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流言: 高层建筑的9至11楼是“扬灰层”,脏空气到这个高度就会停顿。这里的污染物密度最高。买了这几层的房子,就只能一辈子吃灰了。

真相: 根据网络调查,这条谣言起源于2003年一篇《售楼小姐真情自白》的网文。这份《自白》让“扬灰层”这个词汇成了压在购房者心上的又一块重石。“扬灰层”究竟可不可信?到底哪一层才是“扬灰层”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关于大气中灰尘的知识。

灰尘的颗粒有大有小

我们平时所说的“灰尘”,属于大气污染中的颗粒物污染。按照这些颗粒的类型、大小,我们把它们分为粉尘(dust),烟(fume),黑烟(smoke),飞灰(fly ash),雾(fog),炭黑(carbon black)等等。有些颗粒物比较大,直径(这里及后文中的“直径”均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它的含义请参考文末附注)可达几十、上百微米,黏在衣服上、打在脸上都很明显。有些颗粒物很小,只有几微米,肉眼看不到。

小颗粒往往对健康更有害。因为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PM10)会被人吸入体内,而且颗粒越小,被吸入后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直径5微米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直径2。5微米以下的(PM2。5),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灰尘会悬浮在大气中

灰尘颗粒也是有重量的。如果没有其它外力影响、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的话,它们终究会落到地上。但是由于空气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气流(也就是风),灰尘在下落中总会不断受到气流影响。一些小颗粒的粉尘,极有可能在重力和风力的不断作用下,长期漂浮在空中。即使一部分灰尘顺利降落,也会有另一部分灰尘重新启程,不断进行着“扬尘——沉降”的循环。

气流可以引起地面扬尘、让灰尘保持在空中。但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把灰尘送走,起到稀释作用。因此气流对灰尘浓度的影响是复杂的,与风速、风向、地形等有密切关系。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风速、风向、气温等很多气象条件都受到了建筑的影响,同时城市中的车流人流也进一步扰动了气流。因此,城市中的气流特点与平坦地势的气流特点差别很大。不同的建筑街道布局,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气流模式。因此,灰尘在大气中的运动和浓度分布会呈现复杂、瞬息万变的特点,很难把握其规律。

影响灰尘浓度的因素很多、很复杂

除了气流以外,灰尘在大气中的浓度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

颗粒物的性质(组成,粒径,比重,电荷,pH值等)。直径大的颗粒易于沉降;直径小的更容易受到外界扰动而悬浮在空气中。

气温的变化。热空气可以把灰尘向上提起。同时,气温升高也可以加速颗粒物的扩散,降低污染。其影响同样是复杂的。

空气湿度。大气中的小颗粒容易吸附水汽,凝结形成雾,悬浮在空中。这种情况下不利于颗粒物的扩散,其浓度会增大。但是当空气湿度继续增大时,颗粒重量增加了,沉降加快;还可能形成降雨,冲刷大气中的颗粒物,使其浓度迅速降低。

上述因素都会对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产生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气象因素对颗粒物分布的影响是在大范围内的作用,起作用的区域远高于楼房的高度,也远大于若干个小区的面积。具体到某一栋楼、某几层的高度,就必须考虑具体建筑布局、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小颗粒物最大浓度区的高度不能确定

所谓“扬灰层”,一般的理解就是在这个层高周围,大气中的灰尘浓度最高,超过上下方的其它层。这个现象是否存在呢?

有学者对此做过模拟。他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经过公式推算发现: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中的灰尘浓度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直径大小的颗粒物,可能会在某个高度上浓度最大。初听之下,这和“扬灰层”的说法很接近。

不过还不能就此定论。首先,这个模型在建立时忽略了灰尘的重力,因而并不适用于重力作用明显的、直径较大的颗粒物。其次,即使对于小颗粒物,想要根据这个模型来推算其浓度最大值具体出现在什么高度,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正如前文所述,城市中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空气的无规则“湍流”加剧,气流变化很复杂。在建筑物附近,灰尘分布与建筑物密度、高度、几何形状、门窗朝向、街道宽度和走向、绿化面积、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等许多人为因素关系很大。这就必然导致了每个地区、每个小区,甚至每栋楼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再加上不同直径大小的灰尘颗粒,浓度最大值出现的高度也不相同。因此,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扬灰层”推算公式。

实践检验:相比其它层,差别并不大

理论推导的结果是就算“扬灰层”存在,其影响因素也过于复杂,难以确定其高度。那么实际测量的结果又如何呢?

