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则加入华东商会的商人,在生活上不能太铺张,对于社会紧缺资源,不能过度占有,以免造成内部矛盾。例如房子,不能超过三栋,占地面积不能超过150平米。女人也是社会紧缺资源,因此禁止他们三妻四妾,忍不住可以上青楼,也可以娶几个洋妞回去。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切资本以服务民族为重,必须服从商会会长的指挥,民族面临困难时必须解囊。
作为回报,江渝则将对他们开方便之门,对他们大力扶持,并与他们一起进行金融围猎、投资。
华东商会的成立,类似于西美洋国共济会。
商会除了吸纳有民族意识的民族资本商人,还吸纳各种社会精英,同时还将成立海外分部,发展海外成员。
商会分核心成员与外围成员,只有核心成员能接触到决策层。
商会规模越大,人脉就越广泛,渠道也就越宽。一个目标制定下去,马上就能调动大量人脉,马上就有专业的精英拿出一个完整的施行方案。
当商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市场上要谁死谁就得死,绝对得破产,从而将那些无法为商会所用的商人排挤出市场,并让更多的新兴商人蜂拥加入商会。
这个模式和西美洋国共济会是差不多的,西美洋国共济会则是由各财团组成,制度和华东商会基本相同。
张謇、尤先甲、朱葆三等人成为了江渝发展出的第一批华东商会成员,他们在淮阴参加了工业发展大会。
参与大会期间,他们参观了淮阴的行政、军队、工厂。
让他们感觉震撼的地方很多,江渝只回国两年,便做出了如此巨大的成绩,也让他们这些老一辈商人为之汗颜。
同时也意识到,这个年轻的后生将是未来中国的主宰。
从经济实力上来说,江渝掌控的经济实力已经是中国最强,工业能力更是不论袁世凯还是南方变革党都无法比拟的。
而在行政方面,他们也看到了与南京政府不一样的风气。
南京政府成立之后,上海商会支援了孙大炮八百万两银子,结果变革党那群人,整天争权夺利,干实事的少得可怜,吃拿卡要样样精通,搞得苏南等地十分混乱,反倒是让老百姓怀念起满清统治时期的日子。
而在苏北、安徽则不同,这里行政风气廉洁,官员务实勤快、公正守法,几乎看不到任何旧官僚的风气。
在苏北和安徽发展实业,政府方面是完全不用担心的。绝对不会有人来捣乱,也不会有流氓来敲诈。
同时江渝还推出了不少工商业扶持政策,不过大多只限于华东商会的成员享有。
例如技术上的支持,江渝手上有很多先进技术,而且在德国有门路,可以和德国的工厂交换技术。
良好的行政环境和社会治安,加上较强的技术竞争优势,如今的苏北和安徽正逐渐成为一个工商业发展的天堂。
江渝的各种政策,改变了在中国发展实业的困难性,让一切变得更加简单。
同时在军事实力上,复兴军的规模虽然不大,但绝对是精锐,而且还有自己的兵工厂,加上江渝手上有大把银子,一旦有需要可以随时扩军,陆军的建设成本并不高昂。
相比之下,不论变革党还是北洋军,在军费上都是十分拮据的。而且江渝并非把所有钱都投入到军事当中,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经济、工业,这会使得江渝手中掌控的实力越来越强。
在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张謇、朱葆三、尤先甲等人纷纷加入华东商会当中,成为了第一批核心成员。
张謇在工商界拥有很高的声誉、人脉,而朱葆三作为上海商会会长,同样也拥有很高的声望、人脉,尤先甲虽然差一些,但也是苏州商会会长。
他们将各自商会当中的品行端正的商人,逐一引荐到华东商会当中。要想进入华东商会,必须有人作保。
加入之后,还将考察一段时间。
各方面符合要求之后,才能享有商会的福利。
华东商会的骨架开始形成,一个听从江渝指挥的商业团体逐渐诞生。
加入了华东商会的张謇、朱葆三、尤先甲等人,纷纷开始在苏北、安徽投资实业。
江渝则与张謇合办“两江纺织公司”,一个托拉斯模式的纺织集团随之诞生,江渝占90%的股份,张謇占6%的股份,另外4%则由其余几个纺织商人持有。张謇就任董事长,把两江纺织公司的股东旗下的纺织厂都整合了起来,全部换上华东纺织厂的先进纺织设备,并开始对其他纺织厂进行兼并。
当所有竞争对手都被兼并之后,垄断便可形成,这将意味着超额的利润。
不过兼并本土纺织厂并不急于一时,因为中国的棉布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洋布,以洋吉利国、东洋国的洋布最多。
第一步,是要击败这些洋布,夺回本土市场。
第二步,才是兼并其他纺织厂。
以两江纺织公司所掌控的纺织技术,在生产成本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击败洋布并不是太困难。
朱葆三与江渝合作的项目比较多,银行、保险是最主要的两个,朱葆三此前已经开设了“通商银行”,以及“华安水火保险公司”,最主要的合作项目,就是朱葆三为江渝作保,向上海银行、钱庄贷款。
朱葆三在上海金融界是一块金字招牌,出了名的讲信用,只要他一句话,就能借到大笔的钱。
尤先甲则是和江渝合办养蚕基地、缫丝厂,以及生丝出口。
这次工业发展大会之后,总共募集到了一千三百万民族资本,这些民族资本在两淮工商总局进行了登记,成立了上百家实业公司。
这些资本虽然不多,但企业数量却不少,不少企业在华东集团的扶持下做强做大,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
