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小地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少年时代,感情单纯,没有皇位之争,李世民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也是非常亲密的。

李家起兵之时,不可能顺风顺水,兄弟血亲被擒被杀的事情,也常有发生,那种撕心般的痛苦,李世民怎会忘记,将心比心,如果做些事情,可以减轻阵亡将士家属悲痛的心情,李世民也乐意而为。

况且,又能稳固李唐江山,一举两得,这等好事,李世民只会嫌少,不会愁多。顷刻之间,李世民心中有了决断,立刻扬声道:“来人,传礼部尚书觐见。”

一会儿之后,内侍传话到礼部衙房之中,王珪心中有些奇怪,自己才从宫殿回来片刻,怎么又召见了,难道是刚才的事情,有什么疏漏的地方?王珪百思不得其解,却也不敢怠慢,理了下衣冠,又趋步而去。

再次来到宫殿之门,在内侍的引领下,王珪轻步而进,越过几片珠帘,隐约听到殿中有人在说话,断断续续,似有几分熟悉。

“……微臣苦劝良久,武都督依然无动于衷,小臣惭愧……第二天江陵县主簿上门求亲,武都督现身,据臣猜测,应该是关心长女,不过言行之中,好像没有打消轻生的念头……”

王珪放轻脚步,慢慢走了进来,顿时有几分惊讶,因为娓娓而谈的,正是太常博士韩瑞,在汇报荆州之行的情况。

察觉有人进来,韩瑞声音稍微放缓,发现来人是礼部尚书王珪,犹豫了下,看到李世民没有叫停的意思,只好继续往下说,还好只剩下几句话,交待了见证钱丰与武明则的定亲,与武士彠说了几句废话,直到扬帆返回长安,至于其他旁枝末节,估计李世民也不会有兴趣,自然直接忽略过去。

“晋阳公,忠义……”李世民感叹,不管心里有什么想法,对于这样的行为,只能提倡赞扬,树立典型,不能否决,免得某些心思狡诈之徒,曲解自己的言语。

“参见陛下。”王珪趁机行礼。

“王尚书,安坐。”李世民引手,叹息了片刻,吩咐王珪,写封书信,劝慰武士彠。

尽管,曾经同朝为官,同殿称臣,可是王珪与武士彠的关系,非常陌生,不过即使皇帝吩咐下来,王珪自然不会推辞,应允下来,而且也清楚,以皇帝的脾性,绝对不会为了这点小事,特意召他前来的。

果然,一声余叹,李世民脸上带着几分严肃表情,认真说道:“韩卿,你把刚才的建言,就是建筑英烈堂的事情,仔细说给王尚书听。”

也有点儿口干舌躁,不过也不指望皇帝能够注意,赐下茶水,韩瑞咽了下喉咙,就要重头述说之时,脑中灵光闪现,注意到李世民的吩咐,只是英烈堂,没有功臣楼……

确认自己没有听错,韩瑞心念急转,不敢迟疑太久,立即省略功臣楼部分,直接阐述英烈堂的设置与构建,及其功能,基本上,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简略版,再加上韩瑞自己对于古代礼制的了解,加以补充,计划十分粗略。

没有办法,古今的情况不同,拿来主义根本就行不通,而且韩瑞本身,又不是李淳风这样的妖孽大才,仓促之间,难免有几分纷乱,不过也勉强表达清楚,没有词不达意的地方。

说罢,韩瑞自己也有几分心虚,不知道这样的提议,在古代算不算是惊世骇俗,犯了某些人的忌讳,争相反对,群起而攻之。

韩瑞的声音才落,李世民就有两分急切道:“王尚书觉得如何?”

看了眼韩瑞,王珪的眼睛,掠过一抹复杂神色,沉吟说道:“将士浴血沙场,尽忠报国,风光厚葬,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陛下仁慈,优厚抚恤,更是将士军属之福……”

韩瑞轻轻皱眉,连他都可以听出,王珪这是在顾左右而言他,尽管不是在说废话,但是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提都没提英烈堂,难道是在委婉的反对?

