男孩子的母亲听了大笑,谁都看得出来,她是一个幸福的母亲。儿子显然是能使生活本来孤独的母亲感到生活充实而快乐,会不断使母亲觉得,想不到会生这么个儿子。
姚家小姐觉得那个故事很有趣,那个男孩子说故事的活泼灵巧的样子也很好玩儿,于是用手绢儿掩着嘴微笑。莫愁说她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那个男孩子,木兰也觉得似乎见过,只是想不起在什么地方。木兰心里很喜欢他那表情生动的面容和说话的态度,不知道那到底是个传闻,还是他故意编出来讨母亲欢心的。
正在这个当儿,傅增湘散步回来,看见那个男孩子,便喊:“立夫,是你呀!”立即走过去问候。虽然他们似乎相交很深,那个孩子的母亲对傅先生显得特别恭敬。傅先生转过身子来说:“来,见见孔太太和她的孩子。”于是傅太太便引荐说:“这是孔太太。这是立夫和她妹妹。是我们四川同乡。”孔太太笑容满面。木兰走过去,看见那个男孩子的前额和眼睛,似乎与众不同,虽然穿着一身平常的衣裳,竟显得气宇不凡。
傅先生赞叹道:“了不得,你看,我们四川出人才,我敢说这都是由于我们峨眉山的灵秀之气。”木兰看着那个男孩子,越发神往,因为她知道,得到傅先生赞美的,绝非俗物。立夫有点儿局促不安。她母亲说:“我们母子平平无奇,可是傅大人太抬爱了。”
立夫向姚大爷深深一揖,完全遵照四川的古礼,转身向姚太太也深深一揖。自然他向几位小姐没有表示,按礼应当如此。
因为立夫姓孔,姚大爷问他:“你和孔夫子有什么关系没有?”
立夫回答:“没有,不敢当。若是姓孔的都是孔夫子的后人,孔夫子就要贬低身价了。”
听到立夫答话如此得体,木兰不禁微笑。立夫的话说得很快,似乎是巧于应对,在大庭广众之间,能够从容镇静。姚思安也大笑起来。甚至于体仁至少也有一次看到跟他同样年龄的人,敢当众畅所欲言,不由觉得敬慕。
傅先生说:“至少孔太太是杨继盛之后,这也就不凡了。杨继盛是三百年前的人物,不算太古。我想立夫总与杨继盛有点儿关系。”
木兰听父亲说过杨继盛,因为北京城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