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观音见到悟空如此收敛模样,必然失声而笑,笑他也能为礼教所束缚,可在今日气氛庄严,又哪有那个心情。
此时见他能够虚心来问,不是那种不懂装懂的样子,也乐意解答。
“斗战胜佛,你可知你最近为何白日里也做梦否?你梦到的都是正在发生的或是已经发生过的事,这些事与你关系较大,故而可入你梦,其实那并非梦。佛家修为到得一定程度会有这种现象,修为深者,可静坐一方而观天下发生诸多事端。当年你与旃檀佛西行之时,你有灾难我便知之,就是这个道理。修为深时,便可于胸间产得镜般大小一物,诸般事情于镜中逐一演绎。可随心意使然,想用则有,不用则闭。全凭心念使动。只是颇费精神,轻易我也不大用它。你所修炼只是七十二般变化,好胜斗勇,纯是外家修为,于修心养性之事却是涉略不多,故而心镜于你却是没有。不成想,佛祖封你为斗战胜佛,却使你修为一跃大增,而自身佛光却也因此而有所削减,而且这种情况正在继续,若不设法阻止,佛祖一生修为势必三分。事实上又岂止三分的问题,佛祖修为将一降再降,现在不知是谁于暗中盘算佛祖,在他佛光进入你下旃檀佛体内之时,趁机用法术挖动佛祖修炼根基,如此下去,佛祖将于常人无异。由于你自身并无佛家修为,虽说得了部分佛光,但是于你有益,毕竟你是佛家弟子,但是多了却是有害,你修为浅,无法得以利用。就像身体背东西,背的少了,于你有用,若是多了,反是累赘。”
观音言语之时,时以目察佛祖,佛祖却只闭目。观音见佛祖不做评价,知其默许。遂放心。悟空自是敬听。
“此实是我佛一劫。若到得佛祖修为失去之时,娑婆世界必将大乱,各方妖神将各自占据一方。虽说天庭之上有精兵良将,但是惰懒时日太久,,缺乏修炼,只知享乐,想当年以你之力便搅得天翻地动,最后还是佛祖出面,压你于五指山下方平得事端。娑婆世界以你这般修为的却是多的是,你不过机缘巧合,偷了蟠桃,吃了太上老君金丹才落个与天同寿身子。你西行之时,你所遇妖神有几个功力在你之下?它们或潜踪于高山或匿迹于深水,虽说现在娑婆世界太平无事,那是我佛佛法深厚,群妖畏惧而已。不过也是在侍机而动,想独得一方世界……”观音说的平缓有序,悟空听得虔心。
“不过有一事我也不能够明白,就是那头部有日月光环的暗算者到底是何方神圣竟能挖得动佛祖修炼根基。还请我佛明示。”
释迦牟尼缓缓睁开双目,神情却是黯然:“大士这翻言语也令我心惊诧,这些年来我虔心礼佛,自创大乘佛法,自以为泽披仓生,功德无量,不世功业。不成想这大乘佛法却是有着大大的破绽,致我也受牵累。凡事不可强求,我急功冒进,已是犯了贪戒,凡事自有定数,看来我这一劫是过不去的了。以我修为,本不当有此劫数……”
释迦牟尼说到此处,语声一顿,忽的转向悟空:“斗战胜佛,你可知我这灵山圣土为何世人多称为西方?”
悟空被他这突的一问,甚感错鄂,一时不知自何答起。
释迦牟尼又问:“你可自我这灵山向西行过?”
