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端过酒杯,老首长便依稀记起了前几天梦中的事。端详了一下白姑,果然是丰乳肥臀,眼梢带着一丝风流。看来,那个梦还是有点根由的。
老首长说:“你们俩很能干,生意不错!”
白姑说:“还凑合吧,请老首长多指导啊。”
徐老板说:“那是,那是。”
老首长说:“指导谈不上,但我也是有些意见想和你们交换一下的。”
“噢,快给我们说说。”
老首长首先充分肯定了“太白酒楼”的发展水平,这说明二人,特别是白姑还是很有思想的,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代表和骄傲。这种发家致富的创业精神难能可贵,这种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更应该珍惜。
听得白姑心里美滋滋的,老首长都注意到我了。
老首长接着说:“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人的思想观念就会出现差异和碰撞。你们这些先进的思想,就会有不被人理解、甚至是误解的时候。”
“真是这样,老首长。有人说我好,但也有不少人看不起我哩。说我……”白姑说。
“这要看主流,干事创业的人都会落下风言风语。但不会影响发展,不会影响大局。比如,你婆婆现在就跟不上形势,对你就不太理解。你们年轻人生活追求的是丰富,有八小时以内和八小时以外,恨不能一日能如一辈子。可她老人家恐怕是以单调、平稳为美,几十年如一日。”
“那是个认死理,不顾脸面的老……”
老首长说,这些他已经知道了。一方面是个代沟问题,一方面也是个沟通问题。白姑你能*办起这么大个酒楼,还有一手辣子鸡的绝活儿,一个女人,的确不容易,是巾帼英雄啊。听说你原来对婆子还是不错的,这应该充分肯定。难得啊,既有创业的时代精神,又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白姑不简单哪。但眼下的事,决不是你白姑一个造成的。我看老太太应该负主要责任。可你毕竟是新时代的女性,眼光要放长远,要以事业为重。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影响了形象,影响了事业,这可是因小失大啊。听说,你娘家妈本来这几天是要来住的,但看到你们婆媳之间的一些误会,她也没法来了。这事得处理好,相信你白姑是有办法的。何况,老太太已经是七老八十的人了,还能活几年。你们又是开酒楼的,吃的、喝的、住的,少她一个人能剩哪?多她一个人又能少哪?你白姑大度一些,让她三分又如何?要树立自己的形象,提高咱“太白酒楼”的影响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白姑为婆婆的事本来也感到难堪,自己是有头有脸的人,整天让人叫着“破鞋”骂大街,终究不是个事。她也想找人说和,去叫徐寡妇回来住,可一时磨不开脸。见老首长说得如此恳切,自己正好找到了下楼的梯子。就说道:“我也不想这样,可是……”
老首长说:“这个你放心,徐老太太的工作我去做。自己家里多好的儿子、儿媳,别人羡慕还来不及哩,再不要在外面说这说那了。随后让徐老板去把老人接过来,一家人在一起,才其乐融融,人人称赞嘛!”
白姑站了起来,胸前的肉颤动不已。她端起酒杯和老首长碰了一杯,表态说:“既然老首长话说到这份上,我坚决不和她一般见识。明天就接她回来,只当是多搭拉一条狗!”
“这就好,这就好。话粗理不粗嘛,我就知道你白姑不一般。”老首长看了看白姑,果然是爽快,便喝了那杯酒。
处理完了白姑的家务事,李大海也想到了自己的老母亲。他便决定去坟园看看,祭奠一下父母。
这天上午,老首长买了一些草纸、鞭炮、阴钞,给母亲买了一只烧鸡,给父亲带了一瓶烧酒。来到坟地,老首长有些困惑,原来记得这里只有孤零零的一座坟,现在却有上百座坟头挤作一团,成了一个大大的坟园。父亲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多岁,得的是紧病,吐血而亡。李家老人们就说他死得太暴,不能入老坟。他们一家是孤儿寡母,只能是哭作一团,毫无办法。父亲下葬的时候,老首长只记得是一个大雨天,一地的泥。母亲在新坟前打滚哭,滚了一身黄胶泥。母亲死的时候,他已经上初中了,在麻子爷他们*持下,母亲就和父亲合葬在了一起。那时候,这里仍是只有这一座孤坟。
可现在,老首长大致数了数,有近百座坟茔。他哪里知道,父母埋进这里时,是迫于无奈。特别是父亲死后,只是随便地找了个没人要的地方。可自打老首长考上了大学,就有人说这地方风水好。
他后来干上了县委书记,更有人说这里是一块“金猴捧印”的好地,猴者,侯也,这坟地的后人是要封侯挂印的。还有,别的地方打墓打出来的都是麻谷石,只有这里是上好的黄土,是湿漉漉、油浸浸的黄土啊。
李家的人们就陆续将老坟往这里迁,新坟更不用说也都建在了这里。渐渐地,原来的老坟园倒冷落了。后来,老首长干到了市委书记,就连外姓的人也将坟茔若即若离地在排在左右,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墓群。老首长几十年了,再没有来过这里,凭印象找了几回,还是无法确定哪座才是父母的坟。
后来还是在李长河的引领下,老首长这才在父母的坟前默哀了三分钟。
第三卷 风云诡谲 第232章 首长阅边(上)九更爆发
进山考察时,已是秋天了。(_天蓝水碧,层林尽染。栎树的叶子已经发黄,柿树、乌桕、山茱萸早已转红,而黄栌更是红得耀眼,将凤凰山装扮得分外妖娆。
