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借天改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个比方,可以让锦衣卫去侦缉不法之事,掌握了证据,就去抓犯人,然后把证据和犯人移交给大理寺啥的,由他们去审,东厂再派人去旁听。如果证据不足,可以让锦衣卫在规定的期限范围内补充证据。如果过了期限还没有证据的,就无罪释放。这样,锦衣卫和东厂的能力都能体现,而又不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嗯,这个,容朕想想。”崇祯皇帝有点犹豫。

“陛下,如果您现在把厂卫放出来,眼下还能马上用到。”钟进卫继续诱惑崇祯皇帝。

“用到哪里?”

“比如这次京师救灾,陛下可以悄悄把厂卫放出去,看文武百官中那些人家富有却又一毛不拔,哪些人却又热心救灾,报给陛下,陛下就知道这些人的品行,用人的时候就可以有个参考了。还有京师的百姓对此次救灾的反应如何,最终救灾的效果如何,都可以不用只听文臣的一面之词。”

“陛下,眼下正是多事之秋的时候,厂卫这把锋利的刀一定要用起来,只要陛下能牢牢的握住刀柄,不把刀柄给其他人就成。”钟进卫总结道。

崇祯皇帝没有立刻回答,坐到御椅上,闭目养神了一会。

忽然,猛的睁开眼睛,对着钟进卫说道:“朕是被以前的经历魔障了,幸亏有钟师傅提醒。朕明白了。”

钟进卫听到崇祯皇帝如此开诚布公的说法,由衷的笑了。

崇祯皇帝估摸了下时辰,然后歉然的对钟进卫说道:“时辰不早了,钟师傅回去先把那个纸币的奏章写出来吧。”

“好,陛下,那臣告辞了。”

崇祯皇帝一个人静静的待在文华殿,想着事情。

过了一刻钟左右,崇祯皇帝喊了个内侍进去,让他去叫王承恩过来。

深夜,崇祯皇帝终于安排好了事情,回去歇息了。

今晚是周皇后侍寝,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崇祯皇帝今晚格外勇猛。一番翻云覆雨之后,都满足的歇了下来。

周皇后光着身子,蜷在崇祯皇帝的怀里。心中有点好奇,抬起头看着崇祯皇帝的脸,轻声道:“陛下,今天是有什么喜事,臣妾感觉到陛下的心情比以前都好。”

崇祯皇帝在昏暗的烛火下笑了笑,道:“钟师傅今天给朕出了好几个好法子,让朕身上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周皇后听了,想了想道:“陛下,还真别说,臣妾觉得陛下自从钟师傅醒了之后,笑容都比以前多多了,臣妾看了心里也是喜欢的很。”

哦,崇祯皇帝听周皇后这么一说,自己一回想,好像真的有这么一回事。不由感叹道:“是啊,钟师傅给朕出了很多好主意,也给朕描绘出了以后朕的奋斗目标。远超秦皇汉武呢!”

远超秦皇汉武?周皇后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自己的夫君真的会有那么厉害么?

…………

又是最高档次的肯定,感激话不说了,向老婆多申请点时间,用来码字,两更一定要保持住。

第六十一章 布告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五城兵马指挥司的兵丁就按照昨晚户部来的大人的吩咐,开始整理难民营。

一些不幸没有挨过寒夜的难民尸体抬了出来;明显看得出来,死去的人数比之前少了好多了,而且这次,他们身上的衣服并没有被抢掉。

毕竟,如果不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百姓们还是非常尊重死者的。

兵丁们在抬走尸体之后,在难民营里面清理出了一块空地,摆上一排桌子和凳子,然后又在难民营门口也排了一排桌子和凳子。

难民们昨晚加餐,添了火炭,又得到了承诺,心里有了期盼,精神显得好多了,纷纷在关注着兵丁们的行动。

兵丁们摆置的差不多的时候,难民们纷纷议论起来。

难民甲道:“昨晚那位大人说的难道是真的?”

