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历史上最受青睐的两个人物,莫过于三国的关公和宋朝的包公。传奇而巧合的是,关公的重枣脸和包公的大黑脸,有形有色、深植人心。
红脸关公的由来,湖北一带有个流传的说法:关公原是天上的火龙星,专管人间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事。有一回,执行公务出了岔,玉帝派人捉拿,他便赶紧投胎凡体,并托梦给仙山寺老僧,在他出生时以大铁钟盖紧,七天之后才能揭开,以避天廷耳目。可寺里的小和尚好奇,不到七天就揭了盖,孩子的脸上还带着血色,所以成了红脸关公。当然这是神话。
流传于山西一带的说法则是生理性的。说是关公年少时,曾跑到山西潼关为人看顾果园。因为山西盛产枣子,枣子又叫泡红,也叫重枣。时日一久,吃枣子、喝枣汁、连洗脸的河水都含枣子味,自然就有一副重枣脸。
正史里找不到这样的说法,各地民间却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无他,攀龙附凤的心理作祟而已。
华人世界,供奉历代文臣武将的祠庙,最多的当属关庙。
以史而论,关羽对蜀汉的功劳远下于诸葛亮,但武侯祠却没几间,不免令人为诸葛亮叫屈。一个谋士的一次奇谋,甚至一个辩士的一次游说,有时能兵不血刃拿下数十城池。最有名的例子:汉朝刘邦曾派郦生劝降齐国,郦生杯酒之间,转动三寸不烂之舌,竟让齐王田广献出七十余城。试想即使用兵如神的韩信,需要多少将士的性命才能攻下一个城池?所以一个文说客和一个武将军轻重差别如此,人间的思考逻辑,多少是有些失衡的。
再如宋朝的范仲淹功绩也远在包黑子之上,可是现存开封的“知府碑”,碑上所刻的宋代贤相如范仲淹、寇准、欧阳修……等人的名字,唯独包拯的名字因崇敬的人多,在观赏石碑时一指一点,天长日久,竟将包拯的名字磨去了,剩下一处无名坑。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随风而逝,有人名垂千古。要以前人的经验擦亮今人的智慧,还得公正看待历史人物,“名气”有时是不可靠的。
智慧悟语:“优越”的标准在于“事迹”而不在于“名气”。
一个成功的领导人必定有一种特质:如在场边观战的教练,不迷信大牌,却能掌握状况、分辨得失,冷静出招。
18。“万人敌”张飞
长阪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
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这首诗是后人描述猛张飞长阪桥救刘备的故事。
刘备治理荆州时,曹操大军来犯。刘备自忖非曹操对手,便连夜逃往江南。部队行军虽快,但跟随逃离的百姓有十几万人,耽误了脚程。曹操追兵在长阪桥堵住了刘备,刘备不敌,便嘱张飞断后,自己拋下妻子、儿女脱身。
张飞接获指令,就率领二十个骑兵占据长阪桥头,怒睁双目,手中横着丈八蛇矛枪,口中一声霹雳吼,道:“我是张翼德,我们就在此一决生死!”
张阪桥一战,张飞神勇逼退了曹操数千追兵,让刘备得以安然逃往江南。后来刘备封他为车骑将军,时人将他称为“万人敌”。
民间传说,张飞有三大绝招:一是掌心雷,二是侧戳矛,三是朝天吼。长阪桥上的那一声朝天吼,据说曾经喝断桥下之水为之倒流。
于正史,于传说,张飞都是“万人敌”。可这三个字正看是“能敌一万人”,反着看却是“有敌人一万”!
张飞是个情绪管理很差的人,对手下士兵经常又打又骂。刘备曾经劝诫他说:“你用刑过度,又经常鞭打士兵,在你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对你怀着敌意,这样会为你带来祸患的。”
张飞没接受逆耳之言,依然故我。其后,果然为手下将领张达、范强刺杀。刘备接获张飞的营都督上表,还没打开看,就悲痛欲绝说:“唉,张飞出事了。”
现代管理学喜讲EQ管理,证诸历史,的确有其道理。张飞真正的敌人不来自对手,而是来自于自己性格上的缺憾!
智慧悟语:日本大将丰臣秀吉表面上十分严肃,但私下却常会拍拍部属的肩膀,融洽得令人惊讶。
“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你的身边人对你是“两肋插刀”?还是“伺机报复”?来自于你平日的相待和沟通。
19。遥想公瑾当年
拜苏东坡《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赐,又加上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让他和诸葛亮演出对手戏,三国人物中,周瑜的名气也顺水打漂地大牌起来。
周瑜,字公瑾,是孙权的部将,曾任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
公元二○八年赤壁之战,曹操率数十万大军水陆并进。东吴将士多主迎降,以保全身家性命。周瑜独排众议,向孙权分析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虽是汉朝的丞相,实际上却是汉朝的奸贼,民心向背是很容易扭转的。再说曹操的军队来自北方,不善水战,而且在大寒冬天长途跋涉而来,水土不服,一定会生病的。强弩之末对以逸待劳,形势已经很明显了。”
孙权从计,便命周瑜率三万水师和刘备会合,赤壁一战,曹军果真因为瘟疫横行,又中了周瑜火烧连营之计,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周瑜也因此声名大噪。
后世常以“一时瑜亮”来形容分庭抗礼,而又才华出众的对手人物。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周瑜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将周瑜硬是压在诸葛亮的影子下,所以又延伸了“瑜亮情结”的说法。
其实,在正史里,周瑜和诸葛亮是没什么搭轧的。周瑜的年龄大诸葛亮六岁。赤壁之战,时年三十三岁的周瑜已经扬名立万了,而前一年,诸葛亮还在草堂春睡,被刘备三顾茅庐从被窝中挖起来而已。再过两年,周瑜便因病去世,死人如何与活人交手?
