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啸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多尔衮坐在正中的书案后面,在他左右两侧站着七八名满汉大臣,都一起看着面前挂着的一张巨大的地图,多尔衮道:“老郑,马尼拉在那里?”

郑芝龙从最后一位出列,来到地图里,指着最下面的一处空白的地方,道:“回禀摄政王,马尼拉应是在此处位置。”

几个人都互相看了一眼,显然对郑芝龙所指的地方十分茫然。

商毅亲自率领舰队,进攻马尼拉的消息,在南京并没有进行封锁,但在商毅出发之前,对清廷设在南京、杭州等地的情报网络进行了一次大行清洗,使清廷的谍报系统损失达七成以上,因此消息传递十分缓慢,清廷还是从《杭州时报》上才得到这个消息。而这时离商毅出发,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

就起来这已经是南京政府第二次对海外用兵,而在《杭州时报》上都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和详细的报导。清廷虽然禁止《杭州时报》在其统治区的民间发行,但在统治阶层,还是每一期都收集,以了解南京政府发生的重大事情。因此对这两次海外战争都十分清楚。

尽管这两次海外战争,南京政府是以保护海外华人的名议发动,但多尔衮心里当然清楚,这不过是一个托词而己,多尓衮怎么样也不会相信,商毅真的只是为了救出几个商人,不惜出动大军跨海作战,由其是在南北互相对持,双方正在努力的各自积攒力量,准备消灭对方的时候,白白的消耗自身的力量。多尔衮当然不认为商毅这是吃饱了没事干,但商毅的目地是什么?多尔衮确实猜不透。

另外对于日本,多尔衮到还听说过一些,有一定的了解,但马尼拉是什么地方,多尔衮就是一头雾水了,而清廷的汉臣中,知道马尼拉的人也不多,有不少只是听说了个一鳞半爪,其中还有不少是瞎编夸张的成份,有人说马尼拉是个小岛,也有人说马尼拉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还有人万历三十一年,万历皇帝派人到马尼拉去找金树的事情想起来了,也说绐多尔衮听。结果多尔衮也听了个糊里糊涂,总算是他还有几分见识,难到说商毅是到马尼拉去找金树去了吗。

后来从明朝的档案中到是找到一些关于南洋诸国资料。但这些资料记载都是汉语名字,有人说马尼拉是吕宋,也有人说是麻里,或三佛齐,还有人说马尼拉在锡兰,而在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些地方,因此多尔衮还是一头雾水。

这时范文程向多尔衮提戎,郑芝龙熟悉南洋诸事,不如把他招回北京来一问,或可知晓。因此多尔衮也立刻下令,将郑芝龙从天津招回北京来。

郑芝龙当然知道马尼拉的所在,因此也立刻在地图上指给多尔衮看。又向他详细解释道:“马尼拉乃是当地土语,位于南洋一个大岛上,离广州约有千余里,其岛名吕宋,前朝三宝太监七下西洋肘,其岛上有国名苏禄,建都于马尼拉。曾向前朝称臣,后西洋干系腊人强占其岛,灭其国,臣其民,改名菲律宾,其后更不归复前朝藩属之地,致今己有七八十年。”

听郑芝龙这么一说,多尔衮心里才有了一点谱,又皱皱眉道:“老郑,依你来看,商毅进攻马尼拉,是为了什么,难不成真的是为了保护海外商人?”

郑芝龙道:“回禀摄政王,依臣看来,泰西诸国也素喜中国之物,干系腊国内,其价可高于中国十倍,而干系腊人素喜经商,因而才强占马尼拉,以便与中国经商。而西洋诸国也多云聚马尼拉,经商贸易,干系腊人亦可从中抽取利润,其利极大,日进千金亦不为过,而商毅也素喜海外通商,因此保护海外商人亦为其目地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占领马尼拉,与泰西诸国通商。”

多尔衮点了点头,这么一来就说得通过,虽然多尔衮对发展商业不感兴趣,但也知道通商利大,那么商毅进攻马尼拉的目地,也就是为了通商赚钱,以増国有之用。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是准备吧。

想了一想之后,多尔衮又问道:“这么说来,商毅出征马尼拉,就是与干系腊人为敌。老郑,这干系腊人又是何许人也,依你看这一战又是谁胜谁负呢?”

