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教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惜才”,他爱惜人才。比如当年左宗棠是一个幕僚,充其量相当于我们湖南省政府的一个秘书长,但是这个人自视很高,也不很约束自己。没有一官半职,他居然可以指挥省长,号令三军。人家一个军分区司令员,到省里汇报工作,没有向他行礼,他就骂人家,拿脚踢。这个人觉得受到奇耻大辱,给朝廷写了一个报告,说左是一个很坏的人,非要处理不可。左宗棠踢朝廷命官,简直是打朝廷的耳光。咸丰皇帝接到报告以后,下令湖南调查这件事,如果是真的话,就地正法,杀掉左宗棠。后来很多人来保他,曾国藩也坚决保他。他讲左宗棠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就是性格不好。他说天下纷扰,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请为天下爱惜这个人才,请咸丰帝刀下留人。然后又推荐左任藩臬一级的官员。本来曾国藩对左宗棠有再造之恩,但左宗棠这个人后来因为本事也大,官位也高,他完全不记得这些恩德了。后来就什么时候都骂曾国藩,跟他关系搞得一塌糊涂,两人闹翻了。但是曾国藩不计较。后来左宗棠奉命到新疆打仗的时候,曾国藩把自己手下最得力的一支军队老湘营,交给左宗棠。当时湘军创始之时,有两个很有名的将领刘松山、刘锦棠,他们是很会打仗的两叔侄,老湘军的统领。左宗棠打新疆主要靠的就是这支老湘营,新疆第一任巡抚就是刘锦棠。那时曾国藩是两江总督,钱粮源源不断地予以供应。这个事情最终感动了左宗棠。在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发自内心地给曾国藩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第三,曾国藩善于识别人才。后人讲曾国藩善于识别人,尤善相士。现在坊间有一本书叫做《冰鉴》,这本书类似于《柳庄相法》、《麻衣相术》。《冰鉴》署名曾国藩,但不是曾国藩写的,是后人假冒的。我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里面专门讲了这个事情。早在道光年间就有《冰鉴》这本书了,为什么后来署上曾国藩的名字呢?就是因为曾国藩有善于识人这样一个知名度,于是书商就打着他的旗号来推销。

曾国藩识人主要是建立在他的学问和阅历上的,应该是可以值得重视的。比如说他讲的“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这些讲的都是一种修养,一种性格,一种处事态度,不是很神道的东西。

他在识人上有两个要点。一是在“德”与“才”之间,他特别重视“德”。他曾经说过,“德”好比水之源头,“才”是水之波浪;“德”为木之根本,而“才”是木之枝叶。二是在“学”与“识”之间,更重视“识”。他说过“凡办大事,以识为主”。“识”是最主要的。他很推崇诸葛亮“才需学,学需识”的观点,他认为这是至论。他一看到容闳,就认为容闳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容闳是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学位的人,对促进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起了很大作用。他跟容闳第一次见面,听容闳谈中国富强的出路。容闳讲中国要学西方,要把科学技术引进来。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马上就给他6万两银子,要他到美国去买机器。后来就用这批机器,建立起中国第一家机器制造局。同时曾国藩还给朝廷上了一个奏折,建议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这个奏折,被史学界认为是揭开中国洋务运动的一个里程碑。从那以后,中国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向西方学习,走向世界。这就是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

在具体识别人才上,他有一些自己的做法。首先,他特别看重言谈,他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甚至喜欢木讷的人,他认为这种人比较可靠。其次,他特别注重小事。有一个人从乡里投奔他,跟他一起吃饭,看到饭里有谷粒,就将谷粒丢掉不吃。曾国藩觉得这个人不好。他本来是穷苦人出身,到军营里能吃饱饭,跟乡里比已经很不错了,他却把谷粒丢掉。他觉得这个人不可重用,后来就打发这个人回去。再就是看举止。他认为一个可以担当大事的男人,最好的举止是稳重。他教育他的儿子,一再讲要稳重,不能轻飘。

第四,曾国藩很善于使用人才。使用人才才是最后的目的。他的做法是,(1)广收慎用。人才大量接收,但是使用上很谨慎。(2)因量器使。你是什么才,我就把你放到什么地方。(3)区别对待。绝对不能把贤才和庸才放在一起。(4)培养人才。他认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培养的主要方法是“宏奖”,即充分鼓励。他认为鼓励可以使一个中才变大才。对待部下要鼓励,要爱护。他有句话说得好:“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对部下好的地方当面表扬,不好的地方个别谈话批评。他也很善于储备人才,这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公派留学生的先河。他和李鸿章一起提出建议,派一批幼童到美国学习十年十五年,让他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学成后归国,使中国徐图自强。

第五,慎选替手,使事业后继有人。曾国藩一生在人才上,最大的成效就是他选择了一个好的接班人李鸿章。李鸿章是曾国藩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学生。他着意栽培重用李鸿章,使得李鸿章成为他事业的接班人。在曾国藩去世后的30年中,李鸿章执掌中国军事、外交的大权。曾国藩死后,他的名声在很长一段时间比生前还高,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李鸿章不断为他的老师鼓吹宣扬,这是曾国藩死后名声大显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十卷 风云无形 第922章 花未全开月未圆