考察团虽然浩浩荡荡,但成员分工明确。县电视台的大温负责摄像,镇文化站的小米负责拍照。县史志办的老高负责整理历史遗存和神话传说,镇中教师马向东负责撰写考察报告。林站的技术员雪峰负责设计考察路线,提供科学咨询。办公室的小李负责联系和后勤,而老首长自然是总策划、总协调和总指挥。在老首长的直接关怀下,老狼猪也参加了考察团,他背上大砍刀,任务是开路,披荆斩棘。也担当脚夫的重任,肩扛手提,粮草先行。
两辆大屁股吉普顺着水晶河将一行人送到了十八里外的黑虎庙就停下了,前面都是羊肠小道,车走不动了。在小李的安排下,一辆车返回镇里,一辆车就停在村部待命。众人围坐在白皮松下的小庙前,喝水打尖。
老首长听取了黑虎庙张支书的工作汇报后,抽了一支烟,思考了一下,然后双手插腰站了起来。
“同志们,在这秋高气爽、硕果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凤凰山旅游考察团终于成行了。这件事意义重大,必将载入我们全镇,乃至全县、全市、全省、全国的史策上。在这一重要时刻,我想谈三点意见和同志们共勉。”
老狼猪带头拍起了巴掌,见无人应和,也就停了,接着去啃手里的半个猪蹄。
“一是要树立信心,克难攻坚,不辱使命。这次考察前无古人,一定要在我们的手上,将凤凰山的旅游资源来一个大普查,弄清、弄透,不留死角,不落遗憾。要经得起时间、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同时,设计出完美的旅游路线,根据游客的时间和爱好,分别设计出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和多日游的线路。二是要团结协作,注意安全,听从指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是宣传报道的同志们要把握方向,面向群山,面向基层,画面多留给群众,不要光围着领导转。我们不要搞个人崇拜那一套嘛。地方上的领导,决不能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打乱正常工作,要坚守岗位,各司其职。不要迎来送往,车接车送。另外我们到基层来,这是锻炼我们党性的难得机遇,一定要注意深入群众,听取他们真实的声音,能三同的要三同。同城不吃饭,下乡一碗端,中午不喝酒。我们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实践反复证明,这是我们事业无往不胜的法宝。依靠群众,我相信,我们的考察工作也一定会无往而不胜。我的话完了,谢谢大家!”
不知什么时候,大温已架起了摄像机,小米也叭叭的拍起了相片,而向东也在本子上飞快地记着什么。
老高起身深情地说:“老首长的话很全面,也很深刻,我这个老党员很受教育。我们一定要把首长的话牢记在心,圆满地完成这次考察任务,决不辜负组织上的期望。”
“既然同志们斗志如此高昂,我们这就出发!”老首长大手一挥,部队开拔。张支书也派了两个脚夫随队服务。
踏上一架满是黄栌的山坡,看着漫山遍野的红叶,老首长吟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林站的雪峰问道:“不知道北京的香山红叶是不是枫叶?”
老首长回答道:“香山我去过,那里的红叶不是枫叶,就是这坡上的黄栌。”
老高说:“黄栌是旧时人们烧碳的好材料,黄栌柴砸碎了,也是染布的好颜料,米黄色。”
老首长说道:“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母亲纺的花、织的布,颜色也是母亲染制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位古人就从这染料提取中受到启发,写出了劝学篇。”
马向东说:“正是这样,那是荀子。”
说话间,小米突然大声呼叫起来:“蛇,蛇!”原来一条黑乌梢正盘在树下,嘴里还吞着一只抖动不止的山雀。众人纷纷后退时,老狼猪已跨步上前,一手嵌着蛇的七寸提起来,一手已用小刀“嚯”的一声将皮剥开,刀头一扭,一粒绿莹莹的蛇胆已呈现在大家眼前。
“谁喝,谁喝?喝一个蛇胆,一年不会生毒疮。”老狼猪见无人敢近身,边生生将胆汁吞下,嘴一抹:“味道好极了!”
蛇在脚下扭扭身,僵了。那只山雀倒是蛇口脱险,扑凌几下,飞了。
穿过黄栌坡,人们的裤脚已被黄背草、酸枣剌、荆条枝挂上了不少草叶针芒,秋老虎也使不少人头上冒出了细汗。一棵老油松在山脊上傲然挺立,站在下面人们感到了阵阵凉意。放眼望去,前边几架岭都是郁郁葱葱的竹子,遮天蔽日。
“好大一片竹林!多漂亮!”小米向前张望着,很兴奋。
“这竹林是保护区的一部分,三条沟四架岭,700多亩。有专人看护。这种竹林在我们北方并不多见。”雪峰给大家介绍道。
“快去看看。”首长也来了兴致。
小米手里晃着一把刚采下的山菊花,早已一巅一巅地冲向了竹林。
“腰身真好!腿脚真快!”老狼猪在后面感叹,老首长也注意到了。
在婆娑的林子间,老首长问:“我小时候也到这里采过菌子,咱们这里怎么会有偌大一片竹林?”
老高言道,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老人讲,此地原本没有竹林,倒是有一个寺院。明末李自成的大军经过此地要打往陕西时,听说寺里的和尚们已不再打坐礼佛,而是把心思用在了如何盘剥百姓上,当地的山民是敢怒而不敢言。闯王大怒,要剿了他们,寺里的恶和尚顿作鸟兽散。方丈老儿临行前将镇寺之宝深埋地下,为便于日后寻找,他便把手中的竹杖插在地上作为标记。
若干年后,方丈又辗转来此,哪里还有竹杖的影子,原来那根竹杖早已是落地生根,并成就了这一片无边的竹林,早年埋在地下的宝物是再也寻它不见了。方丈从此大彻大悟,一改昔日的尘俗之念,终于在他百岁高龄时,成了曹洞宗的一代宗师。
老首长回头对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