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骑兵-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通常情况下,骑兵团在敌后不分散、不长时间滞留,而是采取集中兵力远程奔袭的方式,主要担负牵制袭扰和战役支援任务。
但这一次不同了,在游击区维护政权建设,协同民兵作战,不可能大规模集中使用骑兵部队,所以,骑兵团只派出了一连和四连,分别组建为黑马、红马两个分队。团领导要求深入敌后的战士们积极摸索经验,做好长期游击斗争的准备。团长兼政委李庭桂同志对深入敌后的骑兵战士们讲了三点意见:“一、没有人是生来就会打仗的,要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二、要依靠党组织、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在战争中获得主动;三、情况越是复杂,越要弄清‘任务、敌情、我情、地点和时间’这五大要素,否则,‘五行不定,输得干净’。”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确实管用。
担任游击分队的两个红军连得到了补充,机枪和冲锋枪多配置了一些,另外还增加了一个通信班。一连指导员张凤翔负伤尚未归队,连里的事务只能暂时由连长一个人负责。刘春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反复琢磨过去的战斗经历,想到一点经验教训就赶紧记下来,一晚上居然写了十几页纸。就这么着,原本最头痛写字的他,从此开始做笔记了。
河西一带是新区,这里的群众对八路军还不太了解。“黑马连”刚开到的时候,老百姓都躲了起来,村里不仅看不见家禽和牲口,甚至连一个青壮年也没有。老人和孩子坐在床头以惊恐的眼神看着骑兵,向他们问好打招呼没有回应,想征集粮草得到的是摇头。至于动员担架、搞后勤服务就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了。
越是在复杂的环境里,八路军就越要注重群众纪律。
有一次,一连白天驻进一个村子,想要就地征集些粮草,老百姓都摇头,说是没草料也没有粮食。战士们不搜查不埋怨,高高兴兴帮老乡扫院子挑水,然后牵着战马到野外吃青草,顺便采点野菜回来。
出了村,发现麦田里聚着一群人,远远望见部队就一哄而散;接着,斥候骑兵又在一个大土坑里找到了十几头牛和驴,显然是刚才那些村民藏在这里的。骑兵就帮着喂牲口吃草,连队的马医生还给驴子治了腿,然后一一拴在村口的树上。
开饭的时候,八路军吃的是用自带的粮食和着野菜做的菜馍。通信员吴立然帮连长打饭,一手端着疙瘩汤一手拿着馍。正走着,路边突然窜出个傻子,一把将馍馍抢走了,小吴和连长只好喝汤。那傻子脑筋不行,胃口倒还不错,三两口啃完了菜馍又跑过来盯着大刘的碗看,刘连长干脆把菜汤也分给他一半。结果是傻小子撑了个肚儿圆,八路也觉得挺开心的。

那傻子的老娘得知这情况,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流泪,浑身哆嗦着硬拉着儿子要给大刘磕头。
天黑以后,骑兵开拔了。村民们拿着自家烙的饼子,拎着喂战马的黑豆送出村来。那些跑出去躲避的青壮年也回来了,解下拴在村口的牲口,有点害羞地诉说自己的苦衷。八路军借机向群众宣传了党的政策和主张,从此以后,骑兵连在附近征集粮草就容易多了。
开辟新区,工作重点是变“两面负担”(既要向日伪交粮,也向抗日政府交粮)为“合理负担”。骑兵连和八路军各部在民兵的配合下频频袭扰交通线,打击日伪抢粮队,保护群众财产。这样一来,不仅使根据地的物资全部掌握在抗日民众手中,就连游击区的粮食也不能流入敌占区。1945年河南夏粮大熟,可开封、洛阳等日伪中心地区却出现了物资紧缺、粮价高涨的情况,这和八路军采取的封锁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开始的时候,群众对参加抗日活动并不热心。有的小伙想当民兵,家里人却哭着喊着往回拽;部队需要征用民夫,老百姓也是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了,一家老小就都围着连长、排长、班长,递香烟说好话,千拜托万嘱咐,又是眼泪又是鼻涕的,好像八路军是要拉他们去送死一样。
