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其他的要求,若是其他的要求,比如来一个小型的改革,或者自己替什么人求一个不痛不庠的官职,赵祯会毫不犹豫答应下来,甚至在不动所谓的祖宗制度下,在杭州就可以干涉一些朝政,例如对范仲淹在江东举措的支持。
因此,自己数次要求防范,与布置一些措施预防李元昊,朝廷却在迟疑不决。正是触犯这种底线的缘故,又与一群文臣求和心理发生冲突。
叹了一口气道:“打吧。”
“打什么?”
“打仗,几十万人的大会战,一战是几十年几百年。”说着,郑朗一挥衣袖,走了出去。
还要安排,从莱登二州调来的工匠,让他们喘一口气,送他们回家,过一个新年,再将他们调回来。
以及这些倭女……
又摇头。
诸位乡绅迎了过来。
他们派出不少人,不会傻呼呼地向倭人通风报信,可自家主人要悄悄说一声的,全部得到了真相。然后用一种仰视的眼神看着郑朗。
无论郑朗怎么将自己所作所为贬低,种种神奇的表现,也使他身上披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郑知州。”一起弯下腰施礼。
这就好办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从现在起,自己可以办一些实事。
“不用客气。”郑朗抬了抬手,来到船边。
神马的郡主在两个侍女扶持下走下船,来到郑朗面前,双手交叉,弯腰施礼,不是倭人的礼,是唐朝的万福礼演变的,倭国留下太多的唐朝印记,插花、倭刀、茶艺、榻榻米、礼仪、称喟、假字,包括语言都有许多唐朝官话的音节,宋朝的商品,如今还称呼为唐货,不是宋货。
然后说了一些什么,郑朗是听不懂的。
通译翻译道:“延子郡主说她在她们国家,早就听说郑知府大名,今天一见,三生有幸。”
“不敢当,你对她说,若不嫌弃,我想请她到茶馆一叙。”
通译又翻译回去,然后又说道:“郡主说她欣然从命。”
将这个小郡主带到一座雅致的茶楼,得商议,不然这近千名倭女到处借种,一女要借十七八个,不但船上会乱了,整个杭州也会乱了。想像一下,一千名女子散开,会幅射多大范围,然后揪着来往俊俏的后生,说话又不懂,于是牵手解衣,甚至就在路边……
朝堂上的言臣会将自己生吞活咽!
吩咐“大伯”端上来香茶,郑朗问道:“请问延子郡主为什么想起来到我们中国?”
这个小郡主忽然伏下去,流泪叽里哇啦地说了几句,翻译再次翻译:“小女子的叔父在我们国家听到君的大名,以及君的智慧,对郑君敬仰十分,故派小女子来到贵国,与君一见,请求君相助,小女子将会以身相许,如君不满意,叔父还会从我们国家挑选几名最美丽的处女服侍郑君。”
“你起来说,你叔父是什么人,还有,若有请求说出来,你我两国自唐以来,一直交好,如果能帮助,我必然会帮助贵国。但帮助不了,我也不会答应。至于那个以身相许的什么,千万不要说。我有妻有妾,一家人很幸福。妻子无过不能出之,你是郡主,又不能做我的小妾。”
“只要郑君相助,小女子愿意做君的小妾。”
这都是什么呀,郑朗道:“郡主,你不懂我朝规矩,小妾也是侧妻,可没有地位,生的子女是庶出,丈夫可以任意将小妾转让给别人,陪别人侍寝,甚至将她卖掉。这就是小妾,你愿不愿意?”
