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段话,让王韶大为震撼。
大半天后,王韶问道:“郑公,会很憋闷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刚则易折,故老子说上善若水。快意恩仇,当时也许快乐了,可是往往后祸无穷。有几人快意恩仇,最终能得善报,还能做出大事业的?有时也觉得很屈,不过看着国家与百姓一天天变好,心中觉得也值。”
有,司马光,司马光随后的各个党争大臣,还有明朝的士大夫们。快意恩仇了,打脸又踩人,是爽了,但不可能将所有政敌斩草除根,不要斩草除根了,以宋朝的制度,那怕弄死一个士大夫,都会捅破了天。这些人有东山再起之时,又会怎么做?
因此,无论是谋政,还是做人,得要学会包容。
王韶在凝思。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况且此时王韶思想已成熟,想让学习郑朗这种谦让,那是不可能的,但郑朗这一番开导,能让他以后面写奏本时,收敛一点,郑朗也就达到目的。
郑朗继续批阅各地奏章。
真正宰执的能力非是在写多少进谏,而正是在这个奏章一笔笔朱批上。因此看不到王旦、房玄龄、杜如晦、戴至德等人说过多少话,仍却被时人称为贤相。
大家以为郑朗今年要折腾,还会折腾,不过今年会将银行监扩股消息放出来,用此抵消,但也只是今年,自明年起,就得必须“无为而治”。旱灾啊,郑朗也怕。若那时还在骚动,整个改革有可能全盘毁掉了。
王韶忽然抬起头,道:“郑公,我有一不解,能否问一问?”
“可以问。”
“罗兀城,郑公似乎未置与否,我猜测,难道是郑公不想经营罗兀城,而腾出手来,让朝廷能专心让我经营河湟?”
“你说呢?”
“我真的很惭愧。”
“无妨,河湟仅是一次开始,一旦到收复西夏之时,你我有可能就会合作了。”
“是。”
正说着话,一名太监来到中书,大声问:“谁是西北王韶,陛下召见。”
“我是。”王韶道。
郑朗低声说道:“你也是进士出身,经营河湟,便宜行事,陛下一直不怪,但便宜行事,却不能对陛下撒谎。”
王韶还不明白吗。
召回来,还不是为了那一顷田。
被太监带进皇宫,其实无论郑朗或是赵顼,都是第一次看到王韶,赵顼十分好奇,看了王韶好一会儿,问道:“王卿,朕问你,你于秦州倒底开垦了多少营田?”
郑朗刻意提醒过的,王韶立即伏下,说道:“陛下,迫于李师中之逼,臣撒了谎,还望陛下恕罪。”
“多少!”
“陛下,一共近八千余顷。”
“怎么又多啦?”赵顼茫然,这个一顷与八千顷相差太大了。
王韶不敢作声。
赵顼气得哭笑不得,走了几步,问道:“那你为何又向朕坦白?”
“陛下,臣刚才也与郑公说过,臣打算不久后与俞龙珂相会,若能将他招降,收复河湟就能如虎添翼,明年就可以收复了。朝廷财征吃紧,不得不营田市易以替陛下分解负担。然许多士大夫不同意,臣只能那样……但臣绝不敢欺骗圣上。圣上是君,臣子欺骗君王乃是欺君之罪,这才说了。”
赵顼再次气得哭笑不得,再耍滑头,也不能将八千顷营田变成一顷。就这个一顷,还与几个羌户扯皮呢。但这一句让他十分开心,下面大臣吵,颇为正常,这几年改革,吵得赵顼都头大了。这个问题不大,有几个大臣没有私心的,关健他听到王韶的忠心。边臣不需要忠于郑朗,文彦博,王安石,冯京,但必须要忠于自己。
大半天说道:“你那一顷地也太过份了。”
“臣有罪。”
“是有罪,朕看在你为朕分担忧愁的份上,这次且饶过你,望你以后戴罪立功。”
“喏。”
“起来吧,与朕说一说河湟。”
“喏。”王韶站起来,后背上起了一层冷汗,心里想道,幸好郑公提醒。
但君臣这一番交谈十分开心,赵顼还留王韶在宫中吃了晚饭。第二天王韶带着那副盔甲回陕西了,冯京问赵顼:“陛下,王韶如何说?”
