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流放的路线是从长江逆流而上,先到四川,再去贵州。当船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时,遇到大赦,于是原船返回江陵。
郦道元《水经注》中“三峡”一段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诗的前两句,化用郦道元语。
郦道元还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过三峡之时,是“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但是他却没有一丝“泪沾裳”的感觉,从“轻舟已过万重山”看,他反而是充满了喜悦之情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瓮,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膠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萃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拆,枝撑声寒窣。
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这首诗很长,但是杜甫最重要的诗歌之一,所以应该对它有些了解。
先说一说诗歌的背景。
杜甫三十五岁到京城长安,困顿十年,才谋得了个从九品的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俸禄太低,长安米贵,不得不把妻子儿女寄养在物价稍微便宜一些的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他得到一个机会去奉先县省亲,旅途所见,已是表面繁荣掩盖下的民不聊生。于是,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想写成此诗。
这一年,杜甫已经四十五岁了,而且身体很差。两次科举不中,困守十年不售,也有一些自怨自艾了。当年“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点可笑。不是没有泛舟江湖的“江海志”,但是,自己忠君爱国,忧民伤时的思想,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就像“葵藿倾太阳”一样,“物性固难夺”。这对我们了解杜甫是非常重要的。
杜甫冒着严寒,从骊山下经过,唐明皇和杨贵妃正在山上避寒,欢饮歌舞。贵戚之家,“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杜甫感叹了,他把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浓缩为震烁千古的十个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到家了。但是,他遇到的是人生最惨痛的事:“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个人的悲痛,触动了杜甫同情人民的伟大胸怀。自己毕竟还是一个小小的官吏,“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尚且如此,那些“失业徒”“远戍卒”就更不用说了。诗的结尾两句,是说自己的忧愁像终南山一样高,像茫茫的大海一样不可收拾。
杜甫的伟大也正在于此,这种思想与后来在蜀中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是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杜甫因为替房琯说话,得罪肃宗,差一点被定罪。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户参军,被赶出了朝廷。去年冬天,唐肃宗长子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名将郭子仪等收复了两京(长安、洛阳);今年冬天,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围安庆绪所在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因内部矛盾和史思明援军赶到,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即古孟津,今河南孟县西),四处征兵,准备再与叛军力战。这时杜甫到河南探亲,然后返回华州任所,所过之处,即两军交战之地,他就将沿途所见,写成这一组光耀千古的乐府组诗。
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仍然是惨烈的,人民大众遭受着空前的蹂躏和痛苦。但是,这样的战争又是相对正义的,所以举国上下,又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悲壮之气。杜甫对这样的战争,态度是矛盾的。他同情战乱中的人民大众,又支持和鼓励大家从军杀敌。因此这一组战争题材的诗歌,与其他反战诗歌有不同的主题色彩和气氛。
石壕是一个小镇,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余里处。如果不是杜甫这首诗,恐怕至今都不为人知。诗人投宿于此,就遇上了官吏夜捉人的一幕。他把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忠实地记载下来,并没有加以评论,但对统治者的指斥,对民众的同情和敬佩都已跃然纸上。
诗歌一开始,很快进入主题。全诗的重点,是老妇的自述。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一个儿子尚有消息,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家中只剩下老两口和媳妇孙子,家里已经贫困得连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了,战争带给大众的灾难可想而知。
这位老妇人是让人敬佩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虽然已经老迈,扛不动枪,举不起刀了,但是,我还可以为将士们煮早饭。
老妇人被带走了,她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了,而这一个风雨飘摇的家,也差不多全毁掉了。
读到这首诗,是让人心情十分沉重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诗人什么都没有说,但是我们却要去想,却要去问,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谁应该为这一切承担责任?这也许是诗人想说但终于没有说的话吧。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贵兴寄,但不是什么样的诗都能讲出高尚情操、深刻内涵的,如果首首诗都非要去挖掘附会诗外之旨,还会有诗意诗味吗?
有人说,这是一首赞美春雨无私奉献的诗,还拈出“潜”字,“润”字,说是赞美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又因为诗中有一个“好”字,又联想到好人好事。有这样解诗的吗?
这就是一首因春夜小雨而引起喜悦之情的小诗。
春天,万物萌生,需要水的滋润。春雨果然下起来了,就像知道时节一样,所以杜甫称之为“好雨”(及时雨)。
成都多夜雨,一到天亮,雨就停了。杜甫在草堂所写的《水槛遣心》中就写道:“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春天的雨不大,细细密密,悄然无声。但是,你能感觉到它来了,感觉到它在静悄悄地滋润着含苞的花、茸茸的草,滋润着池边吐绿的柳丝,滋润着田间青青的麦苗。
推开窗户,四周一片漆黑,蜿蜒的小径,也隐没在浓浓的夜色之中,只有浣花溪上的小船,还亮着一星两星渔火。这是一个多么美的雨夜啊!
望着潇潇春雨,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明天早上,雨停了,朝阳升起的时候,满城的鲜花,带着雨露,一定会更加娇艳,一定会更加美丽。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重”字,非常形象,与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写雨的诗很多,大多与农事有关,宝应元年(762)在成都,他还写过一首《大雨》,虽然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可以和此诗参看:
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
执热乃沸鼎,纤稀成组袍。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
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
流恶邑里清,矧兹远江皋。荒庭步鹳鹤,隐几望波涛。
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可以贷不毛。
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四邻耒耜出,何必吾家操。
久旱不雨,春耕春种都没有办法进行,“春农尚嗷嗷”,最忧心的是农人。所以当大雨倾盆而下的时候,诗人高兴地写道:“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看到“四邻耒耜出”,庄稼有救了,自己的茅屋虽然又漏雨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中也提到雨的“润物功”,比之“春夜喜雨”的时候,诗人要兴奋很多。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成都出过许多名人,成都也来过许多名人,而与成都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至今仍受蜀人礼拜并为成都留下举世闻名的遗迹的,恐怕非诸葛亮和杜甫莫属了。
杜甫为成都留下了一座草堂,诸葛亮则为成都留下了一座祠堂。两处圣地,都在浣花溪畔,中间隔着著名的百花潭,相距不是很远。杜甫可能不止一次去武侯祠凭吊。他移居夔州后,在《古柏行》里还说“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闷宫”,对成都武侯祠念念不忘。
诗的起句很有意思。丞相的祠堂在哪里,你不用去问,出南门,过万里桥,就会看到一片苍翠的柏树林,那里就是著名的武侯祠了。至今,武侯祠的柏树仍然高大挺拔。
武侯祠的柏树之所以茂盛,据说是蜀人热爱诸葛亮,从来不去剪伐祠堂的柏树。杜甫《八哀诗》中的《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中说:“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宋田况守成都,作有《古柏记》说:“自唐季凋瘁,历王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