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清儿脸上露出一丝幸福的笑容,道:“只要你心中有我,我就心满意足了!”
李唐忽地“嘿嘿”一笑,道:“那我可不可以——”
“去你的,最多只能抱抱,你若是有多余的动作小心我把你踢下床!”
第101章 天子之怒
文德殿。;
由于上次章惇对殿中侍御史发怒之事,后来的所有朝会不论赵煦是不是休朝,群臣们在等的时候,都十分规矩。这也很是苦了他们这些老头子了,因为赵煦几乎每天都要让大家等上良久,而且很可能还是一场空等。已经有不少言官上了折子促请皇帝勤政,但这些折子递上去之后,一概石沉大海,赵煦还是一如既往地迟到甚至跳票。
但是,今天的早朝和往日不一样,群臣刚刚列好队,赵煦便到了。
群臣们心里都有些忐忑。今上已经很久没有按时早朝了,“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个道理他们这些文化人都懂。
而且,他们都知道这个“妖”是什么,因为站在这大殿里面的都是天子近臣,科考出变故的事情,就是市井小民都知道了,他们岂能不知道。不过,明知道这个“妖”是妖在何处,群臣们都惴惴不已。
因为他们都觉得这样大的案子,不可能一时之间就处理干净的,既然肯定没有处理干净,那以陛下的急性子,又岂能不大发雷霆?“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虽然这句话用在大宋朝的皇帝身上,是太夸张了。但大宋朝的皇帝也是皇帝,理论上他是可以置很多人于死地的。陛下雷霆震怒不要紧,他们只是担心自己遭受了池鱼之殃而已。
赵煦显然也是一夜都没有睡好,眼中布满了血丝,原本白净得有些荒凉的脸上更是结了一层青色的苔藓,令人望之更添几分畏惧。
群臣偷眼看见官家这德行,连忙都把头低了下去,生怕被他那双无神的眼睛瞥见,被叫出来奏事。那些这两天上了折子劝谏皇帝勤政的言官此刻都是不免有些后悔。早知道要出这种鬼事情,那折子就先压一压,过些日子再递上去了。反正他们是言官,不做事别人也难以说什么。
一如既往的行礼程序完毕,赵煦的话匣子打开,就是一大串,而且句句诛心:“朕想,殿里的诸位,都是国朝的栋梁之臣了,对于国事也一定不会漠不关心。不错的,一如诸位所知的,我国朝出现了这样大规模的科举丑闻,终于出现了啊,百年以来最为世人所称道的国朝科考,终于在朕的手上出问题了!诸位的心情如何,朕不知道,但是朕很惶恐,很愤怒。大家一定都在想:上面那个皇帝老儿今天心情不好,对不会迁怒于咱们呢?”
“朕来告诉你们,不会的——暂时不会的。朕现在没有心情理会其他的鸡毛蒜皮,朕现在只盯着这件案子,别的一概不理会。有司如果能把这些事情处理好了,对朕有个交代,对万千士子有个交代,对天下百姓有个交代,对丹青史卷有个交代,那么,朕可以对你们那些小动作视而不见,暂且放过你们。若是有司做得不好,不能让朕和天下臣民满意。朕就不得不考虑一下,这朝廷是不是已经腐朽不堪了,你们这些拿着厚禄的重臣们是不是都尽心为民请命了?这样一来,朕说不定就不得不更换一些能做事,也愿意做事的人上来。反正,我大宋一向是人才鼎盛,换了别人,也一样能把这朝廷事务处理得一样好!”
“你们在互相看什么?平日里你们不是很喜欢结党营私,攻讦政敌吗?你们那些小动作以为朕都不知道?这时候知道怕了——早些时候怎么不怕?怎么不多想着做点事情?为什么遇事的时候总要推脱?”
