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寸河山一寸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一段时间以来,他和史迪威一样,或者说是受了后者的影响,对中国战场极不满意,但不满意跟不需要毕竟还是两码事。

如果中国真的跟美国说拜拜,就极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中国会因顶不住压力,放弃对日本的抵抗,如此日本立刻可以把中国战场的兵力抽出来,转用于太平洋,这对美军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换言之,中国打仗不卖力,可能是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钱,而如果干脆不打仗了,那就不是光浪费钱的事,是要多死人的——美国人。

一直以来,美国政府都有这么一个习惯,怕死人。它算账精,不愿多花钱,可如果可以少死点人,那就情愿多花钱。

美国人命值钱,这是占第一位的大事。

只有换史迪威了。

罗斯福亲自和马歇尔交谈,试图说服对方把史迪威给免掉。

第一次,罗斯福找他谈,马歇尔仍持力保史迪威的态度,他说中国的事情不是人事原因,换一个史迪威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且陆军部除了史迪威之外,无人可换。

第二次再谈,罗斯福的态度不再是讨论,而是不换不行了——蒋介石既是一国元首,他说要换,那就有换的必要。

马歇尔知道很难挽回了。

蒋介石要罢免他的消息,史迪威也从各种渠道探听到了一丝风声,但他还未意识到对方那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

史迪威一边做出表面上的让步,说可以在必要时候撤回远征军主力,用于国内作战,另一边却做得更为极端,甚至命令“飞虎队”半数人员都不要办公,本来要援助中国的飞机也不再交出。

此举大大激怒了蒋介石,也使史迪威的留任失去了最后希望。

罗斯福发来电报,表示可以解除史迪威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但希望能让其继续指挥远征军。

蒋介石马上予以拒绝:要免全免,不会再给这个人以任何机会。

史迪威原本以为有马歇尔这个大哥罩着,会没事,但斧头落下,马歇尔也没了招。

10月18日,美国被迫召回史迪威。

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叹中,老乔终于结束了中国之行。不过,中国人并没有忘记他在打通国际交通线上所做出的贡献,后来,中印公路被正式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第41章 愤怒的拳头(1)

在召回史迪威的同时,罗斯福应蒋介石之请,重新任命魏德迈少将为新的中国战区参谋长。

人就是这么矛盾,你说要像陈纳德那样锋芒毕露、敢言人之所不敢言的吧,上面不肯用你,可是反过来,假设一贯沉静谦和、温良恭俭让,别人却很可能又不知道你。

魏德迈就是后面这一类型,他与史迪威一样毕业于西点军校,具备出色的参谋功底,但仕途并不顺利,乃至在军队中混了二十多年还只是一个尉官,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才逐级递升为少将。

接到最新任命前,魏德迈的职位是东南亚战区副参谋长,这主要是因为史迪威跟英国人的关系也处得相当不好,马歇尔把他调去起一个缓冲作用。

别人升官都高兴,只有魏德迈拿着委任状想哭。

这个老实人没有史迪威那么大的心,从未设想过要做什么老大,而且他比史迪威小二十多岁,在中国只待过两年,对东方人情世故缺乏了解。

在魏德迈看来,史迪威是美国军方公认的“中国通”,连中国话都会说,这样的伙计都被炒了鱿鱼,可以想像未来的老板是个什么样的恶角色,我去,那不是白给吗?

可军令如山,不去不行。

中国悲剧

魏德迈曾希望史迪威能给自己一些建议,这样至少心理上还可以有个准备,免得一见面就被那个可怕的老板给弄得下不了台,然而史迪威在遭到免职后,连肚皮都给气炸了,早早便坐飞机回了美国,哪里还能找得着人。

10月31日,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魏德迈硬着头皮来到重庆履职。

上了船就无法下去,魏德迈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业务中去。他发现,此时中国国内战场的情况果然相当严重,历时半年之久的豫湘桂战役,已经从北到南,连着打垮了中国的三个战区:蒋鼎文第一战区、薛岳第九战区、张发奎第四战区。

这些战区至此名存实亡,各部队都成了残破之师,很多军只剩下三千人左右,连过去的一个师都不如,战斗力更无法应付实战需要。

前线军队的溃退混乱程度大大超出原先的想象,自桂林、柳州失守后,贵州也危在旦夕。

如果不是蒋介石提前做出了一个预防措施,大家真的就全完了。

11月6日,蒋介石从尚有力量的战区中抽调人马,在贵州紧急组织起抗击兵团,并由汤恩伯领衔,正式任命其为黔桂湘边区总司令。

四天后,桂、柳同时失陷,横山勇第十一军追到贵州,在沿途部队已完全失去抗击能力的情况下,汤恩伯的抗击兵团成为保卫重庆和昆明的唯一一面屏障。

贵州独有的喀斯特地形给汤恩伯帮了大忙。

日军越往前走,山路越复杂陡峭,两边全是绝壁悬崖,很多军马不小心坠入崖底摔死,第十一军因此只能拉长相隔距离,呈一路纵队缓慢行军。

这样一来,守军用很少的兵力配上迫击炮便能防住一道狭窄路口,在贵州的那些青苔路上,日军尸体重叠,有的大队被打到只剩一个中队,被击毙的日军用门板抬着,晚间才能集中火葬,其状之惨,真无法用语言和笔墨来形容。