郑芝龙道:“干系腊与佛郎机、红夷毛相同,均为泰西诸国之一,然其国势强大,在泰西诸国之中,亦首屈一指,其国人逞强好斗,目精于航海,善通火器,到是一个劲敌。至于商毅与干系腊一战,谁胜谁负,臣不敢妄言。”

其实郑芝龙对吕宋的情况也不是全部了解,所说的也有三分自编,但在场众人对吕宋的情况更是两眼一抹黑,因此对郑芝龙的话基本确信无疑。因此多尔衮又点了点头,他当然希望西班牙越强越好,这样就能多消耗商毅的力量,最好是和商毅拼个两败俱伤,又看了看两边站立的满汉大臣,道:“各位以为如何呢?”

阿济格首先站了出来,道:“这可正是一个好机会,商毅不在南京,远征什么马尼拉,大军出征,国内必然空虚,我们正好可以趁机出兵,进攻南京,一报当年南征失利之仇。”

多尔衮对此不置可否,环顾众人,道:“你们看呢?”

何会洛已经出列道:“摄政王,英亲王,奴才以为不可。商毅其人精通兵法,岂敢冒然领军,远征海外,怎会不会料到自已远征在外,我大清会趁虚而入,因此国内必然有备。而现在南北罢兵,尚不足两年,我大清的国力尚未恢复,新军赤未练成,一时之涧也难以再举大军。”

范文程也出列,道:“何固山所言极是,商毅想必也是预料到这一点,才敢大胆率军,远征海外。而且大军调备,需耗时数月,何况大军出向,难守机密,必为商毅所觉查,马尼拉离广州不过千余里之距,离南京也不过二三千里之遥,足以使其赶回南京坐镇。因此再行南征之举,还请摄政王三思。”

他这么一说,在场的几名汉族大臣也都纷纷附合。

多尔衮还在沉怜不语,但阿济格却有些急了,道:“现在商毅不在国内,我们不去进攻,难到等商毅平灭了马尼拉,回到南京之后,我们再发动进攻吗?”

范文程摇了摇头,道:“方才郑提督所言,干系腊人亦非等闲之辈,商毅若要取胜,亦非易事,因此我大清不妨坐守北方,观其成败,然后再做打算,总好过轻率出兵。”

其实这时多尔衮心里也十分矛盾,从战术上说,敌人的主将远征在外,国内空虚,确实是一个进攻的大好时机,但现在清廷也确实还没有做好大规模南征的准备。不仅仅是新军尚未完全练好,同时财政收入也是刚刚足够满足朝廷的开支,府库中也没有多少积蓄,没钱没粮,拿什么打仗。而且多尔衮也相信,商毅一定在国内做好了一切布置,如果冒然发动全面南征,确实过于冒险了一点。

但按范文程所说,就在北方坐山观虎斗,让商毅去和干系腊人拼个两败俱伤,多尔衮也觉得一厢情愿了一点,他毕竟是精通兵法的人,虽然郑芝龙说干系腊人的实力很强,但说法过于含糊,研究是怎么一个强法,到底有多少兵力也不知道,因此能不能逼得商毅两败俱伤也还未必可知,对这一点,并不能盲目乐观,多尔衮可是一点也不敢轻视商毅的实力。

这时谭泰出列,道:“摄政王,依奴才看来,就算无法发动南侵,但趁着现在南京空虚,出动一支人马,夺取几个城池,还是做得到的,若是无所做为,也未免太浪废了这次机会。”