群臣纷纷低下头去不敢言声。
应该说,赵煦打击面如此广泛地抨击群臣,确实是有些骇人听闻了。甚至以撤换满朝文武为要挟,这在大宋朝历史上更加是匪夷所思。但是,他此刻在盛怒之下,说话已经浑然忘记了分寸。而群臣们绝大多数都有点问题——风气如此,能全节的臣子太少了。大家心下有愧,被他一说,哪里敢出言辩驳?
赵煦见群臣都鸦雀无声,噤若寒蝉,这才稍稍消了点气,道:“殿前司何在?说一说你们昨日的成果吧?”
由于赵煦得知科考泄题之后,第一时间就把殿前司的都指挥使下狱了,所以此时负责统领殿前司的是副都指挥使。他就是昨日和吕颐浩一起去抓捕明教那个猥琐护法的那个为首的军官,名唤李大壮。
听见赵煦传唤,李大壮连忙出班奏道:“臣李大壮叩见吾皇,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煦冷笑一声,道:“朕有一个可以帮我传送科考试题出去的侍卫亲军,长寿是万万不敢奢望的,只希望不要有一天成了*才好!”
李大壮本来还因为抓住了矮护法而有些沾沾自喜的,觉得这周末着也该算得上是将功补过了。况且,他原本并不是殿前司的主将,泄题的罪责再怎么也算不到他的头上,倒是这次捉拿钦犯乃是他亲自带队的,那钦犯十分凶悍,甚至他本人都差点丢命。这样的大功,赵煦提也不提,只是一味指责泄题之事岂能让他不心惊不已。
他心下甚至有些凉凉地想道:“陛下莫不是对殿前侍卫亲军失去了信心,要撤换掉所有的大将吧?”越想,他越觉得这个揣测有道理,顿觉后脑勺凉飕飕的。
大宋虽然对士大夫一向优容,几乎从来不杀。但对于武人却是猜忌甚深的。虽然已经从制度上制约了武将的发展,但皇帝和百官都还是把目光紧盯着武人。以至于武人之首的枢密院几乎都是由文人坐堂的。所以,对于李大壮来说,丢一旦出事了,丢官还算是轻的,就怕性命有碍。
于是他咬了咬牙,决定把昨天押送矮个护法去大牢的途中发现的一件物事拿出来。
当下,他狠狠地磕了一阵子头,道:“陛下千秋鼎盛,万寿无疆,此乃臣内心无比虔诚之语,陛下明鉴!”
东班的那些文臣听了他一个武人竟然把马屁拍得这么响,心下不平衡起来,暗暗鄙夷:“没文化,真可怕!拍个马屁都不会讲策略,这样直来直去的,真是太也没有技术含量了。”
赵煦显然也对他这个马屁不甚感冒,淡淡地说道:“闲言休絮,朕来问你,昨日命你司抓捕那出售考题的钦犯,你等可有进展?”
李大壮一听,心下又是一紧,他忽然想到抓到的并不是那直接出卖考题之人,而只是他的一个同党而已,若是那人并不知道太多详情,自己岂不是——
他咽了一口口水,道:“启禀陛下,那人已经被他的同党杀了灭口——”看见赵煦身形一动,就要发飘,他连忙硬着头皮接了一句:“只不过,他那个同党现已成擒,臣已将此人押赴大理寺狱——”
赵煦脸色略松,又转向东班,问道:“大理寺,你们怎么说?”
大理寺卿连忙跺了跺脚,他后面的沐云会意,连忙出列奏道:“启禀陛下,昨日大理寺狱确实曾接纳过一名由殿前司送过来的钦犯。只是那钦犯被送过来的时候,已经受了重伤,而且双腿被利刃砍伤,血流不止。臣虽然已经为他延请了良医,只是未等那医士赶到,那钦犯便已然毙命!”
李大壮头上的冷汗再次冒出。他一直是以为那矮个子武艺高强,自由疗伤的本事,虽然腿上受创很重,但也不至死命。但没有想到他竟然就这么死了!他心下不由暗暗后悔,当初就算是为了怕他逃跑,可以用刀背把他的腿击折啊,为什么却偏偏直接动刀子砍呢?
