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句“粘”,那么应该是:
【首句:仄仄平平仄,二句:平平仄仄平,三句:平平平仄仄,四句最后一字的平仄:平。】
不能是“平平仄仄仄”,这样,句尾就出现了“仄仄仄”的形式。
第四句是“对”,那么应该是:
【首句:仄仄平平仄,二句:平平仄仄平,三句:平平平仄仄,四句:仄仄仄平平。】
不能是“仄仄平平平”,这样,句尾就出现了“平平平”的形式。
懂了这个道理,不管有多少句,都可以很轻松地把平仄写出来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两句之间的“对”和“粘”并不都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有时会有一些变化。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第二、四、六字的“对”和“粘”很严格,对就是对,粘就是粘。而第一、三、五字就要灵活得多,有时该对而用了粘,有时该粘却用了对。
这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但“一、三、五不论”,也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比如七言的“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声,不然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三个平声字出现在句尾,这种句式,被称为“三平调”,是格律所不允许的。再比如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声,不然就成了“仄仄平平平仄平”,结尾三字成了“平仄平”,也是格律所不允许的。其余的类推。
还有一种情况也必须避免。那就是除结尾的平声以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这种情况叫“孤平”,也是不允许出现的。比如五言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个平声字不论,变成了仄声,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变成仄声,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就是“孤平”,是不允许的。
现在,我们可以很轻松把所有的近体诗平仄格律写出来了(加○的字表示可平可仄【此处化为'平''仄'】)。
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平起平收式(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 胡风千里惊,
'仄'仄仄平平 汉月五更明。
'仄'仄平平仄 纵有还家梦,
平平仄仄平 犹闻出塞声。
——令狐楚《从军行》
平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 山中相送罢,
'平'仄仄平平 日暮掩柴扉。
'平'仄平平仄 春草年年绿,
平平仄仄平 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仄起平收式(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 林暗草惊风,
平平仄仄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平仄仄 平明寻白羽,
'仄'仄仄平平 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
仄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天下伤心处,
平平仄仄平 劳劳送客亭。
'平'平平仄仄 春风知别苦,
'仄'仄仄平平 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七绝(以首句入韵为正格):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洛阳城里见秋风,
'仄'仄平平仄仄平 欲作家书意万重。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复恐匆匆说不尽,
'平'平'仄'仄仄平平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栽杨柳江南岸,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别江南两度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遥忆青青江岸上,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忆江柳》
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君问归期未有期,
'平'平'仄'仄仄平平 巴山夜雨涨秋池。
'平'平'仄'仄平平仄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天上碧桃和露种,
'平'平'仄'仄仄平平 日边红杏倚云栽。
'平'平'仄'仄平平仄 芙蓉生在秋江上,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下第后上就崇高侍郎》
五律: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暮蝉不可听,
'仄'仄仄平平 落叶岂堪闻。
'仄'仄平平仄 共是悲秋客,
平平仄仄平 那知此路分。
'平'平平仄仄 荒城背流水,
'仄'仄仄平平 远雁入寒云。
'仄'仄平平仄 陶令东篱菊,
平平仄仄平 余花可赠君。
——郎士元《送钱大》
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清秋望不极,
'仄'仄仄平平 迢递起层阴。
'仄'仄平平仄 远水兼天净,
平平仄仄平 孤城隐雾深。
'平'平平仄仄 叶衡风更落,
'仄'仄仄平平 山迥日初沉。
'仄'仄平平仄 独鹤归何晚,
平平仄仄平 昏鸦已满林。
——杜甫《野望》
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 八月洞庭秋,
平平仄仄平 潇湘水北流。
'平'平平仄仄 还家万里梦,
'仄'仄仄平平 为客五更愁。
'仄'仄平平仄 不用看书帙,
平平仄仄平 偏宜上酒楼。
'平'平平仄仄 故人京洛满,
'仄'仄仄平平 河日复同游。
——张渭《同王征君湘中有怀》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 渡远荆门外,
平平仄仄平 来从楚国游。
'平'平平仄仄 山随平野尽,
'仄'仄仄平平 江入大荒流。
'仄'仄平平仄 月下飞天镜,
平平仄仄平 云生结海楼。
'平'平平仄仄 仍怜故乡水,
'仄'仄仄平平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远荆门送别》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七律: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卢家少妇郁金堂,