坐在书房里看了一阵,吴天然想,难怪自己的岳父会对曾国藩投入那么多的心血进行研究,大概曾国藩正是王国庆的精神偶像吧。看来,他自己以前对曾国藩是报有一定偏见的。随后得好好总结总结,看能从曾国藩的身上学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

吴天然顺手拿起一支笔,想了一下,划出了一个大纲,也就是从大的方面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借鉴的地方。

唐浩明先生也总结了几点曾国藩对后人的启迪,吴天然看了看,在一些地方做了批注。

曾国藩对后人的启迪。

(一)他可以启示我们,平民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获高位,享大名,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曾国藩是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靠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来成就事业。据湖南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早期文稿》一书记载,当年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曾经跟他说过“农家多出异材”,并以曾国藩、梁启超为例勉励他。

(二)中等资质者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关键在自强不息。

在人们的想像中,曾国藩能成为一代文宗,一定是聪明绝顶的人;曾国藩能带兵打仗,一定是英雄豪杰式的人物;曾国藩能做那么多的事,一定是体格强壮的人。其实,曾国藩在这三个方面都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曾国藩从来不认为自己很聪明。他多次讲自己很驽钝。他考进士,考了三次,28岁才考上。李鸿章24岁就中了进士,胡林翼25岁中了进士,很多人一次就考中了,他不能算是很好。他当时功名也不是最高,是同进士进翰林院,这是他一辈子引为遗憾的事情。他一生喜欢下围棋,但他的棋下得不好。曾国藩更不豪雄。他多次说自己胆气薄弱。他的胆子比一般人还小。我就常常感到奇怪。因为我作为一个作家,特别注重人的这方面。他的确多次讲过他的心理素质很差。他的晚年更胆小。在处理天津教案的时候,老是跟别人说这件事情做得不好,“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不停地自责,表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至于身体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病号,30岁得了严重的肺病,大吐血,几于不治。35岁开始生牛皮癣。这个癣病很厉害,很痒,总要搔,他很痛苦,觉得“几无生人之乐”。他50多岁得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多次眩晕。最后61岁死于脑中风。他一生的成就完全靠自强不息得来。

(三)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本。

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古代教育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来换得一官半职。现代的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以获取文凭学位来谋职谋生。应试教育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培养。其实,世间的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人本身素质的强弱,才是决定事情成败的最主要因素。

作为一个临危受命的军事统帅,曾国藩毫无军事知识和行伍经历,但是他比当时所有的专业军事将领都做得好。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格的魅力。我们从他后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可以看到早期人格修炼对他的影响。“诚、敬、静、谨、恒”,这些看似空疏的东西,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长期“内圣”的过程中,曾氏逐步树立了系统的道德观。在这个道德系统的指导下,他有了自己的为人*守。坚持*守给了他牢固的定力,这种定力保证他顶住艰难,抗拒诱惑。千千万万的银子从他手里过,他不贪污分文;立下盖世功劳,他不居功自傲;重兵在手,他不做非分之想。

(四)中年以后的人格修炼重在修心,修心的要点在一个“静”字。

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人脉繁富,办事有方,这是好事。但同时人也变得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纷披,则又不是好事。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披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修心。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曾氏进京以后,他的老师唐鉴特别强调一个“静”字。唐鉴当时这样对他讲:最是静字功夫要紧,程颐、王阳明都强调静字工夫,所以能不动心。若是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一切都是浮的。那时曾国藩已年过三十。老师针对他思虑重重、欲望重重的状况,给他下了这副药。唐鉴讲的是儒家看重“静”,其实道家、佛家也都看重静。这是因为一切理性的思考,都只能产生于静态。《红楼梦》里讲“静则灵,灵则慧”,就是这个意思。

只有在静的状态下,人的心境才会最为平和。而心境的平和安宁才是人最大的快乐之所在。看好一个大目标,心无旁骛,神无外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走去。诸葛亮说的“非宁静无以致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做事要开张,做人宜收敛。

很多朋友问我,你研究曾国藩20年,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我读了曾国藩1000多万字的书,最后读出两个字来:收敛。他做事轰轰烈烈、大气磅礴,但在做人上却是收敛,他处处谦退,不露锋芒,甚至韬光养晦。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他们不要逞能逞强,不要招人闲言,要知福惜福。他的这种思想有他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就是他的“消息盈亏”之道。“消息盈亏”之道悟于《易经》。《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他从中领悟到人世间宇宙间最大的道理就是两极对立而和谐,这是宇宙的道理,也是人世的道理。人生一定要善于调适。

一个人在做着轰轰烈烈的大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我收敛。这就是一种调适,一种平衡。他常常讲,人是不可能全的,不要去求全。所以他的书斋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