《新闻晨报》曾报道上海一小区的业主们在自己的住宅楼内进行了一次为期3天的小实验,在3楼、10楼和23楼的主卧飘窗位置观察积灰情况。结果显示,三个楼层积灰程度并没有明显差别。当然,这个实验非常粗浅,不过这种实验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

科学家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在石家庄某高层建筑附近的颗粒物监测结果显示,空气中直径在0。5微米以下的小颗粒物在高度24米处(相当于8层上下)呈现最大值;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在高度7米处(相当于3层上下)呈现最大值;而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随高度增加而减少。总体来说,近地面处灰尘的浓度较高。随高度增加,灰尘总量(总悬浮颗粒物)减少了,而其中微小颗粒物所占比例则越来越大。

这一观测结果验证了理论推论:不同直径的颗粒物,其最大浓度区的位置也不同,彼此相隔很远。不可能有哪一层汇聚了所有颗粒物的最大浓度区。

而对于某一种颗粒物的最大浓度区,情况又能有多严重呢?我们来看一下上面这个监测结果的具体数字:

直径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在它的最大值处(3层上下)的浓度为0。3毫克/立方米,其它层高处为0。25毫克/立方米,只多出了25%;直径0。5微米以下的变化幅度更小,从0。11毫克/立方米增至0。12毫克/立方米,增加了不到10%。(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国家规定,请见附表。)这样的浓度变化值并不算很明显,也难怪上海那几位业主没有看出来积灰程度的差别了。

结论:谣言破解。 说建筑物的9至11楼是扬灰层,这是不科学的。大气中的大颗粒物通常越靠近地面浓度越高;只有对于小颗粒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可能在某一高度存在一个最大浓度区。但是由于影响因素过多,并不一定所有楼房周围都存在这个最大浓度区;即使存在,对于不同建筑物和不同大小的颗粒,最大浓度区的高度也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不同高度间颗粒物浓度只是略有差别而已。

如果“扬灰层”真的有那么多灰,一看每个楼都像套了个游泳圈一样,也就没有必要讨论了,绝对不会有人去那几层住的。

名词解释:

空气动力学直径 ,又称气体动力学当量直径(aerodynamic equivalent diameter)。表述粒子运动的一种假想粒子直径。

总悬浮颗粒物 (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即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PM10 (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 μm),即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它们能长期飘浮存留于大气中,影响大气能见度。同时可以被人体吸入,沉积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从而引发疾病。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PM2。5 (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2。5 μm),即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被人体吸入后,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除甲醛,竹炭绿植不给力

(作者史军)

果壳搬新家了,新的工作环境当然好,但“装修甲醛污染”还是让众人不免有些担心。怎么办呢?用竹炭、绿色植物来除甲醛是广为流传的做法。竹炭、绿色植物?靠它们来除甲醛,有效吗?

/

搬进刚装修完的新家算得上是人生一大喜事,不过到处在说的“装修甲醛污染”让人心头一紧。怎么办呢?各种支招:买几大包竹炭放在屋里,据说这东西不仅可以吸附异味,对看不见的甲醛还有特效;在屋里种几盆绿色植物,特别是吊兰,吸收甲醛的能力那叫一个强。竹炭、绿色植物?靠它们来除甲醛,能有效吗?

竹炭 Vs。 甲醛:吸附不是吸收

有些广告中声称,竹炭对甲醛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宣称有实验佐证。可是这些实验条件不能不让人生疑,他们是把竹炭置于近乎饱和的甲醛蒸汽中,每克竹炭高达68毫克的甲醛吸附量就是在这个状态下测得的,这样的环境,随便扔进一块木头也能熏成甲醛味的。关键问题是竹炭能不能锁住这些甲醛,实验结果令人失望。一旦把这些饱吸了甲醛的竹炭放到没有甲醛污染的空房间里,上面的甲醛会迅速释放,3个小时内每克竹炭中的甲醛含量就能下降到了34毫克,1天后就下降到1。6毫克——除污产品一下子变成了污染源。

所谓的竹炭吸附能力,主要是因为这种不定型碳(区别于钻石那种晶体碳,虽然化学成分是一样的)中有很多大小以微米计算的微孔结构。就像水能渗在沙子里一样。甲醛、水啊这些成分都可以渗进竹炭这些孔道里面。不过,正如实验所显示的,除了将甲醛收容在孔道里,竹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机制来限制它们的自由,正如水可以从沙子里面蒸发干净一样,甲醛也可以从竹炭里挥发出来。

连做竹炭吸附甲醛实验的科研人员也指出,活性炭对于甲醛的吸附并不稳定,甚至还不如跟水分子结合得紧密。如果室内空气湿度大,吸附的水分子会比甲醛还多,甚至可能把之前吸附在竹炭上的甲醛给挤下来。当然,如果在竹炭的孔道里加上一些可以与甲醛反应的物质,做到真正的消除甲醛,效果会更好些。不过目前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产品。

很多广告有意将这些问题遮蔽起来,笼统宣称竹炭等活性炭物质具有特殊的“吸附功效”,更多地是在断章取义,打马虎眼。在实际使用中,环境条件多变,竹炭有没有吸附甲醛完全没有办法确定,室内的甲醛含量是不是降低了也就不得而知。

除了竹炭,用绿色植物处理甲醛也是常常听到的说法。那植物除甲醛有效吗?

植物 Vs。 甲醛:我们也不喜欢甲醛呀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点,那就是甲醛对于植物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种化学物质同样会与植物的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物质发生反应,伤害植物细胞。对甲醛气体反应敏感的植物,像三角梅(有的地方也叫叶子花)、红花酢浆草、米仔兰,在甲醛浓度高的环境下也会受伤,严重的甚至死亡。红花酢浆草尤其敏感,只要把它扔在甲醛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的环境中,放上3个小时,就会有95%的叶片受伤(按面积比计算)。并且,当甲醛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