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脏六腑的病都可以在这里治疗,而且又安全,又有较好的针感。后世把这
个穴位叫华佗挟脊穴,直到现在,在临床上仍被广大医务工作者采用。
    他看到老虎、狮子、猴等动物都是一刻不停地活动,参照它们的姿态和
动作,编成了《五禽戏法》。《五禽戏法》在民间流传开来,许多有慢性病
的人都来练,果然起到了防病、治病、强身的作用。
    史书上记载曾有一些上层人物推荐华佗入朝作官,但被华佗谢绝了,曹
操也想把华佗留在身边作侍医,而华佗为了能给更多的百姓治病,没有接受
这种特殊的安排。他最后死于曹操的猜忌。
    华佗代表了我国古代医学在公元二三世纪所达到的最高成就。近 2000
年来,华佗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所以人们称赞那些高明的
医生时总爱用“华佗再世”的赞语。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郡(现河南南阳市)人。他年轻时就钦佩扁鹊的医术,
愿当一名郎中为人民解除病痛。他在师傅的指导下潜心研究《内经》、《难
经》、《胎胪药录》等书籍,广泛收集民间治病的验方。
    建安初年,张仲景当了长沙太守。看到许多百姓被疾病夺去生命,他毅
然辞去太守的职务,把全部精力放在医学上,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解除病痛。
民间流传着张仲景冬至吃饺子的故事。在一个寒冬腊月,仲景回乡,看到沿
路许多百姓为着活命在路上奔波,耳朵都冻烂了。他便冒着严寒在外面支起
了一个大棚,熬了一大锅祛寒娇耳汤,熬好以后把羊肉和药捞出来,用面皮
把它们包成饺子,再下到汤锅里煮,煮熟以后给忍饥受冻的百姓喝汤吃饺。
从冬至一直到三十,仲景天天给老百姓熬汤,不仅使老乡们能抵御寒冬,慢
慢地也治好当时老百姓的烂耳朵病。后来,冬至吃饺子竟成了中国民间的一
种风情流传下来。
    当时社会上的巫术、迷信很猖獗。染上了疾病的人,盲目相信巫术,都
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医治。张仲景为此万分感慨,便着手撰述医书《伤寒杂
病论》。《伤寒杂病论》的诞生,在中医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他在
《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辨证论治。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很多,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
记载的 370 多个方子,其疗效都可以由现代医学的理论实践加以确证。他被
后人尊为医圣。他创立的伤寒学派在中医史上占有很光辉的位置。
      
    药王孙思邈与《千金方》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由于他善谈老庄,又兼好佛教经
典,所以世称孙真人或孙处士。孙思邈在幼年时不幸患病,多方求治,疗效
不佳,于是刻意学医。他常常救济乡邻而不取分文,自己的疾病也经调理而
痊愈了。鉴于古代诸家医方又多又乱,临证时不便检阅,所以孙思邈决定编
一部切合实用的方书。为此他广泛收集各种医书,把重复繁杂的删除,把缺
少不足的补缀,并附上自己的经验之方,约于公元 625 年撰成《备急千金要
方》(又称《千金方》)30 卷,又 30 年,撰成《千金翼方》30 卷。孙思邈
埋头医学研究,躬身医疗实践,对我国医学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

