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的天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有时候我们对别人非常关心,也很有礼貌,希望他能够上轨道,别人的反应却出乎意料。我们就失去耐心了,心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不知好歹呢。这时候,你要想到孔子说的一句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贤”代表杰出,“贤”有三种:第一种非常有能力,叫贤能;第二种非常有德行,叫贤良;第三种非常聪明,叫贤明。你只要看到别人贤能、贤良、贤明,有杰出的地方,就要想到向他学习,努力像他一样。如果你看到别人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这时候也不要批评人家,嘲笑人家,而是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了跟他一样不好的毛病。所以交朋友首先要自我修炼。你能够勇于自省,过错自然慢慢地减少,德行就会慢慢地提高,也才能使别人对你慢慢肯定,最后和你交朋友。

2。做人处事

说到做人处事,这可是老生常谈了。儒家在这方面给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建议。譬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要说话非常谨慎,好像木讷不言的样子,做起事来却非常迅捷有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仁者,当自己要立身处世时,也要让别人立身处世。例如我若要做个好老师,就必须好好教书。要做好老师就是己欲立;要好好教书则学生就会受到影响而变成好学生,这就是我立了学生。再如那句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人要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为别人考虑。这些都是孔子说的话。孟子关于做人处世,也说过三句重要的话,可供参考。第一句: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后同)

一个人有所不为,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

人活在世界上,时间力量都很有限。如果你什么事都要做,最后可能什么事都做不好。所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样样稀松”。只有懂得取舍,某些事情不去做,才能够集中力量去做你认为该做的事情。譬如在一个团体里,一个人平常对许多事情都没有意见,他认为别人是专家,让别人说吧。等到他自己认为这是我研究过的,我有我的想法时,他说的话,别人就会认真考虑。相反,如果一个人平常什么事都要提意见,什么事都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到最后别人可能就不太在意你的意见了。因为大家知道你只是喜欢说话而已,未见得真有什么心得。所以一个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什么都要,最后可能一无所获。这是做人处事的第一个原则。第二句话: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谈论别人的缺点,招来了后患要怎么办?

“后患”在此是指:被你谈论的人可能会挟怨报复。并且,既然此人有缺点被你谈论,他对你又何必保留情面?孔子最讨厌的,就是述说别人缺点的人。孟子也一样。孟子喜欢辩论,辩论时难免会提到别人的缺点,但你不要故意去说一些没有根据的八卦。如果你听到有些人的闲话,你也跟着去说,说到最后恐怕传来传去变成是你说的话了,被你说的人就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说你的闲话,弄到“罗生门”,没有人知道真相是什么了。孔子就很强调君子要刚毅木讷,谨言慎行,说话尽量节制一点,甚至吞吞吐吐,说话慢一点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没有把握的话,不要轻易出口,尤其是牵涉到别人缺点的话,更要谨慎。如此一来,才能避免后患。第三句话提到孔子: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孟子说:“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分的人。”《小说下载|WRsHu。CoM》

孔子做什么事都能恰到好处,因为他懂得判断,修养不凡。人在年轻的时候,个性往往比较冲动,喜欢把事情做到底,好事做到底,坏事也做到底,到最后恐怕都过头了。孔子说“过犹不及”,过度和不及都不好。希腊戴尔菲神殿上面刻着两句话,第一句是“认识你自己”,第二句是“凡事皆勿过度”。第一句话跟“知”有关,认识你自己远比认识别人更重要,你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光去知道别人的许多事情,有什么用呢?第二句话和“行”有关,你要有分寸,要能够自我约束。所谓“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自我约束而在做人处事上有什么失误,那是很少有的。颜渊请教孔子什么叫仁,孔子说了四个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违背礼仪规范法律的事情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因为礼的作用之一即是行为规范,使之恰到好处。孔子终身以此为念,到了七十岁,自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每一个人都会,但是“不逾矩”就不容易了。这个“矩”字正是孔子严格自我约束的明证。平时我们交朋友时也希望能交到这样的朋友。有些人慷慨激昂,当时气氛很好,会觉得干脆、潇洒,事后恐怕会觉得无以为继,不能言行配合。

孟子这三句话,首先说到我们的行动,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我们受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有所不为。第二步谈到我们的言论,可以谈论到公共事务,但要尽量避免谈论别人的缺点或隐私,尤其不要说一些没有把握的传言。最后要向孔子学习“不为已甚”,凡事勿过度,能够在言行上适可而止,自我约束。

3。五种不孝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孝道,到了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再为孝道提出经验上及理论上的依据,使它成为可以普遍奉行的行为准则。因此,有关孝与不孝的说法不止一种,孟子曾列出世俗所谓的五不孝,值得我们参考。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材,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世俗所说的不孝,有五种情况:手脚懒惰,不管父母生活,这是一不孝;喜欢赌博喝酒,不顾父母生活,这是二不孝;贪图钱财,偏爱妻小,不顾父母生活,这是三不孝;放纵耳目欲望,让父母蒙受羞辱,这是四不孝;喜欢逞勇打斗,使父母陷于危险,这是五不孝。”