延子犯难地看着通译,通译点头。
她不敢作声了。
实际郑朗不会将小妾当成小妾的,在他眼里,杏儿四儿她们一样重要。不过就是这个小郡主愿意,他也不会收留。与历史无关,指不准以后为了矿藏的事,与倭国皇室会翻目成仇,何必要夹杂一个郡主在里面。
道:“坐下说,为友情我也会相助的。没有友情,就是你做了我女人,我也是虚情假义,反而害苦了你。说吧。”
“小女子的叔父是天皇陛下,可是我们天皇陛下……”又抽泣起来。
郑朗挥了一下手道:“别说了,王内侍刚才已经将你们国家一些情况对我说了,你听我说。”
“敬听。”
“我朝政策是以和为贵,比如我朝南方的大理,是蛋丸之地,可我朝一直不收复它。这个政策与唐朝不同的。包括你们国家的国政,就算我不顾后果,向我们陛下进谏,陛下也不会听。陛下听,大臣也不同意。”
“你们陛下……”
“我们陛下是陛下,与你叔父性质不同,那是集思广益,对大臣的尊重,不得多想。听我说,但这件事也有办法解决。先从你们内部开始。”
说着跑出去,找了几十块石子过来,放在桌子继续道:“你们国家是岛国,要么向高丽扩张,高丽有契丹人护罩,若动高丽,你们国家又会象唐朝那样,大败而回,那么你叔父地位更危险了。只能从国内着手,国内是那几个岛,是那么多百姓,这是一杯水,盛满了还是一杯水。要么你多喝一口,要么他多喝一口。可你们国内是什么动态呢?你们国内的武士集团……”
放下几十块小石头,道:“他们势力很弱,可一旦集合起来,却比任何势力更强,是不是。”
这个小郡主点了一下头。
“还有四大家族,藤原,平氏,源氏,橘氏。”郑朗看着手中的石头,最大的一块摆成了藤原,其次的两块摆成了平氏与源氏,剩下两块小一点的,择了一块摆成了橘氏,问:“是不是?”
“是。”
“然后是你们皇族。”最后一块石头摆上,很可怜,居然没有藤原家三分之一大。
但这个小郡主还是点头。
“你们国家一杯水,喝的人正是这些人。若没有意外,武士集团会继续茁壮成长,四大家族拥有更多的资源,也会缓慢成长,他们要喝更多的水,那么你们皇族会成了什么。”一挪石头,将最小的一块石子取代了现在皇族的位置。
“故小女子央求郑君相助。”
四大家族中源氏与橘氏、平氏也是来自皇族后裔,但分开了就不能算作真正的皇族嫡系,真正的皇族被倭人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没有姓氏。因此源氏、平氏与橘氏同样也让皇族成员感到不舒服。
“你不急,我不是在帮助你吗?你们皇族想强大,就必须从他们手中抢水喝。怎么抢水,让他们势力削弱,可以授意让四大家族与武士集团开战,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两方力量削弱,你们皇族君权才能收回。还有,让我看一看,要么我用保护财产的借口,派一支军队过去,伺机相助。”
“谢过郑君。”
“不用谢,即便派军队,也不会多,一两千而己,多了大臣又会反对。”郑朗摇头,心中暗笑,真要派出几万大军过去,恐怕这个天皇又要胡思乱想。但这个小姑娘却不懂的。
“一两千人哪。”果然,这个郡主万分失望。
“没有办法。不过我还送给你叔父一份厚礼,本来我朝缺少木材,你也进了城,看到杭州有多大,但仅是杭州,京城是杭州的数倍规模,需要大量木材,因此我授意下,派了使节到贵国看一看,买一些山地,自己伐木。可是贵国招待很隆重,让我惭愧万分。你父皇提出需要五分之一的礼单,无妨,礼单归礼单,这五分之一的财物,另外筹备,当作第二份送给贵国的礼物。”
“谢过郑君。”这个郡主再次伏下,二十万贯的货物,是以宋朝物价计算的,运到倭国,价值会涨两三倍,这次出手,十分大方。但从感情上来说,此时的倭国对中国十分眷恋,不但王昭明以使节身份前去,普通的海商过去,倭人同样抱以热烈欢迎。
至于郑朗的想法,只有他一人知道了。
延子又说道:“小女子临行前,叔父也给了小女子礼物,带给贵国陛下,以及郑君。”
说着对通译吩咐一声。
通译离开,延子又盯着郑朗看,从长相上看,一开始也未必很满意,但坐下来细看,忽然脸红起来。
有人身上的魅力,同样让人感到心动。
论气度,天下间有几人及郑朗?
