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不惜给予了汉族地方武装势力领内统兵,任免下属官员,世袭,赋税等等权利。在李澶叛乱后,忽必烈以此为借口,全面清洗汉族官员和统治实力,并且制定了严重的压迫制度。元朝的官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南人贰焉”。中央官员则根本没有汉族人。其实,也就是说,选官,先选蒙古人,出缺了才是色目人,然后才是汉人和南人。大部分地方官员也有蒙古人出任,只有偏远地区的小官,才轮到汉人。怯薛歹是做官的捷径,也是高官的必经之路,完全没有汉人的身影。科举制度中,蒙古和色目人只需两场,汉人则要三场,且试卷完全不同,并且录取名额也有差别(趁机发泄一下,现在也不是如此?),造成汉族人在政治上的道路十分狭窄。并且制定了职业的等级:僧道高于官吏,儒生低于娼妓。汉族人历来尊敬的读书人,竟然沦落到不及风尘女子的地位,实在令人震惊。这种分级制度,如何能获得汉族中受尊敬阶级的支持?
2、法律的不平等
据《元史·;刑法志》记载:“诸蒙古人居官犯法论罪既定,必择蒙古官断之,行杖亦如之。诸四怯薛及诸王、驸马、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盗诈伪,从大宗正府治之。”乃至更有不平等的:“蒙古人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而压迫的登峰造极甚至说:蒙古人大死汉人的只需打50下,罚款,而汉人杀死蒙古人的,不仅要处死,还要没收家产,全家发配充军。呜乎,如此之不平等之条款,怎能不引起汉族人的反抗?这就是圣君的作为?
3、残酷的奴隶
本来蒙古部族内存在大量的奴隶,多为战败的部族的人民。结果到了中原,却因为都是蒙古人,而成了统治者。蒙古所有奴隶完全得到解放,而汉族的奴隶大规模增长。在进入中原的时候,甚至有整个县城的所有人口都成为某人的奴隶的事件。奴隶不纳人口税,而双重的赋税制度使得拥有大量奴隶的蒙古贵族有空子可钻。而奴隶甚至可以用来提主子偿命,这一切的一切,严重的压迫的广大的奴隶,而这些奴隶,完全是汉人。
四、汗位制度和家族矛盾
1、飘摇的汗位
蒙古帝国的汗位传承一直没有稳定过。按照蒙古的祖制,应该是由诸王、贵族参加的忽里台选举出。然而参加大会的各个王族和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所以汗位的归属完全取决于力量的对比。第一次汗位的更迭,是因为拥有最大势力的拖雷因为兄弟情意来支持窝阔台,但是以后的血缘越来越淡薄,汗位的传播也就麻烦。而忽必烈没有改变这一方式。自忽必烈去世(1294)到顺帝即位(1333),在这短短的39年里,竟然汗位更替了9次,最短的一次仅不到2个月。试问,如此频繁的政权更替,如何保持稳定发展?
2、汗国的分化
按照成吉思汗的分封,成吉思汗的各个弟弟和儿子都有自己的大片封地。而大汗的直辖领地受幼子拖雷继承。各个分封的亲戚都在自己的汗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有权征调赋税,劳役,任免官员等等特权,俨然国中国。而大汗对于这些汗国的军队有征调的权利,但是没有领属权,对于汗位的继承,名义上有分封权,可惜汗位的继承几乎完全取决于前一位汗王的意愿和力量对比。这也就造成了松散的统治,但是大汗对军队有征调权这一点被成吉思汗和他的继任者(窝阔台和蒙哥)运用的非常好,从而控制了其他汗国。等到忽必烈一代,因为支持蒙哥上台而获得较为自由地位的钦查汗国更加“放肆”,甚至不再承认忽必烈的最高统治权,对钦查汗国的统属为止。在忽必烈争夺蒙哥汗的继承权时,他的一个弟弟旭烈兀西征波斯,为了获得他的支持,忽必烈给予了他所建立的伊利汗国独立的位置。等到海都撑起反抗忽必烈的大旗开始,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也不再从属于忽必烈。在蒙哥和窝阔台时代精心策划的控制附属汗国的政策在忽必烈这里完全的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忽必烈热衷的汉化。这样,不仅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分崩离析,而且忽必烈晚年对于汉化的厌恶,也使得忽必烈对于处理国家走向方面一事无成。
五、统治阶级和军队的堕落
1、统治阶级的糜烂
