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献帝新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省回到天京城,因为天京城目前的态势并不是很乐观,两个月前已经陈群让商社通过海路传文给刘协,告诉刘协,由于他长期不在大汉中心,帝国内部已经出现了很多细小的问题。陈群坚信这种细小裂纹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至于刘协一直担心的漠北,也开始由于刘协长期在外,逐渐失去了最初强制地约束性。

刘协知道帝国最重要的核心还是自己。因为真正掌控军权的只有自己,没有自己调动军队并协调各个部门,很多问题是即使能够看见也无法处理。这就是帝制的必然。

陈群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也非常稳重严谨,在国内的威信远远高过其他人,他和贾诩、荀彧三人的配合完全可以使这个庞大的帝国运行自如,如此情况下,陈群还要特意让马良通过景山基社的商社秘密传给自己,绕过了军机院,这个问题让刘协意识到问题肯定很诡异,但目前巴比伦的情况也是非常特殊,他不能立刻回去。而且向回走也只能在九月初顺风回去。

其中有一些问题是非常明显的,治略府的部分地方官员又出现了贪污受贿现象,而且情况非常严重。必须要刘协回来亲自裁断,在这以前,刘协一直认为陈群只要按法处理,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现在他意识到了。要么是有人穿了大汉律法的漏洞,要么就是涉及的人员已经不是陈群敢处理的范围。

这个贪污的问题简直让刘协气愤到无以复加地地步,他不明白为什么刚刚进行过大范围的清洗,还是有人敢冒死贪污,想赚钱就去做商人。既然做了朝廷的官员,该做的事情就是做好本职,按职位拿薪水。

当然,刘协自己也清楚,大汉帝国内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这种职业化认识,在他们心中,做官是唯一的正道,做官才可以出人头地,出人头地之后才可以赚钱。

乘船自幼发拉底河一路向上,在船铉处,刘协看着宽阔的幼发拉底河,忍不住骂道:操,狗改不了吃屎,见鬼的官本位哲学!

自从被道教信徒们供奉为大汉帝国的教皇之后,刘协已经很久没有骂人了,尤其这么肮脏的话语,他是从来没有说出口,但得知大汉帝国还有人冒风而上,越想越气愤。

幼发拉底河是一个带着混浊的河水,几乎和黄河的河水相当,主要原因还是河道上的林木在早期两河流域开发过程中被砍伐地过于严重,大汉帝国正在尽全力的挽救这一局面,大力的在两岸种植乔木和灌木,绿化整个幼发拉底河,使这条河恢复最初的宁静和清洁。

人类就是这样,总是在依靠一片领域的时候也破坏着自己所依靠的自然,很难想象,两千年后,这片曾经焕发了世界文明起点的两河流域成为荒漠一样的地域,昔日雄伟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成为两个混浊断续的江河,其中有本地气候逐步炎热的问题,但更重要的还是曾经大规模开发过程中,整个自然平衡状态的严重破坏。

无法去清算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多少文明因为自己破坏自然的恶性,最终被自然毁灭掉,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美洲的玛雅文明和西域的楼兰文明,大规模的人口扩张,引发的大规模砍伐,最终引发了自然的失衡,导致了文明的消弭。

已知的主要宗教中,只有道教提出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之道,这也是刘协一定要将道教推广到整个世界的一个原因,而大汉帝国移民到巴比伦省的帝国子民也承担这个载体,他们自主的在不适合耕种区域种上林木,在河流湖泊区域大量的移植乔木。

数十万的汉人来到巴比伦省之后,他们也将在大汉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巴比伦省,他们在河水丰富的区域开设砖厂,开挖泥土烧制青砖,开挖出来的池塘用来养鱼虾,他们更多的依靠自己养殖的鱼虾,而不是大量从底格里斯河中打捞鱼虾。

他们在巴比伦城、泰西封城和苏格拉底城周围建立了大量小镇,开通镇与城市之间的马路,在镇里设立商社和集市,而农场则集中在小镇周围,虽然只有二十万人不到,但大量的推广牛马耕,采用十余万印度王国在内战中缴纳出售的佣工,却能够将大多数巴比伦省良地都充沛的利用起来,和巴比伦省内部的一些巴比伦本地人的小绿洲也开设了贸易通道。

这些从大汉帝国移民过来的都是依靠道教的基层教育挑选出来的国子。整体地教育水平实际上比大汉帝国目前平均水平还是要高出不少。

他们来到巴比伦的两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人犯法,没有人在日曜日不去参加朝拜,他们自己在城镇募集款项建设道殿和园林。以及其他各种公共设施,自觉选举镇长管理镇集,统一募集资金修筑小镇到大城之间的马路。在闲暇地季节,他们也会集体走出去,向巴比伦省的一些小绿洲推广道教,邀请绿洲的部落居民参加自己小镇的集市,主动承担教授汉语、汉字的责任,邀请部落的长老将部族的年轻孩子送到小镇去接受普及教育。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多方面的能手,大多数都是非常精通农牧渔林各个方面,带着几个佣工就可以治理数十亩的农场,当遇到战争状况,他们也会拾取刀剑弓弩。骑上马前往镇里集合。

在这一年时间里,他们在巴比伦省获得了足够的尊重,每个小镇优美而典雅地建筑。青砖铺设的道路,四处种下林木花草,每个小镇里设计的风格迥异地小园林,这些都吸引了大量的罗马人和周围的人留连忘返于这些小镇。

葱郁的树木,随意可见的小桥流水、假山林立地园林。小镇上的各种商社、茶馆,甚至是从罗马人那里学到的浴室和剧院也都能看见,但它们都有着中国的特色,青砖红瓦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飞檐翘壁。白墙灰翎,折廊风屏,各地地建筑学者都喜欢到这些小镇去观看汉式建筑,融合了希腊文明和大汉文明的各种建筑物,随意而见,但无论怎么样的修饰,那种汉式的材料和风格仍然逼真展现。

