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揭邸怂访岳氲某录夜戎健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大举攻辽。西路军由潘美任都部署,名将杨业任副都部署,连拔云、应、寰、朔四州,但后来曹彬所统率之东路军因轻敌冒进在歧沟关遭遇大败,辽军大举进攻西路军,西路军遂退兵,并护送四州民众南迁。杨业在宋军不利的形势下被迫正面出击,与潘美约在陈家谷接应。潘美等先闻杨业已胜,纷出争功,继知兵败,即率军遁去。杨业自午至暮转战至陈家谷(在今朔州市南),不见援兵,遂率残部死战,无一人生还,杨业受伤后被俘,绝食三日,浩然殉国。

以上就是陈家谷之战的大体情况。杨老令公是绝食三日为国捐躯的,碰碑而死乃是艺术的虚构,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关于害死老英雄的那只黑手到底是谁伸出的,人们却有不同观点,今天,我们不妨开庭审理此案,听一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当代的犯罪嫌疑人潘美和王侁是如何为自己辩护的。

潘美如是说

对于杨业之死,不少网上和书中的文章认为是我出于嫉妒故意陷害杨业,以至于导致他兵败陈家谷,被俘而死。我在此要严正声明,这纯属无中生有,造谣污蔑,杨业是受害者,我更是受害者,而且我被冤枉了一千多年,冤深似海,比起窦娥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说说所谓“嫉妒”的问题。说我嫉妒杨业,那简直会让我的同代人和了解宋史的人笑掉大牙,我凭什么嫉妒他呀?大言不惭地说,我当时是你们现在常说的军事家,在攻打南汉、南唐、北汉的战争中,我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我和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关系非同一般,按现在的说法,我们是“铁哥们”,可以和我相媲美的只有帅哥曹彬,这些王巩的《随手杂录》中是有记载的,其中提到:“太祖无事时,常召潘美辈禁中议政,或与之纵饮,至令宫女解衣,无复君臣之礼。”又说:“太祖,太宗时,诸节度使皆解兵柄,独潘美不解。”所以,当时我已经身居正一品的“检校太师”,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而杨业的职务是“云州观察使,知代州事”,属于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分区司令。你说,我会去嫉妒比自己低四品的一个部下吗?如果你是我,你会吗?

下面说说所谓“陷害”的问题。当时,在契丹已经攻陷寰州,兵势非常强盛的情况下,杨业和监军王侁在如何完成保护百姓内迁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杨业建议潘美派兵从侧面出击吸引辽军,掩护主力和百姓迅速撤离,而王侁认为侧面迂回有失国威,极力要求派兵进攻寰州,正面阻击辽军主力。我作为主将,无论支持杨业,还是支持王侁,都不存在有意陷害谁的问题,而且在他们的争执中,我并没有发言,虽然最后我默许了王侁的建议,但绝对没有和王侁一起算计杨业。

杨业带兵离开之后,我按照约定在陈家谷布下了伏兵,这充分证明我也支持了杨业的建议。后来,我们误以为杨业取胜,王侁“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我“不能制”,于是,原定的计划被打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孤军独守已失去作用,而且如果杨业取胜之后需要支援,我按兵不动坐失良机,造成的后果是我承担不起的。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我“沿交河西南行”,走了二十里后,得到了杨业兵败的确切消息,才带兵离开,原因是在杨业生死不明的前提下,如果我贸然出兵失利,不仅不能完成保护百姓内迁的任务,还可能引狼入室危及后方。在前进和辽军拼命还是后退护民内迁上,我作为一军之主不得不选择后者。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你没有制止监军王侁带兵擅自离开呢?这是因为监军既不是我的副职,更不是我的属官,而是皇帝的亲信。他不但可以代表皇帝对在外的将帅进行监督和挟制,还有权处死有不轨之举的武将,根本不会听从我的命令。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我默许王侁的建议,决策失误,导致杨业陷敌被俘而死这是事实,但决策失误和有意陷害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所以,说我有意陷害杨业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王侁如是说

近几年,有不少人为潘美喊冤,认为我是造成杨业死亡的主犯,我听说之后,心情愤懑不平,寝食难安,因为我冤哪,冤深似海,比《乌盆记》里的那个屈死鬼还冤。

实事求是地说,战役打响之前,我和杨业在对敌策略上的确有分歧,有争执,有冲突。他认为辽军兵力占有很大优势,应当避免与其正面交锋,建议潘美派兵从侧面出击吸引辽军,掩护主力和百姓迅速撤离,而我认为侧面迂回有失国威,应该派兵进攻寰州,正面阻击辽军主力。但是,我只是一个监军,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在哪儿呢?在西路军主将潘美手里攥着呢。最终,潘美表示杨业的分兵引敌策略太过冒险,不宜采用,而是采纳了我提出的全面阻击之策,同时他答应按照杨业建议在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埋伏接应。

就像前边说的一样,我这个人好面子,虚荣心强,不愿有失国威,愿意分享胜利,所以,当我误以为杨业击败了辽军时,就急忙率军离开陈家谷去与他回合,但是,潘美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跟着我走,他是主将啊!结果,半路上得到了杨业已经败退的消息,我当时就慌了,因为我在此之前没打过仗,但是潘美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是著名军事家,他应该临阵不慌,从容决应对,而且应该遵守与杨业的约定在陈家谷提供救援,可他却下令全军撤退,完全把杨业抛在了脑后,从而使得整个战局失去了最后的扭转机遇,加剧了我军在“雍熙北伐”战役中的惨败结果。

