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古以来,有几个皇帝当成他这个样?
这不单是他个人的悲哀,还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曹操人性中的缺点,通过这件事,已经展露无遗。
中国历史敬重的是堂堂正正,在战场上搏杀的英雄。
而不是在背后使手段,阴狠毒辣的杀人犯。
为了争权夺势,为了欺横霸世,通过残忍的手段,达到目的,这和现代社会的黑社会有什么区别?
曹操就是三国时代最大的黑社会头子,让这样一个人最后夺取了国家的政权,难道还不是时代的悲哀吗?
为什么曹操无法成为受后人敬仰的英雄,由此可见端倪。
若论人品,他手下的典韦和许褚都强过他百倍。
世上完人,曹操虽然有他为人称道,光辉进步的一面,但是无法掩盖他性情极端,丑陋残暴的一面。
当一个人的行为,被世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认同的话,那他就是世人眼中的坏人。
人可恕,天不可恕,老天都认为他的行为不可饶恕的话,那他就是万世的恶人。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三章 矛头所向
曹操诛杀董承一家的事情传出许都,到达了徐州。
刘备前脚刚回到徐州,后脚董承遇难的消息就传到他的耳边。
董承为何会被满门抄斩,刘备不用想都知道。
衣带诏的事情泄露了,曹操虽然极力避免外人知道详情,对外只说董承意图谋反,还找了几个无关的人充当人证,可是刘备是见过衣带诏的,可以肯定此事与衣带诏有关。
刘备既然想将曹操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刘备命令徐州上下所有人,为国舅董承戴孝,还命令徐州全境降半旗向董承致敬。
更命令所有人在同一时刻,为董承默哀一炷香的时间。
之后,刘备向全天下公布了衣带诏的内容,举起了讨伐国贼的大旗。
消息象旋风一样,席卷了中华大地。
紧随着刘备举起讨贼大旗的竟然是孙权。
孙权对外公布了调查孙策之死的结果,表明了为兄报仇的决心。
曹操组建的诸侯联军,其中的两大中坚力量,已经举起了反曹大旗。
我们铁血联盟更是紧随其后,同时通告天下,顺应衣带诏,讨伐国贼。
李傕在接到我的信以后,找了一个借口,将韩遂骗到西凉城,砍下了他的人头。
反正他早想彻底吞并韩遂的势力,应我的要求,下了毒手。
他将马超的家眷,随同韩遂的人头,一起送往长安。
衣带诏公布天下,李傕跟在我们之后,通告讨伐国贼,同时宣布加入铁血联盟。
之后通告讨伐曹操的还包括张鲁、刘璋等等全国上下的各个大小势力。
不管他们是真心,还是假意,总之全国上下第一次出现了整齐的声音。
除去袁绍尚被张郃软禁,无法代表河北发表通告外,中华大地上所有势力的矛头都指向了曹操。
曹操终于为他行使国贼的万恶手段,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历史在这一刻,终于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邪不胜正,虽然黑恶势力在一段时间内,耀武扬威,欺横霸世,可是人民的力量终究会让正义的光芒,普照大地。
历史上的中国,经历了魏、蜀、吴三国争霸,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以及南北朝的对立,最后才迎来了隋唐时期的统一。
中华的百姓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多少痛苦的磨难,遭遇了多少血与泪的辛酸,其实始作俑者就是汉末的这场惊世浩劫。
分裂容易,统一难,败国容易,强国难。
如果不是战争给中华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又怎会让中华被外族入侵,陷入长久的分裂当中?
严格来说,三国时代的每一个势力之主,都是历史的罪人。
如果中华之内的所有人,都团结一心,一致对外,那么中华早已屹立于世界之巅。
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个人荣耀,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肆意妄为,他们不单是我们中华的耻辱,还是整个人类的耻辱。
三国时代的百姓虽然愚昧,可是他们分得清谁好谁坏,分得清谁正谁奸,分得清谁善谁恶。
曹操势大之时,人们惧怕他的淫威,委曲求全,不敢吭声。
可是当他失势之时,所有人都站了出来,要为天下讨回公道。
可以说曹操作为一个恶棍、暴徒是很成功的,但是他做人很失败。
他不知道义,不知廉耻,不为世人所认同。
曹操走上了他的奸雄末路。
形势一片大好,我抓紧时间,解决河北之事。
刘备救出袁尚,曹操失去了要挟袁绍的砝码,袁绍就可以重回反曹阵营。
我亲自赶赴河内,与袁绍进行谈判。
现在控制袁尚生死的是刘备,刘备已经举起反曹大旗,袁绍还有什么选择?
