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政客-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在这个时候,朝廷在宁远和锦州设立了银行。若是商贾能够将金银珠宝存入到银行里面,同时愿意使用朝廷统一发行的纸币,还是可以暗地里从事商贸交易的,辽东的江宁营将士睁一眼闭一眼,不会严查,但凡是与银行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商贾。包括不主动使用纸币的商贾,几乎不要想着能够离开黑山的范围,从事商贾交易就更加不可能了。

这个秘密,很快在商贾之间传开了。

几乎不用动员,设在宁远和锦州的银行,迅速开始火爆起来了,大量的商贾开始存入金银珠宝,同时开始使用大晋朝廷统一发行的纸币。

说到纸币,这里面也出现了一个插曲。原来发行纸币的时候,朱审烜等人考虑到了,老老百姓的消费水平不是很高,故而在设计纸币的时候,面额都不是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户部开始提出来意见了,那就是发行的纸币。面额过于的小了,特别是在码头等地的大宗商品交易的过程之中。这种弊端就出现了,成堆的纸币流转,商贾也感觉到不方便。

于是在奏报了皇上之后,户部开始发行价值二两、五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和一百两银子的纸币,但这些纸币的发行量不是很大,在市面上出现的。主要还是价值一两白银的纸币,至于说那些大面额的纸币,重点还是在大宗商贸交易之中出现。

大量的黄金白银存入到银行里面,诸多的纸币从银行出来,开始在辽东流通。几乎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辽东到处都是纸币了。

其实辽东有十万江宁营将士,这些将士是消费的主力,一旦他们完全开始使用纸币,纸币在辽东的流通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加之从关内来的商贾,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的纸币,对于纸币的作用和价值,是非常清楚的,也是非常放心的,最为主要的还是,使用纸币的确非常方便,多种因素结合起来,让辽东迅速与关内一样了。

当大晋朝廷统一发行的纸币传入到辽东之后,皇太极一时间没有在意,反正这些纸币等同于同样数量的银子,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皇太极甚至亲自收藏了好几张纸币,仔细研究了这些纸币之后,他发现这些纸币的设计非常的精良,还交口称赞。

皇太极不是没有其他的想法,宋朝发行的交子,曾经产生过重大的作用,但发行交子的教训,皇太极也是清楚的,一方面他佩服苏天成的勇气,敢于直接发行纸币,另外一方面,他也以看戏的姿态,关注着事情的发展,他的脑海里面有着固定的认识,大晋朝廷发行纸币,目的肯定是为了吸纳民间的财富,一旦将这些财富盘剥到手了,纸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成为废纸了。

皇太极的疏忽,对于今后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清国的朝廷里面,汉人官吏还是有一些的,但经过了范文程的事件之后,汉人官吏很少开口发言了,大部分想到的都是明哲保身,总结为大清国服务和死心塌地的汉人,几乎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其实统一货币与创办银行,获得的利益都是大晋朝廷的,对于大清国肯定是有着巨大影响的,至少经济命脉被人家抓住了。

满人权贵不会考虑那么细致,明白这里面蹊跷的汉人官吏不会开口,皇太极就在这种氛围之中,不采取任何的措施,令大清国慢慢开始陷入到深渊里面,逐渐的开始从经济上依赖大晋朝廷。

辽东的局势很快稳定下来了,后金鞑子不发动进攻,朝廷也没有要求卢象升发动进攻。

着急的卢象升,曾经给朝廷上过奏折,认为辽东边军裁撤到位了,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个时候可以对广宁、西平堡和义州等地展开进攻了,争取在年前收回这些地方,当然卢象升的建议,也是建议在秋收之后展开进攻。

卢象升接到朝廷的回复,要求暂时稳住辽东,不要想到征伐的事宜,如今的辽东,最为重要的认为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发展好银行,第二个方面是推进纸币的流通,第三个方面是促进辽东经贸的发展,当然江宁营将士的训练是不能够放松的。

接到朝廷的敕书之后,卢象升与阎应元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也认真分析了丞相朱审烜写来的信函,终于明白了朝廷要从根子上彻底击垮后金鞑子的打算。

一旦明白了朝廷的意思,卢象升和阎应元等人执行起来,就是坚定不移的。

祖大寿和祖大乐正在加紧训练将士,留下来的辽东边军与江宁营将士混编在一起了,从个人的素质和战斗力方面来说,原来的辽东边军是有差距的,这需要在平日的训练之中来改进,重点是从个人的信仰与遵守军纪方面下功夫。

如今最好的形势就是,原来的辽东边军,经过裁撤之后,保留下来的五万军士,军饷迅速得到了解决,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俸禄就提高了,实实在在的说,军饷是鼓励军士效命的最好手段之一,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的。

成为了江宁营将士中的一员,俸禄得到了解决,原来的辽东边军,爆发出来了极大的热情,很快就投入到训练之中,留下来的军士,基本都是原辽东边军的骨干,与江宁营将士有过不少的交集,也清楚江宁营将士的战斗力,现在自身成为其中一员了,拿着同样的俸禄,若是战斗力方面还有差距,那就说不过去了。

更为关键的是,在裁撤辽东边军的过程之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二十余万的军士,留下来的仅仅五万人,这足以说明了,留下来的都是骨干,既然是骨干,就要表现出来自身的能力,证明自身真正的值得留下来。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驻守辽东的江宁营将士,斗志特别的高昂。