而八路军对群众却是有求必应。只要得知日伪军出动抢粮,或者是老百姓诉说受到了威胁,无论部队多疲劳,路途有多远,骑兵总是立即出动,对小股的敌人坚决消灭掉;如果敌人太多,就层层阻击袭扰,反正不能让敌人把抢来的东西拉走。这么打了几仗,百姓的胆子壮了,有事就向八路军报告,对日伪势力的掠夺也敢于反抗了。
淇县卫河渡口驻着三十多个伪军,还有个日本工程师①。据点的头目叫马德传,每当群众经过渡口,他总是搜查盘剥,征粮索款,还嚣张地宣称:“当日本的差就要按日本人的章程办,八路有意见,让他们上炮楼来说!”于是老百姓就向骑兵诉苦,骑兵连当即决定拔掉这个据点。
行动的当天,八路军化装接近渡口,两个侦察员扮成卖山货的在据点跟前吆喝。那日本婆子看见水果高兴坏了:“卡几卡几(柿子),拉西拉西(梨)。”跑出来挑柿子选梨子,她男人也在旁边看热闹。
部队准备就绪,大刘掏枪就把鬼子打倒了,十挺机枪随即架上周围房顶,八路军冲进了据点。守门的伪军根本没敢抵抗,只有那日本女人还抱着老公一个劲地哭。
刘连长站在院子里喊:“马德传,你叫八路来说话,现在我们来了!是你下炮楼还是我上去?”那马德传连滚带爬跑到跟前,左一巴掌右一巴掌地猛抽自己嘴巴,哪里还讲得出话来!
接下来就拆检查站,拆炮楼。那时候,八路军打下敌人据点之后就拆掉,拆下炮楼、围墙和房屋的砖瓦木料都归参加劳动的群众所有,所以只要八路军打了胜仗,周围的老百姓早就拿着锄头、铁锹等着了。两个月也盖不起来的大据点,一天时间就能拆得干干净净。
干完这些,骑兵们扬长而去。伪军领教了黑马团的厉害,都说:“有日本人的地方都是说拿下就拿下,咱们这里恐怕更靠不住。”从此就老实多了。
老百姓是最现实的,没见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说多少好听话也没用;老百姓也是最仗义的,一旦八路军维护了群众的利益,他们就能豁出来跟着共产党干。
从根据地来了宣传队、工作组,调来了民兵骨干,各乡各村成立了救国会、民兵队,河西地区的民主民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在树林边、原野上,庙宇外、河套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戴草帽、拿着武器的“青抗先”,有的在上政治课,有的在会操,个个生龙活虎、精神焕发。
军民关系也日益融洽。在路边,一个老农扛着锄头从田里归来,后面跟着个扎羊角小辫、挽着野菜篮子的小姑娘,看见骑兵就招手。八路军和他俩打招呼,这一老一小也满脸喜悦地回应。那小女孩的模样十分可爱,每当看到有战士对她做鬼脸,就蹦跳着发出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引得骑兵队伍也是欢声一片。

各村都开展了参军动员工作。群众组织踏着“隆咚呛、呛咚呛”的鼓点,扭着秧歌挨家挨户地给军属送荣誉牌和光荣花,“青抗先”、妇救会和儿童团的男女载歌载舞地唱着:
模范爹,模范娘,
快快送儿上战场。
…………
好丈夫,志气强,
参加八路在前方。
我在家中搞生产,(小说下载网|。。)
抗日军属真荣光。
其他群众看了十分羡慕:“现如今,参加八路真比当年中了举人秀才还荣耀哩!”家里再有人去当民兵打鬼子,就十分支持了。
民兵队伍普遍建立起来,敌人抢粮的阴谋就更难以得逞了。1945年8月,浚、汲两县的日伪军联合出动“清乡”。以往遇到这类情况,老百姓只有“跑反”,可如今不同了,各村民兵纷纷组织起来抵抗,一边操起土枪、土炮和敌人对着干,一边向八路军报信。
得知消息,黑马连最先赶到,三个排轮番奔袭,不断骚扰。接着,红马连来了,十六团来了,分区独立团也来了……伪军立刻崩溃,日军也丢下大车仓皇逃跑,民兵们漫山遍野地追俘虏、捡战利品,乐得合不拢嘴,说:“日本是那个庙不是那座神了,小鬼子不行了!”鬼子汉奸也哀叹:“八路一来,土包子也成精了!”
