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在梁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五爷到今年10月都死八年了,六十岁死的。喝酒胃喝坏了,胃都烂了。再说都不行,非喝。那时候,开菜园,去卖菜时喝,卖完了也喝,菜一下子全卖给人家也喝。为啥恁快死了,菜卖完了,不晌午,到茶馆喝茶,泡多浓的茶,茶叶都有半碗。出那个茶馆,走一路喝一路酒,在沿路代销点喝,那鳖娃儿散酒,都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净是把胃喝坏了。不是咋死恁快?发现两三月,就不行了。

就是在那个时间,你光亮叔们那个娃儿死了。死的时候,十一岁,要是活着,现在二十岁了。哎呀,那真算费手哩,猴头子日脑'8',管不住。娃儿死之后你丽婶儿回来也没找事,在外面人们也说过她,她知道她那娃儿费手,在家气得用三角带打,打的时候哭两腔,不打了又笑了。那天放学了,人家都回来了,他不回来。在哪儿呢?在张家顺着坑边走过来,找泥鳅、青蛙,就在坑边玩。

晚饭前,他跟清立的娃儿一块下河,我在屋里做饭。不一会儿,前面宝宝来说:“我哥掉河里没见了。”你二婶慌里慌张跑过来说:“离娃儿不远处还有人在挖沙,人家看见了。你二叔们、梁家人都已经去了。”我顺着砖瓦厂走下去,边走边哭,这咋给你丽婶儿交代呀,走的近路,全是斜坡、土坑,腿在野草棵里过去,刺扎在身上一点都不知道疼,感觉浑身没一点劲,发软,不知道摔了多少跟头。跑到河边,看见一群人在水里摸。后来,光秀用脚探住了,用劲挑起来,娃儿肚子里没一点水,脸上就沾一点黄泥,是在旋涡里激死了。我现在还记得他刚从河里捞出来的脸,煞白煞白,发青,眼闭着,可安静,好像在水里也没有挣过,肯定是一下子就死了。我一屁股坐在沙里,咋整也起不来。小鳖娃儿,说没就没了。抱着娃的身子,我哭啊,你说可咋办?老天爷,把我的命给孩子吧,我这老不死的活着干啥?

从那以后,我就住到河里那个茅草庵里去了,累得很,心里难受,像空了一块,上不来气儿。我一天到晚地想,要是我早点做饭,他放学回来就能吃上,他就不会去河里了。怨我,非要在地里多干会儿活,结果耽误娃儿吃饭了。他是有些气我呢。小鳖娃儿,活着的时候费手,一天到晚不知道得打他几回,说他几回,不听话得很,真没了,又想得不行。那时候还不是怕你丽婶儿回来吵我,主要是没法给人家交代,孙儿给你了,你养的啥,人养没了。你光亮叔,别看他平时打那娃儿舍得下狠手,可稀罕得很。

说是挖沙引起的,也是,人们都挖细沙,沙底挖得很深,到处都是旋涡。这几年死了好多人。说是这样说,你找谁说理去?说了也没人管,谁能证明是人家挖出来的旋涡淹死你的娃儿?

你光亮叔还想着把小闺女抱回来让我养,我是不行,管不了了。才两周岁。光管这个大女子,我都累得浑身疼。根本不行。

家里一个个都是不省事。前几天黑娃突然回来了,说是看病。在外面打工,有病了都回来看,在北京,谁能看得起?就是晚上老出汗,小便勤,县里中医院说厉害得很,是淋病,还得手术。他一听,怕了。我也不知道他在那儿干啥了。后来,到你哥诊所,一看没事,输几瓶水好了。还是找自己人不表'9'你。