一会儿通译带着两名侍女过来,手中拿着几个盒子,延子将盒子打开,是海珠,给赵祯的是一对一大一小玫瑰色海珠,大者近一斤重,小者也有近半斤重。
但不算最大的,市舶司曾遇到一只奶白色海珠,重约五斤,价值可谓连城。不过这对珍珠色泽明亮,颜色光洁,又这么大,算是很珍贵的礼物。
还有一对约三四两重的大宝蓝色海珠,送给郑朗的。
郑朗想了想,笑纳了。不是纳,自己不会留下,会贻人口实,但会有用场。
道:“谢过贵国天皇陛下,此外我还有一件事与郡主知会则个。与你同行的有近千女子,我朝礼教严谨,我又是读儒家书籍的儒生,作风更严谨。因此请郡主代为管教一下,以免伤了风化。我再派人安排客栈,赐诸位小娘子用度饮食,可否?”
延子的脸一红,轻声道:“就依郑君。”
也不是王昭明所想的那么不堪,人家乱伦是天性,羞耻心多少还是有一些。
送走这个郡主,郑朗与富弼相视一笑,这简直是想睡觉,便有人送来枕头。
两人击了一下掌,东风已到,诸事俱备,大治杭州开始。
……
赵祯看到信后,大喜,立即将重臣召进皇宫。
将两封信传递下去。
章得象很迷茫,问:“陛下,这是几千里,一万里的海外,他如何知道的?”
若是灾害,还能连蒙带猜,若说元昊必反,可以从种种迹象作为判断,但矿藏的事太过神奇了。
赵祯呵呵一乐,道:“王昭明,你说。”
“遵旨。”王昭明将郑朗那个地学解释转达。
“地学?”
“是啊,儒家格物致知,郑知府想到了地学。”
章得象很蒙,夫子的学问与地学有什么联系?看大宋,看李若谷,全部茫然。
王昭明又道:“难怪范蠡在吴身为名臣,在齐却成了陶朱公,原来这是学问啊。”
章得象无言。
看了一圈,信又转到赵祯手中,赵祯盯着上面的铜矿,问道:“王内侍,他可说铜矿在何处?”
“回陛下,臣也不知,好象在南海一个小岛上。但郑知府又说,我朝也有许多金银铜。”王昭明再次复述了郑朗的话。
“知足,朕的大臣很知足,可这个赵元昊知足吗?”
诸位大臣又不敢插言。
赵祯继续盯着信道:“设一监吧,名曰平安监。”
“为何……”王昭明不解地问,平安二字与海贸无半点关系。
“海上风波凶险,又在异国他乡,朕希望他们人人平安无事,那怕朝廷得的钱少一些。”
章得象与诸臣伏下说道:“陛下圣明。”
“那敢称圣明,若是圣明,就不需要百姓冒这个风险。”赵祯摇头。这是思想观念落后造成的,他仁爱之心有了,可不知道尽管有许多风险,却暗藏着更多的生机,这一举,会死一些人,但会生十倍几十倍的百姓。
又说道:“着郑朗兼平安监使,王昭明,你勾任平安监的判官吧。”
“谢过陛下。”
“还有,此次你也冒着风险,勇气可嘉,可判副都知,以后做得好,朕还会给你封赏。”
“谢过陛下。”王昭明大喜过望,他冒这个危险,不正是为了富贵?自己不是郑家子,是俗人,是阉人,清高不起来。还是来实际的。
“宋卿。”
“臣在。”宋庠走了出来,答道。
“替朕草诏,着郑朗为平安监使,有权征召天下所有船只,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