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对周显来说,世事就是这么无常,在他合家搬离‘驸马府’的第二天,北伐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直接打进了北京城。
可以想像当周显在得知这个结果时是多么的追悔莫及。周显自是知道北伐军进京城意味着什么,更知道自己如果失去了‘驸马’这顶保护伞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一头是‘以汉奸论处’,一头是‘以驸马之名重享荣华富贵’,周显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做。
他在第一时间便赶到了‘驸马府’,准备来个‘亡羊补牢、其时未晚’,虽被先一步赶到的王燃坏了好事,但他毫不气馁,一路又追到紫禁城,下定主意求得长平公主的原谅,只可惜成效不大,几天下来,竟连长平公主的面儿都见不到。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逼不得已,在全家人献计献策的基础上,周显决定来个‘将生米煮成熟饭’……只要成了名正言顺的‘驸马’,谁想动他也得掂量掂量影响。
可人要是倒霉,喝凉水也碜牙,周显开头的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利用太子的消息骗得与长平公主的独处机会,在苦苦哀求未果的情况下,周显按预定计划开始表演‘霸王硬上弓’……绑住了想要喊人的小丫环、按住了挣扎哭泣的长平公主……只要王燃晚来一分钟,就算历史不会被改写,长平公主、王燃、周显三人的命运却肯定会偏离方向。
所以说,点儿背不能怪社会,这句话被王燃写在了批复周显‘斩立决‘的案卷后面。
周显是倒霉到了极点,而长平公主的命运则可以用否及泰来来形容。女孩在经历了亡国丧家、被人凌虐抛弃之痛后,终于获得了安定。在王燃的照顾下,女孩的憔悴在逐渐散去。俏丽明媚地面容又重现在女孩脸上。
当然,女孩能撑到今天,与雍穆格格的关照也绝对分不开……不是雍穆格格,长平公主恐怕根本支撑不到王燃来救她。
从两个女孩见面的情形来看,雍穆格格与长平公主确实颇有交情,雍穆格格在见到长平公主时流露的那股发自内心的欣喜与兴奋是装不出来。
只不过这份欣喜在见到陪在长平公主身侧的王燃之后迅速转变为了怒气冲冲。
“你这个坏蛋。居然敢侮辱我,说我只值两百匹军马……我要杀了你!”雍穆格格冲着王燃便张牙舞爪地扑了上来。由此可以看出王燃那份价目表确实已经名满天下。连‘阶下囚’们都了解地相当清楚。
不过想杀王燃,也只能是过过嘴瘾。王燃既然是陪着长平公主深入‘敌聚居区’,自然不会没有安全防范,如同王燃第一次见到雍穆格格一样。两把火铳立刻指向了雍穆格格。不过这只吓到了长平公主等其他人,女孩反射性地牵住了王燃的衣襟。至于雍穆格格这位当事人却是毫无惧色。
“你这个胆小鬼!……有本事叫他们放下火铳,我们一对一……”雍穆格格蔑视地看向王燃:“一个大男人居然躲在别人后面,算什么英雄好汉!”
“你既然都说了我是胆小鬼,我还当什么英雄好汉……”王燃一脸笑意地指出女孩话里的自相矛盾之处。
雍穆格格自然是被气得要跳脚。不过没等女孩跳起来便被身后传来的一个清冷女声制止:“雍穆!不许胡闹!”紧接着从屏风后转出几个人,为首之人正是王燃口中的“布木布泰夫人”,也就是王燃原本时空中的“孝庄太后”……远远望去,这位宫装少妇一如原来的雍容华贵、端庄娴雅,看来这几天地阶下囚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的变化。
“小女孩不懂事,还请贾大人原谅……”布木布泰对王燃说道。
王燃示意左右放低枪口,刚待开口。对面的雍穆格格已经先叫起来:“我才不要这种人原谅!……一个大男人,打不过别人,就拿着我们娘儿们要挟别人……额娘,您昨儿不也说这是无赖行径吗?!”
“雍穆!”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被当场揭了出来,涵养如布木布泰也不觉红晕上脸,她羞怒地瞪了口无遮拦地女儿一眼…………现在这种情况,惹怒手掌己方生死的人殊为不智,便是布木布泰自己不怕,也还顾忌着自己的儿女。
“他本来就是无赖嘛……有本事在战场上跟我们大清勇士一较高低!拿住我们算什么!”也许是从没有受过这般的“羁押”之罪而积压了太多的怨气,也许是被两百匹军马的价格气晕了头,对母亲之言有所畏惧地雍穆格格声音虽然低了不少,但还是低声咕哝着。
女孩声音虽低,大家却都听得清楚。左一个无赖、右一个无赖,王燃忍得,身边的卫士却忍不得,当即就准备往上冲。
“没关系,诚实是优点不是缺点,雍穆格格做的很对,布木布泰夫人不必介意……”王燃伸手压下身边卫士欲动的身形,脸上依然保持着微笑:“再说,我也不介意别人说我是无赖……对付强盗,别说是无赖,就是无耻,我也愿意……”
“你说谁是强盗?”雍穆格格一下跳了起来,听着王燃口中‘亲昵’的‘布木布泰夫人’称呼,以及对‘强盗’的论述,让小女孩的火气不可抑制地爆发了出来,她根本不顾布木布泰的阻拦,指着王燃的鼻子说:“你们自己没本事,被人造了反,连皇帝被杀了也没办法……我们大清好心好意地替你们报仇,可你们却恩将仇报,趁我们进剿李闯之时却来偷袭……你们这不是忘恩负义又是什么!”