清初才子袁枚写《周瑜墓》律诗:“天生一将定三分,才貌遭逢总出群。大母早能知国士,小乔何幸嫁夫君。能拋戎马听歌曲,未许蛟龙得雨云。千载墓门松柏冷,东风犹自识将军。”这首诗与苏轼的《赤壁怀古》,是传世描写周瑜的英姿才华和叹其天不假年最为贴切之作。
向来演义与戏剧为突出冲突的张力,难免建构一出出精彩的对手戏,但在“论古必恕”的原则下,如此将周瑜一笔断卖,似乎是有待商榷的,这里也还给周瑜一张本来面目。
智慧悟语:诸葛亮的诫子诗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明讲了不争名位,却被推向名位的高峰。
名位之争,经常是由于人们想使自己变得重要所造成。在政坛和商场上,更须时时防备他人踏着你的肩膀往上爬。
20。趣谈“羽扇纶巾”
“空城计”是诸葛亮最脍炙人口的计谋之一,被收录于《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二计。
《三国志》记载,魏国司马懿二十万大军攻打平阳城。当时城内大军已随魏延东征,只有诸葛亮率少数兵丁、百姓留守。双方军力悬殊,满城将士大惊失色以为大祸将至。唯诸葛亮胸有成竹,先是命人打开阳平城门,让一些老叟和小孩在城外扫地洒水,又命城中所有军士全部偃旗息鼓,躲在军帐之中,看似一座空城。
司马懿亲自来探军情,见此情形,心想:“诸葛亮平素谨慎持重,见我军前来,不可能毫无防备,城内必有伏兵引我中计!”于是不犯平阳城,绕走北山而去。
这一段在罗贯中手里“虚拟实境”,成了“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绘形绘影,诸葛亮有了更为传神的样貌。
后世说书人与舞台剧觉得应该为诸葛亮添把白羽扇,才能更彰显从容不迫的精神,便擅加了上去。“羽扇纶巾”从此成了诸葛亮的正字标记,也为“师爷”袭以为用。
三国人物的造型是古往今来最鲜活的。想到关羽,就想到重枣脸和青龙偃月刀。想到吕布,就想到方天画戟和赤兔马。想到张飞,就想到丈八蛇矛枪……个个人物的型都恰如其份,唯独诸葛亮和周瑜的“羽扇纶巾”却闹了双胞。
宋朝苏轼的《念奴娇》一诗提到周瑜:“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诗流传甚广,周瑜的造型也就定了调。
但许多文献、演义和舞台剧,又说诸葛亮特有的造型就是“羽扇纶巾、八卦衣与鹤氅衫”,究竟这把羽毛扇是谁的象征符号?总得有个正主儿才是。
古籍《三才图会》讲“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张燕昌羽扇谱》讲“羽扇之制起于殷高宗。至三国时,诸葛亮拿白羽扇指挥三军。”另外《晋书》又提到两个人,说是晋朝的顾荣攻打陈敏时“挥以羽扇,其众溃散。”又谢万“从事中郎,着白纶巾,鹤氅裘。”
可见“羽扇纶巾”是三国与魏晋南北朝的时髦扮相,不管武将、儒将为显示从容不迫的临阵气度,衬托自己的大将之风,人手一扇、头载纶巾。虽然造型如一,却是高下有别的。
智慧悟语:成就的高低不是来自外在的争辩。
“内涵”来自于智慧和修为,非来自于满头珠翠!
21。绝世美女貂蝉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一手捧红了貂蝉,不但将她形容成国色天香的万人迷,而且是情义深重、胸怀家国的女人。
演义里,貂蝉是司徒王允府中的一位歌伎,王允视如亲生女儿。十六岁时,有天夜里,貂蝉长叹一声对着王允说:“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家国大事……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王允一听,叩头便拜,说国家确实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贼臣董卓想要篡位;文武百官又惧怕于他。董卓有一义子吕布,骁勇异常。我看二人都是好色之徒,我想用“连环计”:先将你嫁给吕布,再献给董卓;你从中设计离间,使他父子反目,再让吕布杀了董卓,以绝大恶。貂蝉说句:“妾万死不辞!”于是展开了连环计。
后来,貂蝉设计了一出后花园私会吕布,又故意让董卓在凤仪亭撞见的戏码,使父子二人因争风吃醋,终至兵戎相见,吕布杀了董卓。
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流传甚广,再加上影视媒体摄制“吕布与貂蝉”的推波助澜,貂蝉一时成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和西施、王昭君、杨贵妃并列中国四大美人。
但正史《三国志》有关貂蝉的刻划,其实只有短短数句:“董卓使吕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陈寿的笔这么轻轻一点,连这个侍婢究竟姓啥名何都未提到,更别说有“连环计”之类的穿针引线、锣鼓喧天的情节了。
至于“貂蝉”二字,其实是汉朝的服制规定:诸武官冠上之饰“加黄金当珠,附蝉为饰,插以貂尾。”穿戴起来挺立威风,《宋史舆服志》称做“貂蝉冠”。
唐朝李长吉的《升庵外集》中有首吕将军歌:“槪龢}银盘摇白马,傅粉女郎大旗下。”诗中的“傅粉女郎”似乎指证貂蝉确有其人,只是名字与情节也都没着墨。
虚构的“貂蝉”能在中国历史凑上一段热闹,成为汉末拯救生民、安定政局的女间谍,说穿了,还不是那些好事的文人和剧作家利用“英雄难过美人关”的人性弱点,塑造出一个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