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没有多说,只是说要建,钱的事就等明天早朝的时候在讨论!”
“哀家现在已经是安享晚年的人了,你们这些人也不要什么事都来找我这老太婆子。现在皇帝已经亲征了,有什么事都找他去吧!”慈禧说完了后,又加了一句:“告诉李鸿章,说朝廷没有银子,让他自己多担待着点。“遮”
第二天,在朝会上,当光绪问道该怎么样处理李鸿章提出来的编谅军的时候,下面的那些个大臣一开始还踊跃的拥护。
可是当光绪又说了李鸿章现在没有钱要朝廷给解决那高达数千万两的银子后,下面的一个个大臣的话语就马上变了。
“皇上,奴才以为,现在朝廷也没有多少银子,如果要办新军地话。朝廷是拿不出来银子来啊!”说话的是户部尚书翁同。
“那户部现在还有多少银子!”光绪一听这话,脸色就有点不好看,其实光绪也知道,现在户部里也没有多少银子了。在先前的西海工程里面。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银子,甚至是把原本定位北洋水师购买新舰地钱也给挪去用了。现在户部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要想在朝廷里面拿出那高达数千万两地银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户部目前尚存六百万两。估计等秋收银子押解上京地话,除去明年的各种预计用度,也可以剩个一千万两多点。”翁同继续说道。
光绪想了想,虽然没有钱,但是,绝对不能不建新军,朝廷没有钱,还可以想其他的办法。于是问道:“诸位有什么办法?”
可下面的人看来看去也没有一个人说话。钱这种事,可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万一说个什么建议的话。光绪就直接让你去执行的话,那你到时候要是弄不出来这么多钱的话,那不是要哭死、何况,现在地这种情况,要想弄钱。肯定也得得罪不少人。在朝廷为官的第一准则,就是不能得罪人。不管那人是官大还是官小。
可是就在光绪看地下面的人都不说话。差点发怒之际。却又人站了出来。
“皇上,臣以为,可以让李中堂自主筹办。”说话的不是某个大名鼎鼎的大臣,而只是下面的一个小官罢了。
大殿上地人一看人就知道,这人肯定不是自己想说这样地话,而是有某个人自己不敢说,让这些下面的人说地。可是这话一出,造成的反应却是不小。
“皇上,不可,新军一事,乃是事关朝廷根基的大事,怎么可以让下面的臣工自主筹办。在说了,要办这新军要数千万两银子,试问,李中堂怎么说拿的出来。”下面有一个人出来反对了。
不管是什么建议,不管是好的坏的,总会有人出来反对,这些事都已经成为了定律了。
“皇上,臣也以为此举不妥,新军就算要编练,也要朝廷自己编练。”
“皇上…………”
下面的人一下子就仿佛都活过来了一样。立刻在大殿上活跃了起来,但是让光绪更为冒火的是,他们只会反对,争吵了半天,连一个人都没有说,如果不让了李鸿章办的话,那么,该怎么办,钱那里来!一个人都没有说。
“好了!不要再说了,此事押后再议!”
退朝后的光绪明显心情很不好,并没有直接会后宫,而是到了南书房。此时因为这新军而郁闷不已的光绪可以说是看见什么人都不爽。拿起笔真打算练书法打发心中郁闷的他还没有写上几个字。
就听的外面一太监说道:“皇上,礼亲王求见!”
“宣”
不一会,那礼亲王世泽就来到了这南书房,行礼完毕后,光绪问道:“刚才在朝中,怎么不说话。”
“回皇上,臣下以为,私下说好,因为臣有一建议。”
一听说有办法,光绪就立马来了精神,忙问道:“可是有什么法子?”
“皇上,现在东北叛军是越来越嚣张了,编谅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礼亲王慢慢的说道。
而上面的光绪一听,暗想,这还用你说,现在谁不知道东北叛军已经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而礼亲王就好像没有见到光绪那脸上的不满之色一样,依旧是慢吞吞的说道:“现在朝廷是没有银子,而要等到秋银的话,恐怕害的年底,就算,到时候朝廷也那不出多少银子。但是编谅军是刻不容缓的事,所以,臣以为。”
“……”光绪
“臣以为,可让下面的封疆大臣们都来办,分开办,这样的话,就可以不会让李鸿章独大,而朝廷也可以得到数十万的劲锐。”世泽说完后。就直盯盯的看着光绪。
“这样……”现在光绪想的是,这会不会又想当初的地发匪之乱一样,造成未大不掉的局面,要知道。当初朝廷为了砍掉湘军可是花了不少的力气。即使这样,一样从发匪之乱发展而来的淮军也成为了李鸿章一人地军队。这不管是朝廷中地那一个人,包括光绪和慈禧都不能接受的结果。
“皇叔认为这样可好?”
世泽一看光绪地表情,就已经知道,这似乎已经行得通了。又说道:“现在朝廷没有钱,所以,我们朝廷自己来办的话,最多也就是一两完人,但是东北叛军可是有数十万的精锐之师啊!但是。如果让,直隶。两江等地自己办,而且是限定额度给他们的话,又可以不花朝廷的银子,有可以得到数十万的精锐之师,还可以不会像之前的淮军。湘军一样。让他们可以相互牵制,这样就不会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等到东北之乱过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军队像之前地湘军一样,但不是裁撤,而是让他们归于朝廷掌管。”
世泽的话,很明显,已经超出了这个时候光绪地接受能力。光绪说了声:“你让朕想想,退去吧!”