    孙思邈十分重视医家的医德。他在《千金要方》中写了专论医德的“大
医精诚”篇。孙思邈在“大医习业”篇中,要求为医者应谦虚好学,精勤不
倦,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必须涉猎群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孙思邈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对临证各科、食疗、药物学、养生学等均有
很大成就。
    在药物学方面,他总结了前代本草著述,重视“地道”药材,强调药物
的栽培、采集、炮制、管理、贮藏方法。他很讲究药物的实际效果,反对滥
用贵重药品。为了提高药物疗效,他提倡自种自采和亲自动手炮制。为了提
醒人们对“地道”药材的重视,他还列了专节论述地道药材,他认为药材“地
道”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的好坏。由于孙思邈在用药方面有卓越的
贡献,所以被后人尊为“药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庙宇祠堂。
    在临证方面,孙思邈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学说。他既重视前人的宝贵经
验,又尊古而不泥古,他把《伤寒论》的内容,比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翼
方》中,为后世研究《伤寒论》提供了较可靠的版本依据。他创立了从方、
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这种方法成为以后“以方类证”的开
端。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妇、儿科疾病的诊治。《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3
卷,接着又列《少小婴孺方》2 卷,所载的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几乎囊
括了所有的妇科常见疾病;保健、护理方面论述得更为详细。孙思邈为我国
古代妇、儿科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孙思邈为祖国医药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的精力,人
民回报他的是对他永远的尊敬和怀念。人们誉称他为“药王”,并把他常去
采药的山(陕西耀县东部)称为“药王山”。山里现在还有一座古庙,人称
“药王庙”。庙里有个石洞,洞里有个老人的塑像,这老人便是孙思邈。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公元 1518 年,李时珍诞生在湖北的一个世医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个走街
串巷的江湖医生,他的父亲李闻言则是一位具有丰富治病经验和药学知识的
名医,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欢医学。
    李时珍的医术高超,能灵活地运用前人的医疗经验。然而,这手到病除
的李时珍又是怎样迷上药物学,又是怎样编著《本草纲目》呢?因为他在行
医和生活中发现古代药物书上记载的药性有误,而这种错误甚至会医死一些
病人。他决定重修古代的药书,纠正其错误,补充其不足。
    春秋战国时,我国的史书就记载了 100 多种药物。汉朝出现了一部记载
药物的专著——《神农本草经》,该书共收录药物 365 种,为我国现存最早
的中药书。之后,南朝名医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唐朝苏敬撰修《新修
本草》,宋朝四川名医唐慎微编写《证类本草》,已收药物达 1746 种,载药
方为 2735 个。这么多药书在传抄过程中,就难保没有错误了。
    他 35 岁开始编写新本草书,并把新书起名为《本草纲目》,意为要使这
部书能有科学的分类,能纲目清楚,以便于读者查阅。鉴于写《蕲蛇传》的
经验,他亲自到实地去观察和采集药物标本,以使自己的著作真实可靠。李
时珍到了湖南、江西、广东、安徽、江苏等地,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公元 1578 年,凝聚着李时珍毕生心血、汇集了古今药典精华的药物学巨
著《本草纲目》,经 27 年辛苦努力而诞生了。中国药物学有了一块巨型的里
程碑。《本草纲目》共 52 卷,约 190 万字,收药物 1892 种,处方 11096 则,
插图 1110 幅,并按药性功能把药物分为 16 部 62 类。
    全书规模宏大,资料丰富。既订正了前人旧说的一些错误,又比较全面
地总结了我国 16 世纪以前的医药学经验,还为研究生物、化学、地理、地质、
采矿等学科提供了有用的资料。无怪乎,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所
著的《人类的由来》一书中,盛赞该书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

     祖国医学奇葩——针灸
                    
针灸的形成
  
    在祖国医学的宝库里,有一支极其绚丽的奇葩,就是针灸治法。针灸以
它非常独特的治疗方式,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说到针灸,许多人会立刻想就是用针来刺激人体的穴位。这种认识不够
全面,实际上针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针刺和艾灸的统称。
    针刺的工具最初不是金属制造的,是石块制作的。在远古的时候,人们
不小心会被一些尖硬、锐利的石块或是荆棘刺伤,尽管受伤的部位会出血,
会有些疼痛,但有时也会使原来的疼痛减轻或消失。人们就从最初的无意间
受到刺激,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用一些石块来刺激身体的一些部位,来减
轻伤痛和疾病。久而久之,人们就认识到人体的某些部位有特殊作用,有了
病痛就使用一些锋利的石块或尖锐的植物茎刺进行扎刺,使病痛减轻或消
失。
    到了新石器时代,用于治疗疾病的石器叫作“砂石”、“砭针”、“石
针”,《说文解字》中解释:“砭,以石刺病也。”砭石刺病,最多的还是
用于外科疾病,例如割刺脓疡、放血排毒等等。以后逐渐也用来治疗内科及
其他科疾病了。
    针具的发展经历了砭石→竹针、骨针→陶针→青铜针→铁针→金针、银
针→不锈钢针的演变过程。
    《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古代的九针,根据所患病症的不同,治疗部位
的深浅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针具。九针有:鍉针、圆针、锁针、锋针、铍针、
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灸法,是用烧灼熨烫的方法治疗疾病。
    原始人用兽皮或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砂土,捂在身上可以驱寒并长久
保暖,逐渐体会到将土石烧热贴敷在身体上还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疼痛。另外,
在烤火取暖、烧烤食物时不小心还会被火烫伤皮肤,但有时被烫伤后会使原
有的病痛减轻,这种情况多次反复出现,就给了原始人以启发,使他们开始
有意识地用一些干枯的树枝和杂草,点燃熏烤患病部位,这就是最早的灸法。
    后来又发展到用木炭灸、竹筷点、硫黄点、雄黄灸、灯心草点等等,但
使用最多的还是艾灸。
    针法与灸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许多一致的地方,它们都是按
照中医的经络学说,选择有关的穴位进行治疗,虽说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但
治疗疾病时又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于是,针与灸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们也就常常将针与灸相提并论,合称为针灸了。
  
经络的不解之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骨干,经脉都是上下
行的,贯穿着人体的上下,联系着人体的内外,是运行气血的主干道。络脉
则是经脉的细小分支,它纵横交错,达于全身,把人体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
一的整体,以保持人生命活动的协调和平衡。一旦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
病的发生。

    全身的经脉共有 56 条,大的络脉共有 15 条,而小的络脉就多得难以记
数。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针灸学中,更占
主要地位。它不像人体上的血管、神经、淋巴管等那样见得着,摸得着。古
人是怎样发现的经络,又是怎样将经络的循行线路绘出来的呢?
    古代医家最早认识经络是从血管开始的。有血液流动的管道叫作“脉”、
“血脉”、“脉道”。这些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