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娘看到关山的脸色红润了,还可以下床自己走动了,她激动不已地说道:“公子,你好了,太好了,你的身体终于好了……”
关山笑着说道:“恩。楚兄的医术确实高超无比。”
八娘说道:“公子,老妇觉得只要多半个月,公子你一定可以恢复如初。”
关山笑着点了点头。不过很快的,他的微笑就消失了,这半个多月来枣阳的县令南山,每两天就来看望自己一次,本来他还想将自己接进县衙去的,可是被自己拒绝了。可以看得出来,楚风对自己十分的上心,十分的关照。这使得他的心温暖的同时,也变得格外的沉重。他内心那骨子对唐国的仇恨之火慢慢地消失了,甚至在回想起来,父亲自刎之前说过的话,他甚至产生了不该有报仇之心。
不行,不可以那么想。
孟轲是你的仇人,他是你的仇人。唐皇不是你的仇人,陆青不是你的仇人,可是孟轲却是你的仇人,你不可以因为别人对你的一丝怜悯,而产生动摇报仇的决心。
绝对不能。
八娘看到关山一脸纠结的样子,心里明白,关山肯定是为了报不报仇的事情纠结了。她不由说道:“公子,现在不要想那么多了,等你的身体好了,再想那些事情。”
关山看向八娘说道:“八娘,我们今天就离开这里。”
八娘听到这话,不由吃惊地说道:“公子,你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好,现在上路,万一在路上再生病,那该如何是好?”
关山说道:“我的身体再好一些的话,我想以他的性子,他应该就会派人来接我了。”如果他派人来接自己,以自己的心,只怕就会忍不住跟着他走了。
八娘说道:“公子,我们去哪里?”
关山说道:“去兖州。”
八娘吃惊地说道:“公子,兖州如今一片混乱……公子……”
关山看向八娘说道:“我们去兖州东郡。在哪里有父亲的好友孙傲,我想他会收留我们的。”
八娘不由说道:“孙大人是老爷生前的好友,公子去哪里,他会接受公子不假。可是他自身难保,如何能够保得公子周全?”
“也只有在他的身边,我才有可能有机会杀得了孟轲。”关山看向八娘说道,“不要说了,马上收拾东西,我们马上走。”
八娘听到这话,不由叹了一口气,然后转身默默地去收拾东西了。
天刚刚杀黑,南山就带着邢恺等人到酒馆后院的房间里去看望关山,可是推开门,发现关山的床已经空了,环顾了一周之后,发现屋子里没有任何换洗的衣服了,只有那些被抛弃的锅碗瓢盆。
南山看到这个空屋子,不由让人将酒馆的伙计找来,南山指着空无一人的屋子问道:“伙计,怎么回事?”
伙计看到这间空屋,也愣住了,他连忙说道:“大人,今天中午的时候,他们还在的,小的当时还给他们送了二十个馒头……二十个馒头??哎呀,当时小人还开玩笑说,他怎么会那么好的胃口,能够吃得下二十个馒头……没想到他们竟然是想要走,小人真是该死,竟然没有发现他们要走。大人,小人该死,小人该死……”
南山问道:“他们没有对你们说要走?”
伙计点了点头说道:“没有。如果小人知道他们要走的话,一定会派人到府衙去告诉大人你的。”
南山说道:“那他们是从哪里走的?”
“应该是后门。”伙计指着院子后面说道。
南山挥了挥手,然后说道:“下去!”伙计害怕被南山怪罪,如今看到南山竟然让自己退下去,不由松了一口气。
回到县衙之后,南山坐立不安,不停地走了走去。而在旁边的邢恺却一副悠然自得地笑着看南山,很自然地品着茶水。
南山说道:“邢恺你如今是本县的捕头了,你应该马上带人去将关山给我找出来。”
邢恺看到南山这幅样子,不由说道:“中午就离开的话,现在早就离开县城了,他往东南西北那个方向去,我们都不知道,如何找?而且以关山这般聪明的人,他又怎么会留下线索给我们找到呢?”
南山说道:“那我们什么也不做吗?如何向太子殿下交代?”
邢恺看到南山一副头痛的样子,不由笑着说道:“呵呵,第一件事情就办砸了。没想到?”
南山看到邢恺对自己出言讽刺,不由说道:“邢恺,你快帮我想想办法!若是找不到关山,那我如何向太子交代?”
邢恺说道:“我若是你,我现在就直接写信将关山失踪的事情告诉太子殿下。这件事情,不要隐瞒,原原本本地告诉太子。”
南山听完这话,不由看向邢恺问道:“为何?”
邢恺嘴角露出了一丝轻笑,他很平地看着南山说道:“太子殿下如此看重这个关山,那么证明关山十分有才华,如今关山失踪了,而且是不辞而别的失踪。你不觉得这件事情透着怪异吗?”
南山说道:“怪异?”
“很明显,关山不想投效太子殿下。”邢恺说道,“他如今身体才好转,就马上离开了枣阳,就马上离开,这就说明,他心里并不看好太子殿下。”
南山听完这话,马上摇头说道:“可是这些日子与他的交谈,在谈话当中,时时刻刻都透露出他对太子殿下的佩服和赞赏,这些绝对不可能是假装出来的。”
邢恺说道:“这不是更加怪异吗?既然佩服太子殿下,为何还要不辞而别?这完全不符合道理。换了你,你对太子殿下佩服有加,甚至还隐隐地将太子殿下认为是知己,你又得到天子殿下这般关照,你会不辞而别吗?”