就不信了这个邪,当真一顷地。
“冯卿,王韶向朕全部解释过了,营田事小,河湟事大,多年改革国家弊端,侥幸国家运转正常,冯卿就不要再多事了。”赵顼为了支持王韶,还派了一个大和尚配合王韶。
大和尚到智缘,善医察脉,知人贵贱、祸福、休咎,每言辄中。京师许多士大夫争相造访,或请其诊断父母脉博,或者判察其子祸福,所言若神。王安石对他十分相信,王珪却持着怀疑态度。
实际就是一个懂医术的超级神棍。
调到河湟乃是因为哪里佛教气氛十分浓厚,会对王韶有所帮助。能将京师士大夫都骗到了,况且小小的西北诸蕃。结果瞎药、结吴叱腊、俞龙珂、裕勒藏、纳克淩结与巴勒淩结等族帐,皆让这个大和尚骗得晕头转向,对朝廷拉拢起到极大的帮助。不过次年因功狂傲,与王韶发生了冲突。
那是后来的事,听到赵顼派这个神棍去西北,郑朗暗中竖起大拇指,这可不是郑朗的主意,乃是赵顼的想法。郑朗也猜错了,也非是赵顼主意,还是那天晚上王韶的请求。
但知道河湟真相的不多,更不知道明年就会动,朝中正关注着涝灾。
自入夏以来,全国多雨,许多地区出现严重涝灾,这个不要紧,只要黄河不出事,危害不大。但自六月起,黄河水势越来越高,朝廷不得不调精通水利的田瑜下去视察。田瑜是河工的主要负责人,下去看过后,写奏折禀报,虽河堤暂时无妨,然水势浩大,须开堤泄杀水势。朝廷同意。不过人烟越来越稠密,即便设了泄洪区,平时轻徭薄敛,真到泄洪时,百姓一起阻拦。还有黄河好几年未出事了,朝中一些大臣也有争议声。修河工花了近三亿缗钱帛,动辄泄洪,要这三亿缗钱帛有何用?
冯京与言臣刘挚、杨绘带头反对。
郑朗冷哼一声:“诸位,不能因私废公,对于水利,诸位皆没有田瑜精通,并且田瑜一向爱民如子,若非得己,决不会提出来泄洪之举。若阻拦,出事后你们谁来负责?”
这一年,若不是黄河河工,情况很糟糕的,史上先是大名府第四,第五埽决,漂溺数县。后是澶州曹村埽决,又淹了许多房舍。接着郓州又河决。可想这一年黄河带来了多大伤害。
对水利,三人皆没有发言权。
于是田瑜强行打开泄洪区,暂时将黄河水势缓了下去。然而雨水一直不停息,到了八月,进行了第二次泄洪。又再度引起争议声。而且东南水灾也很严重,两浙许多围田,圩田一起淹没,溺死了一些百姓,也导致全国粮价上涨,秋后每斗米自去年不足五十文涨到九十多文。但这给了郑朗一次良机。
旱灾到来,马上就要准备蓄粮了,得有一个借口。不能说马上大旱来临,那自己岂不是妖怪!现在这个借口就来了。
正在此时,河湟终于悄悄拉开帷幕。
第八百七十二章 河湟(五)
王韶回陕西后不久,以案边为名,只带着几名亲卫,自古渭城驰向西南,也就是渭水的源头,俞龙珂大本营,与俞龙珂会面。类似的事,种世衡做过,范仲淹与郑朗也做过,性质不同,郑朗带的侍卫很多,只有种世衡带的侍卫最少,但那是在国内。俞龙珂所在之地是在渭源(西渭城西侧渭水源头一带称为渭源),至今并不属于宋朝统治的地方。这一行,虽提前双方派使者相互来往,可逼得王韶亲自前往,说明以前会谈并不是很顺利,其实担当着极大的风险。
若比,只能与汉唐那样人物相比,比如郭雪夜会乌质勒,不过没有做成好事,其夜大寒,雪深风冻,乌质勒会罢不胜寒苦而死,其子娑葛谋兵欲攻,副使解琬劝元振夜遁形,元振不听,明日亲入虏账,哭之甚哀,娑葛感其义,复与元振通好。
或如霍去病,浑邪王与休屠王投降汉朝,在黄河边发生内乱,霍去病仅带着几个小兵,冲过黄河,让二王平息叛乱,将五万匈奴人带到长安。