前三种不孝都是为了某一理由而”不顾父母之养“。我们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养大,我们成年之后一定要照顾父母的生活。如果你手脚懒惰,好逸恶劳,不肯努力工作,以致父母衣食无靠,这是头等的不孝顺。像现在有些”啃老族“,自己年纪轻轻,不出去工作,在家里吃父母老本儿。当然有的父母说,我不在乎,反正只有这一个孩子,就让他啃吧。可是将来父母百年之后,子女怎么办呢?他还是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还要成家立业养育子女,到时候怎么办呢?

第二种不孝是喜欢喝酒赌博,沉迷在游乐之中,只顾自己享受人生,而忽略了照顾父母的需要。这种情况就比较可怕了,因为喝酒可以伤身,赌博说不定就会弄得倾家荡产了。到时候不但自己无立锥之地,父母的生活也毫无保障。

第三种不孝是贪图钱财,只顾着自己积累财富,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很照顾,反而不管父母的生活。这会很伤父母的心,等于把你养大之后,你只顾自己的小家庭,忘记了奉养年高的父母。

尤有甚者,是第四种不孝:放纵耳目欲望,追求声色之娱;在社会上为非作歹,违法乱纪;败坏家声,侮及先人,”以为父母戮“,”戮“是羞辱的意思,因为自己的行为使父母受到羞辱。中国人重视家庭,在判断一个人的成就时,往往会考虑到他的子女的表现。子女于此,可不慎乎?

第五种不孝更麻烦:你在外面好勇斗狠,参加帮会,动刀动枪,甚至掳人劫财,通缉在案,跟人结下冤仇;那些人找不到你报仇,说不定会找到你的父母亲报复,使父母也终日危惧,寝食难安。像这样的子女真是罪大恶极,令人伤心绝望。

由此可见,古代所谓的”不孝“,首先牵涉到父母的奉养问题,能不能让父母安享晚年,生活无忧,这是头等大事;其次是避免让父母受到羞辱,不要因为你在外面做了不好的事,让父母替你担心,甚至被人嘲笑;最后涉及父母的身家性命问题,不要因为你在外面结仇滋事,让父母的生命陷于危险。这五种不孝,我们都要小心避免。避开之后,再积极想办法孝顺父母。

除了这五种不孝,孟子还说过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也因此很有意见,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不孝有哪三样?根据赵岐的注解,第一种不孝是”阿谀屈从,陷亲不义“,父母做了坏事了,你不在乎,也不劝阻,陷父母亲于不义。由此可知,如果父母做了违背社会正义的事,做子女的一定要加以劝阻,勉励他们走上正路,否则就是不孝。第二种不孝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里很穷,父母老了,你却不上班不工作,使父母老无所依。这与前面所说的”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是类似的意思。第三种是不孝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你不结婚,搞独身主义,或者结了婚,没有生儿子,让祖先的祭祀不能延续,这是最大的一种不孝。

古代的观念,生一个儿子祭祀祖先是最重要的事情。像孔子的父亲,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但这儿子腿有点残疾,第三次才找到孔子的母亲,生下孔子。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生下儿子,就是所谓的”无后“,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现代人已经摆脱这种观念了,男女平等,祭祀祖先不分男女,儿子女儿一样好;而且即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子女,也一样可以好好善度这一生。不过,古人这几条关于不孝的说法,仍是值得今人戒慎的准则。为人子女者,避开不孝的作为,善尽奉养的责任,才能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家风。

4。易子而教

教育子女是很不容易的事。《周易·蒙卦》有一句话:“蒙以养正,圣功也。”蒙,物之幼稚阶段,有如蒙昧未开的状态,在人则是童蒙,所以小孩念书也叫启蒙。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小孩启蒙的时候,培养他走上人生正路,这是成就圣人的功业。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为圣人,在启蒙阶段就要打下根基;如果第一步走偏了,将来要花很多时间来导正,等你再走上正路,恐怕就会“时不我与”,来不及了。所以教育子女,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特别用心。

西方大哲柏拉图,一辈子没结婚,也没有子女,但是他对于小孩教育,观察得很深刻。他说,你要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这句话我们听了,会觉得诧异。平常都是孩子想要什么想买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尽量满足,怎么柏拉图说这样做是害了孩子呢?因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心想事成,从来没有体验过挫折,会缺乏情绪上的调节能力,面对困境逆境时,会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而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父母也不可能一辈子把孩子置于自己羽翼之下,将来他碰到挫折怎么办?他有情绪问题能够自我调节吗?恐怕会有困难。所以柏拉图说,父母总是让孩子心想事成,实际上是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