悟空这才回过神来,摇了摇猴头:“没有,没有。”心下这才忽的想起,自己自被佛祖封为斗战胜佛,天上地下,四方游荡,自以为游遍天下,却就没有向灵山之西再行游过,心下不由恼甚。
释迦牟尼又问:“你可曾听说过阿弥陀佛?”悟空听此一问,心下暗道这个问题难我不倒,当下不由笑了:“佛祖,你却是糊涂了,谁没听说过阿弥陀佛,那是我佛念的一句经喱,就是三岁小孩也是知道的,休勿取笑,休勿取笑。”
释迦牟尼微笑道:“斗战胜佛,谁来笑你,你听得阿弥陀佛的名号,天下人也听得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过你却不知,这并非一句经文,他是我师之师。就像你也有师一样。”
悟空听得此语,那真是惊上加惊。
第一章(七)
这一惊是竟然是释迦牟尼有师,其师是谁?而其师又有师,竟然是一句寻常口头佛语。这更惊者是释迦牟尼竟提到他悟空也有师。这可不是个好兆头。悟空急急想到当年菩提祖师在其出师之时说的话。这句话他可记得紧,忙急急的辩道:“哪个有师?我是天生地造的,与你不同,我没有师,我没有师。”
释迦牟尼也不与他辩解,继续道:“斗战胜佛,由我灵山向西,七十二个筋斗云之遥,有一圣地,是谓极乐世界,我师之师阿弥陀佛是此方主人,那西方极乐世界却是比我这灵山美妙得紧……”
话未说完,那悟空哪里还沉得住气,蹭的便蹿了起来:“你们且说,你们且说,我去去就来,我去去就来。”说着一转身,早出了宝殿。
释迦牟尼与观音不由相视而笑,心下均暗道这猴头还是这般心急,又哪里半点佛家模样。释迦牟尼不由又自摇头,深感自己突兀封佛。
观音道:“这猴头恁般心急,怕找得到来路,找不得去路。极乐世界也是他轻易找得到的?我且去引他一引,也算是一件正果。”释迦牟尼道:“缘若到时,何须引路?”观音窘道:“佛祖说的是。”
释迦牟尼道:“我知这猴头心急,故意着话支他走,他若有缘心就在极乐世界,哪里须找,若是缘分未到,他很快就要回来。我让他走,和你有话要说。”
观音道:“佛祖英明。”
释迦牟尼道:“要渡过这个劫数,事情怕是还要落在这个猴头身上。大士,若我说不错,你的心镜当已至七界之数。”
观音忙道:“佛祖明鉴,最多四界之数。”
释迦牟尼道:“非也。你随我以来,修炼勤勉,进境神速。我诸弟子之中无人能比。我空有诸多弟子,若论慧根,莫有能有与汝比肩者。众弟子中金禅子悟性最高,但是锋芒过露,且有时言语对我颇为不敬,大有舍他其谁之势,就是把我也不放在眼里。我始借故让他下界,一者传我大乘佛法,二者磨练其心性,否则终难成大器,但毕竟入了轮回之道,这个惩罚似乎有些高了,一入了轮回,此前的修为尽数都毁了,他尚须从头再来。文殊、普贤随我日久,终日听我教诲。理当更高一筹,但终局于慧根,莫能有大成。你和文殊、普贤皆是阿弥陀佛至近之人,我师从燃灯古佛,燃灯师从阿弥陀佛,故我叫得你一声师叔也不为过。”观音听得耳热。正要答言,释迦牟尼摇头止住,继续说:“你我本是同源,也不必拘这名份上的差异,我执掌这娑婆世界,你以我为尊,敬我如师,也不为过。你来此之前心镜当有小成,但以我法眼,我却难以看出。若果如此,阿弥陀佛的修为可臻九界之列,最少也不能低于八界之数,而我却滞留七界久矣。”
观音听到此处,内心不由感叹。
第一章(八)
“我自视悟性极高,天下莫能比拟,故我师古佛燃灯传位于我。但现在想来也不全是。古佛传位于我自有深意那自是不必说的。就是由阿弥陀佛的佛家修为来看,我与他相差甚远,故而传位与否并不是修为上的问题。”
“这些不提也罢,刚才说到你随阿弥陀佛修炼,想来心镜也会达四界抑或五界之数,若果如是那就太好了。我师于古佛,古佛师于阿弥陀佛,虽说同源共流,底子相同,但这其中的差异,随时流而变幻。我本当时往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交流,可自视太高,这就导致差异日多,事实上我们怕已是路子各不相同了。”