他唯有和刘备搞好关系,与刘备步调一致。
袁绍承诺加入铁血联盟,我派了一队亲卫护送他返回邺城。
至于张郃、高览,在我的劝说下,与他们的数万军队都留在了洛阳。
袁绍此时为形势所迫,不会与他们计较,可是时间长了,难保袁绍不会翻出旧账,与他们清算兵变旧账。
如此还不如留在洛阳。
我已经安排亲卫去邺城顺带接回张郃、高览的家眷,量袁绍也不敢阻拦。
没有了后顾之忧,张郃、高览可以在我方势力尽展长才。
袁绍未回到邺城之前,我的亲卫就提前混入城内,联合一直被袁绍关押的田丰,进行了一场诛杀假袁尚的行动。
袁绍随后返回邺城,重新掌握了整个河北的大权。
袁绍稳定了内部之后,最终通告天下,加入铁血联盟,讨伐曹操。
曹操陷入了绝境。
此时此刻的曹操已经无法征调他的大军出征了。
他唯有将大军集结在许都城内,做最后的顽抗。
秋风萧瑟,这一年过得好快。
洛阳和长安两地的粮食大丰收,令我们彻底摆脱了吃饭难题。
从整体上看,我们已经没有了内忧。
军民齐心,百姓安康,地主守法,粮食丰裕,商业繁荣。
封建社会未必就不能出现社会和谐的景象,所谓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良好的社会体制下,也可以和平共处。
我不敢肯定这种和谐的状态能维持多长的时间,毕竟人生短暂,当我们的下一代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时候,他们会忘掉和平的难能可贵,会延续历史的规律,在分久必合之后,开始另一次的合久必分。
趁热要打铁,趁病要他命。
曹操已经跌到了他人生中的最低谷,我就要给他来一个致命一击。
不过,在此之前,我需要考虑击败曹操之后的事情。
曹操败亡,汉献帝会恢复自由之身,那时会否出现另一个曹操,通过控制汉献帝来侵吞天下?
即使没有,那么让懦弱的汉献帝建立一个旧制的朝廷,还不是会恢复灰暗的社会体制?
这不是我最终想要的结果,如何能避免无谓的战争,如何能令百姓安稳的生活下去,这才是我想要的,也是我需要去做到的。
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 洛阳阅兵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不经过战争的洗礼,就不知道和平的可贵。
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矛盾,也就不可能消除战争。
矛盾本就是人类生存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我所要做的只是将矛盾调和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让三国乱世在矛盾中实现一种相互制约的和平。
现代世界大大小小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虽不能说完全和平共处,但是短时间之内不会再发生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战了。
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尚且能停止战争,和平共处。
那么三国时代,同种族,同国家的人们还不能放下刀枪,停止战争吗?
统一天下,不一定非得靠武力才能实现,停止战争,也不一定要靠血腥的屠杀才能达成。
以杀止杀,不过是独裁的野心家,为屠杀异己所惯用的借口。
洛阳在深秋的阳光里,显得分外温馨和平静。
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城中正举行着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
新修建完成的洛阳中央大街,宽阔而平整。
大街两侧,站立着一排排队形整齐的士兵。
他们手持明亮耀眼的刀枪,身着崭新的威武军服,目光如炬,昂首挺胸奇Qīsūu。сom书,巍然屹立。
大街中段的洛阳广场上,建起了一座数丈的高台。
高台上坐着一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方势力霸主。
前排依次是刘表、张绣、袁绍、刘备、孙策、张鲁、李傕、刘璋。
中华大地上,割据四方的势力之主,几乎全数聚集到了洛阳。
只有曹操,蜗在许都城内,不肯踏出城门半步。
我象征性的派人送了一份请帖,邀请曹操来参加我们在洛阳举行的阅兵仪式。
曹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害怕到了洛阳,我会趁机杀了他,拒绝参加。
不过他不来也好,省得我还得担心他的安全。
我虽然不会杀他,但保不了别人不会趁机要了他的命。
一声炮响,阅兵仪式正式开始。
我骑着赤兔马,从大街中央,走过列阵的士兵前方。
“同甘共苦,同心同德。”我扬声高喊。
“仁义天下,正义之师。”士兵们齐声呼喊。
士兵们眼中含着激动的泪水,他们的努力,终于换回了今天的辉煌。
我面带微笑,向他们挥手致意。
能有今天的成果,是他们和我一起努力的结果。
没有他们,不管我怎么做,最后只能一事无成。
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创造了自己的理想国度。
我只不过是指引他们行进的向导,让他们在乱世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希望,找到拥有幸福生活的方法。
当我回到高台之上,士兵的方阵开始依次走过高台前面。
威风凛凛的士兵,在昂扬的士气当中,呼喊着口号,震天动地。
高台之上的各位霸主,都被士兵的雄姿所折服。
他们啧啧赞叹,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着这些威震天地的士兵。
我方的士兵,其实大都来自不同的地方。
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我从小沛带出了的。
他们有来自汝南的降军,有原属杨奉率领的盗匪军,有原属郭汜和李傕的长安军,还有原属张郃率领的冀州军。
他们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当我方的近卫军出现在高台前方的时候,刘备的眼睛顿时就直了起来。
曾经,曹豹所率领的丹阳军,让刘备馋得口水直流。
刘备做梦都想将这些能征惯战的勇士,收到麾下。
可惜,他们最后远离了徐州,跟随我一直转战四方。
如今,他们再次出现在刘备的面前,怎能不让刘备感慨万分。
近卫军之后,就是我方的王牌部队,飞骑大军。
现在只有两万人编制的飞骑军,整齐的经过高台前。
他们每一名士兵,都散发着一股身经百战的凛凛杀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冲天的杀势。
各位霸主,统统倒吸一口冷气,面对这一支号称天下第一的骑军,他们从心底,感到了一种惧怕。
这是一支以一当十的绝世军队,别看只有两万人,要消灭他们,没有二十万大军,就不要痴心妄想。
跟随在飞骑军之后的是我方的武器装备部队。
一辆辆崭新的连弩车,一架架结实的投石车,一座座高耸活动望楼,每一样都让各位霸主惊叹出声。
当我方的连弩队出现的时候,各位霸主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站了起来,拥到台前,细细的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