期间也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冲突,重点是在黑山周边的冲突,这些冲突,从本质上说,都是江宁营将士主动挑起来的,双方小规模的厮杀,最终获取胜利的也都是江宁营将士。

后金鞑子对于江宁营将士,本来就有着一定的恐惧心理,压根不愿意与江宁营将士为敌,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管是满八旗还是汉八旗,与江宁营作战的时候,没有能够占到一丝的便宜,基本都是战败,损失惨重,时间长了,他们的内心自然是有阴影的。

辽东的局面空前的稳定下来了,卢象升也很好的完成了朝廷交付的任务。

转眼就要到秋收季节,辽东的气候也是不错的,没有遭遇到多大的灾荒,秋收丰收也是预料之中的事宜,这样就能够稳定居住在辽东的老百姓,说起来居住在辽东的百姓,遭遇到的变故是数不胜数的,不知道经过了多少的颠沛流离,要不是故土难离,这里几乎留不住什么人了,好在这几年辽东的局势勉强稳定了,就算是后金鞑子重新占领了广宁、西平堡和义州等地,也没有经过什么大规模的厮杀,老百姓也就没有遭遇到多大的损失。

秋收季节即将到来,卢象升和阎应元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将广宁、义州和西平堡等地的粮食,大量的收购过来,让商贾去完成这些任务,最终从经济上卡住后金鞑子的脖子。

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科举考试(1)

大明朝的科举考试是固定的,三年进行一次,这期间有县试、府试等等,一级一级的选拔,过了县试被称之为童生,过了府试被称之为生员,或者是秀才,若是没有取得秀才的身份,是没有资格参加乡试的,乡试在各省的省城进行,朝廷派出给事中主持乡试,被录取之后称之为举人,有了举人的身份,就被称之为老爷了,生员和童生,统统被称呼为读书人。

乡试之后是会试,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了会试,被称之为贡士,有资格参加最后的殿试,能够参与殿试的贡生,统统被称之为皇帝的学生,也就是天子门生。

可惜大明朝的天子门生,几乎不存在,殿试之前的乡试和会试,考中的举人与贡生,早就被主考官瓜分一空,成为了主考官的学生,除非是状元、榜眼和探花,或者是传胪,才有可能感觉到自己是天子门生。

这样的科举考试的规矩,延续了千年了,期间除开小规模的完善,整体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但这一次的情况不一样了,皇上要求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

想要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可不是小事情,朱审烜等人表示了明确的反对,诸多的丞相意见完全一致,他们认为,科举考试延续千年,早就形成了固定的规矩,天下的读书人都是冲着这个目标来的,突然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岂不是要天下大乱,弄得所有读书人都人心惶惶。影响到朝局的稳定。

其实皇上所谓的修改科举考试的规矩,也没有伤筋动骨,主要就是对县试和会试提出来了质疑,知县主持县试,知府主持会试,考生的命运完全都掌握在知府和知县的手里。这不是很合适,每一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录取的标准也就不一样,可能前一任的知县或者是知府,与后一任的观点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就很有可能导致考生无所适从。

科举考试很是折磨人,好多的考生,一辈子都耗在这上面了。从小的时候就开始熟读四书五经,到老了还是这几本书,滚瓜烂熟,都能够背出来了,就是不能够考上,更加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很多的读书人,一辈子都考不上举人。岁月蹉跎了,与社会脱节了。除开读书,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真的是应验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语。

苏天成提出来改变科举考试的规矩,没有想到遭遇了这么强烈的反对,他一度犹豫了。

从唐朝开始的科举考试,为各朝各代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在绝大部分都是文盲的情况之下,科举考试的确有着不同于一般的优点,也是暂时无法废除的,朝廷也只有依靠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若是真的想废除科举考试。那就必须要普及学堂,而且是官办的学堂,老百姓的子女能够进入到学堂读书识字,明白道理。

普及学堂,不仅仅需要大量的银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为这样的事情,如同打战一样,几天的时间就拿下来了,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谁保证能够做到,那也是忽悠人的。

教育与很多方面都有着关联,老百姓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送自家的儿女去读书,就算是官府承担了读书所需要的费用,可学生总是需要吃饭,很多时候,学堂里面的读书人,也可能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力。

这里面还有观念改变的问题,普及学堂,意味着寻常百姓家中的子女都要接受教育,意味着社会的精英阶层,将要发生重大的变动,一批批的平民子弟将昂首阔步进入朝廷。

凡此种种,不做好充足的准备,贸然决定做出来改变,那是不大可能的。

在与朱审烜、杨嗣昌、范景文、张溥、徐尔一和周延儒等人做过了激烈的辩论之后,苏天成无奈,只能够接受众人的建议,基本上按照前朝的科举考试模式来进行考试。

但有一点,苏天成是坚持的,那就是不分汉人、满人、蛮夷,全部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西域的人也能够参加,那就更不用说属于大晋朝廷的藩属国了。

这一下子就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范围,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圣旨发布之后,南洋诸国的读书人,早早就来到了大晋,进入到府州县的学堂里面学习,西域也来了一些读书人,府州县的老百姓时常看到大街上一些金发碧眼的蛮夷,手里举着四书五经,津津有味的诵读。

引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