五奶奶屋里人来人往,我们的谈话不断被打断。说到孙儿死的时候,五奶奶的神情变得有点飘忽,语气也开始低沉下去,她停顿了下来,似乎又想起当时的场景。我想象着五奶奶疯一样地往河里跑,她的腿发软,她浑身冒汗,她的手上、腿上都是刺,可还是跑不到,似乎永远也跑不过去。谁能知道,她有多恐惧、多害怕?她养了那么多年的孙子,可比养自己的儿子精心多了。她伶牙俐齿的儿媳妇,该会怎样数落她?她最宠爱的小儿子又该怎样伤心?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伤疤仍然没有愈合,唯有在这一点,五奶奶还不能用自嘲来使自己解脱。正在这时,隔壁的一个婶过来,说是丽婶儿的姨打来电话,要把光亮的小女儿送过来,人家马上要生孙子了,怕自己的儿媳妇不高兴。五奶奶听了,直叹气说,还是躲不过去,说是不给他养,可眼看他过不去,你能看着不管,好坏自己还能动弹。

顺着砖厂的路,我往河的方向慢慢走,这也是五奶奶当年往河边奔跑的路。这条路,她永远也走不完,那顿饭,她永远也没能做完,因为,她的孙子,那个十一岁的捣蛋大王再也不能捣蛋了。我忽然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首歌谣,我们经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唱:

小板凳歪歪,

我在地里割大麦。

刮个风,

好凉快,

下个雨,

跑回来,

奶奶,奶奶,门开开,

外头回来个小乖乖……

万明:梁庄猪场,教书育人

从老屋的门口,沿着昔日上学的老路,我又一次朝着梁庄小学走去。小学是围墙围起来的一个四方大院子,前面是操场,院子中间有一根旗杆,上小学时,我们每天早上都在院子里升旗,晚上再将旗降下来。院子后面那一排两层的红色砖楼房是学校的教学楼,上下各五间房。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早晨六点的时候,学校上早课的铃声就响彻在梁庄的上空,小伙伴们相互喊着,在黎明的晨曦中朝学校走去,开始一天的学校生活。我相信,大部分村民也是依着这铃声估算时间,安排一天的生活。

梁庄小学已经关闭将近十年了。院子里的空旷处早已被开垦成一片菜地,旗杆只剩下一个水泥的底座,后面的楼房还矗立在那里。可能是听到我们说话,看门的兴哥从大门靠左的小院子里出来,一看到我们,他很高兴。他从里面把锁打开,一边嘟囔着说:“门可不敢开,常有牲口进来拱菜地。”

走近看才发现,教学楼其实已经破旧不堪了。教室的门几乎已经腐朽,推一下,灰尘哗哗地往下掉,透过残缺的玻璃,可以看到教室里面更让人伤神的“风景”。楼下几间房间里堆着一些破旧的家具,床、沙发、木椅、小凳子、锅碗瓢盆,扔得到处都是,还有散乱的不知何年何月的作业本。这应该是老师的宿舍,也许想着还要回来,东西并没有收拾干净。房间里面还有一些残破的课桌椅,歪斜着倒在地面上。其中一间房屋里有一张床和一个煤炉,近期住过人的样子。兴哥说:“这是一个梁家婶子住的,和儿媳妇生气,没地方去,在这里住了半年。”

顺着已经没有扶栏的楼梯,我们上了二楼,一个个房间里面关着家兔、鸡等小家畜,这应该是兴哥养的,地上扔着啃烂的南瓜、脏的水盆、干草等。站在二楼的栏杆旁往村庄里面看,我发现学校居然是整个村庄里最高的地方,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村庄错落的房屋,能够看到黄昏里的炊烟。我想,当年学校选址的时候,也许就有统领村庄的意思吧。这所学校,经历过怎样的繁荣与兴盛,又是如何被抛出历史之外?我决定找当年曾在小学教书的万明哥谈谈。他是学校的元老,了解梁庄小学的全部历史。

梁万明,五十多岁,戴着一个老头帽,衣服仍是20世纪80年代的样式,灰蓝色,好像已经很久没有清洗了。天已经黑下来,万明嫂子打开灯,惨白色的灯光使得偌大的客厅显得更加阴冷。两岁左右的孙子门里门外地跑着,脸呈黑红色,似乎是在冬天冻肿了。女儿穿得相对时尚,一看就是长期在外打工。她一会儿去看看厨房,一会儿又坐下,有些害羞地不时望着我。毕竟曾经做过十几年的教师,万明哥说话咬文嚼字,非常慢,他有自己的看法,常常说出惊人之语。