“差异大了,这于你便有好处,两心镜若能相互递补,相互激发,则事半功倍,最少可达七界之数。八界也说不定,若差异小了,也仍只是四五界而已。你能窥我心镜而我不知,一方面固然是我近日来因封佛不当,为人挖掘根基所致,另一方面也和你来自阿弥陀佛的佛法有关。就是没有这些,我怕也难以窥得到你。”释迦牟尼说到此处,闭目不语。
观音自莲花座上立起道了声阿弥陀佛,说:“我佛慧眼。”
释迦牟尼道:“多年来,我已算定我必将有一劫,但没想到这一劫来得还是这么快。我心镜已被血雾所封,洞察力已是弱得多了。”当下把血雾锁心镜且自己破解未成的事说了。
“至于挖我根基之人,我已明了。你可还记得东方净琉璃界的日月童子否?”如来问道。
这一问不要紧,观音猛的打了个寒噤,心道:“原来如此!我怎么说一带日冕,一背月冕,却是这两个冤家。怎么我倒想不起来。”当下心中懊恼。
就听如来道:“此中许多事情你知晓,那是在你出道之后的事,不过我与那日月童子结怨却是早已有日,这其中的因果却是你所不知的。”
观音听了,不由得道:“噢?还有什么故事,还请佛祖指教。”
如来笑道:“说来此话长了。你且听我把此中事情慢慢的道来。”
在北俱芦州,另有地界,唤做宁枯国,宁枯国之名全因境内有一山脉,起伏绵延,不下万里,其内有峰六座,最高峰名曰宁枯峰,自来宁枯峰最是陡峭难行,半峰之上,终年积雪,偏又于那峰顶有池三个,池水热腾,蒸汽弥漫,直冲天际,又加周遭因终年积雪,寒气十足,热气上升千仞,与冷气相逢,遂成点点白霰,又于空中纷纷落下,故而方圆十余里终年有此雪霰下落。自百里之外,登高处遥观此峰,但见一条白线,起自峰顶,时有风来,线随风走,不散不折,蔚为壮观。夏日炎炎之际,峰下百花开放,绿树翠草,鲜果处处。
峰顶三池之围,空气湿热,奇花争相斗艳,名草棵棵妆绿。因这宁枯峰之高寻常鸟儿不至,寻常兽儿绝迹。
蜿蜒群山之中,独有这宁枯峰,峰巅四季常绿,峰下四季分明,峰的部却是冰雪相覆。
第一章(九)
宁枯峰迥异于周遭诸峰的现象,引来各方关注。每年都有诸多修仙炼道人士来此瞻观。想缘峰而上。
宁枯峰除了独有的景观,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峰立地而起,周遭如刀削斧剁一般,再加上产端冰雪相覆,寻常人又哪里上得去?一年之中或有一两个奇人异士登得上去,久久不返,或半年或一年返后,只见面色盈润,红光满面,自有一种仙风道骨风范。且自峰顶带少许奇花仙果,见者人人称奇。自峰顶归来者,概述峰端诸多好景,听者愈奇。登得峰者,不日多有重回原路而登者,却再无缘得攀,多是堕峰而亡;知足者多能延年,峰南有三百余寿而不死者。诸闻相传,尤是宁枯峰名声更噪。每年慕名而来登山者成群结队。不过大多登山者不是望峰而退就是自峰端跌落殒身而亡。说来也怪,每年也总有一二人登得峰顶。归来之际,峰下诸人相围恭贺,面有艳羡之色,也自能得到一点鲜果异草,也便各自千恩万谢,心中自道:此生足矣。
多有远路来的,自身畏难登不得峰顶,寻不得鲜果异草,心有不甘,便相约结庐峰下。夜间时听峰顶语声连连,或雄伟,或曼妙。知是仙人,便于峰下焚香膜拜,一时之间香火日盛。
宁枯国国王,听得宁枯峰诸多奇异之事,便派国中身体矫健者登山取花拿果,从未有成者,大都坠于峰下身亡。自此知道可遇而不可求,于是虔心向佛,每年于六月一日到山下扫省一次,向山而拜,晚住一宿,或可听得仙人之语,也算是聊足心愿,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