1945年的夏天,冀鲁豫边区已经发展成为共产党在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全区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南至新黄河,北到德石路。纵横千余里,人口超过两千万,除交通干线和一些孤立的大据点之外,日伪军都被驱逐到了边沿区。
从当时的总体形势来看,根据地周边环境呈“南松北紧,东缓西急”的态势。“北紧”,是指北面冀南军区的攻势作战不很顺利,受到了日伪势力的阻碍;而“西急”则是因为王树生、戴季英领导的河南军区(豫西)刚成立不久,正在伏牛山一带与敌人酣战。
九分区的作战区域在豫北,但为了策应豫西战事,骑兵们也经常向西机动,到平汉路一侧打击日伪交通线,这本来是豫西部队的任务,但他们这时候有点忙不过来。作为兄弟部队,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因此,刘春雷率领的骑兵一连就在卫河与平汉铁路之间驰骋。
“卫水清,通天津;卫水长,出皇粮。”自从三国时曹操治理水利起,卫河就成了河南省重要的水运枢纽。历史上,卫水还曾经有个响亮的名字——永济渠。到了抗战时期,卫河沿岸虽然堤防残破、洪涝频繁,但依然出产有名的卫河银鱼,航运也能直达天津。
从卫河岸到平汉线一带,是古时候的牧野和朝歌。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叫妲己的狐狸在这里变成了美女,还有个叫卫懿公的国王在这里养过仙鹤。而1945年的夏天,刘春雷和他的战友们就在这个地方学会了玩地雷。
地雷是游击队的重要武器,但骑兵们很少使用。
在一些电影电视里,民兵们成天都带着地雷,这里炸了那里炸,其实没有这么夸张。鬼子并不是天天进村,地雷也不必一年四季都挂着弦;并且,抗战时的民兵使用的大多是自制的土地雷,没有多大杀伤力,能不能炸死人都难说。
民兵使用的地雷,厉害的有两种:一种装填黄色炸药,这是兵工厂生产的,偶尔能给游击队发几个,如果打了胜仗立了功也能再奖励几个,总之十分难得;另一种是特大号地雷,可这玩意儿不仅成本高,而且容器不好找,还不容易伪装,所以用的也不多。
最常见的是装黑火药的“铁西瓜”,实际上就是个大鞭炮,主要靠混在爆炸物里的铁片、石子伤人,崩得好能打中要害,崩得一般也就是个烧伤。因此,在真正的地雷战里,那种“地雷一响,鬼子就飞到天上”的场面其实不多,更常见的是,“轰”的一声之后,鬼子突然变成个黑不溜秋、浑身冒青烟的灶王爷,怪叫着又蹦又跳。
一连初到淇县的时候,当地民兵组织刚建立不久,规模小,人数少,对开枪打仗的事情还有些害怕,八路军就带领他们打游击。但是,骑兵们自己对地道战、地雷战也不太内行,所以当起这个“师傅”来多少有些心里没底。

有一天,听说上级派人来办民兵训练班,刘春雷觉得机会难得,就带着全连的班长、排长们去参加学习。
训练班的教室在河神庙边上,教师是太行学校(二野军政大学的前身)的一个学生,瘦瘦小小,二十岁不到。小伙子突然看见这么多骑大马、挎短枪的老八路来听课,顿时有点被吓蒙了,手里拿着本《论联合政府》,吭哧了半天才说:“各位好,我叫雷震天……”
底下有人接了句:“雷震天?听不见,说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