由于极度缺少军官,连名古屋这样的老师团也只得由上等兵来担任中队长,并且平均一天只能往前挪动两里路。

但问题是抗击兵团本身能力有限,这个兵团的大部分要从西北赶来,此时还在路上,因此人越打越少。

即便是乌龟,横山勇迟早也是能爬到重庆去的。

当看到这些从第一线传来的战报,并且设身处地地面对种种险境,魏德迈终于了解了他从前所不了解的中国人。

他们绝不是像史迪威和一些浮光掠影的美国人所描述的那样,愚蠢、怯懦、消极、什么都不干,相反,这个东方民族有着惊人的坚忍、耐力与牺牲精神。

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在德国发动进攻后,法国六个星期便选择了屈膝投降,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到现在整整七年过去了,中国仍在继续咬牙苦撑,而美国给予中国的援助,少到不及英、苏的一个零头。

魏德迈遂感慨之,他说,这是一个中国悲剧。

毫无疑问,蒋介石也是中国悲剧中的一分子。在与蒋介石交往的过程中,魏德迈发现这个传说的凶神并没有那么可怕,甚至还很可怜。事实上,那仅仅只是一个“松散联合政府的首领”,能把这么多并不完全服从于他的军队捏合在一起对日作战,已经是相当不易。

正是鉴于这些认识和评价,魏德迈走向了与史迪威完全不同,却与陈纳德相仿的道路。他相信,此时此刻,中国人需要的不是埋怨、威胁和压制,而是切切实实的帮助与支持。

11月底,日军已进逼黔桂铁路的终点独山县,日本媒体公然揶揄魏德迈这位“新人”:过不多久,您只好到印度去办公了。

魏德迈确实有些慌了,他两次向蒋介石建议迁都,但后者拒绝讨论这个问题。

万不得已时,我就死守重庆,“决与此城共存亡”。

见此情景,魏德迈便说:“那好,我也不走,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蒋介石非常感动,在中国人心目中,这种肯同生共死的人,那就是患难兄弟,生死之交。

可是,魏德迈真实的想法却不是这样。

欧美理念不同于东方,战场上打不过当然要撤退,实在不行还可以缴械投降,死战,那有什么价值呢?

魏德迈后来承认,他当时心里想的,其实是到昆明去组织“最坚强的防御工事”。

魏德迈并不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人,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他能体会到蒋介石此时此刻的心境,这个时候,你告诉他“不抛弃,不放弃”,比说其他任何话都强。

身边有了一个这么通情达理的美国将军辅佐,蒋介石的苦难日子也算到头了。

魏德迈的继任让蒋介石松了口气

魏德迈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知道最牛的伙计也不能压过老板,即使你直接代表了真理,也得给人家三分薄面,因此态度和语气都非常注意。

每提出和部署一个计划,他都不会像史迪威那样“摆在裤口袋里”,而是会向蒋介石提出建议——在充分领教史迪威那套“赶紧”“否则”的逼迫式打法后,蒋介石几乎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根据魏德迈的建议,蒋介石的统帅部向缅甸的廖耀湘新六军发出回调令,而魏德迈提供的运输机,也迅速提高了汤恩伯抗击兵团的集结效率。

蒋介石由此对魏德迈产生了非常不错的印象,夸他“直谅勤敏,可谓毫无城府”,对魏德迈提出的建议,没有哪一条不欣然应允,并密切配合。

火花,就这么擦了出来。

蒋介石换了个好伙计,陈纳德也换了一个好老板。在陈纳德眼中,魏德迈处事公正,为人坦诚,这让他和他的空军都有了用武之地。

在陈纳德的指挥下,“飞虎队”成规模地在贵州上空活动,连扫射带轰炸,吓得日军白天都不敢生火做饭,唯恐炊烟被空中发现,以致招来霉运。

这还是轻的,最重要的是空军可以切断彼方的后勤补给。

凡是看到地面有日军的辎重运输队,陈纳德即实行连续无区别攻击战术,不给炸得稀巴烂绝不罢休。如果是单个的日军部队,尚可躲到村庄或隐蔽处进行防空,可船只、汽车、火车却没办法这么做。

由于运输相当困难,横山勇临时改变规则:以后主要运弹药,粮食自己想办法。

所谓想办法,其实就是抢,但当时十室九空,也到了抢无可抢的地步,许多日本兵便只好摘路边的香蕉充饥。

吃还能这么对付着,穿却不行。

时已冬季,气温骤降,日军全都穿着夏装,在阵阵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12月2日,横山勇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向已侵占独山的前锋部队发出电报,将其撤回广西。

八年抗战中最惊险的一幕结束了(“八年来抗战之险恶,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它让中方迎来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风中的承诺

史迪威在任时,曾有陈纳德要与他争夺在中国领导地位的说法。

事实上,一个空军指挥官,一个三军总指挥,若要争名夺位,陈纳德无论怎么往上蹿,都不可能跳得比史迪威高,何况陈纳德特立独行,从来不是过分贪慕名利的人。

战略思想的不同,才是两人之间的根本分歧所在。

史迪威是一个“陆军至上论者”,信奉刺刀下面找出路,认为像欧洲战场那样,决定战争的永远是陆军,空军作用不大,陈纳德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

自常德会战以来,中美空军已打得日本航空队毫无还手之力,后者完全丧失制空权,因此,中国战场不同于欧洲战场,在这里,“飞虎队”只要能得到全力以赴的支持,切断对方的补给线绝无问题,而补给线一断,也就等于扼住了日本陆军的咽喉。

陈纳德的话,史迪威一句都听不进去,在他那里,“飞虎队”可有可无,甚至于沦为他向蒋介石施压的一个重要手段。

很长时间里,史迪威只能依靠一些老式机型去完成轰炸任务,有时连中美空军的补给都无法保证,即使在桂、柳即将失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