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眼的石锄、木锄之类。
    至于原始畜牧业,此后一部分转入草原游牧,一部分沦为种植业的副业,
都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没有发挥什么重大作用。
                    
       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锄耕和刀耕火种是有重大区别的。刀耕火种离开集体劳动就无法进行,
而锄耕只要个人的力量就能正常进行。虽然当时工具很简陋,个人锄耕还相
当勉强,但却已经为个人表现其勤劳智慧提供了一块天地,当然不用多说,
也为个人表现其懒惰愚笨提供了场所。一句话,个人劳动的差别显示出来了。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会由母系氏族公社孕育出私有
制、阶级、国家这样一些事物来。
    最初是在锄耕的推动下,母系氏族公社渐渐转为父系氏族公社,然后很
快又由父系氏族公社转向奴隶制国家。我国古代传说炎帝和黄帝战于阪泉,
结果黄帝战胜了炎帝,以后世代相传至禹,终于由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
大体上就反映这一过程。古希腊《荷马史诗》所谓英雄时代也是这一过程的
反映。
    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是事件的一般过程。我们注意到,随着锄耕农业的
发展,有两类差异都是在显著地扩大,一是各氏族之间的差异在扩大,二是
氏族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异也在扩大,并且这两类差异都主要体现在男子身
上,因为繁重的田间劳动主要是由男子承担的。毫无疑问,这些差异的扩大
肯定对青年人尤其是女青年的择偶心理发生了影响。原先母系氏族制度下那
种一群小伙子和一群姑娘集体群婚的状况悄悄地起了变化,每一个小伙子和
每一个姑娘都开始有了——起初是几个,后来渐渐减少到一个——最中意的
对象。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这正是今天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

事。这就是所谓“恋爱”和“爱情”。说来你也许会大吃一惊,爱情的产生
竟与农业有关!的确如此,在更早的过去,爱情和友情是彼此不分的,爱情
就是友情,友情也就是爱情。正是由于锄耕农业使小伙子们展示出自己才华
和个性,才导致了爱情和友情的区分。爱情就是一对男女之间超出一般友情
之上的一种特别深厚和热烈的亲密感情。这种感情一旦产生,就在他们之间
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特别强大的吸引力,促使他们时时依恋在一起。多情的小
伙自然心甘情愿用自己的双手为心爱的姑娘创造幸福的生活,而同样处在热
恋中的姑娘更不必说如何日思夜梦渴望与自己的心上人厮守在一起,母系氏
族制度就出现了分崩离析的迹象。原来在母系氏族制度下,虽然两个氏族通
婚,但结婚的男女双方仍随各自的氏族生活,和我们现在男女双方一结婚就
合到一起过起自己的小日子是不同的。虽然在母系氏族制度下,因为是一群
小伙子和一群姑娘集体群婚,双方的感情自然差一等,既不希望也不可能让
他们集体住在一起。然而当爱情在锄耕农业的催动下萌生出来的时候,情况
就变了。热恋的双方已渴望在一起生活了。最初大约是热恋中的小伙频频造
访姑娘所在的氏族,但时间长了,这终究不是个办法。唯一现实的办法是姑
娘脱离自己原来的氏族转到小伙子所在的氏族生活,这正是两厢所情愿之
事。对于他们的这一想法,姑娘的母亲大约是不会赞成的,于是只好由小伙
子假装把姑娘抢走,或者干脆私奔了事,就像现在许多小伙子和姑娘反对父
母包办婚烟所做的那样。不管具体做法如何,总之,经过一番复杂曲折的斗
争,最后,毕竟女方跟了男方。原来按女方计算辈份世系,也自然只能改为
按男方来计算。母系氏族就这样转变成了父系氏族。
    与上述过程相伴随,另外一方面的变化也在紧锣密鼓加紧进行。这就是,
随着锄耕农业的发展,个人劳动渐渐普遍起来。虽然土地等主要生产和生活
资料名义上仍然属于氏族公有,但经常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品,事实上
已经成了个人专用的东西,并且各人劳动的产品也渐渐由各人自己享用。这
就是财产私有制萌芽了。在这个过程中,氏族首领们处于一种特别有利的地
位,能够较之一般氏族成员更快地积聚起更多的私有财产。他们开始感到劳
动力不足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从其他贫穷的氏族那里买来一些
小孩帮他们干活,如同我们前面提到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曾经做过的那
样。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另外一个可能办法是,让那些欠了他们的
债而又无力偿还的氏族成员帮他们干活。但奴役本氏族的人,毕竟碍于情面,
不大方便。所以,这也不是有效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办法来自部落冲突。大
约在采集狩猎时候,不同的血缘家族之间为了争夺采集狩猎场所就有过一些
冲突,但那时冲突不会多,只是偶尔为之。然而,到了原始农业时代,特别
是进入锄耕阶段以后,各氏族之间贫富分化,氏族成员之间也在贫富分化,
而各部落之间贫富分化大约还要更加明显和迅速。总之部落之间矛盾加剧
了,冲突增加了。既有冲突,就会有俘虏。以往一般是出于复仇心理,将俘
虏统统杀掉。当一些氏族成员,主要是那些掌权的,富裕的氏族贵族们感到
劳动力缺乏的时候,不须旁人指点,他们自己就能立刻醒悟到让那些俘虏帮
着干活,而那些俘虏为了活命竟也真的肯干。这就是最早的奴隶产生了。再
往后,奴隶越来越多,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防止他们的反抗和逃跑,就
需要一种强制力量了。现成的氏族部落组织立即就承担起了这一责任,这就
是奴隶主阶级的国家。
    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诅咒的奴隶制度就这样产生了。