'仄'仄平平仄仄平 海燕双飞玳瑁梁。
'仄'仄'平'平平仄仄 九月寒砧催木叶,
'仄'平'仄'仄仄平平 十年征戍忆辽阳。
'平'平'仄'仄平平仄 白狼河北音书绝,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丹凤城南秋夜长。
'仄'仄'平'平平仄仄 谁为含愁独不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舍南舍北皆春水,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见群鸥日日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 花径不曾缘客扫,
'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门今始为君开。
'平'平'仄'仄平平仄 盘飧市远无兼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樽酒家贫只旧醅。
'仄'仄'平'平平仄仄 肯与邻翁相对酌,
'平'平'仄'仄仄平平 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
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上高楼万里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蒹葭杨柳似汀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 溪云初起日沉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仄'仄'平'平平仄仄 鸟下绿芜秦苑夕,
'平'平'仄'仄仄平平 蝉鸣黄叶汉宫秋。
'平'平'仄'仄平平仄 行人莫问当年事,
'平'平'仄'仄仄平平 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诸葛大名垂宇宙,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宗臣遗像肃清高。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三分割据纡筹策,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古云霄一羽毛。
'仄'仄'平'平平仄仄 伯仲之间见伊吕,
'平'平'仄'仄仄平平 指挥若定失萧曹。
'平'平'仄'仄平平仄 运移汉祚终难复,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五言排律的平仄,不过是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的延伸,相信大家都可以把它们写出来。
拗句和拗救
虽然近体诗对平仄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但是,为了不以辞害意,很多时候,在诗歌中都会出现一些不合平仄的句子,或当平而仄,或当仄而平,甚至一流的大诗人都在所难免。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五绝应该是五言平起仄收式,首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字“烟”当仄而平。
三绝句(之一)
杜甫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这首七绝应该是七言平起平收式。第二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字“与”当平而仄。第四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字“女”当平而仄。
这样的句子就叫“拗句”。
有的诗人故意大量使用拗句,失对失粘很多,这种诗,被称为“拗体”。许多诗人都写过拗体诗,杜甫和宋代的苏轼尤其爱写拗体诗。
我们来看下面一些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二句与第三句失粘。这首七绝是平起平收式,第二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当粘,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劝君更尽一杯酒”,平仄是“仄平仄仄仄平仄”,几乎成了“对”,而不是粘了。
暮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这首七律是平起平收式。第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字“梧”当仄而平,第六字“鹤”当平而仄。第二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字“柝”当平而仄。第五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字“渡”当平而仄。第六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字“归”当仄而平。第七句失粘,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现在是“平仄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第六字失粘。这是比较典型的拗体诗了。
一般来说,拗句是不允许出现的,但是,有时候又不能以辞害意,有的句子,虽然不合平仄要求,也就是许多人老挂在嘴边的“出律”了,但是文意俱佳,几乎不可移易一字,这种情况不仅允许,而且有的还是千古绝唱。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最美的意境就是“云深不知处”。这一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但是第四字“知”当仄而平,不合律。这一个字又不可移易,换成任何一个字都不行。
拗句是可以补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句中自救,一种是对句救。
先说一说孤平的救法。
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那么除了末尾一个平声外,就只有一个平声,成了孤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也成了孤平。一般的救法是,五言“平平仄仄平”句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将第三字换成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比如皇甫曾的《淮口寄赵员外》第二句“暂停鱼子沟”,本来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但第一字“暂”是仄声,所以第三字本应该是仄声,改用为平声的“鱼”字。这样,除了句尾的“沟”字平声外,句中有“停“和“鱼”两个平声字,就不算孤平了。
七言“仄仄平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