难民乙鄙视他:“皇上吩咐的,那有可能假!”

难民丙老于世故,有点难以置信的道:“这么快就开始布置了,不像以前的官府啊。”

难民丁解释道:“当今皇上乃圣明天子,当然和以前的不一样了!”

“。。。。。。”

难民营中有力气说话的,都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整个营地显出了一股生气。

很快,兵丁们又安排能打工的人去排队,纯力气的,会手艺的,各自成列。

还没排完队伍的时候,户部的吏员就到了。也不多加客套,分成两组。门口的凳子那一排坐了四个人,营地里面的凳子上坐上八个人。

马上,难民营里面的登记就开始了,那里的吏员忙碌的记着人名,籍贯,力气活还是手艺活等细节。

而营地外面的四个人,两个是负责登记来捐钱捐物的百姓流水,两个是负责登记做工的需求。

现在的时间还早,不说京师的百姓,连督察院的御史都还没有到。户部的官员只是因为有户部尚书的交代,所以不得不早点赶过来,把难民营里的工作先做了起来。

等了约莫小半个时辰之后,两个御史骑着马赶过来了。见到还没有百姓来登记,互相看了一眼,暗道这个时间点果然没有来晚。然后进了兵丁所属的房子里去喝茶等待。

寒风时不时的刮过来一下,冬日虽然已经露出了头,但却感觉不到一丝暖意。

时间悄悄地在流逝,屋里的御史派兵丁出来看了两回了,没见有一个百姓过来。

渐渐地,营地门口负责登记的四个吏员被冻得坐不住了,纷纷站起来转转,看着大街的尽头,心里嘀咕着:怎么一个都没有得来。要说也是,赈灾从来都是官府的事,这回却让京师的百姓来做这个事情。来多少不知道,有没有来都是一个问题呢。

事情果如他们所料,快到响午了,还是没一个人过来捐钱捐物的,甚至连登记用工的人都没有一个。

营地里的难民也不时的把目光瞧向大门处,盼望着好心人能够出现。但长时间的等待,一直让他们失望着,担忧的神情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难民脸上。

冬天的时候,百姓没有多少事情可做。更重要的是,外面很冷,所以一般都睡到很晚才起来。

到接近响午的时候,百姓们才陆续起床,张贴的布告也吸引了一些出门的人。

布告处慢慢地也越来越热闹,看得出来布告墙下的人主要分为两批人。

一批是普通老百姓,虽然不认识字,但在别人宣读布告的时候,听得明明白白,但却无能为力。这几个月京师的物价一天一个价,自己都难以过活,那还谈救济别人呢!

另外一批人,穿的体面,带着跟班,一看就是家里不缺钱的,也识得字,他们也讨论的热闹。不过更多的却是在讨论朝廷的布告怎么用了大白话,是不是朝廷没人了,写大白话,嘲笑地,讽刺地,都有。最后呼朋唤友的去吃肉喝酒了。

这个时代,没有照片,也没有录像,所以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类似难民的经历,光凭文字,很难让这些人能感同身受,能体会到那些人的处境有多悲凉。

其中就有一伙人在临街的一处酒楼喝酒吃肉。喝的痛快时,浑身被酒激得火热,就把窗户给打开来凉快凉快。

忽然,有个人往窗外瞄了一眼,发现有几辆车子经过,上面堆满了衣食。不由的“咦”的一声,然后趴到窗户边去看个究竟。

等看到车子去的方向确实是王恭厂方向后,回头对他的同伴说道:“速来看傻子,还真有人捐物去了。”

还真有人嫌自己钱多,去帮朝廷做好事了?这些人有点不信,纷纷拥到窗口看热闹。

果然,一共两辆平板车,一辆堆着一些破旧的麻布衣服,还有一些火炭,上面坐着一个粗布旧衣的老头。还有一辆平板车上面堆着一些粗粮,由一个同样粗布旧衣的小伙押着。

“看着也不像是那个府上的家丁,瞧那破落样,自己都没得吃吧,还想当好人。”其中一个鄙夷地下着结论。

“看着像是穷了一辈子忽然得了钱财,赶紧买尽量多的东西回家堆着,生怕再饿着似的,不像是去捐的。”另外一个有不同的意见。

“你看他们不是向王恭厂方向去的么?”

