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月东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翎笑着摇摇头,这些与他们离得太远,一时也说不清楚。

“这下面还有,”赵毅成说道。“这个还是说边饷的,说是要改折南京仓粮一年助边。还有这个,”

赵毅成说道:“这个对我们可能关系较大,开海运通饷辽东。”

苏翎与郝老六连忙细听,这海禁可是很久了,朝廷这一开禁,他们原来计划的海船便可以提早议一议了。赵毅成边看边说到:“这是户部的朝议。说是以辽东形势日趋危急,兵饷缺乏,又议开海运饷辽。当时议行登、莱海运,山东巡抚李长庚说:自登州望铁山西北口至羊头凹,历中岛、长行岛抵北信口,又历兔儿岛至深井,至盖州,剥运一百二十里,至娘娘宫登陆,至广宁一百八十里,至辽阳一百六十里,每石所费不过银一两。户部会议最后通过,皇上也允了。”

苏翎说道:“现在是来不及了。也顾不上这个,等到冬天,再好好商议一下这海禁重开的事情。下面还有什么?”

赵毅成又看了看,说:“一个是户部发银二十万两,慰劳辽东前线吏卒。还有就是,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九月开始加征辽饷,在全国施行。”

“还是钱的问题,”郝老六说道,“这辽东未必就找不到别的法子?”

苏翎笑着说:“你当都是咱们千山堡这样的?那些兵马可是没银子不会动的。”

郝老六说道:“这些东西听起来,哪儿象是朝廷的兵马?倒还不如一家大户的家丁,怎么使唤都行。”

这朝廷是盘大棋,不是谁都能下的,如郝老六等人,自然不会知道其中的难处,仅皇帝难做这件事,就万难理解。

“这最后一个,是兵部员外郎董承诏写的辽东战事六难:一、将多而难调。二、兵弱而难用。三、饷久而难继。四、后金狡猾而难制。五、地险而难攻。六、助寡而难恃。”赵毅成说道。

“这不是废话么?未必这些官老爷才知道?”郝老六说道。

“辽东在朝廷那儿,本就是个偏远之地,”苏翎说道,“不出事是没人问的。这出了事,才有这些聪明人冒出来。”

“兵部若是都是这号人,我看也没什么用处。”郝老六说道,“那刘大人便是这样的么?”

苏翎笑着说:“人家论的是做官,可没说要什么打仗的本事。这是两回事。”

几人笑罢,将这些消息又回复了一遍,苏翎说道:“朝廷看样子是下了狠心,要解决这努尔哈赤了。这对我们有利,不过,辽东兵马的战力难料,胜了于我们无益,败了,我们便会独自面对努尔哈赤的兵锋。”

郝老六与赵毅成都严肃起来,这情形虽然不是眼下即将发生的,却肯定不会太远,形势难以预料。

“我们如何应对?”

“保存实力,趁机扩展。”苏翎说道,“对努尔哈赤依然要想办法限制其扩从力量,但眼下也不能将其逼急了。剩下的,都要看辽东这次战果如何。最好还能像清河堡那样,不论哪一边胜败如何,我们都能扩大实力。只有实力,才是立足之本。”

这次议论,可以说定下了日后千山堡的位置,在辽东与努尔哈赤之间如何保持平衡,如何不被任何一方碾成齑粉,是要万千小心的计划,并且,还要一些好运气才好。

这一晚之后,赵毅成的哨探队伍重点放在了辽阳一带,除了在牛毛邬一带保持警觉,其余的全力打探辽东军情,这与努尔哈赤所作一模一样,甚至在没有开站之前,双方哨探就开始相互拼了起来。

一切,都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撕杀,要看哪一方流的血更多,哪一方砍下更多的头颅。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第九章 未来基石

千山堡秋收之后,在农事上便没有多少可做的了,不过是整理一下窖藏,翻晒陈年旧粮之类的扫尾事宜,接下来则是猎人们开始忙碌的阶段。冬季的严寒需要足够的肉食弥补热量的散失,趁着这个机会,千山堡的猎人们分组行进于四周深山密林里,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千山堡预警哨探的密度,而密林里四处布下的陷阱、套索,也足以令潜入者举步维艰。再加上四下往来巡视的骑兵马队,整个千山堡都处于一张大网之中,即便辽东与后金彼此磨刀霍霍,暗地里不知将对方杀死多少回,这处于中间偏远地带的千山堡,暂时还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以至于苏翎有时间去处理一些堡内的闲事。积累下来的事务足够使苏翎忙于应付,但很快,苏翎便意识到这是个愚蠢的办法。随后苏翎仅召集所需人员商议处置原则,放手让人去自行解决,不再插手具体事务。千山堡诸多杂事很快便得到妥善处理,而正是这样的处置,暗暗地形成今后成为定规的一系列标准。

千山学堂也是其中之一。陈芷云被苏翎鼓励尽情发挥之后,很快便制定出第二批学员的招收计划。赶在下雪之前,千山学堂的第二批学员就将进入这种前所未闻的学习之中。这批学员共计三百人,都是来自附近的村落,其中八十名约十岁左右的孩童是来自浑江渡口北岸的女真村寨,而术虎从海西、东海也送来三十多名。令苏翎略感意外的,是这些孩童的父母格外开通,几乎没费多少口舌便同意将孩子送来,有些甚至还带来一些山货土产作为谢礼。尤其是术虎送来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当地部族首领子弟,自然谢礼也格外厚重。这相比之下,那些汉人村子却没这么爽快,即便是送来了,也多少显得不以为然。若不是讲明还要学习种田等技艺,怕是还要少上小半。读书除了认字以外,对这些村民来说没有别的好处。明朝的百姓经多年的惯性,一直将读书作为科考当官的代名词。而官是什么?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与百姓毫无关系。虽说科举制度让不少贫寒之家也能以文章登上龙门,可毕竟属于罕见之事,对于吃穿尚不能自足的百姓,那是虚无缥缈的想法。但女真部族不这么想,汉人地区发达的农业、手工艺等是他们一直想要学会的,不过是没有机会,而海西一带,多数部族都处于游牧生活向农耕转型的过度阶段。这千山学堂的消息正暗合了那些首领们的想法,要知道这些部族之所以能在战乱之中得以保存,不仅仅是善战或是顺服,那些首领都具有一定的远见,地位不是凭空而来,本事才是力量的来源。