和罗马的辉煌壮丽不同,和埃及的富贵奢侈不同,和希腊的典雅高伟也不同,汉式的建筑中无处不将自然融合其中,和谐典雅,端庄秀丽,文竹、茶树、假山、荷塘都是这些建筑中随意可以遇到的。

刘协也很喜欢去这些寻常人家做客,看着这些汉式写意和欧洲写实风格相融洽的建筑特征,刘协都经常觉得自己的行宫挺没有文化感。

每周的日曜日和月曜日,巴比伦城和苏格拉底城周边那数十个小镇都会集满各地前来的人,他们在小镇中购买物品,补充物资,如果不是农忙,又没有组织外出宣教赈济,外来经过这里的人,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驻防军操练,伊犁马优雅的身姿令人羡慕,精致的铠甲让人赞叹。

很多时候,浴室和剧院里都挤满了人,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剧院里总是上演罗马人的悲喜剧,这无疑让华敌、孔融等各大文艺学院的“大腕”们倍感没有自尊,汉人自己也很不习惯,很多文人也纷纷创作了一些普通人喜闻乐见的剧目,比如在巴比伦省,曹植所写的《卧薪尝胆》、《西施东施》就非常的流行,刘协估计在大汉帝国本部二十八州,这两个剧目也应该是比较流行的。

与留在国内相比,帝国外省宽松的扶持政策和广袤的土地资源,为大汉帝国的移民者提供了非常辽阔的舞台,平均生活水平要比国内高出不少,即使是出身贫家的子弟,也可以在这里迅速积累到足够的财富。

精美典雅的家具,绚丽碧亮的瓷器、银华内敛的锡器、色泽艳丽的混纺布、光滑动人的丝绸、纷繁多彩的地毯、晶莹可口的香米饭……,这一切组建了汉人的生活的表象,也生动的告诉了罗马人和埃及人,以及周边所有西亚、欧洲人,生活应该这样。

自然、责任、道义、自律、教育、医疗、朝拜……这一切都展现了一个强盛帝国子民的特征,他们热爱自然,热爱文化和科学,相信医疗和道教,愿意承担责任。

刘协为大汉帝国能够拥有这样的年轻一代而自豪,帝国三十年来,不断地教育投资,从开始的精英教育到世族大范围推广教育,最终实现大部分州和人口密集地区的普及教育,终于展现了初步的成果。

这些年轻人是那样地自信。他们热爱大汉帝国,并以为汉人而自豪,因为这个时代的大汉帝国是如此的强大,如此的受人尊敬。

刘协不由得感叹。生活在这个帝国下的汉人是如此的幸运。

他希望整个帝国的每个子民都能这样,虽然对大汉帝国而言,这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许需要几百年,但没有任何关系,在长眠地下,他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这一天地到来。

苏格拉底城因为这些年轻帝国国子的到达,也变得充满了生机,城市不再渺无生气,三万多的年轻子弟和他们的妻子们,将整个苏格拉底城装扮成一个美丽而典雅的大汉城市。

苏格拉底学府也因为他们地到来而充沛,大量的大汉学者在这里开始研究欧罗巴和巴比伦文化,无数的知识坦陈在他们的面前。对这些年轻的学者而言,苏格拉底城虽然没有那些功成名就,成绩卓越的院士和博士。但从亚历山大图书馆运来地各种手稿却可以抵得上所有的一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等人的手稿就堆积在这里,他们可以直接通过手稿研究这些前人的思想和科学。

与仍旧是波斯化的泰西城和罗马化的巴比伦城相比,苏格拉底城更像一个大汉帝国的城市,不仅是这里的汉人非常集中。而是这里的气息里都饱含着汉族的文化特征。

相比于处于战乱中的罗马和奴役统治下的埃及,想必于落后的印度王国和贫穷的波斯王国,巴比伦省和苏格拉底城为整个欧罗巴洲和埃及、波斯、新月、印度等地的学者都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大量的学者涌向这里,在大汉帝国的庇护下。和大汉的学者一起研究学术和科学。

罗马和埃及的富有阶层也根据大汉帝国的法律,向巴比伦省缴纳大量的户税,成为大汉帝国的准子民,入住苏格拉底城、巴比伦城和周边的数百个小镇,将他们的子女送进道殿的学校入读。

通过巴比伦省的示范作用,刘协意识到大汉帝国的道教影响下,帝国的扩张显然不是欧美式的排外掠夺,而是一种协调示范管理和自由贸易为主的扩张,这种扩张的背后,是一种软侵蚀,巴比伦省的外族居民并没有因为大汉帝国抢占了最优越的生存空间还心中怨念,没有看到阿拉伯普通百姓举着刀剑冲向各个大汉帝国的小镇。

偶尔有一些半岛上的马贼为了钱财攻击小镇的情况,但遭受几次反击之后,也很少发生这种情况了,要知道大汉帝国的这些移民大多都是受过正规军事训练,从驻防军中走出来的国子。这些国子来到巴比伦前,国子监都会统一发放各种军备物资,大汉正规军的制式铠甲、战马、弓弩、刀剑,根据大汉子民身份,在二十八州之外,他们也享有向帝国军备台各地驻所购买防卫武器军备的权利。

具有严格自律精神的年轻帝国国子们,很自然的通过对话和赈济的方式,迅速在这里取得了生存的权利,他们乐善好施的从道性,使周围的小部落受益匪浅,在麦稻盈胜又没有地方销售的情况下,国子们将多余的粮食集中在一起,运到最穷困的小绿洲,去救济他们,并且拒绝接受回报,在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