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算是他送一个活蹦乱跳的钦犯进去,很快也会变成一具死尸出来,因为大理寺负责此案的推丞本就是明教的副教主!
赵煦不怒反笑,回头望着李大壮:“你还有何话要说?”
李大壮一咬牙,脱口说道:“启奏陛下,此人虽死,但臣在押送他的过程中,发现他身上掉下了一件物事。臣捡到这件物事的时候,周围还有不少的禁军军士在场,可以证明臣并不是诬陷于他。这件物事足以证明此涉案之人的来历!”
说着,他便从怀中取出一件物事来,高高举过头顶。便有宦官步下陛来,接了过去呈到赵煦手上。
赵煦接过一看,却是一个木制的精巧小人儿,做工颇为精良,人物栩栩如生。那小人儿一身白衣,胸前左边刻着“二宗”两字,右边刻着“三际”二字。
赵煦端详了半天,没有看出端倪来,便问道:“只凭这个小人儿,如何断定那钦犯的来源?”
李大壮道:“启奏陛下,此乃邪教明教上层信徒随身携带之物,那木制的小人儿就是所谓的‘明尊’。那‘二宗’‘三际’便是明教的基本教义。二宗指明暗,隐喻善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
此言一出,群臣“嗡”的一声,发出一阵窃窃私语之声,赵煦则是脸上一冷,那手上的小人儿便掉到了地上。
第102章 朝堂斗心
章惇连忙出列奏道:“陛下,这明教自来以传道为名,行为非作歹之事。。朝廷一向对他们甚为宽容,但是他们却不仅不心存感激,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在地方上早有恶名。如今,他们竟变本加厉,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臣请将明教定为邪教,在全国范围内严加打击,以惩戒其不法之事!”
宰相一发话,那些唯他马首是瞻的应声虫立即便打破了沉默,纷纷出班表态,慷慨激昂,言语激烈,仿佛明教乃是他们的杀父夺母的大仇家似的。
看着这样的场面,赵煦忽然感觉一阵厌烦。其实对于章惇本人,他是十分信重的,章惇此人不善经营权术,行事刚直,说话爽利,而且处理朝政的手段也十分不俗,最为重要的是,他和自己的政治追求是一致的,都想要恢复神宗皇帝的变法,以此来改良大宋朝的积弊。
但是,朝廷现在太缺乏一个强势的人才了,在赵煦看来,其他的人甚至就没有一个能赶上章惇的一半的,想要重用也无从用起。所以,这一向以来,他宁愿空缺着右相之位,也不愿胡乱就任命人选。
这也导致他对章惇越来越信任,越来越重用,权势也自然随之水涨船高。到了现如今,章惇的权势已经到了只手可以遮天的地步。
虽然如今赵煦还是一样相信章惇,但是没有一个皇帝会喜欢自己的臣子权力太大,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他也想过要重新拜右相,但他放眼整个朝堂,觉得实在没有一个人入主中书省后,可以对章惇形成掣肘。正因为如此,这件事情就被暂时地搁置了下去。
但是,这一搁置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中书省无主,门下省势力猛涨,以至于章惇不论说什么,就算是大家明知道皇帝不会答应,总有不少应声虫跳出来为他摇旗呐喊。这些应声虫已经不限于门下省的,甚至不少中书省的人也加入了这个阵营。这种现象在赵煦看来,很危险,因为这是相权开始超越皇权的先兆。
当下,赵煦不置可否地揭过这个话题:“朕先前已经说过,今日只谈科考泄题之事,不论其他。这件事情,押后再谈吧!大理寺——”提议既然是章惇发出来的,他就不好大发雷霆,只是转移了话题。相信这些已经修炼成精的臣子们也不会再来自找无趣。
沐云连忙应道:“臣在!”
“对于两位知贡举,你等问得如何了?”
沐云从容答道:“陛下,关于这知贡举之事,臣还有一件案子要启奏,一则正好和明教有关,二则正好和此次的两位知贡举有关。据臣推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