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官场上的替罪羊策略,要知道,官场之上,杂事繁多,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爆出一桩麻烦事来,这时候大家就需要一个替罪羊。对人缺乏防范的人,往往会因此死得不明不白。

说到替罪之羊,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头一个当为商鞅。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当时封建制度已经走到了末路,何去何从,百家学者争论不休。儒家学者以削弱君权为己任,讨天子,抑诸侯,贬大夫,史称讥世卿。也就是不再承认世袭的权力,认为权力体制应该回归民众,向民众开放。

与儒家学者针对的学术观点,是法家的刑名之术。这一派人士认为,与其将权力归还给民众,莫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彻底强化君主的权力,将君主的权力推至极限,对民众实行最残酷的暴力镇压,让民众沦为权力的附属物,沦为君主实现自己目标的暴力工具。

儒法两家的学者争论不休,而战国诸侯的选择,内心里莫不是倾向于法家,强化自己手中的权力,凌驾于万民之上,为所欲为,这是何等的诱惑?然而,虽然君主们在心里渴望着这样做,但却没有哪个大臣愿意出面帮助他们,因为这将意味着以自己的名声及身家性命,再加上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代价,只为了满足暴君一己之私欲,这当然是一桩极其不明智的选择了。

尽管这种事于人于己无益,但总有人宁肯冒天下之大不韪,只为了在实现权力集中化的过程中获得眼前利益。而商鞅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以卫国公子的身份,专程去了秦国,颁布了极其残暴的法令,将分散居住的民众集中起来,按照军事体制对每一个家庭进行管理,在将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的同时,也将秦国的所有民众禁锢在暴政与强权的统治之下。

暴政既成,就会立即反噬。秦孝公死后,太子登基,曾被商鞅打击过的权贵阶层趁此机会反扑,商鞅害怕了,就趁夜偷偷地逃走,逃到了关口处,想贿赂守关的士兵放他过去,士兵却回答说:商鞅所制定的法令极其严苛,一人犯法,株连全家,所以不能放他走。结果商鞅最终落入政敌之手,被五马分尸,从此留下了一个作法自毙的成语。

历史上排第二的替罪羊,是西汉景帝时代的晁错。景帝时代,各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强力的威胁,于是汉景帝就想找一个替死鬼出来,拿替死鬼的身家性命为代价,为皇权的大一统扫清障碍。他找到了晁错,于是晁错就不惜冒开罪于天下人的危险,全心全意地为汉景帝卖起命来。

听说了这件事,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京师,对儿子说:“我听说,你现在处理政事,是侵夺削弱诸侯,疏离皇家骨肉,你怎么会这么做呢?”晁错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当然要这样做,不这样做的话,皇帝又怎么称得上尊贵?”晁错的父亲气得破口大骂:“他皇帝尊贵不尊贵,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拿子孙后代的性命福祉替人家干这种缺德事,我怎么会生下你这种缺心眼儿的儿子!”

悲愤之下,晁错的父亲当场服毒自杀。几天之后,诸侯国掀起叛乱,声称诛杀晁错,而汉景帝则立即命人将晁错推出腰斩。

我们可以注意到,举凡沦为替罪羊的人,都是因为犯下极为不智的错误,即在做一件伤害公众利益的坏事之前,没有对事件的具体负责人提出公示要求。所以,初入官场的年轻人,务必要牢记这个特点,一旦官场上有人拉着你干一件有可能激起众怒的事情,而不在事先将事情的责任人明示出来,那么,你十有八九已经被人暗中视为了替罪羊。一旦事发,惩罚就会落在你的头上,一如当初落在商鞅及晁错的头上一样。

但我们必须要说清楚的是,即使是在官场之上,也并不一定存在着一群心存险恶、四处寻找替罪羊的恶人。官场上的主体价值观始终是正面的、向上的、积极的、阳光的。但是,如果一个颇具替罪羊“气质”的人来到,这种事难免就会发生。

什么叫具有替罪羊“气质”的人呢?这样的人,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道德观念淡漠,感觉不到伤害给别人所带来的痛苦。

第二,权力崇拜狂,在权力执掌者面前没有任何抗拒能力。

第三,小聪明有余而大智慧不足,不惜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以一生的前程作为赌注。

看看这三个特点,正是因为道德观念淡漠,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来。正是出于对权力的膜拜,才会促动权力产生驱使替罪羊去伤害别人的冲动。再加上第三个特点,替罪羊往往在奉权力之命行伤害之事后,会获得一点小小的物质奖励,单只这一点,就足以让替罪羊铤而走险了。

举凡具备替罪羊的心理特点的人,到了官场之上,就会因人而成事,无形中促成替罪羊事件的发生。正如先有了王垕,才让曹操产生了克扣军粮的想法;正如先有了商鞅,才有了秦王变法的冲动;正如先有了晁错,才有了汉景帝削藩的举动。所以,官场上有关替罪羊,存在着这样一条铁律:

如果不是已经有替罪羊出场,替罪羊事件就不会发生。

第41章 官场陷阱九:被失败者拖下水

汉武帝征和年间,公孙贺为相,他的儿子公孙敬声为太仆。公孙敬声恃仗着父亲是宰相,母亲是皇后卫子夫的亲姐姐,在任时胡作非为,竟将北部军队的军费一千九百万全部挥霍一空,事发之后,被汉武帝下令入诏狱。

看着儿子下了大狱,公孙贺心有不甘,恰好汉武帝正在下诏,于全国追捕历史上有名的大侠客朱世安,于是公孙贺就想,莫不如我抢先一步,抓住朱世安,再跟皇帝说一说,以此抵消我儿子的罪过吧。