两淮的工业发展,已经远远的走在了各省之前,并迅速将差距拉大。
此时南京成立临时政府,袁世凯也决心要逼迫清廷退位,然而清廷却迟迟未能退位,全国局势更加混乱,而在两淮地区则十分安定。
满清退位并非那么容易,阻力来自以良弼为首的满清少壮派。
自1月起,段祺瑞联合五十多名军官,接连两次通电威胁满清政府,并将指挥部从汉口前线迁往保定。
保定离北京很近,威胁的意味很昭然若揭。
北洋军的反水,让满清意识到,扑灭南方变革已无可能。但良弼认为,满清只要除掉袁世凯,然后挟持北洋军,依旧能保住北方大半江山。
而良弼等人手中,则掌握着两万禁卫军。禁卫军是一支军官多有满人组成的军队,他们装备精良,平日里负责保卫京城的皇亲贵胄,让袁世凯也十分忌惮。
很快,禁卫军在北京发动了兵变。
第016章 有便宜可占
良弼等少壮派组建的皇族宗社党,悍然在北京发动了兵变,企图消灭袁世凯为首的国务内阁,恢复皇族内阁一党天下的局面。
那一天,禁卫军很快就占领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声称要把袁世凯等内阁成员吊死在四大城门楼子上。
禁卫军的兵变吓得袁世凯不敢回府,躲进了奕劻的庆王府避难,奕劻作为铁帽子王,能自由出入紫禁城,他进攻面见隆裕皇后,陈述兵变的后果,可能引起汉族官员的对立。把隆裕皇后吓得连忙把宗社党头头良弼召入宫中,然后劈头盖脸的就一阵痛骂。
良弼出了紫禁城,很快就带着禁卫军撤出了北京城,一场兵变终于消失了,袁世凯意识到良弼是清帝退位的唯一阻力,恰时南京联络员汪精卫潜伏到了北京城,袁世凯深知变革党擅长暗杀。
于是在几日之后,在袁世凯的配合下,北京变革党向良弼丢出了炸弹,良弼没有被当场炸死,但却已出气多进气少了,两日后身赴黄泉。
良弼一死,隆裕皇后更是被吓得面无人色,连忙召开御前会议,商议清帝退位。
然而那一天,仅有袁世凯的代表赵秉钧到场,隆裕皇后被吓破了胆子,连叫赵秉钧前去跟袁世凯说,什么条件他们都答应,保全她母子二人性命要紧。
直到2月12日,清廷终于颁布了退位诏书。
1月中旬,江渝等人看到全国局势混乱,清廷迟迟未能退位,而此时他们经过三个月的动作,已经差不多囫囵消化了安徽、苏北,已经有能力继续扩充地盘。
趁着全国局势混乱,正是扩充地盘的好时机。
向南扩张显然不太明智,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这要是派兵去打,显然会被舆论指责,而向北扩张,不仅能抢到地盘,而且还是北伐逼迫清帝退位。
经过一阵秘密谋划,江渝和蒋方震等复兴军军阀头目,盯上了山东、河南、苏北交界的那块“黄金地带”。
那里是如今中国最重要的产棉地,也是最主要的产棉地,而新疆等地如今还未大规模种植棉花,虽然已经有一些,但作为商品流通到华东地区的却是基本没有。
只要控制了这个产棉地,等于是直接垄断了中国纺织业本土原材料供应,能够攫取到不少利益。
见有便宜可捞,随即江渝命令杨洪飞率领第一师向山东发动蚕食进攻。
第一师兵分两路,一路沿枣庄、临沂、日照发动进攻,一路直插菏泽,然后向济宁、泰安、莱芜发动进攻。
同时鉴于对外扩张的需要,江渝与蒋方震等人商议之后,又扩建了复兴军第三步兵师,以巩固后方防御力量,另外扩编三个农垦兵团,以应不时之需。
1月13日,第一师攻入山东,此时的山东防御力量薄弱,虽然有北洋第五镇,但只有一个协的兵力,另外一个协被调出山东镇压变革党去了。
而在济南,仅有吴鼎元的一个标,其余基本上没有新军兵力,只有一些战斗力低下的地方旧军和团练。
再则第五镇此时已陷入内乱之中,山东巡抚孙宝琦因变革党的胁迫,曾宣布山东独立,结果很快被袁世凯派遣出去的张广建、吴炳湘联合第五镇北洋军,又取消了山东独立。
山东作为袁世凯其势力根深蒂固的省份,显然没那么容易独立,仅独立了十三天就宣布取消独立了。
孙宝琦独立时得罪了人,取消独立时又得罪了人,两边不讨好的情况下,干脆不干了,卷着银子自己跑了。
复兴军第一师极为迅速的就拿下了枣庄、临沂,左路军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夜攻克菏泽,接着迅速占领菏泽周边的县城,沛县、丰县、单县、武城县、金乡县相继攻克。
前面刚打下县城,后面武警、警察、医疗队、宣传队、行政人员就到了,然后迅速的展开工作。
后方则通过车队将粮食、棉衣等赈济物资送到各县城,以配合行政工作的展开。
战火的突然降临,让陷入其中的山东百姓都为之提心吊胆,然而当战斗结束后,他们却难以置信的看到,这支从苏北打来的军队,竟然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他们穿着赞新硬朗的军装,迈着整齐的步伐,脸上带着自信与坚毅,是老百姓见过的军队中最精神的一支。
这支军队没有满清旧军的腐朽气息,更无北洋军身上的强横作风,他们和老百姓说话时总是那么的和气,买卖时总是那么的公平。
只是一瞬间,老百姓心中就涌起了对这支军队的空前爱戴。
因为他们坚信,这支军队是保护老百姓的军队,是与老百姓站在同一阵营的军队。
加上后面陆续运来的赈济物资,老百姓更是彻底接受了两淮行政总署组建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工作在老百姓的配合之下顺利开展。
通过这些政策,江渝开始迅速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