据《元史》记载,忽必烈的宫廷费用极为庞大,据统计,在1292年,全国应收入为2978305锭银子,而实际收到仅1893993锭,其余有的在送往京城的路上,有的早就消耗掉了,可是宫廷用钱已经达到了3638542锭,如此之大的差额如何弥补?只有加重赋税。每当新君继位,都要另置帐殿(还好蒙古人不喜欢宫殿,否则就不是这个数目了),耗资无法统计。而仅仅供皇帝一人趋势的宦官,也达到了上千人。据《元史》记载,仅皇后一日开销,就要“钞10万锭,币5万匹,绵5千斤”,如果在加上其他后妃和贵戚,数字难以预料。在所谓开国圣君的宫廷就达到如此地步,可想而知,以后的皇帝的花费将是多么巨大。
2、军队的堕落
军事力量的下滑是导致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蒙古入主中原,逐渐丧失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与尚武精神,军队中拥有大量中亚色目士兵,腐朽不堪一战。蒙元王朝是建立在民族歧视与压迫基础上的政权,同时由于民族矛盾激烈,元朝也是建立在高度军事镇压基础上的政权。军事力量的衰弱自然也就构成了对蒙元王朝最直接的威胁。蒙古的强大具有某种先天不足,蒙古是带着政治、经济、民族等诸多问题成长壮大起来的军事政权,但建国初期一系列军事上的辉煌成就掩盖了这些问题,蒙古的军事高峰期退去以后,这些问题就凸现出来,成为了蒙元王朝致命的死结。可惜这一当时乃至自古以来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在忽必烈的手下,逐渐的成了废物。首先是两次东征日本,太多的人把失败归于天气原因,然而25000人的大军,归国和失落海中的为13000人,其他的人呢?并且蒙古军队已经在日本登陆,是鏖战数天没有结果台风袭来才摧毁的。第二次,人数更是达到了100000人,归来的和落海的有30000(其中大部分在元史中都有姓名记载),仅仅在日本被发配为奴的蒙古人和汉人,就达到20000~30000。当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蒙古大军,在小小日本遭遇如此惨败,而日本当时正处于混乱时期(虽然幕府发布了命令,众大名暂时停止互相征伐,但是已经混乱很久的日本如何迅速众志成城?),可见蒙古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之大(当然,不否认有许多因素在里面,但是这个因素被许多人所忽略)。忽必烈所指挥的安南、缅甸和爪哇都遭遇了失败,可见忽必烈麾下之蒙古大军之衰落。再者,他给予了军队太多的特权,结果当年吃苦耐劳的蒙古骑兵,已经成为享乐的急先锋,遭遇了满清八旗晚年同样的下场。
综上,我认为,元朝之所以没有像清(267年)、辽(217年)同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那么持久,原因就在于,忽必烈并没有完成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变革,也没有对蒙古族进行所要统治中原汉族人民所必须的汉化。他不仅没有使得元朝的存在时间延长,还毁坏了成吉思汗所奠基,窝阔台、贵由、蒙哥所领导而建立的庞大帝国,使得这个原本统一的大帝国过早的分裂。
所以,忽必烈不是像《元史》或者其他文章上所赞美的“圣君”和杰出的统治者,他只能算是一个水平一般但有魄力的统治者。
参考文献:
《元史》――――――――宋濂著
《忽必烈传》――――――李志安著
《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
《草原帝国》――――――勒内·;格塞鲁著,蓝琪译
《世界五千年》:抱歉,是电子版,没有注明作者,因为参考的比较少,就没有详细找
《统一与分裂》―――――葛剑雄著
《苍茫蒙古国》―――――韩英、徐东海著
《鞑靼干年史》―――――巴克尔著
《人类的故事》―――――房龙著,周炎译
《文明的故事》―――――韦尔斯著,居宏、张津、李志伟译
《蒙古及蒙古人》――――波兹德涅邦夫著
1985年~1992年一些期的《文史知识》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
《中华民族史》―――――教学参考书
《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张帆著
《续资治通鉴》―――――毕沅著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小说下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