第三百二十五章:关山(二)
第三百二十五章:关山(二)
南山马上说道:“自然不会。”
邢恺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这就对了。”
南山还是不明白地说道:“可是他现在走了,而且是不告而别,你说这是为什么?”
“也许他心中虽然对太子殿下佩服有加,可是心里却有着非走不可的理由。”邢恺看向南山说道。
南山问道:“什么理由?”
邢恺双手一摊,笑着说道:“我怎么知道是什么理由?”
南山马上说道:“你还笑?你替我想想,到底是什么理由,让他不辞而别?”他说着,忍不住在邢恺面前走了走去,边走边说:“到底是什么理由,到底是什么理由?”
邢恺看到南山一副抓狂的样子,忍不住笑着说道:“怎么?一向沉着稳定的南山,此刻竟然变成了这幅样子,这完全不符合南山你的性子。”
南山听到邢恺这话,猛地看向邢恺,发现邢恺还是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不由愣了一下,突然间他生气地说道:“有些事情旁观者清,你明明已经有了猜测,为何还不说出来?”他说着就到了邢恺的旁边坐了下来,虎视眈眈地盯着邢恺看。
邢恺说道:“关山姓关,是不是?”
南山马上说道:“这自然。”这不是废话吗?南山说着忍不住对邢恺翻白眼。
邢恺马上回给南山一个白眼,然后说道:“合肥郡守关敬,南山兄应该听说过吧?”邢恺看到南山愣了一下,不由笑着继续说道“倘若这个关山,就是关敬的儿子那么一切都说得通了。”
南山听到邢恺说关敬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已经愣住了。因为这个名字太熟悉了,他们三人还为这个关敬的忠义不屈,宁死不投敌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一方面南山敬佩关敬的忠义不屈,另外一方面,南山也为关敬的死感觉到非常的不值得。在他看来,一个腐朽的朝廷,不值得忠臣和能人为它殉葬。
南山说道:“你是说,这个关山是关敬的儿子,他因为父亲的死,对我们南唐抱有怨恨?是不是?”
邢恺听到南山的那一声“我们南唐”,他感慨不已地说道:“也许他并不认为他是南唐的子民,他如今还将自己当成是夏国的子民。内心里,骨子里……”
南山说道:“夏国洛阳乱了……你应该听说了,你觉得夏国还存在吗?”
邢恺听到这话,不由沉默了,好一会儿,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可是骨子里的东西不是因为某些东西不存在了,它就会消失。”
邢恺看向南山说道:“南山兄,你当日和我们争论的时候,说关敬死了可惜,我如今很赞同你这一句话。”
南山听到这话,不由苦笑了。
邢恺说道:“写信,将这些猜测都告诉太子殿下,我想太子殿下不会怪罪你的。”
南山思考了一会儿,还是写了一封信把关山失踪和对关山身份的猜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楚风。
此刻楚风已经人在寿春,他接到信的时候,本来因为忙了一宿,整个人显得精神不振,如今又接到这样一封信,他马上将和他同样累得筋疲力尽的寿春郡守史翎留了下来。这个史翎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不过因为是未战就降的孟轲,被孟轲看不起,很受排斥,和孟轲合不来,楚风来了之后,力排众议,仍然将留任寿春郡守。
史翎对楚风的知遇之恩,十分的感激,做事情更是尽职尽责,并且和众人一样改口叫楚风为主公。
“史翎,你可听过关敬这个人?”楚风看向史翎问道。
史翎不知道为何楚风会将自己留下来,如今听到楚风提到这个名字,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卑职认识他。他曾经是合肥郡守。”
楚风不由说道:“关敬为人如何?”
史翎说道:“忠义无双。曾经卑职也想学他一样,可是卑职却没有他这般勇气,因为卑职放不下太多东西,所以才苟且偷安地活着。”
楚风听到这话,不由摇了摇头说道:“史翎,你说错了。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死者是不需要对活着负责的,可是活着的人却要为所有活着的人和所有死去的人负责。这样的勇气,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史翎听到这话,一时间泪流不已,他喉咙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这么多天了,他虽然对楚风是敬佩有佳,甚至对楚风毕恭毕敬,那都是因为他知道楚风知道他的才华,他对楚风的感情是君臣之间感情。
可是此刻他觉得楚风是这世间最了解他的人。没想到,最了解他的人竟然是陆青。竟然是一个只有十七岁的孩子。
楚风看到史翎落泪,不由说道:“不要哭了,天下人都不懂你,我却懂你。史翎,我愿意当你的知己。也希望你不要将我当成是高高在上的主子。”
史翎擦干了眼泪,跪了下来说道:“主公,多谢主公!史翎有生之年,任凭主公驱使,绝不有负主公。”
楚风将史翎扶起来,然后说道:“你起来,不要跪着。以后没有外人的时候,你就和徐苏他们一样,称呼我为云清吧!”
“多谢主公!”史翎感激不已地说道。
“史翎,我也叫你的表字吧!”楚风笑着说道,“子鱼(史翎的字),想必你和那个关敬十分熟悉。”
史翎点了点头,然后一五一十地把他知道关于关敬的事情告诉楚风。
合肥郡守关敬,说起这个人,不免使人嘘唏。关敬本是兵部尚书,在五年前因为卷进了朝堂当中的立储风波,受到了牵连,被贬黜到合肥为郡守。他在合肥作为郡守,丝毫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怠慢。
合肥郡也在他的治理之下变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倘若不是前两年的干旱和蝗灾,那么合肥定然不会萧条的。
连续两年的干旱和蝗灾,朝廷没有减免半点税收,反而还要增加粮税,并且在年初的时候,还要大肆征粮,使得百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