综上所述,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应该由潘美来负,我顶多是个从犯。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潘美嫉妒杨业并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什么人家不说我嫉妒杨业呢?我根本没有那种心理状态,但是潘美有,因为在他作为主将驻守晋北边防期间,杨业作为副将屡建奇功,在军内民间的声望非常高。身为两朝宿将的潘美却被降将杨业(杨业是北汉降将,作者注)抢尽风头,他对此早已有所不满,妒恨交加的情绪一直暗暗潜伏在潘美心底,一直在寻找释放的机会,这应该是他支持我的建议而不支持杨业的一个原因。

最后的宣判

陈家谷之战失利和杨业被俘身死的直接原因,就是盲目正面出击的错误决策。客观来讲,虽然提出错误主张的是监军王侁,但最后决策却是由主将潘美默许通过的,并且随后他又忙里出错,在陈家谷失约而逃,不但导致杨业悲壮殉国,同时失去了扭转战局的大好机会。

法庭最终认定:杨业之死是由潘美的胆小怕事、行政不作为和王侁的虚荣心重,好大喜功共同造成的,判决如下:潘美继续以潘仁美的叛贼奸臣形象在《杨家将》中出现,接受读者听众的抨击鞭挞,同时应该让大家有机会了解他之前在军事上的功绩;王侁仍然以王辉的小人形象在《杨门女将》中出现,接受观众的嘲笑批判。

陈家谷之战是“雍熙北伐”的最后一战,宋辽两军死伤不过3000人。然而,就是这场无关战局结果的小型战役却因为名将杨业之死而铭刻史册,更由于杨业死于主将潘美的错误决策和临阵失约而显得尤为悲壮。

司马公在《史记》中曾这样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杨老令公之死,当重如泰山。

第67章  史上最完美的婚外恋

——辽国萧太后的爱情绝唱

首先,笔者想聊一聊辽国萧姓的来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辽国是从氏族奴隶制社会转变过来的,有一种氏族外通婚的习俗。与创立辽国的耶律氏世代通婚的是唯乙氏和拔里氏两个部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又认为唯乙、拔里世任国事功劳极大,可比汉开国丞相萧何,遂将后族一律改称萧氏。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本人虽未改姓,但她的两个弟弟却都改姓萧了。

萧氏与耶律氏世代通婚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萧氏的女子都嫁给耶律氏,耶律氏的女子都嫁给萧氏。萧氏成为辽国仅次于耶律氏的权贵势力。有辽一朝,萧氏共有十三名皇后、十三位诸王、十七位北府宰相、二十位驸马。

十三位萧后中,最有名的当属辽景宗的皇后萧绰,也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评书《杨家将》中的那位萧太后。在《杨家将》里,还有一位辽国的重要人物,他就是大将韩昌韩德让。历史上,萧太后与韩德让可不仅仅是君臣关系,他们还是一对“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死恋人,如若不信,且听我细细道来。

萧绰的乳名叫萧燕燕,公元953年(辽应历三年)出生于契丹贵族家庭。她的母亲是燕国大长公主(辽太宗的第二个女儿),父亲萧思温家族在朝中世代为官。萧思温其人不仅足智多谋、工于心计堪称干才,而且“通书史”,在太宗至穆宗时曾任南京留守、兵马都总管,“以密威预政”,与其他契丹贵族相比,这是一个汉化较重的家庭。

汉族大臣韩匡嗣与萧思温两家是世交,关系一直非常亲密。韩匡嗣之子韩德让生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而且文武双全,他早就听说萧家三女燕燕论文才、论武艺、论相貌都属辽国第一,只是无缘得见。一次韩德让随父亲前往萧家大帐,偶然见到了箭袖戎装、楚楚动人的萧燕燕,发现她果然是一个绝色女子,简直比传言更胜十分,而萧燕燕对这位公子也颇有好感,两人的情感都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共鸣。

恰在两人情投意合行将谈婚论嫁之时,宫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公元969年(辽应历十九年)二月,昏庸残暴的辽穆宗被近侍花哥等六人杀死。侍中萧思温在关键时刻凭借智慧和勇气,与南院枢密使高勋、飞龙使女里拥立耶律贤登上皇帝宝座,改元保宁,是为辽景宗。这一重大历史变故给萧思温带来了莫大的政治利益,不仅萧思温本人继续升官加爵,官至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又加尚书令,封魏王,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而且,萧绰一生的命运轨迹也从此被改写。

原来,景宗耶律贤早就见过戎装打扮的萧绰,她的英侠之气曾令耶律贤艳羡爱慕不已。在即位之后,他很快想起这位貌美如花的女子,一道圣旨就将她召进宫来,而萧绰和韩德让的婚事便自然搁浅了。

辽景宗耶律贤是世宗的儿子,在“火神淀之乱”世宗遇弑时,四岁的耶律贤被御厨刘解里裹到毡子里藏在柴垛内,才免遭叛逆察割毒手,由于幼年受到惊吓,所以他从小患有风疾。十七岁的萧绰嫁与二十二岁的景宗后,满腹才情使她不甘心只做一个贤淑的嫔妃,她暗下决心要参与国事。很快她就从贵妃被立为皇后。

面对混乱的局面,景宗的确是想大干一番事业,但无奈身体不好,风疾时常发作,每逢犯病,便由皇后代他上朝处理国事,扭转契丹王朝命运的大任便历史性地落到满怀政治抱负的萧绰身上。有这样一位能干的皇后做依靠,景宗既感到欣慰,又乐得可以偷闲,帝后二人可说是各得其所。萧绰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