不仅韩瑞这样猜测,李世民也是这个想法,脸上故意露出不悦之色,高声道:“王尚书,既然你知道将士之苦,那么应该明白,设立英烈堂,就是要供奉这些为国尽忠的英烈忠魂,这等千秋大义之事,为何要反对?”

“臣没有反对。”王珪摇头,也没有害怕惶恐,不亢不卑说道:“只是觉得,这样的大事,不可草率决定,还需要召集群臣,仔细商量才行。”

听到这话,韩瑞可以确定,一定是什么地方,考虑不周,以至于让王珪,心中有不同的意见,可是看出李世民,同意建筑英烈堂的想法,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不能阻止,干脆把同僚都招来,一起反对。

当然,或许有几分恶意揣测,不过韩瑞从来不介意,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别人,真是弄不明白,王珪的官声,好像也不错的,怎么连这样的好事,也会反对。

虽说,建造英烈堂,肯定有些劳民伤财的嫌疑,毕竟动用的是国库的钱粮,而且还要发动民工匠人徭役,但是采购木材石料,调运钱粮,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带动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无非是把钱从右口袋放到左口袋,不算过分。

韩瑞心里念念碎碎,却是没有注意到,李世民眼睛掠过的了然之色。沉默了下,李世民点头说道:“没错,多亏王尚书提醒,是朕疏忽了,此事再议吧。”

“陛下圣明。”王珪说道,嘴角多了点欣慰笑容。

拿了本奏折,李世民抽笔批阅,淡声说道:“嗯,你们退下吧。”

“臣告退”王珪与摸不清楚状况的韩瑞,齐声说道,悄然起身,退步出了宫殿。

出了殿门,韩瑞恪守规矩,自己落后几步,礼让王珪先行,其实,韩瑞也有些尴尬的,想要避开王珪,可是礼部与太常寺的方向相同,宫殿两旁,多是禁地,想绕步也不行,所以韩瑞也只能低头,乖乖的跟在王珪的身后,慢慢而行。

忽然,发现前面人影停下,韩瑞连忙止步抬头,却见王珪回身,意味深长道:“韩博士,莫要忘了自己的身份。”

什么意思?韩瑞顿时错愕,呆呆的看着王珪轻步而去,身影消失在礼部的衙署,脑中思绪万千,心中觉得,王珪这句话,不是恶意的警告,而是提醒……

第四百七十二章 明悟与无奈

自己是什么身份?

韩瑞皱眉寻思,是不是王珪觉得,自己只是太常博士,虽然职务清要,但是品级卑微,建言上奏,有点儿逾越了?可是仔细琢磨,又好像不是这个意思。

除此之外,自己还有什么身份?朝廷命官,见识浅薄的毛头小子,扬州村夫,王朝治下的芸芸众生,郑家的女婿,郑淖约的丈夫,没有出生孩子的父亲……

韩瑞十分茫然,脑中浮现乱七八糟的念头,凭着本能,慢慢的向太常礼院走去,可是一不留神,却走过头了,差点撞上一队巡逻经过的军卫,立时惊醒,连忙抱歉。

那些军卫以审视的目光,仔细打量韩瑞,确认他只是无心之失,也没有在意,挥了挥手,眼神清冷,面无表情继续前行巡视,动作整齐划一,举止投足,有种威风凛凛的军伍气息,好生令人羡慕。

韩瑞有几分感叹,遥想年少之时,心中也曾经怀有军旅梦想,憧憬长大之后,成为保家卫国,铿锵铁骨的军人,可是真的长大了,却觉得吃不了这份苦,选择了退缩,心里多少有些遗憾,为对面现实,放弃梦想而感到无奈,也有几分怅惘,追悼自己纯真的少年时光……

想来,这个就是成熟的代价,权衡利弊,拒绝了李靖的邀请,韩瑞并没有后悔,只是有些惋惜,毕竟征讨吐谷浑,并不是争夺天下的内战,而是抵御外敌,能够参与其中,一辈子也算是无憾了。