王燃有些无语……雍穆格格的话验证了什么叫‘胜者的历史教育’……成王败寇,历史本就是根据胜利一方的意愿来书写。
事实上,在王燃原本时空的历史中,满清在其几百年的统治中,对自己进驻中原一事确实有着统一而明确的解释,‘应明廷所请入关,出义兵替明廷平寇报仇,然后又顺应民意改朝换代,建立大清……’。康熙亲政后为稳固民心,办的一件大事就是祭明陵,并千方百计地宣扬‘大清’的江山是从‘大顺’手中夺得,并非是从‘大明’手中获得,以此来论证自己政权的合理性以及‘反清得明’的荒谬。
对于雍穆格格的“诘难”,王燃并不想争辩。说到底,年轻的雍穆格格也是被清廷列入的“愚民”之一……女孩接受的思想灌输自然是满清的“救世主”与“强者”形象。
“愚民”是历代统治者惯用而且必用的招数,清朝将之发挥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仅要“愚”原大明之民,让他们理解自己入主中原的正确性,从而放弃抵抗,还要“愚”满清民众,同样要让自己的民众充分认识到“师出有名”,才能进一步激发己方的热情。
不过王燃不想说话,不代表没人想说。
雍穆格格话音刚落,来向王燃汇报工作、顺便陪同王燃与长平公主一同前来的堵胤锡便跳了出来:“什么‘应明廷所请’一派胡言!”
认真说来,清廷极力鼓吹的“应明廷所请,出义兵入关平贼”之语确实是破绽百出。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以后,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汉奸吴三桂确实曾以大明的名义请求过清军入关协同对付李自成及其手下的农民军,当时吴三桂还许诺说要“裂土以酬”。当然,吴三桂的本意并非真是为了“反顺复明”,李自成刚定鼎北京,这位掌握着大明最精锐部众的山海关统领便早早递上了降表,表示愿意为新政权继续效力,只是后来因为家人被杀、爱妾被掳,才演出了一幕“冲冠一怒为红颜”而重新抗起了反顺的大旗。
且不说吴三桂只是一名地方大员,并不能代表明廷,得到公认的南京朱由菘政权虽然有“联虏平寇”的想法但当时却还没来得及付诸实施,“应明廷所请”本就站不住脚。就算是真的是应明廷所请。也不应该在平寇之后,顺带连委托人一块平了吧。
事实上,远在此次“应明廷所请”之前,自满清第一代统治者努尔哈赤起,满清都曾出过“义兵”入关,而且是不请自来。直接“义不容辞”地主动替明廷“平”了许多地方……清军所过之处,一切皆“平”。
不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或是多尔衮。他们与中原用兵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这个原则并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因为这句话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他们的心态。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说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不谈在这个时空已经发生过的“扬州十日”。也不谈在这个时空尚未发生的“嘉定三屠”,单只清军尚未正式入关前,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屠戮汉民,皇太极时三次深入畿辅、山东等地的屠杀抢掠便足以说明其“义兵”之实。
至于清廷所说“顺应民意,取明而代之”更是无稽之谈。虽说在王燃原本地时空,汉、满已同属中华民族这一个大家庭、亲如兄弟……这也是王燃在心里并不愿涉连普通满人的最重要原因……但在当时。明朝之人对此却有着相当明确的区分,顾炎武就曾将李自成取代明廷称为“亡国”,而将满清入主中原称为“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王燃虽不甚明了,但他明白一点,一个先进地民族被一个落后的民族征服,对那个落后地民族而言意味着进步与繁荣,而对那个先进的民族来说则意味着全面的倒退,而这是王燃绝不愿看到的。
“天下乃天下人地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在堵胤锡的旁征博引下,雍穆格格在原来话题上站不住脚,不觉羞恼道:“凭什么只许你们汉人当皇帝?!我们满人就只能替你们当牛做马?”
“有德?”堵胤锡忽略了女孩后面的话,嗤之以鼻道:“你们也配谈德?!”
如果单从明末这个时空来看,王燃完全同意堵胤锡论断,满清的统治绝对与“德”无关。
虽说作为一个汉族人,王燃当然希望自己的民族做“老大”,但这并不是王燃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地“反清复明”运动中的原因。除了不想让中国失去那本该属于自己地光荣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现在这个时空正是最残酷的战乱年代,王燃不愿意看着这么多的老百姓经历这种“被征服”的苦难岁月。
在王燃原本的时空,有不少“名家”曾极力鼓吹中国“被殖民”的必要性,并拿出香港、澳门等地作为例证,更有人发出“如果中国当年被日本征服……”的畅想,言下之意,八年抗战根本就是多余。对这种论断,王燃除了鄙视还是鄙视……且不论结局是否真的会像他们想像的那么美好,单是那种“被征服”的过程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说这种话的人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话说回这个时空,“苦难”二字对现在清廷统治下的汉民绝不为过。“剃头令”、“圈地令”、“投充法”、“逃人法”无不将清军占领区的老百姓迫入水深火热之中。
“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强行剥夺了汉民族几千年一直传承下来的民族尊严……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本身也是由多种民族融合而成的。说实话,汉族人士可以当皇帝,少数民族人士当然也可以君临天下,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央政权都决不应该强行改变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起码的立国原则。但是多尔衮等满洲贵族却在入关不久便悍然公布了“剃头令”,说什么“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