现在光绪的脑子里面还有一点点的乱,的确,现在的情况已经超出了他地接受能力,并不是说这不可行,而是,这执行了后会有什么样地后果。如果不执行,又会有什么的后果。
这一些,都不能不仔细地考虑清楚,何况,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那太后到底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同意。
要知道,现在虽然说是光绪已经亲征,但是,大权基本上还是在慈禧这一边,如果太后不同意的话。那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想起这件事,光绪就更加郁闷了,光绪从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自己要做一个可以比肩康熙,乾隆的盛世明君。尽管,光绪一直向这方面努力,但是,现在的光绪依旧看不看一点点希望。他现在已经深深的知道,没有权力在手的皇帝还不如一个亲王。
眼睛有些微红的光绪,放下手中的笔:“起驾,慈宁宫!”
“儿臣叩见太后!”
“皇帝啊!这早朝完了,来!陪哀家一道走走,现在已经是夏天了,御花园里的花儿可是开的争艳!”慈禧见光绪来了,当下也起身,也没有理那光绪,说完就自己出去了。
光绪紧紧的跟在后面,可一路上,慈禧也就没有了话语,而光绪也不好开口说。当行至一亭的时候,慈禧才停了下来,待后面的宫女们弄好了后。她才说道。
“这天气,热的慌,来,皇帝,吃这酸梅汤。”
“是”
等喝完了酸梅汤后,光绪才抓住机会说:“老佛爷,现在东北叛军势大,李中堂请求说要朝廷编谅军来着。”说罢,就把李鸿章的那个折子给递了上去。
慈禧看了两眼后就说道:“下面人怎么说。”
而这个时候,光绪才把世泽拿来的那个折子给慈禧看。而那慈禧同样是只看了两眼,就闭着眼睛说道:“这世泽倒是会想,皇帝啊!这事是朝廷大事,你自己看着办吧!哀家一妇道人家,说多了,可有人会乱嚼舌头。”
光绪一听,心头一震,马上就想起了,前些天,他和老师翁同在商讨事情的时候,翁同就曾经说起过,目前来大权旁落等话,恰好,当时光绪就发现了有太监在门外偷听话。现在像起来,定是这太后派来的人了。虽然心中不满,可是脸上却是不能这样子。
“老佛爷,儿臣知道了!待等些日子,让下面人商讨好了,朕在来给太后请安!”光绪面色恭敬。
“恩,朝廷大事繁忙,皇帝,忙去吧!不用陪着哀家这老婆子。”
“儿臣告退!”
光绪重新回到了南书房,并且叫来了翁同,这些大事,是一定要和他的老师商讨的,毕竟,在这个朝廷里面,光绪能够信任相信的也就只有翁同了。
“皇上,臣以为。礼亲王的计划可以采纳,但是,可以有一点,掌军的人。必须是由朝廷的人派出去。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只能在北方,也就是直隶,陕西等地,南方地,就两江,其他的地方就可以暂缓执行。十万大军,分摊到每个省的话,一个省最多也就两三万人。还有。我们朝廷自己也要办,不但要办。而且还要大半。依臣看,最少也是要办个五万,以备不时之需。”翁同老成的说道。
其实在内心里,翁同是不愿意让下面地封疆大臣来举办新军地,翁同作为两代的帝师。对于光绪地忠诚可以说比朝廷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多。何况,这还关系到他的死对头。李鸿章的势力的增长,如果李鸿章可以继续举办新军的话,那么他翁同可以说就永远没有机会把李鸿章拉到地低下。这对于翁同来说,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
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不能让翁同考虑那些,虽然他很讨厌李鸿章,但是他也知道,东北地叛军可是比李鸿章更可怕,李鸿章还能时不时的敲打两下,可是那是东北地叛军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让他直接攻下京师。到时候,国将不国,这万里江山恐怕就要遭受生灵涂炭。
可是他不知道,现在的中华大地,就已经遭受了生灵涂炭。国将不国。
“可是这样的话,下面的封疆大臣会不会……”光绪的话还没有说完,翁同就说了:“皇上,到时候,东北叛军一除,就按照礼亲王地建议,到时候,难道手握大军地朝廷害怕下面的大臣吗?何况,我们也会编谅军。至少五万精锐之师,不管是那个大臣都要想想。”
其实,翁同地这番话也是说的不由心,现在谁都是知道,现在是时局动乱,自从发匪之乱后,朝廷对于地方上也就掌管不了多少了。很多地方大臣对于朝廷的政令都是阴奉阳违的。都已经完全没有把朝廷看在眼里的意思。
可还是,现在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的朝廷是要钱没有钱,要人没有人。能怎么办呢?如果让这几十万大军都让朝廷来办的话,估计把朝廷给卖了也不够钱啊!
而翁同和光绪这对师生商讨了半天也没有一个好注意。暂且不说他们,现在慈禧,却已经见了另外的人。
“六爷,身体可安好!”慈禧对着下面坐着的一人说道。
下面的人就是恭亲王奕,在去年,自从他被慈禧罢免一切职务以后,就一直深居简出,不问事物。可以说,当时的恭亲王奕已经车队朝廷失去了希望。同时也对于慈禧的一些做法越来越不满。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刚刚竟然是李莲英这个热闹亲自到他亲王府上说,慈禧要见他。
当他一得知慈禧要见他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慈禧是要问他关于新军的事了,好歹说在这朝廷里,还没有一个人能比的上他六爷懂洋务。
当初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人要办洋务的时候,朝廷上上下下都反对,而就只有恭亲王奕赞同,并且是大力支持。可以说,如果没有恭亲王奕的话,李鸿章等洋务大臣根本就不可能发展而来,发匪之乱也不可能平乱。如果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