    令人一想起来就不寒而栗的奴隶制农业就这样来到了人世。
    这实在是没法子的事——一个残酷的进步!任何人都阻挡不了它。
                     
         奴隶制农业的发展
                     
    锄耕,虽然在氏族公社后期就产生了,但就本质上来讲,它实在就是和
奴隶制度联在一起的。如上文所说,奴隶制度正是在锄耕的推动下才产生的。
或者也可以说,是锄耕创造了与它自己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总而言
之,锄耕是奴隶制农业的技术基础,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起初人们进行锄耕,使用的就是非常简陋的石器工具。这是锄耕农业尚
不成熟时期的情况。以后,随着锄耕农业的发展,那些石器工具越来越显得
笨重鄙陋,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于是新的一轮工具改革又开始了。
人们找到一种天然铜块,试着加工成锄、刀之类,倒是轻巧省力多了,但可
惜铜块质地太软,仍然不能符合人们的需要。以后几经曲折,反复试验,人
们终于找到一种用铜和锡冶炼青铜的好办法。用这种青铜制成农具,既轻巧,
又坚硬,劳动起来效率大大提高了,于是很快就在生产上普遍应用开了。这
一点无论在古代埃及、西亚还是在古代中国都是基本一样的。据考古学家们
推断,两河流域和埃及大约于公元前三千年以后至公元前两千年这段时间进
入青铜时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我国进入青铜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 21 世纪开
始的夏朝,到商朝时代达到极盛,周朝以后青铜器逐渐消失。大体上青铜时
代都是与奴隶制时代相始终的。
    这里有一段小插曲。过去人们根据考古发现,认为奴隶制时代仍然是木
石工具为主,青铜器主要用于打仗,一般不用于制造农具。1985 年我国农史
专家陈振中在《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的特点》,对上述流行的观点提
出了质疑。据他的看法,虽然考古出土的青铜农具遗物比较少,但不能否认
奴隶制时代曾大量普遍使用青铜农具的事实,因为较之石器工具,青铜农具
不易遗留下来。他具体设想了这样一个例子。比如在 10 亩森林上伐木垦田,
假定每亩 10 棵树,共 100 棵。同时用 1 把石斧和 1 把铜斧砍。石斧每砍 1
棵树,就坏 1 件,1 年中砍 10 棵,垦田 1 亩,10 把石斧都遗留在现场。与此
同时,青铜斧砍了 90 棵,垦田 9 亩,仍然完好无损,现场没有留下痕迹。假
设如此进行 3 年,青铜斧才磨损废弃。又改铸新青铜器,仍然还是没有遗物
留下。而同期用石斧砍树 30 棵,垦地 3 亩,现场遗留下石斧 30 把。如果仅
从遗物判断,就很容易为假象迷惑,轻易得了只用石斧工具而不用青铜工具
的结论。而实际上 3 年共垦地 30 亩,其中 27 亩是用青铜斧开垦的。这里虽
然只是个设想,但是设想得很有道理,不由我们不信。此外,陈先生还提出,
由于古今农具的外形不大相同,一些当时用农具的青铜器很可能被人们误认
作其他器物,这也是需要考虑的,总之,根据陈先生的意见,奴隶制时代曾
普遍大量使用青铜器。
    在锄耕阶段,农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水利和水害。这是
很容易理解的。庄稼没水活不了,所以要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开荒,并挖渠引
水灌溉,然而这同时就有了洪水淹没的危险,人们必须小心防备。古代埃及
人结合天文观察、掌握了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每当洪水将要来临的时
候,就抓紧将庄稼收割完毕,举家迁往地势较高的地方;待洪水退走以后,
再回到原来的农田从事耕作。我国古代传说大禹治水 13 年,过家门而不入,

也是当时农业水利现实的反映。到奴隶社会末封建社会初期,也即锄耕向犁
耕过渡时期,我国的水利技术已相当发达了。修建了不少大型水利工程,如
著名的郑国渠,长达 300 多里。说起来十分有趣,当时位于现在陕西省一带
的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使它东方的邻国韩国日益不安,担心受到秦国的侵略。
也不知是谁出了个馊主意,让韩国派了一个水利专家叫郑国的,去秦国劝说
秦人修渠,好使秦人忙于修渠而不去攻打韩国。这件事后来被秦国发觉了,
要杀郑国,郑国说虽然是那样一回事,但渠修好以后,对泰国也很有利呀!
于是还是让郑国将渠修好了,就命之曰“郑国渠”。至于韩国最后还是让秦
国消灭了,这就不多说了。除了修大型水利工程外,相应地还配套修建了纵
横密布的农田灌溉网,由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引水渠、排水沟组成,将农田分
成一块一块的,形如“井”字,即所谓“井田”。关于井田制,现在人们争
论很多,其实井田最初就是一种农田水利设施。
    至于施肥,在锄耕阶段仍然无此必要。因为当时人们刚从山地迁到平川
地带不久,有大量肥沃的荒地可以开垦。一块土地衰竭了,换一块土地来耕
种,那是很方便的。这时候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放着旁边肥沃的荒地不去开垦,
却死守着自己那块经过几年耕作,地力已经消耗殆尽的土地不放,千方百计
要通过施肥保持它的肥力,岂不是十分可笑?这就好比一个人从小受到教
育,绝不偷拿别人家任何东西,这是对的。但是当他出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