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洪景舟传出了李泽暴毙,李峼已经成为国王的消息。并且要求大明能够撤军,但是已经几乎进军到了京畿道的明军根本就不理会。
不但如此,大明更是传出圣旨对残害李泽的洪景舟等人发出了必杀令。
眼看明军根本就不理会自己,洪景舟他们这才慌了神了,连忙阻止大军守卫京畿道,但是此时的朝鲜大军哪里还有心思作战了,身为国王的李泽惨死,整个朝鲜的大军顿时仿佛失去;奋斗目标一样放入是无头苍蝇。
根本就不用交战,大明的军队到达哪里。朝鲜哪里的”明统天下第六百二十三章:王宫大火”军队就先一步投降了,明军所要做的只不过是留下一部分兵力接管降军,而后大部队还直接奔着汉城而去。
北面的辽东军进军神速,而南面耽罗岛上的明军就进军缓慢的多了。这些人大都是水兵,不善陆战,所以从耽罗岛登陆朝鲜以来在陆地上作战能力始终有限。
不过眼看辽东军已经攻到了京畿道了,而南面耽罗岛的明军才仅仅到达忠清道。他们于是着急了起来。
正在这时,李泽被杀的消息传来,顿时南面的明军想到了一个冒险的办法。他们直接从陆地之上撤离,乘坐船只直接从忠清道顺着海路在京畿道中部登陆。
和他们所想的一样,李泽死后,朝鲜的水军根本就没有斗志,仅仅几个回合下来,整个海港的朝鲜水军便全部投降了明军。
占领了海港,南路的明军顺势登上了陆地,从海港到汉城仅仅有半天的路程,南路明军的突然出现让守卫汉城的勋旧派”明统天下”们大惊失sè。
城楼之上的守军本来就是被逼迫才来防守的,根本就毫无斗志,再加上城内的勋旧派慌张之下自乱阵脚的要死守王宫,结果当天汉城便被攻破。
洪景舟等人带着李峼以及少量的大军退回到了王宫之中,明军趁势占领了整个汉城,而这个时候北面的辽东军也已经到达了汉城外面。
看到城墙上飘起了明军旗帜,辽东军们无不是大为失望,本来以为自己一路所向睥睨会是第一个攻入汉城的,没想到还是被人抢了先了。
对于王宫明军没有直接进攻而是采取了围困的方式以企图里面的洪景舟等人放弃抵抗自己走出来,整个朝鲜几乎所有的宝贝可都是在这个王宫当中的,要是打起来万一碰坏了烧毁了怎么办。
当然,这是后来明军的借口,倒地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谁也不知道。
不过明军珍惜朝鲜王宫里面的”娱乐秀”瑰宝,但是洪景舟却不珍惜,看到外面围困的明军,洪景舟等人知道自己绝对难逃一死,索xìng最后疯狂了起来。
在王宫之中,洪景舟等勋旧派大肆荒yín,朝鲜王宫无数的宫女以及王妃都惨遭侵犯,洪景舟的疯狂还不止于此,自己享受够了,玩够了,直接一把火把整个王宫给烧了。
看到王宫当中漫天的大火,外面的明军目瞪口呆,这一把火完全焚烧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才停了下来,除了幸运逃出来的少部分人之外,王宫之中大部分的人都死在了大火之中。
至此,整个大明与朝鲜的战争全部结束,但是真正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犹豫洪景舟的叛乱,朝鲜国王李泽以及其他的一些王室勋贵也大都被杀,而李泽的幼子李峼虽然被洪景舟等人立为了新的君主,但是同样被他们带到了王宫之中的李峼最后也没有能够在大火之中幸免于难。
也就是说,整个朝鲜已经找不到李泽的继承人了。
这下子大明控制了朝鲜全境,但是如何处理朝鲜却也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朱厚照有意直接把整个朝鲜吞并了,但是此举不但在大明内部有人反对,在朝鲜更是反对者不少。
第六百二十四章:代管李氏朝鲜
每当大明向外面扩张一步的时候,在国内总会冒出来三两个以正义使者自居的人对于大明的扩张持以反对的意见。
对于这种人,朱厚照恨不得一耳刮子打过去,是该说这些人正义感爆棚呢,还是说这些人太傻太天正呢?
中华民族遭受外地入侵,遭受屈辱的时候也没有见过这些人站出来去劝说那些侵略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怎么到了自己国家好不容易强大起来了,好不容易对外战争取得了胜利了就要去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这些人就突然冒出来了?
