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
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
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
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
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
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
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
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
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
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
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
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
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
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
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
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
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 年,他在
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
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
的命运。1909 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
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
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
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
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
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

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
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
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
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
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 10 里地,
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
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 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
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
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
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
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
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
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
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
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
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
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
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
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
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
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 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
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
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 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
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
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
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 年 11 月 28 日,91 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
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为一大事来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
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
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 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
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
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
费。
    一次,他得到了 1 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
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 1/4 给家里用?”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
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 34000 万农民非但没有
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
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
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 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 年 4
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 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
“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1939 年 7 月,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
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在普修课外,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开设音乐、
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课,培育人才。这个学校办得有声
有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当时政治形势紧张,经济非常困难,为
了把学校办下去,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
苦。
    盛夏的一天,学生高缨听说书店到了一些好书,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
认识路,就想请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来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惊:
先生打着赤膊,脸上、身上流淌着汗水,正在伏案疾书。高缨不好意思地把
自己的来意告诉先生,没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现在不成。”高缨失望
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时最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也最愿意帮助人,今天是怎
么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着晾在窗外的衬衫说:“我很高兴
陪你去书店,可是我的衬衫还没有干。过一个小时你再来,好吗?”高缨望
着那还在滴水的白衬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说了一句“那就算了”,
不高兴地回去了。
    过了一个小时,陶行知穿着还没干透的白衬衫,笑嘻嘻地来找高缨。高
缨还躺在床上生闷气呢,见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后来,高缨还是想不
通,就去问副校长马侣贤。马先生说:“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个名人,可是
有谁知道,他为了你们这些孩子,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坚持办学,
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到当铺去了,换来的几文钱解决了一天的菜
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样的衬衫,这也不稀奇呀!”高缨听着马先生的话,

眼圈红了,他的耳边又响起了陶先生上课时讲过的话:“为了劳苦大众,我
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他的眼前出现了陶先生和同
学们一起喝稀饭,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的情景,他仿佛明白了:
为了办学,先生舍得一切。
       
    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
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
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
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
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
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成为发明家的故事。他又亲
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
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
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
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
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
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
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
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
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
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
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
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