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元曲小百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徐渭《南词叙录》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然其九宫二十一调,尤唐、宋之遗也。特其止于三声,而四声亡灭耳。”

  王世贞的说法,是金、元人的歌词,宋词的曲调不能与之相配,所以“更为新声以媚之”。徐渭的说法,则是北曲本身就已经存在,是北方民族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随着金、元人的军事胜利和政权的建立而流入中原,渐渐被中原人民所接受。虽然他对北曲(即散曲)有一些偏见,如说它是“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浅俗可嗤”,但大抵是符合事实的。至于他说到的“九宫二十一调”的问题,“三声”“四声”的问题,是元曲的艺术特色,我们在后面将会谈到。

  散曲的结构

  散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既是来自民间的俚歌俗曲,又与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词和散曲有许多牌名完全相同,而且格律形式也基本一样。如《醉花阴》《喜迁莺》《贺圣朝》《菩萨蛮》《念奴娇》《八声甘州》《忆王孙》《满庭芳》《贺新郎》《减字木兰花》《青玉案》《鱼游春水》《南乡子》等,都既是词牌又是曲牌。

  散曲虽然来自民间,比诗词通俗得多,但是真正出自民间或下层文人之手的作品,和文人雅士的制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尤其是后期散曲向雅化,也就是诗词化方向发展以后,这两种风格的区别也就越大。

  因此,在散曲的类型划分上,就出现过一些不同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燕南芝庵提出的三分法和杨朝英提出的两分法。

  燕南芝庵是第一个对散曲进行分类的学者。他在《唱论》中提出把散曲划分为乐府、小令、套数三类的“三分法”。按照他的标准,“成文章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叶儿”。又说“套数当有乐府气味,乐府不可似套数”。这种划分的方法,标准本身就是混乱的。按有无文章(即文采)来划分,是以风格为标准;按有无‘尾声’即是否是一个完整的套曲形式来划分,则是按照形式来划分。也就是说,按照雅与俗的标准,散曲有乐府和非乐府(包括俗的小令和套数)两类。而且他还主张“套数当有乐府气味”,也就是说,套数要尽量向雅的标准靠拢。而“乐府不可似套数”,即乐府不可以俗。燕南芝庵大概是元后期人,在散曲已经向雅化发展的时期,提出这样的理论是不奇怪的。

  元曲后期散曲家、散曲理论家杨朝英,是第一个编辑元曲的人,他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元曲选集。他在选编作品时,就受燕南芝庵的影响,所以把苏轼的《念奴娇》、辛弃疾的《摸鱼儿》、柳永的《雨霖铃》等所谓“宋、金十大乐”都选进去了。

  杨朝英后来认识到这种分法的不妥,提出只按形式把元散曲划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单支小曲(包括带过曲)一律划入“小令”;同宫调的一组套曲(也就是有“尾声”的)一律划入套数,不问文俚,不管雅俗。杨朝英在选编第二本元曲选本《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的时候,就不再选入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词作。这种划分的方法,一直被沿用到现在,现在的曲家和文学史都仍然采用这种分法。

  杨朝英还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前面说到过的,广义的元曲,是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的。杂剧中大量使用的套数和散曲的套数非常相似。钟嗣成的《太和正音谱》就是把剧套和散套混杂在一起介绍的。杨朝英的两个选本,明确区分剧套和散套,只选散套而不选剧套,这是非常正确的,对后人影响极大。

  我们这里介绍元散曲,所使用的就是杨朝英提出的标准,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

  小令,又叫“叶儿”,是指单支小曲。这些小曲大多来自民间和诗词。小令一般都是单片;每一个曲牌有规定的句数和基本字数,所谓基本字数,是因为散曲可以加衬字;一般是句句押韵,当然也有少数例外。

  小令又有小令、重头、带过曲、集曲四种形式。

  小令 指单支小曲。这是元曲中最简单但也是最习见、数量最多的一种形式。小令每支独立,一韵到底(也有少数不句句入韵的),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每支小令都有曲牌(也就曲调),如同词牌(也叫词调)一样。各调有不同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即所谓“句式定格”。这些曲调分属于不同的宫调,北曲有十二宫调,南曲有九宫十三调。《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有五百八十一个,南曲则有一千五百十三个。

  句句入韵的例子:

  〔双调·清江引〕有感

  乔吉

  相思瘦因人间阻,只隔墙儿住。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

  不句句入韵的例子:

  〔中吕·喜春来〕(首句“奏”字不入韵)

  马致远

  宫商律吕随时奏,散虑焚香理素琴,人和神悦在佳音。不关心,玉漏滴残淋。

  重头 又叫“联章”,见于北曲,指同一曲调的反复或联缀,数量不限,可以换韵,正因为此,所以不能算一个套数。往往用来描述同一件事,或者叙述一个较长的故事,一两支单曲是不可能完成的。这种情况在宋词中已经出现。如欧阳修有十首《采桑子》咏颍州瘦西湖;赵令畤有十二首《商调蝶恋花》述元稹《莺莺传》故事等。元曲中这种情况很多。比如张可久有四首〔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分咏春、夏、秋、冬四时景色:

  春

  远村,近村,烟霭都遮尽。阴阴林树晓未分,时听黄鹂韵。竹杖芒鞋,行穿花径,约渔樵共赏春。日新,又新,是老子山林兴。

  夏

  自酌,自歌,自把新诗和。人间甲子一任他,壶里乾坤大。流水当门,青山围座,每日家叫三十声闲快活。就着这绿蓑,醉呵,向云锦乡中卧。

  秋

  此花,甚佳,淡秋色东篱下。人间凡卉不似他,倒傲得风霜怕。玉蕊珑葱,琼枝低压,雪香春何足夸。羡煞,爱煞,端的是觑一觑千金价。

  冬

  此杯,莫推,雪片儿云间卧。火炉头上酒自煨,直吃的醺醺醉。不避风寒,将诗寻觅,笑襄阳老子痴。近着这剡溪,夜里,险冻的来不得。

  带过 曲见于北曲,即连用两首或三首(一般不超过三首)宫调相同而旋律恰能衔接的曲调,合成一首新曲。这种组合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条件,即上面所提到了“同一宫调”和“旋律恰能衔接”。它常用“带”“带过”“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其组合有一定规律,不能随便搭配,常见的有〔雁儿落带得胜令〕〔沽美酒带太平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哪咤令带过鹊踏枝寄生草〕〔齐天乐带过红衫儿〕〔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换头〕等。比如:

  〔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鏖兵

  无名氏

  牛羊犹恐他惊散,我子索手不住紧遮拦。恰才见枪刀军马无边岸,吓的我无人处走,走到浅草里听,听罢也向高阜处偷睛看。

  〔感皇恩〕吸力力振动地户天关,吓的我扑扑的胆战心寒。那枪忽地早刺中彪躯,那刀亨地掘倒战马,那汉扑地抢下征鞍。俺牛羊散失,你可甚人马平安。把一座介休县,生扭做枉死城,却翻做鬼门关。

  〔采茶歌〕败残军受魔障,得胜将马奔顽,子见他歪剌剌赶过饮牛湾。荡的那卒律律红尘遮望眼,振的这滴溜溜红叶落空山。

  集曲 又名犯调,见于南曲。集曲是摘取各调的零句而合成一个新调,另外起一新名。例如〔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金络索〕是集〔金梧桐〕〔东瓯令〕〔针线箱〕〔解三酲〕〔懒画眉〕〔寄生子〕各数句而成,〔七犯玲珑〕集七调,〔巫山十二峰〕集十二调,还有多至集三十调的。这种方法,已见于宋词。如《四犯翦梅花》(又名《三犯锦园春》),就是由《解连环》第七、八句,《醉蓬莱》第四、五句,《雪狮子》第六、七句,《醉蓬莱》第九、十句联缀而成的。《江月晃重山》,上、下片上三句《西江月》,下二句《小重山》。此外,还有《三犯渡江云》《小镇西犯》《六丑》《四犯令》《尾犯》《玲珑四犯》《倒犯》《花犯》《八犯玉交枝》等。

  套数是较为复杂,也是较为宏大的结构,它吸收宋大曲、转踏、诸宫调等联套的方法,把同一宫调的最少二支以上的曲子联缀起来,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一般套数都有“尾”,但也有少数不用“尾”的。

  套数也有三种形式。

  北套 即北曲中的套数。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比如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仙吕宫常以〔赏花时〕〔点绛唇〕〔穿窗月〕〔寄生草〕〔元和令〕连用。

  南套 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南北合套 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散曲的艺术特色

  散曲的语系

  元代散曲,是以北曲为主体的,虽然在元代后期,南曲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已经深受北曲的影响,所以,元代散曲的特点,是以北曲为主的。

  中国的语言很复杂,不仅有古今之分、文言白话之分、文体之分,还受地域影响。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土语,相互之间差异很大,形成不同的语系。如果按最简单的划分,可以分为北方语系和南方语系两个大类。

  古诗词所用语言和韵,属南方语系,分平、上、去、入四声。又分为平、仄两个大类。平只有平声一部,仄包括上、去、入三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入声字。这一类字在发音的时候,有一个阻塞的字尾,比如“乌”字和“屋”字,现在读音都为“wū”,但是在古语中,“屋”字后面有一个不发音,但是必须做出口型的“k”,阻塞了气流,使“屋”字只能发出一个很短促的音,所以在古语中,“乌”和“屋”是读音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乌”字是平声字,“屋”字是入声字。古代的入声字,就是在读音后面有一个“k”“t”“n”“ng”一类阻塞气流的口型,使之只能发出短促的音的字。

  但是在北方语系中,这样的发音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北方语系中没有人声字。那些入声字,都根据它们的音调(如同今天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归入了平、上、去三声。古代北方语系的发音,与今天的普通话已经非常近似,也分为一、二、三、四声,不过,那个时候不这样叫。而叫做阴平、阳平、上、去。这样,仍然是四声。只不过入声消失,而平声分为阴、阳两部。

  散曲的用韵

  元曲的用韵,不再使用诗韵和词韵,而是声母相同甚至相近的字即可押韵,而且平、仄通押。

  诗、词的用韵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近体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