大明言*论自*由,文人对于朝廷大肆批评的事情向来管不住,而且这些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你越是理会他们,和他们对抗,他们就越是批评的厉害,弄到最后就是你一开始占理自己都感觉不占理了。
冷处理,这就是朱厚照对于他们明面上采取的措施,不过在暗地里朱厚照就不是那么好的人了,通知锦衣卫把凡是发言批评大明在朝鲜的军事行动的人全都记录在册,今后这些人就是锦衣卫重点盯防的对象。
要是他们真的一辈子都有自己所说的那””么伟大的话,那么姑且放过他们也无妨,但是如果嘴上整天正义挂嘴边,背地里却干尽了见不得人的事情的话,那就别怪锦衣卫手下无情了。
暂时压制了大明国内的不和谐声音之后,关键就是如何应付朝鲜国内的反对声音了?统治征服一个具有长时间文明国家难就难在这里。
比如大明征服和统治蒙古草原,直接军事上获得全胜之后什么就不用说,草原上的部落自动就会去贵归附,这就是草原民族没有太过于源远流长以及丰富文明的缘故了。
没有太多的文明,民族的向心力以及排外xìng就不足,在遇到外族统治者的时候只要能够过下去他们就原因归顺。
但是虽然我们看不起朝鲜李氏王朝这个国家,但是毕竟就在中华民族的边上。这个国家挨着我们还是很早就已经有了文明,并且丰富程度虽然不及大明,但是比绝大多数的国家也要多上不少的。
丰富的文明会让一个民族具有空前的向心力以及排外xìng,遇到外族统治的时候,这种排外xìng往往就是统治者所要面临的最大难题。
现。。””在大明最大的困难就是这个,朝鲜的军队已经完全投降,整个朝鲜全境都已经被大明控制,之前整个朝鲜国内以及舆论对于大明的到来都是持着欢迎态度的,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李泽的统治已经多么的不得人心了。
不过当慢慢的传出来了大明要将朝鲜纳入自己国土的消息之后,顿时风向就变了。反对大明的声音开始出现,并且愈演愈烈,就连朝鲜的士林派也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支持大明把朝鲜纳入直接统治,全面实行儒教。而另一派则希望大明能够退出朝鲜。
朝鲜的上层人物大都被大明的军队所控制,没人敢发表不该说的言论,所以这些声音大都是从朝鲜的民间传出来的。
对于这种声音,朱厚照不得不重视,如果是勋贵反对。他可以直接找个罪名杀了,但是如果是来自民间的反对声音,总不能实行大屠杀吧。
不过想要朱厚照放弃朝鲜也绝无可能,你们不是反对我们直接统治你们吗?那行啊。那就找一个你们信服的所想要的统治者不就行了。
十月出,明军在汉城郊外一位李泽回家省亲的妃子带回来了一个刚刚出生的”明统天下第六百二十四章:代管李氏朝鲜”婴儿,这就是李泽的儿子。
大明是这样说的,朝鲜的那些贵族们也是这样说的。至于民间的声音?立国王之如此大事岂能听信他们的声音。
于是这个才刚刚出生的婴儿成了李氏王朝唯一的继承人,在大明的扶持之下立为朝鲜新的国王。
而鉴于朝鲜内乱不断,新君年幼。大明作为宗主国理应代管朝鲜,等新君亲政之后大明再退出朝鲜。
新君即位,大明承认,朝鲜贵族和大臣们也都承认,至于少量反对的人虽然心里觉得此时蹊跷,但是他们也找不出来证明新君不是李泽亲子的证据,所以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总比大明直接统治要好吧。
从现在开始,到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长大chéngrén之前的十几二十年里朝鲜是被大明代管的,至于以后,有如此长的时候足够朱厚照去运作很多事情了。
控制了朝鲜,大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赦,赦免了勋旧派在此次战乱前后所犯下的所有罪责,既然勋旧派的几个主事人已经死了,剩下的人也都投靠了大明,那留下他们岂不是更好。这样有了士林”明统天下”派和勋旧派这两个朝鲜国内最大的两个势力的投靠,大明对于朝鲜的掌控牢牢的。
勋旧派这一回学老实了,知道大明是士林派的后台,这一次不敢再和他么斗了,不过他们也没有闲着,士林派干别的不行,但是栽赃陷害、yīn谋诡计却是一个比一个在行,他们有一个繁重的任务,那就是不停的把明里和暗里反对大明的人给揪出来,不管他们用什么办法,只要用看起来光明正大的方法把这些人制住便可以了。
而士林派随着大明的到来迅速卷土重来,一下子便占据了整个朝鲜国内政权的主导,而且鉴于朝鲜士林派领军人物大都死伤,jīng英人才不够,朱厚照还特别下令大明国内的士子们秉持着大无畏以及无私奉献的jīng神前往朝鲜做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帮助朝鲜人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士林派一直吵着的改革要重新拉开帷幕了,不过这一次的改革和以前的不一样了,这一次朝鲜的改革直接就是土*地改*革。
大明要想将来顺利的直接统治朝鲜,最重要的就是让那些来自民间的朝鲜人归服,想要让他们认同大明,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大明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娱乐秀”土*地改*革这是最激烈,但也是最能够直接让大量的平民感受到实惠的方法,至于那些来自贵族们的反抗,大明源源不断输送到朝鲜的大军也不是吃干饭的,代管朝鲜期间,任何反对大明的人,都可以直接视同叛逆。
正德十三年,朱厚照再次大婚,在即位如此多年之后,朱厚照终于再次迎来了纳妃的时刻,这十几年来朱厚照后宫当中的人数一直都是那几个人,对此早就有人有意见了,繁盛子孙这可是朱厚照的责任啊,虽然这几年紫嫣以及冬雪几个人陆陆续续都为朱厚照生了两三个孩子,让现在朱厚照也有了四个皇子,六个公主了,但是这和前朝动不动就是数十个皇子,上百个公主一比,简直就没有可比xìng了。
子嗣太少了,这是很多人的想法,所以在这么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有人建议朱厚照选秀之后,终于在正德十三年的chūn天,朝廷再次宣布选秀了。
顿时消息传来,天下各地无不是望风而动,这么多年来朱厚照没有选过一次秀女不知道让多少企图把女儿送进宫里的人失望不已,最后只能等不及了之后草草的把女儿嫁出去了。
第六百二十五章:出征倭国
俗话说百步之内必有芳草,但是在大明朝给皇怠美确实秉持着是“几十万里挑一个”的原则,所以凡是能够进入皇宫之中的不管是做了皇帝飞妃子还是做了普通的宫女,那绝对都是万一挑一的美人。
以前宫廷的选美即选秀具有很大的强制xìng,既皇上打算选美的时候,由朝廷派出多路人马到全国各地物sè出13岁至16岁的淑女五、六千人,在付出一些银币作为聘礼后,就责令其父母在某年某月里把她们送到京师。
待所有的美女云集京师后,宫廷分遣太监进行第二次挑选,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好,逐个察看。第一批淘汰了1000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