咱们村那学校,当年发展可真不容易。1967年,刚开始是借个民房,开复式班,文教局派来的老师。梁庄有学校了。到第二年,生产队集体盖了两间土坯房,后来周祖太回来教学,加了一间,还有一个做饭的,就是祖太他妈。然后又在西边接了三间。一排房,梁庄小学的雏形完成了。“文革”的时候就一排房,我记得可清,大队部批斗你爹的时候就在那排房前面,领导训话,天天接最高指示,群众集会都在这儿。

我今年五十五岁,1978年我初中毕业,上了两年农业大学,就到学校教书。我去的时候学校已经有三排房,规模最大的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年级至七年级,有六七个公办老师,有两百多个学生。1981年我结婚,那时候国家开始补助,农村教育建房(校舍)补助,现在那座楼就是那年盖的。国家拨一点,村里筹一点儿,村民出资出人工。咱们梁庄小学是整个乡里第一个盖起来的,当时教育组还送个碑,上面写着:“梁庄村全体干群兴学纪念碑”。那时候全村建校可真是一条心,没有谁偷奸耍滑,在上学学文化这件事上,大家都不含糊。开春开始盖,家家都出工,天还冷得很,但都干得可得劲,大家说说笑笑,心里高兴。你们上学的时候是梁庄村最兴旺的时候。当时学龄儿童入学率百分百,那时候考试评比,吴镇中心小学第一,梁庄就是第二,光道、韩平战、韩立阁,老师有一二十个,哪个都是响当当的,在乡里都出名。

梁庄学风还是很旺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哪怕是个傻子,只要还能走路,都把他叫到学校。咱们梁家来娃儿不上学,老师们到家里去叫几次。那时候咱们县是全国的状元县,高考全国第一。真是厉害。看看现在都成啥样了。

1992年我不教了,被清退了。那时候分计划内民办和计划外民办,说是给我补个指标,算计划内。谁知道教办室主任就是按送礼圈的,我被圈到外面了。1992年国家对民办老师收编,不[小说网·。。]再扩编了。我也没有机会了,只好不干了。

现在梁庄小学已经有十来年没学生了。学校自动关门,一部分家长带走了,一部分不够班,当时说的是留下一二三年级,其他的到镇上去。后来乡教办室不再派老师了,学校也就散了。前几年,校长把旗杆都弄倒卖了,是个不锈钢的,估计能卖个一百多块钱。后来,校长干脆不来了,就你兴哥住在那儿看门。

学校倒闭从大道理上说是人口流动和计划生育综合造成的。真正来说,是村长、支书一伙儿把它弄倒了。上级派四个老师,老师来了,应该有补助,老师工资偏低,村里要给补助,再找一个做饭的,梁庄以前再穷,对老师的补助从来没有少过。现在,说是没这笔开支,村支书不给了。老师来干一年半年,都跑了。要是村里积极,去乡里交涉,到镇上说说,或者去教育局要老师,估计也行。老师嘛,到哪儿不是教书,咱梁庄也不是乡里最偏僻的地方。还有,就是说服家长让孩子回来上学,其实家长谁愿意让孩子跑恁远。村长根本不愿意操这心。当然,不去说有个好处,每年还有个教育统筹费,学校没有了,统筹费还有,钱就到他们自己口袋里了。

现在算算咱们村的学龄儿童,开个一二三年级,根本没问题。没人操这心。去年有村民把校舍承包了,养了一茬猪,白天在院里放着,晚上赶到教室里。不是那校门口墙上的标语咋变成了“梁庄猪场,教书育人”?这都是那坏娃们胡写的。后来,教育局说,不雅观,不让养了。

现在人们思想消极了,各吃各的,村里中青年都出去打工了,没有人管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