千山学堂的事务在苏翎与胡显成等人聚集在一起时,足足商议了三天,总算是将苏翎一句半句的透露中理顺了办学宗旨,这之中自然少不了陈芷云的某些想法,而胡显成在课程的安排上初步显示了管理城市的熟练程度。第二批学员进入的同时,第一批学员则进行了分化。在前面的学习中呈现出某些特长的学生被单独划分,诸如农事、工匠等学科粗见框架,每一个班级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探讨过程。鉴于此时大多数的技艺都属于直接动手而甚少理论教学,所以这课程几乎都是在实际操作中慢慢透进学员的头脑之中,有些孩童已经出现一定的天赋能力,至少能在短期之内与授课的师傅不相上下,并且在苏翎的鼓励下,这些略显专长的学员开始独立思索有关题目,甚至还试着参与几个不同学科之间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比如说一种弩弓,按苏翎的要求是必须小巧结实耐用,便于修理,所费材料不能过于稀缺,且要求连发,射程要远。这是基于骑兵杀伤力的一种提高需要。在参考了几部明军所制弓弩以及考察了千山堡内已经制成的大型床弩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学员们已经制作出几部不同式样的样品,当然,授课的工匠师傅的指导亦不能忽略。这部弓弩并不算是很高明的发明,但其可连射三箭,在三十步之外可以洞穿薄甲,且大小刚好可放进革袋之内。一试之下,连郝老六都连声称好,并立即要求加紧打造,最好能每个骑兵都配上一部这样的小弩。

这些仍然是半大孩子的学员受到非常的奖励,不仅每人的家里得到一匹布,一石米,还在千山学堂的晨会上当着全体学员的面进行表彰,并将名字刻在千山学堂的墙壁之上。这样的鼓励激发了本就属于孩子们的想象里与创造力,学会了基本功的学员们甚至异想天开地提出过造船的建议。这当然暂时还不现实,千山堡也没有地方实践,苏翎鼓励了这些提建议的人,并说明年春天鸭绿江通航,便可以到浑江口码头处修筑一所试验性质的船场。这些建议不论是否可行,都不得受到讥讽,这是苏翎特意强调的。在目前的形势之下,这些刚刚焕发出创造力的学员,被苏翎引导着在军事器械领域里转移着大部分的精力,这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显露威力。

至于海西东海一带,以及浑江北岸的那些子弟,苏翎并没有藏私的想法,甚至分组都没有任何满汉之分的标准,这些在千山堡没有存在的市场。但特别的是,苏翎会抽出时间,对那些部族子弟单独授课,讲述一个关于未来世界的想象传奇。让这些初步学会读写汉字,并比别的孩子多出一些首领视野的部族子弟们完全迷上了苏翎所描述的未来。对于固定习性较少的女真族孩童,接受一种新观念要相对比汉族子弟更快,这是各自环境的逼迫,想改变生存环境的人会对孩童影响更大。苏翎便在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之间尝试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而在尝试过程中,苏翎深深体会到没有一种理论上的支持,实现起来会有多大的障碍。苏翎所作所述,虽然目前没人反对,那是因为还没有足以抵消千山堡目前生活状态的力量出现。既然过得好,苏翎说什么便是什么,而要千山堡民众都能达到苏翎心中的某种标准,还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建立起来。但,眼下苏翎没有时间,或者说仅凭苏翎一人之力是无法做到的。而千山学堂也可以说是苏翎在这种有心无力的状态下的某种尝试,此时的效果正慢慢呈现出来,而苏翎也在一旁细细观察,相信这些学员之中,会出现能够帮助他实现目标的人。

以千山堡武力作为生存的基础,以千山学堂作为日后发展的源泉,这种布局已是能够实施的各种想法中最为简陋的一个。关于千山堡或者说千山堡人日后的发展,怕是连苏翎本人多少也有些模糊不清,郝老六、胡显成等人也是如此,一切都要等日后才能得以证明,但曙光初现的念头,还是在每个人的心里久久浮动。

【谢谢阅读本书的读者,如能推荐、收藏,苏潜万分感谢】

【此地新书毕竟以数据为导向,苏潜也不能例外。此书大部分设立的场景都会有相应的史籍记录,算是半真半幻的写法,若能对历史产生一定的记忆,便是苏潜的初衷,而随后故事情节的发展,倘若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则是苏潜的最高目标。】

再次致谢您的阅读!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第十章 兵锋初显

在赫图阿拉与众大臣、旗主以及贝勒们说腻了显赫战果的努尔哈赤,似乎终于记起了宽甸一带的小刺。后金境内的粮食已收获完毕,那些八旗旗丁们大多也正闲着无事,这使得这根小刺不舒服的感觉总算上升到后金高级武官们的大脑之中。

海西、东海一带零星传回的消息并未抵达努尔哈赤的案头,类似的骚乱、叛逃并不仅仅是辽东卫所的专利,认真追究的话,八旗兵便不用再有一刻消停。那些偏远地区仅能算做努尔哈赤的后备粮仓,再加上附近本就人烟稀少,能与努尔哈赤匹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