这些都是光照千古的英雄事迹。
但在宋朝则没有了英雄。
就连郑朗也不敢替王韶声张,弄不好不是相帮王韶,而是害了王韶。
俞龙珂闻王韶亲来,感到意外,只能接见,王韶正色谕以成败,两相会谈,比较欢悦,当天俞龙珂留王韶宿。王韶袒然住下,安然入榻。俞龙珂这才放下心中的担虑,派豪酋随王韶去秦州观摩。然后主动率文人小说下载其属十二万人口内附。这仅是他帐下的部民,其影响的蕃人与羌人更多。又上书道:“平生闻包中丞乃是朝廷忠臣,乞赐包姓。”
在西北影响最大的不是包拯,一是范仲淹,二是郑朗。
但范仲淹活动的范围是在延州与庆州,对渭源蕃影响最大的还是郑朗,无论是在泾原路对蕃人的安抚,或者取消蕃汉不得联姻的禁令,俞龙珂起初也想请赐姓郑,王韶直觉感到不好,婉言相劝,俞龙珂这才改乞赐包姓。因为包拯曾来过陕西,作为转运使,多有善政,影响力仅次于范郑。
赵顼如其请,并且与瞎毡内附不同,没有驻军权,没有管理权,没有人质入内,名为内附,实际仅是一个盟友。俞龙珂内附,不但让诸酋东抵秦州,还允其朝廷开通道路,前往渭源,也让出部分的管理权与驻军权。依然是羁縻性质,但至少比南荒那些羁縻州管控强度要高得多。于是赐其名为包顺。
不知道王韶的计划,也就不知道俞龙珂内附的含义。
八月到来,黄河水势依然浩大,田瑜要第二次决堤泄洪,士大夫们还在争议,并没有太关注。
赵顼知道。
王韶能得到俞龙珂,不仅有王韶之功,还有王安石力保之功,而王安石之所以力主王韶之议,又有一个人,他的儿子王雱,很早以前,在王雱十三岁时,得秦州兵卒言洮河事时就对王安石叹道:“此抚而有也,使夏得之,则敌强而边患博矣。”
这句话让王安石记忆犹新,后来西夏势力南下,再加上郑朗的想法,这才力顶朝堂士大夫的反对声,竭力对王韶支持。王安石执政后,王雱多替其父出谋划策,不过因为他是执政子,有所避讳,不好当选。王雱对王安石说:“执政子虽不可预事,而经筳可处。”
王安石为其造势,将其所撰文章雕印,贩卖于市,邓绾与曾布又在赵顼面前力荐,赵顼召见面谈,授王雱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
对于王雱,郑朗也曾关注。
史称其为人剽悍阴刻,无所顾忌,那肯定是过了的。
但其政见可能因为岁数轻,比较激进,又是王安石的唯一儿子,郑朗中庸平衡,试图让司马光稍稍走快一点,王安石则走慢一点,王雱却在前面拉着父亲小跑。
也没有怪王雱,年轻嘛,往往就是冲动。
富弼与蔡襄、欧阳修皆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不过后人拼命抵毁,过了,但王雱确实有不对的地方,其人气豪,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就是不可一世。朝廷一直想授命,不愿做小官。现在成了帝师,才勉强的出来。
且极有才情,嘴巴功夫了得,郑朗与之辨,只能打一个平手。包括郑朗刻意让他随大小苏磨练,大小苏皆感到头痛。赴任后一,豪情万丈,作策三十余篇,极论天下事,又作数万言《老子训传》与《佛书义解》。
因其醉于政治经学,平生未见其诗词,于是有人耻其不会作诗写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