在这个时候,不管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军人就是民族的英雄,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韩瑞才提议建立英烈堂。即使,不能让阵亡的将士复生,也不能抹平死者家属的创伤,至少可以给予他们荣耀,载入史书,流芳百世,也算是一种安慰。

可惜,也不知道,王珪为什么要反对,韩瑞轻轻摇头,难道是读书多了,也染上了迂腐的文人之癖,看不起武将……等等,韩瑞惊醒,突然有种豁然开朗,扫清迷雾的感觉,总算明白了王珪的意思。

韩瑞恍然大悟,无奈苦笑,自己是什么身份,文官呀,王珪分明是在提醒自己,要注意立场的问题,或许,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在一些人的构想之中,武人领兵打仗,攻城掠地,文人治国安邦,教化百姓,两者相辅相成,各司其职,天下必然大治。可惜,构想就是构想,自古文武之争,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将相和的典故,就是在告诉世人,将相是不和的,和了,就是奇事,才能流传千古。

表面上,相争的原因,无非是武人觉得,自己舍生忘死征战沙场,文人手无缚激之力,就在后方享受,可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功劳却偏在武人之上,十分不公。然而文人也觉得,武人粗鄙不堪,大字不识几个,不懂礼仪,却偏能封侯授爵,令人气愤。

其实,所谓的不公与气愤,只是幌子而已,实质上,还是为了争名夺利。

要知道唐代,可不像宋代以后,矫枉过正,文人占尽上风,连武将领兵的权利也剥夺了,将军上马可以征战沙场,脱了盔甲,放下兵器,手拿毛笔,照样治国安邦,出将入相,干涉政事更是常有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是文官不能容忍的,而且李世民也意识到其中的危险,逐渐在提高文官的权力,甚至以身作则,招集弘文馆学士,谈诗论赋,临书作画,尊师崇儒,就是希望,习武成风的民间百姓,重心向文学偏移。

毕竟在民间,舞刀弄棍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连文生,身上不配剑,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时不时发生些言语不合,拔剑杀人的事件,即使相对整个天下来说,这样的事情,根本影响不了大局。

但是,作为喜欢掌控一切的统治者,总是希望治下的百姓,老老实实,安分守己,不要弄出乱子来,自然而然,不愿意见到民间武风盛行的情况。说白了,就是愚民政策,孔夫子都说了,民可由之,不可知之,简直就是至理名言,统治者深以为然,在他们的心里,百姓最好都是傻子、傻蛋,免得他们总要绞尽脑汁捂盖子。

又偏了,扯回来,李世民与王珪是明白人,自然清楚,英烈堂建成之后,必然使得本来已经武风盛行,民风彪悍的百姓,对于军人武将的崇拜,更加难以节制。

身份不同,立场自然不同,在李世民心中,考虑更多的是帝位稳固,江山社稷持久万年,在王珪心中,武将权盛,不合儒家治国之道,肯定想方设法削弱。只有韩瑞,傻乎乎,楞头青似的,根本没有任何政治立场,才会以文官的身份,向皇帝建言,要增长武将的威风。

幸好,王珪知道,韩瑞年轻,入仕时间不长,对于官场之事,了解不多,没有将其视为墙头草之类,不然回头一说,在文官集团里面,韩瑞的名声算是毁了,而且也觉得,虽然韩瑞年少无知,没有弄清楚状况,但是抛开立场,提出的建议,也是言之有物,能力却也不差,至少可以证明,这个太常博士,不是运气好,靠关系上位,而是实实在在的因功提拔,所以,才会好心的提醒。

此外,李世民也觉得,韩瑞满腔热忱,不顾及自己文臣身份,提出这样的建议,果真是对自己忠心耿耿,即使权衡利弊之后,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却也算是份功劳,日后找个理由,再加以赏赐。

不知道,自己在皇帝的心中,再次留下良好的印象,韩瑞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