“说不得前面就拐弯了呢,那边都是穷鬼住的地方,我看还是我猜得对。”

“你们都别争了,我们赶紧吃完,吃完了去迎春楼耍耍,那些姐儿说不得还在床上呢,正好不用起了。”

一伙人会意的一起吟笑起来。

那两辆平板车,的确是朝王恭厂而去的,不过不是看了布告去的,而是为了兑现昨天的诺言而去的。

那两个人正是昨天钟进卫所收为家仆的一家人中的老汉和他儿子。老汉叫于海宁,儿子叫于长俭。

此时他们两个也不知道背后有一群人在议论他们,正埋头赶路。

“爹,您说公子有多大年纪?”于长俭终归是按不住性子,朝着前面车上的老人说起了话。

老人没有立刻回答,继续驾着驽马前行,过了一会,还是回答了他儿子的问题:“看着像是二十出头的。现在的年轻人里面,还有像公子一样好心肠的人,真是少啊;特别是在京师这种环境里面。”

“爹,您说儿子能不能也像公子一样,混个官当当?”

老人听了,忽然转过头来,脸上一脸的严肃:“爹是怎么教你的,要戒浮戒躁,认真做事,有些事情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再说公子也不是混出来的,公子见识博闻,又有救驾之功,你要好好学着点。”

“爹,我错了!”

听到儿子认错,老人才满意的转了回去。

“爹,那您说咱会功夫这事能不能让他知道?”

这次,老人没转过来,直接说道:“就你那三脚猫功夫,让公子瞧见了笑话。”

于长俭有点不服气的撇撇嘴,但不敢出声,让老人听见。

一路说着话,不知不觉地就很快走上了王恭厂前面的大街。

难民营门口,其中一个吏员不小心抬头瞧见远处过来的两辆堆着物资的平板车,一下激动了,像是看见了外星人一样,惊呼起来:“来,来人了,快看,终于来人了。”

其他三个吏员和边上的兵丁纷纷看了过去,果然是来人了啊。坐回位置的坐回位置,奔进房子里叫御史的叫御史,甚至还有两个兵丁朝平板车迎了过去。

那边的于海宁两父子拐到难民营门口的大街上后,就惊诧于难民营的动静,和他们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这个,究竟出啥事情了?

那两个兵丁走近了一看,才发现是熟人。昨天由东厂的人交代送走的人,自然有印象的。

带着敬意,问明来意后,引导他们走向那边登记捐物的吏员那里。

等走到难民营门口的时候,于海宁父子也搞清楚了情况。心里明白,中兴伯急人之所急,这么快就有了动静,使得难民营的乡亲有了生机。不由得涌起了一阵的感动和自豪,觉得做公子的家仆并没有把自己的身份降低。

第六十二章 义捐

两个御史这个时候已从房子里出来,明白了前因后果,对这个老汉也有点佩服,能够转身就把刚得到的十两纹银捐出来,而且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这样的人,他们还真没怎么见过。

很快的,在御史的监督下,登记完了物资。于海宁本来还想过去跟昨天在身边的那些人说下,中兴伯的东西已送到。但看着营地里早就不是昨天的那个环境,几万人,也找不过来,就算了,回去还借来的平板车了。

户部的吏员手脚都还没活动开,就又闲得无事了。

其后,断断续续地来了几个,都是奉了府里老太太,夫人之类信佛人的命令来捐款的,户部的吏员也都认真的记了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