于是公孙贺派出最得力的人手,密设罗网,终于将朱世安捉住,下在狱中。可是这朱世安名满天下,眼线极多,消息灵通,知道公孙贺之所以插手捉拿他,是为了想救回自己有罪的儿子。于是朱世安就警告公孙贺,说他也知道公孙贺许多瞒着皇帝的事情。公孙贺是宰相,朱世安是侠客,一个在朝,一个在野,原本是井水不犯河水,大家都不过是讨一碗饭吃而已。如果公孙贺一定要跟他朱世安不客气的话,休怪他也翻脸了。

然而公孙贺自以为身为朝中重臣,对朱世安的警告置若罔闻,这激怒了朱世安,遂于狱中上书。到底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侠客,此时他虽身为囚犯,一纸书信竟然轻而易举地送到了汉武帝的书案上。汉武帝拿起这封信来一看,顿时怒发冲冠,气急败坏。

原来,在这封信中,朱世安把公孙贺的老底全部掀了起来,他指控公孙贺表面上道貌岸然,暗中却与阳石公主私通,淫乱宫室。最让汉武帝所无法容忍的是,朱世安还指控公孙贺使用邪恶的法术诅咒汉武帝,想将汉武帝咒死。盛怒之下,汉武帝将公孙贺一家老小全部捉入监狱,酷刑折磨之后,将其灭族。

这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战。江湖上的侠客与朝中的权贵交手,竟然是两败俱伤,究其原因,公孙贺敢碰朱世安,实为不智。但既然已经决定对朱世安下手,就不应该再留下后患,最终居然让朱世安于狱中反咬一口,这才是他最终失败的症因。

相比于大侠朱世安的有仇必报,官场上失败者的反扑,往往是更为惨烈。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叫蔡黄裳的官员,他在官场上混了整整一辈子,一直混到七十多岁,仍然不过是一个录事参军。当时的宰相叫陈执中,就建议蔡黄裳离休。可是蔡黄裳不肯,陈执中很是生气,就说:“如果你不自己辞职的话,我就向天子上表罢免或流放你。”蔡黄裳被迫辞去官职,从此对陈执中恨之入骨。

以陈执中看来,这蔡黄裳在官场上混到了七十多岁,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录事参军,这样的失败者,有什么必要把他放在眼里呢?再者说陈执中让蔡黄裳辞职,这已经给足了这老头面子,都已经七十多岁了还贪恋官位不去,未免也太“官迷心窍”了点儿。

可是陈执中忽视了这样一件事,蔡黄裳既然已经七十多岁了,那么他的儿子,年纪也一定很大了。实际上,蔡黄裳有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蔡确最有出息,经蔡黄裳苦心栽培,很快考中了进士。蔡黄裳临死之前留给儿子的遗言是让儿子蔡确发誓报复陈执中。

很快,蔡确入朝为官,并很快晋升为宰相。而这时候,陈执中也早已告老还乡,他的儿子陈世儒和家中的婢女生了一个儿子,却被另一个婢女因嫉恨而将孩子杀死。蔡确打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上书给皇帝,要求把陈世儒一并杀掉。皇帝看了蔡确的上书,感觉有点不对劲儿,就问:“这个案子,陈世儒也是受害人,他并没有过错,为什么要杀他呢?更何况,他的父亲曾经是宰相,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就算是他有错,朕也要考虑赦免他,以承接陈家的香火啊。”

蔡确回答说:“我朝以孝治天下,五刑可以饶恕的罪过有三千种,但唯有不孝断不可饶。陈世儒此举是为大不孝,若不杀此人,何以服天下人心?”

皇帝辩说不过蔡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蔡确将陈世儒杀掉。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蔡黄裳以其七十岁的老迈年龄,却仍然对宰相陈执中抱有如此之强烈的怨毒,可知这世道人心,尽出人之意料之外。就一般的事物发展规律而言,像蔡黄裳这样报复心如此强烈的老头,世界上罕难遇到,初入官场的年轻人,最经常碰上的,是那些已经沦为失败者的纠缠。

嘉庆年间,一个叫杨思举的年轻官员赴京师,到吏部接受考核。杨思举此人,因为在地方上颇有政绩,此次入京,大家都认为他必受重用。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所以春风得意,马蹄轻盈。等到了京师,吏部许多官员前来巴结。这些人都是主宰地方官命运的人,虽然他们的官职卑微,可是在对地方官考核的时候,笔头上轻一点或是重一点,都将直接影响到地方官的前程。所以年轻人不敢怠慢,就与这些人周旋起来。

开始的时候,年轻人还是把握着分寸的,但随着慢慢地熟悉起来,他就放松了戒心,再加上他年轻气盛,又贪恋玩乐,不知不觉地就和这些人混杂在一起,或者是饮酒狂欢,或者是狎妓作乐,眨眼间半年时间过去了,上面却突然传来一个消息,说他行为不检点的事情已经被嘉庆皇帝知道了,皇帝愤怒之下,责令吏部严惩。

直到这时候,年轻人才知道他被人算计了。那些来引诱他寻欢作乐的人,都是官场上的失败者,这些人已经丧失了晋升的可能,就终日混迹于吏部,见到有前程的官员就上前凑趣。不能说他们是存心坑害别人,但是,只要接近他们的人,就难免受到他们过于低俗品位的影响。时日长久,不知不觉地就沦为他们的同类。清朝的时候,被这些失败者毁掉的官员,不知凡几。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官场权力斗争中失败的人,虽然他们的人仍然在官场,却形同流放废黜,知道情形的人都对这些人敬而远之,以免被人视为同类。而初入官场的年轻人往往不知道详细情形,无意中与这些人交往。这时候他就会立即遭受到其他人的孤立,而且连辩解的机会都找不到。

简而言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