谭泰的这个建议到是和多尔衮考虑的有些一致了,虽然不能发动全面进攻,但发动一两场人数在三到五万规模的局部进攻,如果能够趁机打几个胜仗,或者在商毅的统治区内劫掠一番,对于提高清廷的士气,也是大有好处的。否则就这么看着商毅出征在外,清廷却什么也不做,这也未免太没用了。那么现在应该考虑的就是,这一仗该怎样打,选择从那里动手的问题了。

因此多尔衮也点了点头,道:“谭泰的主意很好,我看就这么办吧。阿济格,你和何会洛、谭泰商议一下,这一次应该怎样出兵,需要发动多少人马,然后马上上报给我。”顿了一顿,多尔衮又道:“立刻传诏,让洪承畴带领两支新军,回京入对。”

其他人见多尔衮已经下令,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各自叩头退下。

第273章 不解(下)

众大臣们退下之后,多尔衮也不禁敲了敲额头,只觉得头疼欲裂。现在离南征全部结耒,已经过去了一年半多的时间,清廷内部的秩序,到是都基本正常。在几名汉族大臣的努力工作下,各地的农业生产也都在慢慢恢复中,百姓开始定居,开荒、种田,因姑今年国库中多少也有了一些收入,至少文武官员的俸禄都供应得上了。

而且多尔衮也已经下令,停止了圈地令和投充法,也有利于国内环境的稳定。当然实际上该圈的地也差不多都圈光了,而且圈到土地的八旗贵族,也都已经逼迫大量的百姓充为自己的包衣,因此对多尔衮终止了这两项法令,也并没有多大的扺触,而逃人法,剃发令等法令还继续执行,并且仍然禁止汉人入关,进入清廷的所谓“龙兴之地”去开荒垦田。

只是现在虽然不打仗了,但清廷的军费开支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一来是因为要养着近百万军队,是一笔庞大的费用,二来还要大造火器,因此按目前这样的发展速度,想要再度举行南征,致少也要等到五六年,甚致是十年之后。

但现在清廷在准备,南京方面同样也在准备,而南方和北方相比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虽然多尔衮不懂发展工商业的重大历史意义,但有一点他是眀白的,那就是经商来钱快,因此如果双方拼发展速度,清廷是绝对拼不过南京。

而且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清廷也得到证实,商毅确实在大力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每年从中获利极大,仅海关税入可以高达千万两白银。虽然多尔衮对这个数字还有些怀疑,但今年他刚刚得到的另外一个数字却是无可质疑的,那就是在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时间中,在南北贸易中,清廷花了三百多万两白银,用于购买南方的商品,而清廷向南京卖出的商品,还不足五十万两白银。

虽然今年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南京政府每年致少要从清廷赚去二百五十万两以上的白银,是铁定的事实,其实早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就有人向多尔衮上言,停止南北贸易,以防清廷的白银外流,以资助敌国。多尔衮将这一提议交给大臣们讨论,但却遭到了众乌大臣的反对,由其是一些满族大臣,反对犹为激烈。最后只好作罢,而上言的官员也被革职。

因为南方流入北方的商品多为高档消费品,如瓷器、玻璃品、丝绸等等,都深受八旗贵族的喜爱,是代表身份的像征,比如大尺寸的玻璃镜,都要摆放在正堂显眼的位置,让来人一眼就能看见。而尺寸当然是最大越好,如果谁家能有一面一人大小的玻璃镜,绝对是当传家宝一样供着。如果家里没一面镜子,自己都觉得丢人。因此八旗贵族也成为南方商品消费的主力,也不怕花钱。而一但停止了南北贸易,也就意味着断绝了这些商品的来,八旗贵族当然不愿意。

而在另一方面,也是以范家为首的八大皇商努力运作的结果,因为清廷的南北贸易都是由他们八家垄断,南方的商品在北方销量极好,而且利润极大,因此八大皇商都不希望停止南北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